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盐荒子孙V


首先,《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并没有关于霍去病殴打士兵的记载。

其二,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相当于是汉军总司令。他这种级别的大干部,普通士兵平时根本接触不到。

说他经常殴打士兵,这符合逻辑吗?

觉得符合逻辑的,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在公司有多久没见到大Boss了?

就算霍去病真的偶尔打过士兵,这对于他这种级别的人来说,又能算什么呢?哪个老板没羞辱过下属?难道公司的员工会因为老板羞辱同事就集体罢工不干了?


第三,霍去病生活奢侈,不体恤士卒,确实有史可依,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霍去病宁可倒掉吃不完的食物,也不愿意分给士兵;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兵们吃不上饭,他还跑去踢球等等事迹。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但问题是,总司令不体恤士卒,是不是就一定会引起士兵哗变呢?亦或者说,是不是就会影响到士气呢?

我觉得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因为前面已经强调过了,霍去病是管着几万人的总司令,不是跟士兵同睡一张坑头的连排级干部,他个人的节俭并不能改善所有士兵的吃饭问题。

他就算把吃不完的粱肉分给士兵,又能喂饱几个人的肚子?

况且,分给谁,不分给谁,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这就跟咱们现在发奖金一样,要么所有员工都发,要么所有员工都别发。一半人有,一半人没有,只会适得其反,影响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

当将军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说一个将军最好把食物分给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立刻就成为千古名将了。这种天真想法就是太小看人性的复杂程度了。

所以说,霍去病身为总司令,他应该操心的是怎么打胜仗,怎么抢匈奴人的牛羊,解决全军饿肚子的问题。



另外,关于《史记》中对霍去病不体恤士卒的记载,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

因为这些记载,并不能证明这些事件之间是有关联性的。如果这只是独立的事件,但却同时写到一起,貌似有了关联,这就属于信息误传了。

比如说,士兵饿肚子,霍去病在踢球,请问这一定是同时同地发生的吗?司马迁并没有说过吧?有可能是战事最激烈时,霍去病和将士都在饿肚子,但后来能吃饱了,大家就在一起踢球。结果这两件事同时被司马迁知道了,就大笔一挥,写到了一起。

卫、霍二人由于出身问题,一直不受司马迁待见,这已经是共识了。霍去病功绩大,司马迁不能无视,但他借这种对于总司令是鸡毛蒜皮小事的记载恶心一下霍去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其实从霍去病对汉武帝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能分清个人享受与国家安危孰轻孰重的人。说他不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有点夸张了。

他从小生于皇宫内,不懂民间疾苦,性格飞扬跋扈,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他要真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他又何必要跑到大漠陪士兵一起吃沙子?



第四,慈不掌兵,治军严厉加赏罚分明才是正确的带兵之道。

司马迁很推崇李广,但李广的带兵方式很有问题。比如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就有这样两段记载。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李广、程不识都是当时名将,但士兵们都愿意跟着李广,而不愿意跟着程不识。因为程不识对士兵的要求很严格,而李广对士兵很好,平时管理得很松弛。

而李广治军不严的问题,在一次突击匈奴时就让他品尝到了恶果。

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

有一次李广与匈奴左贤王相遇,匈奴军是汉军的数倍,看到乌央乌央的匈奴兵,李广的士兵当时就吓傻了,士气濒临崩溃。最后是凭借李广个人的神勇才吓住了匈奴兵,撑住了局面。

虽然对于敌众我寡,士卒的恐慌我们没有过多可指责的地方,但是只要想一想卫青、霍去病所带的部队,以及李广孙子李陵所带部队的表现,就能发现李广带兵,问题很大。

他自己很神勇,但部队战斗力不行。李广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的部队能打,而是他个人能打,也就是“以力战为名”。


通观《史记》可以发现,尽管司马迁想尽办法给李广添加威名,但给李广当兵,简直就是送人头。他平治军不严,士兵作风普遍慵懒,一旦碰上强敌,绝对是死伤惨重,鲜有己方损失小于对方的情况。

像李广这样的将军,你觉得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吗?他一辈子未封侯,还觉得是遗憾吗?

