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潰散的軍隊基本上很少敢攻擊督戰隊?

全面戰爭影視


督戰隊其實就是在戰場上監督士兵,防止出現逃兵的兵種,他們有著當場處置逃兵的權力。

在古代的時候,雖然並沒有專門的兵種督戰,但逃兵的行為還是明令禁止的,一旦發現就是處死。而且古時候,打仗都是密集的軍陣衝殺,即便是士兵想要逃走也無路可退,還不如往前衝了。如果打敗仗之後,潰散的軍隊都是四處跑路的,哪還有心情攻擊其他人,而且古代將領遇到了大規模潰兵,根本是不敢攔他們的,而是讓開道路讓他們通過。因為在歷史上潰兵衝擊己方陣營,最後被隨之趕來的敵軍擊敗的案例數不勝數。

而在一戰的時候,各國也開始組建相關的督戰部隊了,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屬於現代化戰爭,更加地殘酷。比如在一戰時期的凡爾登戰役,被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可見其戰況的慘烈。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就有可能心理防線崩潰而當了逃兵。二是一戰中的士兵傷亡人數也很多,也就導致了很多士兵都是新兵,根本沒有任何戰鬥經驗,更沒有戰爭的準備,所以他們一旦遭受到打擊,就很容易出現逃跑的情況。

不過即便是有逃兵,他們也是不敢攻擊督戰隊的。雖然督戰隊的人數不多,但也有上百人,如果逃兵還能夠打敗這些督戰隊,也不至於當逃兵了。如果逃兵的人數太多的話,那說明前方的戰事基本上已經失敗了,那麼督戰隊也就跟著逃兵一起撤退了。所以說,督戰隊是針對那些臨陣脫逃的士兵而設立的,至於因為戰事不利而潰散的大批士兵,督戰隊也無力迴天,更不會拼命阻攔了。

其實督戰隊的作用像是一條大河一樣,給士兵們背水一戰的感覺,能夠增強士兵的戰鬥意志。在二戰蘇德戰場中,蘇軍和德軍浴血奮戰,期間數百萬人傷亡,戰爭的殘酷性已經是空前絕後了,以至於後來德軍的士兵打死也不去東線戰場。而蘇軍能夠在殘酷的東線戰場上堅持下來,其實也有蘇軍設立的督戰隊的功勞。


呵筆尋史


一般情況下,督戰隊往往只有那麼幾個人,二戰蘇軍為例,蘇軍一個師的兵力,督戰隊也就一兩個連的士兵,多了沒有,也拿不出來。

蘇軍督戰隊的作用是攔截潰兵,多數情況下,攔截的是個別數量的潰兵,但是一旦整體潰敗,這些督戰隊也是潰散士兵中的那麼幾個。而士兵反抗督戰隊,基本不可能。


如果是大面積的潰退,多數情況下是這仗已經是沒法打了,蘇軍會下令撤退。但是大規模光明正大逃跑的事情,並不多。至於攻擊督戰隊這種事情,一般不會發生。畢竟,潰兵就是潰兵,有勇氣抵抗督戰隊的話,就不會潰退了。


並且有一個問題很關鍵,督戰隊這類性質的隊伍,通常是見官大一級。而且,隨便通知一下,其他沒潰退的部隊會立刻合圍過來,這不就找死了麼。逃跑歸逃跑,攻擊督戰隊,等於造反。

攻擊督戰隊,確實就是造反,這就是死路一條了。個別的一個兩個士兵不會有這種勇氣,但是整個部隊這樣做,基本是沒啥希望,只有絕望。

像類似於德軍的,他們叫做戰地憲兵,想進去是比較難的,素質必須過硬,要考核,要培訓。當憲兵,對於德軍來說,是個榮譽。德軍憲兵主要工作是負責整肅軍紀,戰場上指揮交通,做導視,組織平民,都是他們的工作。



一般潰散的時候,這仗已經打不下去了,全軍都在敗退。督戰隊,也是跟著一起敗退,仗都打輸了,也不能自己傻傻的頂著對吧。


軍武文齋


誰說潰散的軍隊很少攻擊督戰隊的?!這要說說督戰隊的作用機制,從古到今,無論中外,督戰隊的作用就是以少數人,借軍隊組織的力量,用執行戰場紀律威壓多數人,戰場是個讓人高度精神緊張的地方,是真正需要直面生死的地方,再強的軍隊,都無法完全制止有人在臨戰時,精神崩潰,出於本能的潰逃,而戰場一有人逃,更容易帶動一大批人逃,結果明明可以打贏的仗,就這麼崩了……



