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MinRinDa-


这个主要是因为各人自己的选择!各朝各代并没有规定说退休官员不能留在当地而必须要回老家,想要走完全是个人自己的意愿。比如我们经常看这些重臣官员会隔个一两年就回京一次,参拜下皇帝,走访一下亲朋故友,这时候住的就是他们留在京城的房子。

古代官员之所以会选择退休后回老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一个是怕麻烦想要享受清净,我们都知道古代有故旧门生的说法,这一个人退休之后住京城,那么那些门生故吏肯定会时不时的来拜访老师老领导,这样的话就会很麻烦,因为这些人往往不是闲着没事来串门的,他们是跑关系来的,都会有各自的诉求,这时候是帮呢还是不帮呢,帮的话还得劳心劳神托人找关系,不帮呢则很可能就结仇了。倒不如躲得远远的,清净。

其次,告老还乡可以多争取财产。在古代,告老还乡的人会有皇帝奖赏的田宅等恩宠,比如清代大学士级别官员退养的标准是良田两千顷(一顷是一百亩地),这片地是需要管理的,哪怕是名义上的管理,回乡管理土地以示对皇帝恭敬。

第三点,为子女谋职权。古代的退养制度实际上是保员,也就是自己退下去后可以让自己的儿子递补上来,如果自己留着京城不走的话很可能会牵着儿子的仕途,因为谁都有个把政敌,打不了老的我就打小的,反而离得远了人家看不见就忘了仇恨了。


优己


古代官员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还乡,衣锦还乡,乡愁等等,其实,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个: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围绕皇族服务的内亲外戚们居住的地方。你为官时,为了服务皇族方便,或赐或买一家宅子,当官做事。你辞官了,再占着,不合适。因为,人满为患。这就相当于现在,领导退休了,办公室,也就没了。

第二,退休下来的官员,实际上,还是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人活着,不知不觉,就想使用这种影响力。一旦使用,皇帝就会顾忌,因此,还是离开吧,免得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想怎么作为了,起码,能够安享晚年,同时培养后人。说不定,家里再出一个大官,就能再繁荣几代。

出于这三点的考虑,古时候官员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观的讲,古时候官员,生于京城长于京城的,不多。因为,京城是皇族和皇亲国戚们住的地方。


董江波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以张廷玉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传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每个游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员在外为官多年,很少返乡,在家的时间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离家与拼搏其实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衣锦还乡”。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辈子,积累了“巨额财富”就应该在家乡置办田产,优享清福,含饴弄孙了。

而且传统“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很多官员考虑身后都要进祖坟、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就回老家,那么一单年岁日老,就很难再回家乡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乡,就可能成为孤魂野鬼了,这在古人的眼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张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来稀,张廷玉已经70多了,因此必须在走得动的时候回乡,回的早还能多享受两年清福,回得晚就什么都没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涡,容易再次卷入是非,导致“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多年朝堂尔虞我诈,最大的胜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败叫“身败名裂”、“客死他乡”。有些人离了职,就是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为了让别人好办事,也为自己心里不膈应,离开是两全其美之举。但是在古代人情社会,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声望仍在。

即便如张廷玉这类人没有留恋之心,接班的人则会认为张廷玉是退而不离,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有些门生故旧自己仍然还未有作为,仍然需要榨干张廷玉这类人的剩余价值,打着张廷玉这类人的旗号,做着满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谓锅你背,肉我吃。

而张廷玉的真实遭遇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远离了京城,至少不会再闹出个“军机处泄密”的大案来。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乾隆甚至认为汪由敦就是张廷玉不死心朝政,专门埋下的一颗棋子呢。不然专门会出现谕旨还未出宫门,你就知道了的情况呢?要不是张廷玉是两朝重臣,换了别人这就是杀头的罪了。所以此间凶险,只要一个不注意,轻则受牵连牢狱之灾,重则人头落地。



炒米视角


清廷三朝老臣张廷玉在给乾隆帝的最后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颓唐笔调这样写道:“愿祈骸骨,告老还乡!”

