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分餐有利衛生,曾經上海震驚世界的甲肝流行,廣州非典時期人們開始大力推行分餐制,而如今新冠肺炎似乎也讓大家重新感受到分餐的優勢,避免過近接觸傳染。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只是,面臨如此險峻的疫情,仍舊有人鋌而走險,認為聚餐、合餐是遵循傳統,尤其是逢年過節,若不合餐,難以體現親朋好友間的情感。只是殊不知,其實中國早已經存在分餐制度許久了,甚至現在公認的合餐制度其實也並沒有產生太久的時間。

儒家思想可以說一直貫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只是尤其注重禮儀的儒家思想之中,恐怕也是分餐的。比如儒家所提出的“禮”以及長幼尊卑的觀念,就蘊藏在吃飯之中。這就是儒家經典所提出的“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它更將一系列的制度都融入吃飯之中,直接將餐具的數量、材質都與封建等級制度所掛鉤,如: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養老也。單單一看如此多的講究,我們便知道這不適合合餐制,吃飯只能各用各的餐具。

而著名的飯局鴻門宴,那也是採用分餐制的模式。當時項羽和項伯坐向東,范增南向而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坐。他們是一人一案,中間留有項莊舞劍的位置。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還有“舉案齊眉”這個成語,它是說梁鴻的妻子孟光,對自己的丈夫非常尊敬,梁鴻每天干活回家後,孟光總是將飯菜準備好,並且放在託案上,舉到自己眉毛的高度。這種恭恭敬敬的態度,讓梁鴻非常受用,他也高高興興接過託案。這說明當時老百姓吃飯,也是分餐的,否則也沒法舉案齊眉。

這些都足以見得分餐制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那麼又是什麼時候我們變為合餐制的呢?我們從古至今細細觀瞧: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當現代的考古工作者從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中發現,鬲的容量大約只夠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於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商朝的時候,人們進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周秦時代,人們同樣鋪席於地,上放置桌案,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這樣的情況反映出我們當時還是分餐。

到了漢朝時期,這種分餐的方式更明確了,皇帝坐在前面的臺階上,皇后坐在一側,大臣坐在兩側,都是一人一桌。不過在漢朝期間,中原人民曾經多次和匈奴人交手,靈活自如的馬背文明衝擊了老實本分的傳統農耕文明,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而這些馬背上的民族通常沒有聚集地,風餐露宿,一人一個餐具確實麻煩而且不易攜帶,因此便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板凳馬紮,十幾人圍坐一起,吃喝一起,一旦敵人來襲,捲鋪蓋走人,方便游擊戰術的實施,這讓中原人第一次看到了合餐制。

到了隋唐時期,雖然大體上還是分餐制佔據主導,不過已經逐步開始收縮於權貴階層,如《韓熙載夜宴圖》中所繪韓熙載與其他幾個貴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靜聽琵琶演奏一景,每人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饌品,互不混雜,界限分明。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但是隨著經濟文化快速發展,人們想要安穩的好好享用美食,加上餐館酒樓的快速興起,為了照顧眾多食客的胃口,分餐制的製作食物速度已經難以撐起如此大量的消費需求,因此在民間,一鍋出成為了讓大家都享用美食成為了一個趨向,也導致合餐制的逐漸盛行。

到了宋代,雖然分餐依然存在。但隨著元朝異族統治,元朝的統治者,對分餐制並不感冒。一度壓制了分餐制,合餐制開始成為了主流。

直到明朝大量古制被恢復,養生和分餐被髮揮到極致。一直到這個時候,分餐制都從未被合餐制拉下歷史的舞臺,甚至隱隱佔據著主流的地位,巍然不動。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一直到了清朝我們的分餐制才正式被入主中原的領導者們正式同化,一直到了今日,這種合餐“傳統”才逐漸形成,並流傳了下來。

縱觀歷史,實際上真正以合餐制度為主的,也不過是元代,至於其他時代,合餐從未佔據主流,而真正的現代合餐的開始,也不過是從清朝才開始的

所以,雖然現在我們“習慣”了共同進食的“合餐”,特別是在家庭日常用餐中,大部份人都是混餐,用自己的餐具給家人夾菜被看成是一種表示愛的重要方式,家裡待客聚餐,更是互相夾菜以示禮讓,但實際上,這並非是唯一的表達方式,在我國曆史上,分餐同樣可以表示愛,表達禮讓感情等等。

縱觀歷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間不要再以聯絡感情為藉口聚餐了

因此,在現在,尤其是這個關鍵的時候,為了家人的健康和孩子的健康,實行分餐制,或許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