這時督戰隊的作用就體現出重要性來,無論戰前怎麼做動員工作,怎麼強調戰場紀律,一但上戰場,督戰隊就是軍紀的最後底線,它的作用機制就在於最早發現動搖份子,一有苗頭,立即嚴厲警告,當兇狠的警告,稍被質疑,就會直接當場處死動搖者,用他的人頭,來震懾潛在的動搖者,穩定全軍軍心。所以督戰隊最關鍵的作用就是要發現及時、處理果決,不能有絲毫猶豫,必需有殺氣沖天的權威性。至於說潰散的軍隊,不敢攻擊督戰隊,這是一個偽命題了:當一支軍隊,還有督戰隊,逃兵還頭腦清醒,知道不能攻擊督戰隊時,絕不是一支潰散的軍隊!


所謂潰軍,那是兵敗如山倒,完全沒有組織建制,發狂一樣只知逃跑,會瘋子一樣的攻擊擋在他逃跑路線上的一切。歷史上就發生過一場很離奇的戰事,後金建奴第三次入關劫掠,兵鋒一直直指山東,前鋒某營紮營後,第二天因大霧,沒有出動,只是派偵騎外出哨探,不料數里外就是山東總兵劉澤清因恐懼後金,蝟集成一大坨的山東地方兵馬,發現後金偵騎後,全軍崩潰,競相逃命,誰知大霧裡遇到的是反方向回營的後金偵騎,十幾萬人朝後逃,卻是朝後金前鋒營方向逃跑,結果十幾萬人在個位數的偵騎追趕下,在大霧裡居然莫名其妙把有兩千多人的後金營沖垮,踩踏如平地,形成後金該次入寇最大損失。

我國古代兵法都有窮寇莫追、歸師毋竭的總結,面對一支崩潰的軍隊,勝利者從後面追擊掩殺才是最好最大限度擴大成果的方式,要堵在前面,即使勝利,也要付出更大代價,這是作為勝利者的敵方,而崩潰散兵己方的督戰隊,在這種時候,試圖阻攔潰兵,根本就無需潰兵攻擊,直接就會被人潮踩死!所以督戰隊必需在部隊最初有不穩跡象時,就鐵血鎮壓住,這時候鎮不住,等崩潰發生,那就無力迴天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潰散的軍隊不敢攻擊督戰隊?孫元良就敢!事實證明,打不過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戰敗潰散的軍隊不敢襲擊督戰隊?督戰隊明明人數很少啊?其實歷史上,還真有敢襲擊督戰隊,那就是國民黨將領中最擅長逃跑的"白馬將軍"——孫元良。

孫元良這個人,黃埔一期畢業,生得一副好皮囊,又有一個"黨國元良"這樣討喜的名字。這兩點,讓擅長相面、測字等神秘學說的校長對他刮目相看。在黃埔軍校時孫元良就受到校長青睞,畢業後更是成為天子門生,平步青雲。自從龍潭之戰時不戰而逃反而被送到日本進修,此人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打得過就跑,打不過就跑快點!

抗日戰爭一開局,日軍就一路攻擊到了首都南京。孫元良作為71軍軍長兼88師師長,負責中華門守衛。中華門剛剛受到攻擊,孫元良就帶著率師直屬隊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關撤退。孫元良到達挹江門時,早遭到了36師師長宋希濂的督戰隊的機槍"勸阻",只好返回中華門繼續作戰。

非常有趣的事,宋希濂和孫元良一樣,都是黃埔一期的同學還都是師長兼軍長。宋希濂本來是36師師長,結果又當了73軍軍長。其實,孫元良和宋希濂的兩個師,因為前期在淞滬會戰中大潰敗損失慘重,沒有來得及整編補充,連一個師都湊不齊,結果還加上了一個軍的番號。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抗日戰爭爆發,各路雜牌軍地方軍潰敗嚴重,隨便拉過來都能轉化為中央軍。其實這是國民黨內訌的重要表現。

孫元良的想法很簡單,南京城肯定守不住,最後肯定要撤退。晚撤退不如早撤退,早撤退保全軍隊也算立功一件。而且,唐生智早在作戰部署中講了,如果正面突圍不可行,就從城北坐船過江!大家都知道長江碼頭上的船都調走了,到時候肯定擁擠不堪,大型踩踏事故不可避免。所以,必須走!