但是在霍去病麾下当兵,情况就不同了。霍去病具体的胜绩就不列举了。就单说李广的儿子李敢。

李敢第一次出征是跟着李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李广被匈奴包围,士兵吓尿了,全靠李广神勇才稳定危局的那一次。

那一次出征除了李广个人捞到威名外,汉军没有战功,李敢自然也是什么功劳都没有。

但李敢第二次出征,给霍去病打先锋,一起横扫大漠,“封狼居胥”,回朝之后马上就封关内侯了。

李广打了一辈子仗,始终未能封侯,他儿子李敢年纪轻轻,第二次出征就被封了侯。两相对比,实在是非常值得玩味。就算是在今天,如果你决定去当兵,你愿意跟着谁?



第五,霍去病并非莽夫,他的御人手腕实际上非常厉害。

霍去病打仗不同于包括卫青在内的所有汉军将领,他非常善于“以夷制夷”,利用匈奴人打击匈奴人。在他的麾下有一支由匈奴将领高不识、仆多、赵安稽、复陆支、伊即轩等人统领的匈奴军队,愿意为他效犬马之劳。

这些匈奴人,有的人是被俘的,有的是主动投降的,身份属性很复杂,但都被霍去病治得服服帖帖的。

而招降匈奴人,利用匈奴人打匈奴人,对霍去病来说,好处多多。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好处就是——从来没有关于霍去病在大漠迷路的记载。

大家想一想,李广是不是总迷路,但霍去病似乎从来没有迷路。

霍去病为什么从来不迷路?他运气好吗?当然不是了。他不迷路的原因,就是他把匈奴人治得服服帖帖,每次都有熟悉大漠环境的匈奴人自愿给他引路。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利用匈奴人有什么难的?

是的,确实不难。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其他汉军将领就没有能力统领、使用匈奴降将和士兵为己效力呢?

我们知道,游牧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纪律性,一旦战事不利则作鸟兽散。因此,如何驾驭这些士兵,用纪律约束他们,才是最大的难题。

霍去病能管束好匈奴人,这就说明他的御人之道是非常厉害的。他的组织水平、激励能力以及用人不疑的气魄和自信。就是他能横扫大漠的关键因素。

当然,霍去病和汉武帝的亲密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他的地位使得他可以更容易为这些匈奴人争取封赏。

不过,既然连匈奴人都愿意为霍去病效犬马之劳,汉军将士又岂会因为饿肚子这种事情就哗变了呢?


Mer86


好的部队是管出来的,不是惯出来的。霍去病和李广不同,李广爱兵如子、体恤士卒,但这样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在面对匈奴人时只知道逃跑,因此李广是个好兄弟,但不是个好将军或好领导。


我们再来看霍去病,这位爷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吃过什么苦,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并不为过。但霍去病不是废掉的一代,他跟的领导是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霍去病虽然靠着外戚的身份入仕,却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显贵的,这和邓通、董贤、韩嫣等一众面首不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霍去病经常宁可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也不分给士卒们分享,以此来说明霍去病刻薄寡恩。事实上,霍去病对待士卒的好不体现在体恤上,而体现在给予机会上。跟着霍去病的人尽管没有酒肉,这位上司也成天扳着个脸,但是他们跟随霍去病建立了不世之功,拜将封侯走向人生巅峰。


李广给士卒的是私恩,霍去病给士卒的是君恩,对此以后,二人的差距显而易见。没有铁一样的纪律,就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霍去病治军靠的是军纪而不是私恩,这样的军队无论人员如何更替,都具备极强的战斗力,而李广的部队则完全是其个人的秀场。

士兵们不会因为军纪严苛而哗变,但却可能因为纵容娇惯而背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确实啊!霍去病能打仗是真的厉害,但是霍去病却是一身的贵族病,一点也不怜惜手下的将领,丝毫也谈不上爱兵如子这一说,那么为什么手下的士兵还愿意为之效力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解答。

一、霍去病的“贵族病”

说实话,霍去病是个很典型的贵族军官,会打仗是他的优点,但是在会打仗的背后,霍去病往往也是爱吃爱玩并且丝毫不体恤士卒,在《汉书》中有如此记载:

“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这说啥呢?就是说霍去病在军队之中,随身带着厨子和各种肉食,打完仗之后剩下的口粮都扔掉了,而相对的是士兵们经常吃不饱饭。最可恶的是,士兵们吃不饱饭,疲惫不堪,而吃饱喝足的霍去病却常常喜欢踢足球(蹴鞠)玩。

这完完全全是一副浪荡子弟的样子啊!就凭这样的将军,为什么士兵们还是服从他并且敬佩他呢?

