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筆記及拓展:「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奇葩說》筆記及拓展:「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自然科學或許有真理,人生沒有真理。


之前網上流傳過一段“人生三大定律”,挺有意思的:

①任何在我出生時就已經存在的XX,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原本秩序的一部分。

②任何在我15-25歲之間產生的XX,都是時代的經典,偉大的傳奇,應該被銘記。

③任何在我35歲之後出現的XX,都是低級的、幼稚的、違反自然天道的。

④以上的【XX】可以替換成音樂、科技、明星、穿著、大新聞或一些觀念等等。

很多網民留言表示看完之後腦門發涼,突然感覺到自己已經老了,開始抗拒新事物了。

《奇葩說》筆記及拓展:「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還不光是人類才這樣,至少猴子也是這樣.....

從前日本有個島,上面有群猴子,研究員給了它們一些它們從沒見過的番薯,上面沾滿了泥巴。起初所有猴子都在觀望猶豫,後來有一隻年輕的猴子拿起了番薯,用手拍掉髒東西開始吃,很快,幾乎整個猴群都開始吃番薯。再後來,有隻小猴子把番薯放到海水裡面洗了吃,於是,幾乎整個猴群又都學會了用海水清洗番薯。

唯獨一小撮猴子,它們從始至終都拒絕碰番薯,研究員觀察發現:

這部分猴子,正是猴群中較為年長的一代。


今天主要就想談談這件事情。


什麼頑固守舊啊,觀念落後啊,創新能力差啊,接受能力低啊....

我可不可以避開這些東西?這些玩意兒究竟是什麼時候爬上我們眉梢的呢?

當你不屑於七大姑八大姨們的嘰嘰喳喳,鄙視於一些長輩們的封建觀念,可曾換位思考一下:誰年輕時又何曾不是充滿彈性?誰當年何曾不是標榜著時髦與開放,何曾不是腦海中的白紙每年都可以塗了再寫,寫了再塗幾萬次呢?

當年的他們,不也像現在的你一樣嗎。而未來的你,在後輩眼中也可能正如現在的他們。一代復一代,殊途同歸,我們都在這場輪迴中。

從整體人群上看,無論年份更替,每代人都仍然活在自己時代的烙印中。對於能夠跳出自己時代的人,我是真心由衷佩服。

《奇葩說》筆記及拓展:「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談到認知,作為地球老大的人類確實與眾不同。

動物只有幼年期,成年期,但人類的世界裡除了學會吃喝拉撒睡以外,還有倫理道德、規章制度、社會運行等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因此人類在童年與成年之間還夾著一個非常獨特的:青少年時期。

我們認知的成長路徑,基本是以下模式(奇葩說羅振宇):


Ⅰ 主觀世界的基本搭建。

童年時期,身體結構基本成型。青少年時期,完成主觀世界的基本搭建。

簡而言之,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是正事,什麼是娛樂,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不正常的,善惡美醜,優劣好壞,幾乎所有詞彙你都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判斷。

II 終生與客觀世界不斷碰撞。

從青少年時期結束,或是離開家人庇護踏上社會開始,主觀世界開始與客觀世界全面碰撞。

許多從小接受了十多年的觀念和判斷受到衝擊,自己的三觀時不時就會面臨崩塌,甚至碎成一地渣渣。

舉我自己的簡單例子,中醫、傳統武術、丁克族、同性戀、處女情節、同居、離婚、集體主義、人生意義.....太多事物上的看法都早已和最初完全不同。

Ⅲ 重構主觀世界。


其實,內外在世界的摩擦是一件永遠頻繁而且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一輩子都在面對這種事。

而我們的選擇大致分為兩條路。

一,在主觀世界造好銅牆鐵壁,把頭埋進沙子裡,就算自己的世界被衝得粉碎 ,也給自己找好理由,完全照原樣重建。

二,把擊碎你認知的東西撿起來看看,冷靜的挑一些東西放進來,再重建主觀世界。


第二條路,就是我們一路成長的真實過程。

十二字真言蔽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可以抄起回憶,檢驗一下。

《奇葩說》筆記及拓展:「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 成長這項本事的持續時間見仁見智。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主觀世界都終將在人生中的某個時點起,逐漸定格,終至完全鎖死,任憑外界巧舌如簧、鐵證如山,也難以撼動了。這是前文所提輪迴的核心原理。