可是,孫元良沒想到的是,唐生智要求背水一戰,開走了所有的運兵船,還在江邊碼頭挹江門附近設置了最精銳的36師當督戰隊。可是,為了給自己逃跑留一條後路,唐生智竟然秘密告訴黃埔系中央軍,可以北渡長江撤退!

孫元良的趕早班船想法是對的,國軍在南京城牆上沒死多少人,反而在江邊的轟炸和踩踏中死傷過半。剩下大部分又逃入南京城,成了南京大屠殺的導火索。

只可惜,孫元良打不過宋希濂,只好躲進南京城的妓院裡,直到南京大屠殺結束,才獨自回武漢編故事繼續當官。

潰敗的軍隊,絕對不敢攻擊督戰隊,主要原因有三:

1,潰軍沒有編制,沒有戰術配合,想要打敗督戰隊,幾乎沒有可能。

軍隊的戰鬥力,來自於內部的嚴密組織體系,作戰時,機槍如何壓制,步兵如何迂迴、步兵炮如何精準打擊,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些戰術配合,潰軍不可能打勝仗。

2,潰軍沒有軍心戰心,如驚弓之鳥,隨時準備丟下武器,甚至已經丟下武器,不堪再戰。

潰軍,已經在前線的戰事中失利,不管是心理上還是戰鬥力上都已經大打折扣。好比是受傷的飛鳥,聽到弓弦聲就會崩開傷口,徹底崩潰。軍閥混戰中,一股2000人的潰軍準備洗劫長沙城,卻被湖南一師300名學生打敗。

3,潰軍通常都是雜牌,督戰隊是嫡系,平時就低人一等,吃飯軍餉和軍械都不如人,沒法打。

明清以來的軍隊封建建設中,常常搞出一套金字塔般的尊卑體系。明朝將領打仗主要靠重金豢養的家丁,清朝則是每一級軍官都建設了自己的"標兵",平時是保鏢,戰時是先鋒隊。這一點被國軍完美繼承,每當打仗,都是用最親信裝備最好的警衛當督戰隊,最疏遠的雜牌則用於當炮灰。

但凡是當了潰軍,就失去了軍人的勇敢和尊嚴,想要和每天欺負他的督戰隊幹仗,首先就不敢幹,即便是幹了也幹不過!


歷史知事


1944年9月,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本來是可以輕取龍陵的,因為守城日軍最高指揮官小室鐘太郎中佐是個比較“佛系”的軍官,他在遠征軍攻城部隊沒有發現的空當,曾經主動放棄城池向中緬邊境撤退,這也是二戰期間日本軍官非常罕見的行為。



小室中佐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水產養殖專業,屬於那種很有文化卻不善作戰的軍官,原職為第56師團工兵第56聯隊副聯隊長。滇西反攻開始兩個多月後,日軍第56師團損失慘重並且軍官數量驟減,於是小室中佐被緊急任命為龍陵守備隊隊長兼混合支隊司令官,他接到的命令是,率領若干聯隊各一部番號雜七雜八的2000多日本兵死守龍陵。

戰至1944年9月14日,騰衝、松山已經接連被遠征軍攻克,由於滇緬公路打通後物資源源而來,十幾萬遠征軍得以向龍陵雲集,兵力火力佔盡絕對優勢,連第五軍第200師都奉命趕來參戰。



守備隊長小室鐘太郎認為自己的部隊已被師團部完全拋棄,繼續打下去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戰鬥,守城信念遂發生動搖,為挽救2000多部下的生命,於9月17日晚擅自率部撤出龍陵,一路向西逃跑。然而次日上午,奉命出動的日軍第33軍憲兵隊在芒市公路上截住了這支抗命潰逃的部隊,並逮捕了小室中佐以下所有軍官,憲兵隊長石田德二郎大尉宣佈接手司令官職務,下令部隊立即返回龍陵城。