二、军队中的集体荣誉感

记得以前曾经看一个电视剧,里面有霍去病征讨匈奴的片段,在征讨之中有如此一个故事:

当时汉武帝知道霍去病出去打仗喜欢有好酒好肉此后,因此给霍去病准备了很多御酒。当时霍去病率军在大漠中追击匈奴,偶遇一眼泉水,其水甘冽。霍去病于是就拿出了几坛子御酒倒在了泉水之中,然后大声跟士兵们喊着:“这个是皇帝赐给我的御酒,我今日倒在泉水之中与诸君分享,希望我们能击破匈奴,封狼居胥!”然后士兵们山呼万岁,随后分享这酒水。此后这个地方就被人称作了“酒泉”。

当时这个片段给了我极大地触动,让我浑身热血沸腾,产生了一种“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感觉。为什么呢?我想正是那种军队中的集体荣誉感。

这个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我想在霍去病军中不泛这些小手段来培养一种军队的集体荣誉感。正是因为军队之中有了这种集体荣誉感,因此军队才可以百战百胜。

三、霍去病可以给军队带来的实际利益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常年征战,好大喜功的特点,汉代的军功爵制也进行了改善,汉武帝曾经下诏书如此说:

“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军功,一方面是社会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是实际的金钱利益。这时候你跟的长官的水平高下就很重要了。如果你跟着一个昏庸的长官,很可能钱每赚到多少人就没了,如果你跟着一个霍去病这样的长官,那么可能你就会混得很好了。

我们简单看一下霍去病的战功几何:

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
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四百户。
校尉高不识从票骑将军捕呼于耆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封不识为宜冠侯。……

关于霍去病的战功的记载太多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霍去病的职位步步高升,那么手下自然也不会太亏。跟着这样的长官有肉吃啊!因此人人无不效命死战,都准备跟着霍去病高升。至于说之前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跟自己的收获比比那就不算什么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霍去病分别在17岁、19岁、22岁时,先后只有4次领兵出征匈奴,不知这经常殴打士兵是怎样的一个经常,为何正史难见记载;战场本就瞬息万变,难免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远超辛苦的概念。难道士卒说困乏了就让大家睡觉,或者士卒说累了就让大家休息,这才是体恤将士吗?

显然,不能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同“殴打士兵或不体恤兵士”相提并论。假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将士哗变,这样的将领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却是名垂青史的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岂能真做出“经常殴打士兵”和“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呢。

假如,霍去病和张飞是一样的人物,动不动就会醉酒 “鞭挝健儿”,而他身边的队伍又多为匈奴降将降卒组成,不要说麾下将士随他浴血奋战,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哗变的机率岂不非常的高。结果,张飞被帐下将张达和范疆(强)割下了脑袋,而霍去病领兵不但没有出现士兵哗变,反屡立战功。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经常殴打士兵”或“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

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么,霍去病在带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议的地方呢?

从史书的评与议,分析霍去病的带兵疑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都有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时,汉武帝都会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但回来时,又会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

太史公和班固说这些,难道是为了贬低霍去病吗?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人对霍去病的作法比较称赞,而对卫青的“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并不认可。

那么,霍去病“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难道是故意让士兵挨饿吗?答案当然不是。

其一:“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说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出征,斩获敌人2028人,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此战,显然是大胜,返回时又岂能没有军粮缴获。既然有缴获,返回时就不应该出现士兵挨饿的情况。

同样,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的将士,均取得大胜,当然缴获不会少,又怎么会出现士兵挨饿的现象呢?