這個時點,要麼是一個年齡段,比方說中年左右,要麼是一個標誌性人生時期,比如事業和社會地位巔峰期。這也是為啥我們總聽長輩說,我/你爺爺/你奶奶/你媽/你爸年紀大了,很多觀念已經改不了了。或者馬雲爸爸常說,要把創新交給年輕人去做才能做得更好。

這裡並不是說一個年輕人就一定是全面開放可塑的,只有中老年人才會固執守舊。

其實,這更多隻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大小、性格懸殊,都至少會在某一個時點上或某一面上,是一個認知停滯,終生頑固的人。


· 成長的方向並不是向好或向壞,而是變得更復雜。

這個道理我剛畢業時不懂,而踏上社會愈久,則愈發清晰。

因為我發覺,從小在家人身邊成長,到獨自外地求學的整個學生時期,在許多觀念上、在對待許多事情上,我原本一直都保有清晰的是非觀、選擇傾向的。然而出來工作後,對許多東西的認知反而逐漸模糊,變得不黑不白。

這就是標題的話: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什麼意思?先以人生為例,嘗試理解一下這個:人生所有的路,都是錯的。自然科學或許有正確答案,現實生活沒有正確答案。

只要你是個看過雞湯的人,你多少早就感覺到過:大道理千千萬,截然相反的各一半。

畢業了,該離開父母去大城市拼搏,還是回家鄉小鎮朝九晚五盡孝?(換言之,事業重要還是家庭重要?)

事業上,是應該加班加點的拼搏,目標為人生巔峰,還是身體為重,工作只不過是溫飽的工具?是應該選擇薪水高的工作,還是自己熱愛的工作?是一心撲在工作上,還是多陪陪家人?

啪啪啪要當做神聖保守的事情,洞房那天再說,還是站開放派,這只是天賦人權的普通行為而已?閃婚好還是愛情長跑好?結婚早一些還是30以後再說?要孩子還是丁克?

.....


——有哪條路是一定正確的嗎?不,每一條路都有充分的理由可講,隨便搜索一下都能找到成千上萬的激昂文字。

——我可以兩個選項都要嗎?極少數時候你可以,但絕大多數時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這些問題的真理是什麼?真理是:事業和家庭都很重要,孝順父母和人生巔峰都很重要,自由自在和培養下一代都很重要。薪水高和熱愛都重要。養生的人生和拼搏的人生都沒有錯。啪啪啪保守和開放都沒有錯。

而你並不在中間,你總得邁步往前走。當你向一條路走,你就放棄了另一條路的美好。每一條路都是錯的,都不是真理,只不過是在不同的地方錯罷了。

但這是人生,沒有人可以一直待在中間,我們需要的只是走下去,錯一部分就錯了,沒有關係,這是我的選擇。

《奇葩說》筆記及拓展:「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如果能理解上面,那麼推廣到所有方面上,你也就大概明白了灰度認知大概是什麼個事情。

認知能力越高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即不黑不白的。即:【灰度認知】

而一個人要想生活好、事業好,每天面對的其實是大量具體的決策。決策是不能灰度的,必須在兩難中堅決拍板,非黑即白,即:

【黑白決策】

認知水平不夠的時候,對錯判斷往往是相當明顯的。比如熱愛以小見大,輕易給人和事貼標籤,對許多事情有非常明確的是非判斷。

通過與客觀世界的碰撞,不斷汲取兩邊的東西,不斷重塑自己的認知邊界,雖然你對待事情的認知反而比之前模糊不清了,但實際上當你對兩邊都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後,便更加容易根據自身當下去做出正確的黑白決策。

回到開頭猴群的故事,願我們心中的小猴子都永遠年輕吧。

《奇葩說》筆記及拓展:「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