也就是說,在整個9月17日的夜裡,龍陵城處在沒有鬼子一兵一卒的空城狀態,可惜主持進攻的第71軍副軍長陳明仁沒有掌握這一情報,浪費了唾手可得堅城的大好機會,殊為可惜。等到遠征軍重新進入龍陵時已經是兩個月以後的11月11日,付出的代價是29803人的巨大傷亡(日軍後面增兵了),這些按下不提,重點說日本人逃跑這事。



日軍的憲兵隊在戰場上即有督戰之權,從第33軍憲兵隊長的軍銜來看,這個憲兵隊的兵力規模不會超過一箇中隊,但是2000多逃兵根本不敢反抗,軍官乖乖被捕,士兵順從命令。返回龍陵城後的下午5時,石田大尉下令槍斃了小室等五名軍官,其中小室被允許剖腹自殺來謝罪,這個古怪的中佐拒絕了傳統的自裁方式,選擇用王八盒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見了吧,儘管原司令官小室中佐的軍銜高石田兩級,也只有被處決的份,並沒有出現率部反抗甚至主動攻擊憲兵隊的行為,這就是督戰隊或者憲兵隊的權威。一方面,是日軍紀律比較森嚴,代表軍司令部出動的憲兵隊享有巨大權威,一方面是潰逃官兵本身就是心虛,明明知道棄城是抗命行為,遇見督戰隊肯定拉松,只能任憑處置,反抗那就是“造反”了。



從1936年“二二六事變”處決叛軍軍官開始,日軍絕少再出現攻擊上級的反叛行為,山東館陶縣駐軍中隊曾有五個鬼子兵毆打了小隊長,被岡村寧次下令全部槍決,同樣,督戰隊代表著上一級甚至更高級別的司令部,日本兵是不敢造次的。不要錯誤理解日軍所謂“下克上”的風氣,那是特指中級軍官的獨斷專行,不代表日軍隨便就能抗命和藐視命令。

大約是耳燻目染,1947年陳明仁守四平街時也學會了這招,打到6月18日蔣軍已經丟掉整個城西區,第71軍覆滅在即。陳明仁下達了一道嚴酷的命令:各部隊獨立死守,打光為止,轉移和放棄陣地的命令只有他本人有權發佈。



同時以軍部人員組成督戰隊,前一道防線的部隊如果沒有命令擅自後撤,後一道防線的部隊即有權在督戰隊指揮下射殺潰逃官兵,這道命令為第71軍等來援兵起到很大作用,也沒有真的發生火拼事件。

敢攻擊督戰隊的軍隊有沒有?肯定存在,一般是那些軍紀敗壞的軍閥部隊,比如北伐時期的吳佩孚直軍和張學良奉軍,為了阻止部隊後撤都設立了督戰隊。在臨潁血戰中,張學良的督戰隊一口氣槍斃了四名作戰不利的團以上軍官,但是仍然不能挽救敗局,潰逃的士兵真敢向督戰隊開槍,那真是兵敗如山倒,因為向前向後都是死,督戰隊總比北伐軍好對付些。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突然想到了《我的團長我的團》那個扣了鼻屎都要擱嘴巴里吮一吮的龍文章,這個波皮無賴似的糙漢子。

“你們是沙子做的軍隊嗎?一個能捲走十個,十個能捲走一百個!”即痛又恨:“回去!打回去!告訴河對岸的孫子,咱手裡的傢伙什不是燒火棍!你們還想讓他們挖了你們的祖墳,糟蹋你們的姐妹嗎?”

他在怒其不爭,恨其不爭,為什麼會這樣?

但這又能如何,依然阻擋不住被恐懼所籠罩的潰兵,他們害怕,他們怕死,而且怕的要命,哪怕能多活一秒,他們也樂意。

“砰!”盒子炮一槍打爆了潰兵中跳的最歡的。

在潰兵的眼中,出現了一個利用死亡威脅他們的混蛋。

“打!打回去!衝!衝回去!俺們不要把屁股對著小鬼子。”

吃自己人的子彈,還吃小鬼子的子彈,選一個!

能拆了骨頭的重機槍就擺在眾人的眼跟前,前後都是個死,打小鬼子也許還能賺一個。

此刻的龍文章扮演的就是一個督戰隊的形象。不得不說,龍文章是一個短兵相接的天才,俺喜歡這個佔人便宜還特別不要臉的傢伙。

挨他一個大耳瓜子,還得跟著他玩命的衝鋒:“媽媽呀!”挨一個耳光還得賠上一條命,值了!