假如确实存在士兵挨饿,而霍去病却将剩余的米和肉丢掉,这岂不证明他想和将士同甘共苦。

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何不将剩余的军粮分给士兵呢?这是否与韩信的“背水一军”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谁又会说韩信不顾将士的生死、曹操不顾体恤将士呢?或许,霍去病是为了激发大家加快返程的脚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饱饭吃,以免因一、两餐的饭食而影响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时,霍去病实施的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本就是以战养、就食于敌,忍饥挨饿岂不非常正常。

其二:对史书记载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说法理解有误。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霍去病“丝毫不体恤将士”,将士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还要踢球玩乐。假如,将士们确实饿得爬不起来,又怎么能踢球玩乐呢?显然是将士们饿得不想动而已,而霍去病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便以踢球的娱乐形式,激发将士们时刻处于战备的亢奋状态。反之,将士们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又何来战斗力可言。

其三:军旅之中,有时出现将领对士兵“动粗”实属正常现象,并不算“殴打士兵”。例如,经历过至少连续24小时野营拉练的军人都会深有休会,一旦中途停下吃饭时,许多官兵就会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饭,这时指挥官在叫不醒的情况下,就会动粗,对着不起来的士兵踢上几脚,督促他们尽快吃饭赶路。因此,霍去病的军营也绝对存在此类“殴打士兵”的现象,但并不会遭到士兵记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没有过从戎经历,只是将一些军中将士的言论片面记载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军事”常识。同时,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门阀之家,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类出身低微,而且通过战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点感性上的偏见,也实属正常。如:他在《史记·佞幸列传》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竟然将军功赫赫的卫青和霍去病,与邓通、赵同、李延年之类的佞臣相提并论。

以此来看,霍去病应该不会真正做出“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士兵哗变之说了。

假如这些还不足以证明霍去病是否“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话,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对其治军之能的记载。

从霍去病的将与帅,解析他的治军之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卫青是个帅才,而霍去病只是个冲锋的将才。其实,霍去病是历史上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帅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军之道,更是难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学习孙武兵法,但是他却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适宜当前的形势。”

正所谓:“能发现问题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决问题者才是高手。”当时,霍去病应该还不到17岁,也不曾随军征战,但他却能发现汉军作战观念的陈旧,而又能在战场上身体力行革新汉军战术的陈旧模式,采取“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并实行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霍去病的战略思想,已极大革新了汉军长久以来实施的“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的被动抵御战略,不但通过以战养战将战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极大减轻了国家的后勤供应压力。可见,他绝对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领兵统帅,又哪里来的闲功夫“经常殴打士兵,关心所有将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还要其它的中低层将领干什么呢?

显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说法,应该和他关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执行“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略,最难的应该就是准确定位打击目标。例如:戍边数十年的老将李广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围歼地点,致使匈奴单于逃脱,自己也忧愤自杀;再如:老将合骑侯公孙敖和博望侯张骞也曾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终交了赎金,这才免于死罪,并被贬为平民百姓。

但是,作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准确定位打击目标,并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这与他的用人之能和驾驭将士的出色本领是分不开的。

治军,驭下有方

霍去病19岁时的两场河西之战,麾下三大战将分别是:高不识(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赵破奴(匈奴籍汉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但是,他却能带领这样一支几乎是匈奴人组成的队伍去反攻匈奴,斩杀匈奴人,而且还屡立战功。

他21岁时的漠北之战,麾下有匈奴将官高不识、赵破奴、赵安稽(匈奴某王)、复陆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轩(匈奴楼剸王),另有汉军将领李敢、路博德、卫山、徐自为。此战,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将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则占了40%以上。同时,他还能一路收编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抢夺匈奴人的物资,最终“封狼居胥”,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难以实现对精准目标的打击;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统帅,战场上难保不会落个张飞的下场,当然也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一旦有临战反叛者,必然会给汉军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在两年前的漠南之战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将赵信,将汉军的大量情报带给匈奴人,并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

但是,霍去病却能成功驾驭这些彪悍的匈奴将士反攻匈奴,可见其治军之道和驭下之术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难道想要逼着匈奴的将士哗变不成。

胆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但是,当汉军出现时,匈奴浑邪王的多数副将们却不愿投降,并引发叛乱。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机,稍微处置不当,4万多匈奴人可能会出现复反的现象。

如果,大军攻击,匈奴人必然惊恐,进而造成叛乱的加剧。见此,霍去病果断带领少量将士冲入匈奴叛军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乱,而匈奴人却未敢趁机围攻霍去病。可见,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慑力之强,而只有恩威并重才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也难怪,汉武帝会对霍去病那么的宠信。