结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个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称其为一老而无用的老匹夫。无君无徒,自私之至。

显然,像张廷玉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汉臣首魁,门生故吏满天下的人来说。乾隆把他放到哪都总归有点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担心他灯下黑。把他赶出京城,又担心他天高皇帝远不好控制。

(张廷玉)

彼时,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张廷玉是因病告老还乡,而不是年老昏聩告老还乡。

年老昏聩这种托辞,有点演技都能忽悠过去。但病这种东西,像张廷玉这等级别,乾隆不可能不派太医去看的。一番望闻问切下来,什么病,能不能治,还能活多久都一目了然。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什么都选择告老还乡,张廷玉就是一个特别具有象征性的例子,也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远离京城政治漩涡。

几乎所有退休后的官员第一时间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还乡。

京城这个政治漩涡不是一般大,随便几个诱因便能把你卷进去弄得一身黄泥身败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职的官都不会小,退休后不离京,皇帝会以为你有所图。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伤。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门生部下让你出面去斡旋计划某些事情。去则乱政,不去则不义。就是知情不报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连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谓人走茶凉,既然离职了,就应该干干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别让后面的人做事左右为难。

综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点,武则天就屡次在狄仁杰办完差事后把他实权搂了,给个虚衔,更主动给他选个修养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杰)

为什么呢?

武则天很清楚,狄仁杰门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给那些想恢复李唐神器的人机会。狄仁杰能力通天,所幸志虑忠纯。

与其让陷入两难,倒不如顺水人情,让他远离朝堂不问政事养老去。

当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素来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圆满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话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虚荣心,这是每一个古代士大夫都无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点的就是埋在我华夏瘠土里的乡土情节了。不管是谁,一辈子到老只要不在故乡,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乡。这种民族血脉里的品质,不好解释。

只有回了老家,一辈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生于斯,止于斯,与祖祖辈辈同居一方瘠土,这是中国人的传承。


不书


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况下是七十岁以后,或者是老病昏聩无法处理政务时才会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后,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会返回故乡,然后在老家终老余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都会返回老家,难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吗?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经济利益、自身安全问题、以及中国人传统观念。

经济利益原因

首先说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趋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非常显著。而我们现代人之所以喜欢定居繁华都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资源,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更好。而古代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差无几,因此提升生活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众所周知,古代为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资源谁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亲国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间,皇帝的皇庄拥有土地37500顷,古代一顷地等于50亩,这也就是说皇帝拥有187.5万亩土地。

清朝时,皇庄规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两地有896处皇庄,占地337万亩。

既然皇族占据了京城周围的土地,这些官员根本无法从他们手中购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乡购田置产。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汉朝凿壁偷光的匡衡飞黄腾达后占据了家乡31万亩的良田,并且还非法侵占了4万多亩。清朝时期李鸿章的房产和田产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据统计,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产竟然达到了60多万亩。



有人问,既然京官无法留在京城,那么外放的官员,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购买大量产业呢?这个也不行。

原因在于每一个地区都有地主豪强,比如清朝时期山西乔家大院的乔氏家族、山东牟氏庄园的牟氏家族。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一个普通的退休官员根本无法抗衡当地豪强,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问题

京城是政治斗争的漩涡,退休官员也希望告老还乡远离危险。

以唐朝李靖为例,他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诬告谋反。虽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这也让李靖害怕到了极点。这件事之后李靖选择了告老还乡,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最终这一方法也让李靖获得了善终。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两人分属不同派系,一个属于淮西集团,一个属于浙东集团,因此斗争不断。



朱元璋大封功臣后,刘伯温和浙东集团率先发动攻击,依法杀了李善长的亲信,结果两派因此结仇。后来淮西集团发动全体成员弹劾刘伯温,最终刘伯温为了躲避政治斗争选择了告老还乡。

后来李善长失宠,也同样采取了刘伯温的方法告老还乡。但李善长却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团中仍有巨大影响力,最终被朱元璋打入胡党,判处了死刑。

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来看,古代中央官员告老还乡确实是一种向皇帝展示退出权力斗争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国人传统观念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中国人有很深的故乡情节,即便是强如霸王项羽也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回到家乡。

再者,家族祠堂、祖坟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后返回老家是必须的。在传统观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时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运回家乡入祖坟。