刀子捅到鬼子的身體裡,那種暢快,奔跑中盯著鬼子因為恐懼流露出來的害怕,那種痛快,死也要死在衝鋒的路上。

說實話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俺哭了,看著他們滿足的笑容,看了十次流了九次淚!

如果當年大華夏多幾個這樣的傢伙,咱能被鬼子不要臉的喊出三個月佔領大華夏的妄語嗎?不能!

恐懼何嘗不是戰場最後一支強心劑,兵法上把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戰場的決鬥往往取決於下場雙方的意志,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刻,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那麼督戰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應用而生的。

督戰隊往往擁有精良的裝備,素質超強的士兵來擔當,在大華夏軍閥混戰的時候,督戰隊還被分為大刀督戰隊,手槍督戰隊,以及機槍督戰隊,可謂手段多樣。

但督戰隊,真的能夠起作用嗎?

要俺看,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他需要督戰隊,需要他們去維護,去監督整支軍隊的運作!

但一支擁有靈魂的軍隊,督戰隊?這是一個沒有用的擺設,還不如將他們投入到敵對的正面戰場,後方不需要他們。

舉個例子,做個對比,大傢伙就心知肚明瞭。

賀勝橋之戰。這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路上的一場著名戰鬥,戰鬥雙方是國民革命軍和吳佩孚。

話說吳佩孚的軍隊崩潰了,那叫個兵敗如山倒,你跑俺也跑。

陣地眼瞅著就沒了,吳佩孚急眼了,這就命令他的大刀督戰隊,機槍督戰隊架到了賀勝橋上。

在暴怒中的吳佩孚,幹掉了十幾個團長,旅長掛在橋頭上示眾。

就算是這樣,依然阻擋不了潰兵的腳步。步槍響了,手槍響了,機槍也響了,大刀也砍了過來。

而潰兵卻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對準了昔日的長官,一場自己人的廝殺可就開始了。

最終吳佩孚被自己的潰兵逼上了火車跑了。

這就是一直沒有靈魂的軍隊,面對督戰隊,當敵人給予的恐懼大於督戰隊給予的恐懼,啥督戰隊不督戰隊的,這就是敵人。

潰兵很少攻擊督戰隊,這是在督戰隊的恐懼大於敵人的恐懼,或者督戰隊壓根不會成為潰逃路上的絆腳石的前提下。

如果是面對其他時候的督戰隊,潰兵依然會舉起他們手中的槍,幹掉督戰隊。這種事不在少數。

當年朝鮮戰場上,大宇宙帝國韓國每次要潰逃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幹掉督戰隊然後在跑,這已經形成了規律了。你們不得不說他們的奇葩。

那麼一支有靈魂的軍隊呢?

上甘嶺戰役,躲在地道里的大華夏軍隊,在夜以繼日的炮擊中,在飢餓的籠罩中,在口渴的煎熬中,他們有督戰隊嗎?

長津湖之戰,面對飛機的轟炸,坦克的炮擊,機槍的掃射,一個連隊的堅持下,能活下來的沒幾個,他們有督戰隊嗎?

在零下四十幾度的嚴寒中,穿著單衣,槍口瞄向大橋的連隊中,他們有督戰隊嗎?到死他們都在盯著那座橋。

不哭!淚水會結冰的,不睡!不然趕不上戰鬥了!需要督戰隊嗎?不需要。

他們知道只要堅持下來,勝利就是俺們的。國家已經打了好多年了,他再也經不起折騰了,俺們這一代戰鬥已經打多了,所以戰鬥在他們這一代結束就好了。

不就是命嗎?玩的起!俺死了,至少這個國家還在,這個民族還在,至少他們不用再打仗了。

這就是一支擁有靈魂的部隊,他們壓根就不需要督戰隊。

所以抗洪的時候,將軍可以跳入缺口用身體築人牆,士兵也可以!因為他們是一支有靈魂的軍隊。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我想說一句,這個人真的是電視劇看多了吧!首先咱們先了解一下什麼叫督戰隊,督戰隊就是戰場上,為了防止士兵逃跑的一種臨時組建起來的部隊,他們有權利對於逃兵進行處置甚至當場槍斃。而我們最常看到的是在電視上國民黨臨時抓些壯丁到戰場跟解放軍作戰,為了防止這些臨時兵逃跑,而弄個什麼軍官督戰隊之類的東西。但是結果很顯而易見了,並沒什麼用。