从霍去病的功绩,看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了彰显霍去病的功绩,但又不能设立两个大将军岗位,因此汉武帝搞了个“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即: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和霍去病的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秩禄是一样的。

显然,汉武帝此举,有让霍去病接掌卫青帅印的意图。但令人既遗憾又意外的是,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当时霍去病正在谋划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长达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对匈奴用兵。可见,汉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讨伐匈奴的“挂帅”之人。

因此,对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是非常痛心的,这才征调属国“玄甲军”组成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列到茂陵,而这些“玄甲军”几乎都是由匈奴人组成,岂不显示霍去病在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霍去病绝对是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将帅之才,全力谋划战局的时间怕都非常的紧迫,又那里有闲功夫 “经常殴打士兵”,当然也不存在“丝毫不体恤将士”之说,更不会发生士兵哗了。


祥子谈历史


中华第一史的《史记》记载霍去病的确是不太爱护士兵,比如司马迁写了两个事件:有一次霍去病率军出塞前,汉武帝赐给他几十辆车的精粮,当得胜回朝时,有的士兵据说还挨着饿,然则这几十车精粮还没吃完。又有一次在漠北攻击匈奴,有些士兵饿得双脚发软,而霍去病却跟近待们踢玩着羽球(公元前中国已经有玩足球不?)。但是史记未见有霍去病欧打士兵的记录。


霍去病出塞攻打匈奴总6次,其中二次是大将军卫青的辅将,而有4次是主将身份。先后斩杀、俘虏匈奴军兵11余万,并且促使了驻守匈奴地盘西边的浑邪王率领数以万计匈奴人投诚西汉。

可以说…在卫青与霍去病两舅甥的轮翻攻击下,匈奴兵被歼、被掳近18万。一时间,能力可以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精锐之师几乎被殆尽,也使得匈奴西迁,在这日后的几百年,匈奴对中、西亚与欧陆各国产生巨大的威胁。

然则为什么军兵在一位不那么爱士卒的将领率领下仍無愄战斗呢?原因有二:一是士兵最终效忠的是大汉王朝而非骠骑将军。二是在将旅中,奖罚分明较爱兵如子更为重要!因为其可以令真正有能力者取得荣耀。

霍去病出塞向来没设副将,然而尽管如此,仍有随其出征的六名校尉封侯!这样使有战功者获得無上荣誉。

可惜霍去病死得太早,年仅廿四岁(古人出生就是一岁实则23岁)便去世了。骠骑将军的离世令汉武帝非常悲伤,一则霍去病战功标炳。二则汉武帝是太阳星座巨蟹座,霍去病是太阳星座天蝎座,同为水象星座,物以类聚,俩者潜意识中比较默契的缘故吧。


洪范书斋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奇怪。

一般来说,不论古今中外,常打胜仗的将领,绝大多数都是爱护士卒、深的兵心的。如果一个将军不体恤士兵,甚至虐待士兵,很可能激起兵变。特别是在面临险境的情况,军队就会离心离德、一盘散沙。

比如岳飞和戚继光,两人都是百战百胜的名将。岳家军和戚家军,都是纪律严苛,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但是同时,两人对士兵又都爱护有加。戚继光的军令明确规定,士兵生病,队长要立即向上汇报。各营主将要立即派遣医官治疗。如果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士兵死亡的,该营各级将官都要受到惩处。

这样恩威并济,才有了千古传诵的岳家军戚家军。

但是霍去病好像是一个特例。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霍去病对士兵非常恶劣,只顾自己享乐。就算肉吃不了坏掉了、扔掉了,也不愿意分享给士兵。霍去病军中很多士兵由此病饿而死。

这样的记载,真的令人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接受。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著名战将,去他的舅舅大将军卫青是大汉闪耀的双子星。霍去病用兵别具一格,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其作战思维和战略战术似乎是超越时代的,与后世的铁木真有兵方略神似。

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杀敌2028人,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封冠军侯。

两次河西之战,歼敌4万,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占据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区。

漠北之战,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数十万,长驱直入2000里,歼敌7万人,兵锋直指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于是“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短短几年的时间,霍去病就从一个毛头小伙,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班固有言:“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李白有诗: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我们看霍去病打的仗,都是转战千里,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虐待士卒,我们实在难想象,那些士兵为什么不哗变,为什么不逃跑?而且霍去病是私生子出身,他对底层人众应该十分了解、感同身受才对,何以反过来虐待士卒呢?

