「閒話科舉」恩歸主上,天子門生——科舉殿試的創立過程

眾所周知,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其中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是級別最高的考試。

實際上,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是明清制度,在宋朝以前,科舉考試只有兩級,發解試由州府組織,省試由禮部組織,省試就是最高級別考試,真正獨立的殿試是從宋朝開始的。

「閒話科舉」恩歸主上,天子門生——科舉殿試的創立過程

科舉殿試圖

唐朝科舉考試的弊端

唐朝廢除九品中正制,確立科舉制,使科舉取士成為朝廷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對科舉制度貢獻不可磨滅。然而,唐朝科舉制度仍存在不少弊端,諸如“公卷”、“公薦”、“通榜”等薦舉制殘餘,仍嚴重影響科舉考試的公正性,而省試主考官權力過大的弊端更對皇帝權威形成威脅。

唐朝擔任省試主考官的人被稱為“知貢舉”,省試舉子的名次高低由他們決定,省試結束後,主考官把進士及第名單報到皇帝那裡,皇帝大筆一揮就通過了,幾乎不會變更。

進士及第後,要向主考官行拜禮,以答謝知遇之恩,並稱呼主考官為“座主”、“座師”,自稱為“門生”,他們以師生關係結交勾連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利益集團,稱為“朋黨”,而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官員結黨,威脅皇權,唐代中後期的“牛李黨爭”很大程度就與進士結黨有關。

「閒話科舉」恩歸主上,天子門生——科舉殿試的創立過程

唐朝科舉考試圖

趙匡胤對“師生關係”的糾正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帝個人權威。

建隆三年(962年),趙匡胤下詔令規定:“今後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子孫弟侄,如違,御史臺彈奏。……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

趙匡胤為什麼禁止考生自稱“門生”?詔書中寫的十分清楚:“國家懸科取士,為官擇人,即擢第於公朝,寧謝恩於私室?”這條詔令禁的實際是考官把科舉考試當作賣人情、拉攏關係的手段。國家科舉取士,是為朝廷選材擇人,感謝也應該感謝皇帝,怎麼能向考官個人謝恩呢?

「閒話科舉」恩歸主上,天子門生——科舉殿試的創立過程

古代科舉考場:貢院

趙匡胤創設殿試的過程

趙匡胤禁止“師生”關係後,仍對科舉取士的結果不放心,他認為考官權力過大,難保公正,有必要加以干預,而事實也是如此,知貢舉仍然手握取士大權,誰能金榜題名,都是他們說了算。

開寶六年三月(973年),翰林學士、知貢舉李昉上奏及第進士名單,趙匡胤突發奇想,決定自己親自出馬,考考這些進士,看看他們水平到底如何。

不考不知道,一考嚇一跳,考試過程中,有一個叫武濟川的舉子回答問題語無倫次,讓趙匡胤很不滿意,而這名武濟川恰好是深州饒陽人,正是知貢舉李昉的老鄉,這讓他不得不懷疑,李昉是不是徇私舞弊,照顧自己的老鄉武濟川?

恰在此時,此次省試落第的舉子因對考試結果不滿,公開擊登聞鼓告御狀,趙匡胤正好懷疑李昉徇私,便親自接見徐士廉等人。徐士廉見了皇帝,絲毫都不緊張,慷慨陳詞道:“方今中外兵百萬,提強黜弱,日決自上,前出無病憐者。惟歲取儒為吏,官下百數,常常贅戾,以其授於人而不自決致也。”

徐士廉這番話說到了趙匡胤的心坎裡,科舉取士乃國之大事,關乎社稷百姓生計,取士大權不可委任一人,否則不是讓天下士人都感激他主考官一人?趙匡胤決定親自複試這批考生。

經過趙匡胤的親自考校,原本落榜的徐士廉鹹魚翻身,進士及第,而原本及第的武濟川等人落榜,這一次考試與以往的皇帝親試不同,它完全改變了禮部省試的結果。

趙匡胤主持的這次考試,實際上是在禮部省試之上新增加一級考試,後世稱之為“殿試”。

「閒話科舉」恩歸主上,天子門生——科舉殿試的創立過程

宋太祖趙匡胤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名次由皇帝親自決定,它的出現將科舉取士的大權收歸皇帝手中,及第進士成了名副其實的天子門生,因而成為一項固定制度被歷朝歷代沿襲,由此確立了科舉取士的三級考試製度。


參考資料:《宋會要輯稿》、《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石林燕語》、《通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