而有人說潰散的軍隊很少敢攻擊督戰隊這件事情,在我看來本來就不成立的。首先來講,什麼叫潰散的軍隊。如果真的說這支部隊潰散的話,那麼督戰隊應該也算是其中的人員吧!前線的部隊跟督戰隊本來就是一個部隊的,只是說兩者的任務不同而已。

如果真的比較一下其中的戰鬥力的話,我感覺可能潰散的部隊的戰鬥力可能會比督戰隊更強一些。

第一,潰散的部隊雖然他們打了敗仗,但是既然他們在戰場上活了下來,那麼對於他們來說更渴望的是想要如何讓自己生存下去,所以這個時候不管是遇到誰,如果敢組織他們逃生的話,那麼他們肯定會跟他們拼命。

第二,對於督戰隊來說,他們雖然裝備可能比潰散下來的部隊裝備優良的多。但是督戰隊的人員數量比較少,而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為了讓戰士們去戰場上拼命。如果真的是遇到大部隊從前線潰敗下來,他們最可能的就是跟著潰敗下來的部隊一起逃走,而不是去敢強行讓潰散下來的部隊重新回到戰場上。

所以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應該不成立。


臨沂百態


從古至今,督戰隊一直在戰爭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負責嚴肅部隊軍紀,以及在戰場上對於潰敗士兵完成“軍紀”的角色。

從督戰隊設立的那時候開始,和潰兵就是兩個對立面,潰兵們想要儘快的逃離,而督戰隊卻要這些潰兵重新的上戰場。

不過即使衝突如此的劇烈,可是潰散的軍隊卻極少有攻擊督戰隊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不過是這幾點。

首先潰兵是什麼?潰兵就是那些在戰場上被打殘的部隊,在沒有接到撤退指令下擅自脫離戰場的“逃兵”,這些逃兵通常上都是零星自己跑掉的,如果面對上督戰隊那麼也無法反抗。

同時如果是小股部隊擅自脫逃,督戰隊的編制也足夠應付這些小股部隊,而出現督戰隊也打不贏的潰逃情況下,通常指揮部也會下達撤退指令,督戰隊也失去了意義。

再一個戰爭打的是什麼?就是後勤,如果出現了攻擊督戰隊的情況,在軍隊沒有譁變的情況下,周圍的部隊都會對於潰兵進行“合圍”,使其不能夠成功的逃脫。

同時督戰隊作為特殊性質的部隊,他們的裝備也是較為良好的,最起碼也可以纏住潰兵們,然後呼叫其他的友軍來進行“合圍”

對於潰兵來說,打也打不過,自己還是一個逃兵,背叛了自己的戰友,在這樣的情況下,攻擊督戰隊也是一個“莽夫”之舉

所以在自己的實力考慮,以及潰敗的心理作用下,也很少會有潰兵會攻擊督戰隊。


三書青史


都說窮寇莫追,什麼叫潰軍?那是一波為了逃命,可以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主。如果能被督戰隊彈壓回戰場的,只能說他們還不能算是潰軍。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任何軍隊紀律約束了,並且深信沒有什麼比他們回頭更糟糕的事情了。


其實督戰隊歷史比較悠久,歷史上最早的督戰隊出現在羅馬軍隊。其實督戰隊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軍隊裡出現逃兵,而影響到整個軍隊的情緒和節奏,恢復軍隊紀律。因此他們有直接處理逃逸士兵的權力。

當正面戰場攻擊不利的時候,出現了極少數的怯戰情緒,開始出現小規模逃逸的時候,必須讓督戰隊及時彈壓回去,糾正著負面影響。

逃兵如沙子,一個逃兵會影響一個排;一個排會影響一個連;一個連會影響一個營。而督戰隊就是要在逃兵“聚沙成塔”成為潰軍之前,將整體潰敗的可能消滅在萌芽裡。


如果整體崩潰一旦發生,就憑人數遠低於軍隊的督戰隊是根本彈壓不住的。阻擋潰軍,只會被踩死。所以此刻不得不動用規模比這支部隊更大紀律的部隊進行攔截,使潰軍冷靜下來,恢復秩序,重新歸建,再組紀律。