但是司马迁言之凿凿,让人又不得不思考。

可能霍去病是为了严明军中等级,以此强调,只有拼命杀敌,建功立业,才能获得封赏,享受好的物质条件。

也可能霍去病是要激发士兵的狼性,让他们在战斗中凶残顽强的消灭和掠夺敌人。

而士兵之所以不叛逃,可能完全是因为跟着霍去病能打胜仗。士兵们会安慰自己,虽然暂时条件不好、忍饥挨饿,但是不久就会大胜仗,吃喝全有了,说不定还能发点小财。总比打败仗强啊。

还有一种可能,霍去病的行军路线不是草原就是大漠,而且都是在敌国的土地上,士兵就是想跑没没地方跑。跑出去只有死路一条。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全部可能。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说起来似乎不太光彩。那就是太史公司马迁似乎不太公正。

读过史记都知道,史记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寄托着司马迁个人的好恶。对于欣赏的人,司马迁往往不吝溢美之词。对于厌恶的人,司马迁往往以春秋笔法埋汰他。

很不凑巧,司马迁很欣赏李广和他的后代,

而卫青、霍去病与李广有嫌隙。特别是霍去病亲手射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司马迁写的李广传和李陵传,简直对这两位推崇备至,写成了神人一般。但其实这爷孙两个,不是在打败仗,就是在打败仗的路上。

由于卫青霍去病战功太过卓著,是在没办法黑。司马迁另辟蹊径,在生活作风上找毛病。这才写出了霍去病不体恤士卒的问题。他甚至写出了汉武帝“幸”霍去病这样的话。直言霍去病与汉武帝是好基友,这就更加耸人听闻、匪夷所思了。

南宋名士黄震说的最透彻: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他说,卫青霍去病打了那么多大胜仗,但是看他们的传记,好像不值一钱。李广屡战屡败,但是看他的传记,却是英风烈烈。司马迁贬损和颂扬人的手法,实在太过高妙!

言及于此,亦无需多言矣。


上将嗳福斯


士兵不会哗变的,因为跟随霍去病打仗能获得更多的功劳封赏。

从军的原因一般是有两种因素,第一个是需要服兵役;另外一个就是获取功名。

俗话讲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诚然,根据史记的记载呢,霍去病这家伙确实不怎么体恤士兵,但是经常殴打的士兵的纪录到时没有看到。当然也可能是我没有细看,忽略也也有可能。

史书是怎么记载的的呢:

就是说这位爷,出去打仗,大老板就送好多车酒肉给他。打仗回来,还有剩余的酒肉,这位爷直接就扔掉了,但是你细细看看那些士兵,一个个面黄肌瘦的,一看就是没有经常饿肚子的;还有一个就是在塞外的时候,士卒缺衣少吃的,有些人站都站不起来,这个家伙可好,吃的饱饱的,穿的暖暖的,和近侍在玩游戏。史书上说这种状况很多。

面对这样的黑心领导,你作为士兵生不生气,心里爽不爽?但是为什么没有哗变,且往下看:

上面其实士卒没有哗变的核心原因啊。

尽管跟着这位爷,老是忍饥挨饿的,但是打仗回来,封赏多呀。从上多下,都有很多的赏赐;而且这位爷运气好,一打仗基本上都是大胜仗大功劳,细数一下,斩首最多的是那个部队,就是这位爷的部队。

而且赏赐甚多的另外一个隐含的点在哪里呢?这位爷不会贪图自己部下的功劳,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所以跟着这位爷,那叫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诸位再看看跟着卫青的那些部队,史书怎么写的,“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士卒皆无封侯着”也就是跟着大将军出去,可能吃得好穿得好,但是就是白忙活啊,辛辛苦苦跑一趟,出生入死的,我为了什么呀?