我是越关


古代官员退休后,绝大部分回了老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例外。如,苏轼、苏澈并没有回四川眉山。退休后回老家与否,因人而异,境遇不同选择有别。

回老家的退休官员,大概都秉持叶落归根、服务乡里的固有观念,因为亲朋故旧在家乡居多,因为故乡的山水更显亲切,也可能因为高堂仍在需要侍奉。当然,仕途多舛归隐家乡的也大有人在。归根理由不一而足。

以今天的角度看,退休官员回老家,优点很多。一者作为乡绅名流,能为家乡做很多贡献,发挥不小的作用。二来缓解为官之地的保障压力,现如今退休官员都挤在一线城市,虽然是政策制度规定的待遇,但的确是一大问题。三是促进家乡经济发展,退休官员经济上相对宽馀,消费本身就是经济的一大动力。

古代户籍管理不像现在这么精准和严格,人口流动似乎有不少自由,对官员而言选择更随意一些。

想像一下,如果现在退休官员都回原籍,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又会产生哪些社会效应呢?


白鹤湾的历史故事


因为古代京城的房子太贵了,买不起啊!

今天北京的房价是非常昂贵的,这让北漂一族们辛苦不已,但其实自古以来京城的房价就是居高不下,古代也有北漂,甚至连在京工作官员都是北漂。这些京官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就靠租房子生活,退休后由于在京城内没有住宅,大多数官员都是要返回老家养老的。

我们以明清时的北京城为例,明清北京城继承于元大都,到明朝嘉靖年间基本完成内城和外城的品字型布局,内外城加起来总面积约60多平方公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首先由于城墙的存在,古代城市面积是固定的,除非是在外面再垒一圈城墙,否则城市是很难扩张的,这就限制了城内的人口规模。

封建社会是铁打的贵族,流水的官。除了皇亲贵族以外,中央政府的官员都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虽然古代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官员总是要退休,而且这个官职也不能留给儿子,前任官员离任后是由其他官员顶上的。

官员是一波接着一波的上任,这些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肯定也是要住在北京城的,倘若前面的官员待在城里不走,那么住在京城的官员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北京迟早要被官员给住满了。

而且北京城内房子本来就不宽裕,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北京的人口就原来越多,房子也是越来越紧俏。

明代时候,北京城内的房子就很拥挤了,到了清代这个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因为在清兵入关后,清政府强行要求住在内城的百姓搬走,把内城腾出来给八旗官兵及其家眷居住,结果内城的百姓只能搬到外城或直接搬到城外去了。

在清代只有旗人才能住在内城之中,只要不是旗人就只能住在外城,哪怕是再大的官职也是如此。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乾隆朝和嘉庆朝时期的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他的职务已经做到了吏部尚书,已经是清帝国金字塔顶端的官员了。

作为一个汉臣,按理说刘墉在北京只能住在外城,但是由于皇帝恩典,刘墉的老爹刘统勋获准在内城居住,这样方面皇帝召见,因此刘墉在北京的故居位于今天东城区的礼士胡同西头43号。(礼士胡同西头129号刘墉故居,也有人认为刘墉故居在43号院内)

不过能够在内城居住的汉臣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汉官只能住在外城,这让外城更加的拥挤。

到了乾隆朝时期,不仅外城非常拥挤,就连内城的房子也不够住了,毕竟王公贵族和八旗的人口也在繁衍,而且清代还不允许王爷擅自离京,清代的王公贵胄基本上要住在内城。如此一来,内城人口不断增多,房子必然是不够住了。

总之,王公贵族肯定不能往外搬,于是一些地位较低的旗人就被迫搬到城外居住了。

试想,连八旗子弟都得往外搬,北京城哪还有多余的地方给官员们养老,清政府为此甚至鼓励退休官员回乡颐养天年。

其实也用不着政府鼓励,大多数在京官员在卸任后都是会返回老家的,因为北京城的房价实在是太贵了!由于房价太高,许多在京任职的官员都只能租房子住,堪称清代“北漂”。到了晚清时期,汉人不得入内城的禁令已经没那么严格了,许多八旗子弟都是靠着把出租房子谋生。(老北京民居)

总的来看,北京城就那么大,本地人都住不下了,哪还有多余的地方给外来官员养老?