這裡有兩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明潰軍到底敢不敢攻擊督戰隊。

第一個例子,1951年4月朝鮮戰場上的李承晚的韓軍第6師。


由於在1950年10月遭遇過剛進入朝鮮的志願軍第40軍,所以韓軍第6師對我們志願軍驚恐成疾。在我志願軍距離戰場還有1英里的時候,就發了瘋地整體潰退,拋棄了剛修築的戰壕,丟開友軍英國格魯斯特軍團,把美軍第3師第6步兵團直接暴露給了我志願軍。

這很丟臉,但是更丟臉的事情是,李承晚為了給友軍有交代,奪回陣地,派出了督戰部隊對韓軍第6師進行彈壓。結果派出去的督戰隊被韓軍第6師潰軍徹底殺光了。誰說潰軍怕督戰隊?韓軍第6師的潰軍就不怕。

另一個例子,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師直屬隊和262旅一部。


中華門受到日軍攻擊的初期,負責守衛中華門的國軍71軍軍長兼88師師長孫元良就當了逃兵,就帶著率師直屬隊和262旅一部,在未接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向下關撤退。結果到達挹江門時,遇到了36師師長宋希濂的督戰隊,宋希濂擺出機槍,要求孫元良要麼回中華門繼續作戰,要麼被機槍收割。孫元良只好帶著部隊回中華門。

宋希濂的督戰隊之所以能彈壓得住孫元良部,是因為孫元良是逃兵而不是潰軍,他的部隊秩序仍在。


炒米視角


督戰隊這種類型的部隊實際上在各國軍隊中的正規編制中是不存在的,提問者大概是把憲兵當成督戰隊來看待了吧。

對於戰爭中將士們的貪生怕死以及由此產生的軍隊潰散敗逃古今中外都是有對策的,比如說《秦律》中就規定十人為一坐百人為一保,十個兵卒中有一個逃兵其他的若不制止都得殺頭百人中如果有十個以上的逃兵其他的不制止那麼其他的也都要殺頭,在戰陣中對於敗兵是後隊殺前隊主將斬副將!古羅馬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也有類似的法律。

現代軍隊中對於維持軍隊紀律防止戰場士兵潰散一般都是憲兵制,如美軍的MP德軍的鏈狗(憲兵)日本憲兵等等。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維持軍隊紀律督促士兵們戰場法紀,當然也有槍斃逃兵的權力。但是大規模的憲兵督戰隊在這些國家幾乎沒有過,首先美軍英軍隊如果在戰場上徹底的失敗後督戰隊也是無用的還不如直接投降,而德軍在西線也是一樣。日本軍隊深受封建軍國主義思想毒害根本就不拿敵人的生命當回事,同樣也包括自己的生命!對於這樣一隻野獸軍隊根本就不需要督戰隊。

而蘇聯紅軍就比較特殊在衛國戰爭之前蘇聯軍隊也沒有督戰隊,維持軍隊紀律的都是政委。但在衛國戰爭初期蘇聯軍隊成千上萬的部隊大面積潰敗,在此情況下斯大林下領在冬軍級部隊中組建了維持紀律部隊。這些部隊一般都是營級編制,主要由蘇共黨員編成的內務人民委員會部隊(NKVD)。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維持軍隊紀律與士氣懲罰散佈謠言以及破壞分子,收容編組潰兵等等。他們在對待潰敗部隊的處理方式時一般都要槍斃幾個軍官及首先逃跑的潰兵,剩下的潰兵們都會分散到新組建部隊中由其他士兵們監督當先死的炮灰。也有編成敢死隊在機槍大炮的督促下去吸引敵方火力為戰鬥當炮灰的,但從1943年初以後這種分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民國時期的中國軍隊對於督戰隊應該是有過,比如《茶館》中軍閥執法隊們就是抱著大令扛著大刀抓住逃兵就當街砍頭。在國民政府成立後蔣介石效仿西方也建立了憲兵,其作用與效能與西方的軍隊類似。但是在抗戰初期由於中國軍隊的大規模潰敗蔣介石下令實行了連座法,這些也應該是督戰隊的一種方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