围观历史的吃瓜群众


主要原因是跟着霍去病能打胜仗,打了胜仗,能获得更多奖励。

哗变大部分发生在即将到打败仗或者已经打了败仗的队伍里。

放在今天来说,就像,你去华为公司上班,拿着华为公司的股票和股权,即使华为公司有那么几年不发分红,你也能坚持下去,因为前途似锦,

但是换一家公司。比如你去聚美优品公司上班,人家也给你股权,但是公司一年比一年没落,如果碰上几年不分红,几月不发工资,你会不会叛变,会不会跳槽。


神龙大师


那为什么我听说的,跟你听说的是相反呢?霍去病这个人练兵的时候,他确实有一套,首先在他的军队里面存在两个特别的情况,第一他的军队内部有很多匈奴人!

这种特殊的情况在大汉其他的军队里面不常见,其他的军队要么把匈奴人集中编制起来组成一支雇佣兵,要么就直接不用,而像霍去病这样把匈奴人打散了,和大汉的士兵混编起来,一起使用的方式,也只有霍去病敢这么玩!

第二点获取并愿意与这些匈奴士兵同吃同住一起去学习匈奴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战特点,并且每天还要在大漠或者是其他地方风餐露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茫茫大漠之中派出去的其他将军都不知道匈奴人到底跑哪去了,打了半天最后扑了个空,你比如说李广曾经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匈奴人给抓了!而获取并这个人却能够每次都抓准要害,抓住匈奴人的落脚点,并且一举击溃匈奴主力!

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成绩拿出来说话的,不是说吹出来的!这就有一个问题了,或许并跟匈奴的士兵同吃同住,也等同于跟士兵一起同吃同住,他什么时候不体恤士兵了?

其实你有这个说法肯定是来自于历史上面那条记录,就是霍去病这个人呐,很懂得享受每一次呢,汉武帝都要派几十辆的大车跟着他一起出征,然后供应他的吃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在北征匈奴结束以后,霍去病把粮食啊,肉啊,这些东西全部丢在路上,让士兵忍饥挨饿!

首先说你这个说法的前半部分!霍去病每次出征汉武帝都要准备几十辆车的吃喝用度!我们不说其他的,就说霍去病率军队突袭匈奴的王庭!如此长距离的行军如此紧密的作战需求,李广当初就是因为迷路没有赶上和主力部队会合,错过了这场战役,获取并作为主力的骑兵部队,他所承担的作战任务更加重要,而且更加紧急,这个时候他带着几十个大车,然后是车上全部带着他的吃喝用度,这种情况你觉得可能吗?

而且或许并曾经多次上演骑兵部队突袭匈奴的主力部队,这种作战条件之下,带着几十辆大车,别说是突袭起来的速度了这么大的阵仗,其他的人早就已经察觉到了,包括匈奴人!

所以你这说法前半部分根本不可靠,实际上为所记载的汉武帝每次获取并出征给他准备几十辆车的吃喝用度,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还是那句话,成绩说话,最终结果都看成绩!

我说一下这个说法的后半部分就是获取并出征匈奴,回来之后把肉挖粮食啊,扔在路上士兵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最后怨声载道,所以说或许并不体恤士兵!

那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或者说就说望梅止渴这个阶段曹操曾经带领军队攻打寿春,但是粮食不够用怎么办?叫粮草官把粮食的精良给克扣了,结果士兵哗变要求曹操给个说法,曹操把粮草官的脑袋给斩了,并且告诉他粮食已经不够啦,赶紧给我工程,结果士兵一当十十当百把寿春给攻下来!

简单来讲你不给士兵粮食吃,你肯定是要把视频给饿死,如此浮尸遍野如此怨声载道,士兵肯定也没几个活着回来,毕竟那个是茫茫大漠包子草原没有粮食补给你,一个饿得半死的士兵想回来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有活着的人告诉这些史官说获取并这么做获取并这么做肯定是有道理的,起码他把这些士兵活着带回来了!

所以这不得不佩服一下,不世出的卫霍,确实是一代将才!