再说中国人也有着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固有观念,在退休之后返回故乡养老依旧是大多数官员的共同选择。


千佛山车神


1、问题有误,官员退休后去哪养老,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硬性规定的。是有很多官员在退休后返回老家养老,但也有很多官员留在都城,或去了其他地方养老。

2、为什么会有很多官员在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养老?

(1)社会人文: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狐死首丘。所以很多人在年老后,回到家乡,回到多家人和朋友的地方。也方便在故去后,埋葬入祖坟。

(2)官场也是名利场,是非很多。争名夺利一辈子,老了,厌了,退休以后想过点简单的生活,所以回到家乡,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不讲名利,只谈感情,颐养天年。

(3)人走茶凉。没毛的凤凰不如鸡,退休的官员,没了权力,还留在曾经风光过的地方,只会体会人情冷暖,何必呢?去陌生的地方,没人认识,被尊重的需求不能继续得到满足。回老家,都知道曾经是官员,多回心存敬畏,可以继续被尊重。退休前后的心里落差不会太大。

(4)安全考虑:争名夺利一辈子,明争暗斗的,之前不敢动,是因为畏惧权力,但退休了之后,有人就会报复了,回老家,远离是非圈,也表明一个态度,以后不争了,以此来保全家人。

(5)其他考虑:如在外地为官,家人都在老家。

欢迎友友们在评论区补充。


师说历史


先说明一点,古代官员和现代不一样。古代官员一般没有退休年龄限制。做到身体支撑不住,干不了活了,跟皇帝通报一声,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了



古代官员一旦退休,除了那些超品的王公贵胄,其他官位都会散失权利,正所谓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甚至为避嫌,不敢明面相见。为了让继任官员好办差,也让原来的下属好做事,避免相见尴尬,很多官员都会很自觉地离开就任地,这样大家一拍两散,皆大欢喜。


其次京城也是政治漩涡,容易卷入是非。多年朝堂的尔虞我诈,也有一些死对头,早日离开是非之地的好,避免落的身败名裂,客死他乡。年轻的时候外出闯荡,年老了也要落叶归根。去世以后也要埋葬在祖坟里,如果是在外地,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怎么把遗体运会家乡呢?这显然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再说了,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个人去世后,他的遗体是不能随便动的。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后才被运回故乡,显然是不合适的。

古代为官实属不易,要经得起繁华,又要忍得住寂寞,一生宦海沉浮,回首已是百年身,恐怕只有踏上了久违的故土,才能找回内心真正的安宁!


小生聊历史


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简言之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在黄巢起义之前,官员退休之后,往往会选择住在京城,用自己的人脉发挥余热。离任官员的儿孙凭关系在京城买房买车(土地兼并),和别的官员家孩子联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叫“世家”。从西汉开始,世家子弟当官才是正途。

比如我们熟知的周瑜为什么喜欢骂诸葛亮“诸葛村夫”,就是因为诸葛亮虽然也是世家,但是比周瑜低一级,所以才是村夫。但诸葛亮家庭背景也很深厚,比如叔叔诸葛玄,甚至3兄弟分别在魏蜀吴任要职。。。此处不赘。

到了唐朝,虽然有科举制了,但大官都被世家子弟垄断,所以地方官退休了,直接回京城就行了。那里有房有车有地位,有酒有肉有女人……黄巢起义了。

黄巢起义祸害的地方,就是以西安——洛阳一线的城市,花式屠城的结果,就是各种世家被连根拔起。此后历朝花式迁都,官员也流离失所,上任的时候是北宋,退休忽然南宋了,首都都离了几个月的路程。

在这个情况下,“家族”的概念被重新提起,官员上任的时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回家了当然要荣归故里,才能享受家族里提供的最好待遇。而他们的贡献则化为乡里,说白了,退休的官员回来利用自己的影响为乡亲们谋福利,才是正途。在别的地方,谁知道你是谁呢?

所以自两宋开始,官员退休后都决定纷纷回老家,荣归故里。

讲到底,哪里给的待遇好,他们就去哪,绝对不会留在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孤独的等死。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