漩涡鸣人yy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不过这个问题有一定瑕疵。霍去病确实不体恤将士,不过史书却没有记载他经常殴打士兵。司马迁曾经这样评价霍去病: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

根据司马迁的评价,我们可以得知霍去病确实不知道体恤将士。霍去病在艰难的战争情况下,自己却不忘“享乐”。汉武帝为了满足霍去病的欲望,竟然为霍去病准备专门厨师。士兵们有时候都吃不饱,霍去病专车上的肉甚至吃不完,还要扔掉一部分。士兵们在塞外打仗经常缺乏粮食,霍去病却不管士兵们有没有粮食,只顾着自己在军营中玩蹴鞠。

这样的霍去病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战必取攻必克的战神似乎不大一样。我们印象中名将似乎都能体恤士兵,和士兵同甘共苦。只有这样,将军才能够获得将士们的拥护,才能上下一心,最终达到战必胜攻必克。霍去病不愧是霍去病,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他并没有选择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霍去病“如此不体恤”将士,手下将士为什么从来没哗变过呢?

根据史料记载,霍去病并没有经常打骂士兵,也没有压榨士兵,霍去病只是受有一定特权而已。霍去病做为一军统帅享受这些待遇也在情理之中。霍去病这样做,可能给人的感觉是不体恤士兵,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分之处。霍去病做为骠骑将军,做为一军统帅,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是情分,享有一定特权是本分。霍去病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汉武帝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士兵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

汉朝军队里,历来讲究军功制度。你能不能封侯,能不能享受赏赐,一切都取决于军功。霍去病能够享受汉武帝特许的“特权”也是军功积累的结果。士兵们不会感觉霍去病因为军功享受种种待遇有什么不妥,更不会因此发动军事哗变。相反他们可能会以此激励自己,建立更多军功。

在军队里面,最重要的事情是服从命令,最严重的事情是违抗军令。如果非要找一个比违抗军令最严重的事件,那就是军事哗变。一般情况下,士兵不被逼到迫不得已的地步,不会选择哗变。军队哗变的成本非常高,即使理由全部都在士兵一边,军事将领全错,士兵哗变之后依然要承担非常严重的后果。军事哗变的后果,轻则主要策划者被斩首;重则整支军队被定义为叛军,军队遭到解散,甚至哗变士兵全部被处死。士兵们选择哗变的时候,自然会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会考虑自己哗变的成本。霍去病本人的行为并不足以让士兵哗变,士兵也不会因为霍去病的“特权”而冒险哗变。

霍去病是当时汉武帝最喜欢的将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卫青。汉武帝是古代社会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当时拥有绝对权威,没有人任何敢对汉武帝提出异议。汉武帝如此宠爱霍去病,任何人对霍去病有看法都得憋在心里。汉武帝如此宠爱霍去病,给他一些特权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反对霍去病就是反对汉武帝,反对汉武帝就等于造反。在封建社会中,造反可是极大的罪行,搞不好会全族被诛杀。

霍去病是能够成为古代少有的军事名将,绝对具有超凡的能力,尤其是驾驭士兵的能力和军事能力。霍去病十六七岁就能率领一支八百人的队伍深入匈奴腹地,斩杀匈奴两千多人,一战封侯。霍去病仅用几年军事生涯,便取得了多少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伟大功绩。这样的霍去病肯定能摆平自己手下的军事将领和士兵。霍去病敢于这样做,不仅仅有汉武帝的宠幸,更重要的是自己有能力。军事主官是霍去病这样军事天才,士兵想哗变无疑比登天还难。

军队组建的目的不是为了大家在一起欢乐,也不是在一起同甘共苦,而是打胜仗、保家卫国。军事主官最需要做的是率领军队打胜仗,而不是与士兵同甘共苦。当时的另外一位名将李广和霍去病正好相反。李广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而且经常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也非常爱戴李广,司马迁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评价李广。但是李广却无法打胜仗,跟随李广的将士也得不到封赏,李广本人到死都没有封侯。霍去病则不一样,霍去病军事生涯没有打过败仗。霍去病手下的不少将领都能够因功封侯,比如高不识、李敢、赵破奴等人都跟随霍去病封侯。霍去病所统帅的士兵也能因为功劳,得到其他部队得不到的赏赐。霍去病手下的将士每一次出征都能获得一定封赏,他们怎么会反对霍去病呢!

军事天才霍去病用极短的军事生涯,创造了极大的军事成就。霍去病的军事成就,足以掩盖霍去病身上一些不足之处。霍去病帮助大汉朝击败了强大的匈奴,也能给手下将士带来极大的封赏。这样的霍去病,手下将士崇拜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哗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