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相傳大禹建立夏朝之初,把天下化為九州,每個州設了最高長官-州牧。所以九州也成為古中國的別稱。

後來,夏王啟令九州各州牧貢獻青銅,分別鑄造了九隻鼎。同時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風景名勝之地、奇異之動植物畫出來,再安排國內有名工匠,將這些畫刻在九鼎的鼎身之上,用一鼎象徵著一個州。鼎上刻的圖形就反映該州山川名勝的形狀。


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九鼎象徵九州,把九鼎聚集在一起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夏王朝權力的高度集中。彰顯夏王已成為天下的主人,夏建立王朝是“天命所賜”。

九鼎也成了權力的象徵後。一直置放在夏都,夏最後一位君王夏桀昏亂無德,被商湯推翻,如是九鼎遷到商朝,過了六百年。商紂殘暴,武王代紂,推翻了商朝,九鼎又遷到周朝的國都。

當週王室實力比較強大時,其他的諸侯也不敢打九鼎的主意。隨著周王室實力日趨衰弱時,諸侯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時候,開始有些不安分子,不免在打九鼎的主意。


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為什麼這些諸侯要打九鼎的主意呢,九鼎全身是銅製造,也值不了幾個錢,為什麼呢?

誰最先虎視九鼎?問鼎之輕重

楚莊王,就是那一位三年不鳴,一鳴是驚人的楚國君主。這位國王驚人之後就開始擴張,滅了庸國。緊接著又在攻打陸渾戎。

陸渾戎實質上是晉國的附庸國,很小的一個國家,楚莊王實力壯大後,野心也長起來了,非要與當時強大的晉掰一下手腕,不敢貿然地與晉發生衝突,所以打狗震主。所以一直追著陸渾戎打,尋著他們的蹤跡,越過了鄭國,一直追擊到了周天子王城的洛河邊上時,才停下了腳步。

這一下,周王慌了,心想真倒黴啊,來了這麼個愣頭青,不會順手把自己給揍了吧,如是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說是慰勞其實是想辦法把楚軍打發送。這個王孫滿就是當年看到秦軍從周王室門口路過,不懂禮節,而預測秦軍會打敗仗的那一位少年。

莊王問起九鼎的大小跟輕重,王孫滿巧妙的回答:


一個人能否獲得天下,在於德而不在鼎。要是德政美好,鼎即使很小,也是很重的。要是昏庸不堪,就算鼎再大,也是輕的,現在周朝的德行雖然已漸趨衰微,不過天意還沒有更改,九鼎的輕重大小,您老人家就不必過問了。

當然,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與重量,肯定不是稀罕那幾個鼎本身的價值,倒也不是對周王室不敬,而是意在向天下,特別是向晉國展示自己的實力,以此來試探當時諸侯霸主晉國的反應,秀一下肌肉看看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天下霸主! 帶兵示威問鼎中原的目的既已達到,這楚莊王也就撤兵回國了。

這也是“問鼎”一詞的來歷。


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張儀欲挾鼎令諸侯

不得不說到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一天天強大起來,後來,秦惠王時期,張儀成了秦的大臣,在朝廷上討論秦國下一步戰略方針時。

當時張儀與司馬措各執不同意見。

張儀主張東進打韓國,順便問罪周王,逼迫周王獻出象徵權力的九鼎。就是聯合魏、楚伐韓,領軍經過東西二週的城池時,順便問責兩位君主的罪過,逼迫周王室把九鼎和珍寶送給秦國。而秦國有了九鼎,等於可以以周天子的名義對眾諸侯發號司令。至於蜀國,那是鳥不拉屎的小國,佔領蜀國不太划算。‘爭名要到朝廷,爭利要到市場。’如果不去爭朝廷和市場,反而爭那些偏遠的地方,簡直是捨本求末,這不是成就霸業的方式。

聽起來相當的完美,秦王差點就被說動了。

而將軍司馬措卻提出反對意見,成就霸業的國家有三個特點:

一是國家富強,二是軍隊強大,三是天下人歸服於你。

要完成第點,就要想辦法開疆擴土;要想強兵,就得要讓老百姓吃得飽,穿得好;要想讓天下所有人服你,就需施仁德之政。只要這三個條件具備了,大王一統天下的霸業,也就可以完成了。

蜀國是偏遠了一點,但國力差,而且現在國內發生內亂,以秦軍的戰鬥力去征服他們,就好像派狼群去驅逐羊群一樣簡單。

佔領蜀國,可以擴大秦國的疆土,可以使秦國的百姓富裕, 關鍵天下的人既不會認為我們滅蜀是一種暴虐行為;還能得到除暴止亂的好名聲。

如果去攻韓,挾持天子,挾持天子會招來惡名, 站在天下所有諸侯的對立面,萬一周王室許諾把九鼎給楚、魏,讓他們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那秦國就危險了。所以,攻打韓國有不划算,先攻打蜀才是萬全之計。”

惠王曰:“好,聽你的。”

於是,秦國派司馬措領兵攻打蜀國,經過近一年的奮戰,終於佔領了巴蜀之地,控制了蜀國的局勢。蜀國君主改王號為侯,蜀國歸附,秦國越發強盛富足。


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未果

不過秦國一直對九鼎戀戀不忘,俗語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最終,秦國還是忍不住,發動軍隊逼近洛陽城下,向東周朝廷索要九鼎。

周王為趕緊和大臣顏率商量對策。

顏率說:“大王不必憂慮,這很好辦,先讓我往東去齊國借兵救援。”

顏率來到齊國,說明原因,對齊王說:“秦國的這種行為非常殘暴無道,想興兵來周索要九鼎,周的君臣在朝廷裡商量對策,認為與其將九鼎給秦國,不如將它送給您老人家。既能夠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這一定會給您留下好的名聲;你還能夠得到九鼎這麼厚重的寶物。您是不是可以考慮考慮一下這件事。”

齊王聽了,很高興,這買賣划算,就派了五萬軍隊,由陳臣思做大將,前去救援東周,秦國原本也只是想嚇唬一下東西二週,還犯不著為了幾個鼎與齊大打出手,見有人出兵相救,沒什麼便宜可佔,也就撤退了 。


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送走了虎卻來了狼

秦國走了,周的危機解除,齊國國君說:“那你現在得兌現諾言了吧,把九鼎送給我吧”

周王讓顏率處理這一件事,於是顏率又來到齊國,對齊王說:“因為齊國發兵勤王的義舉,才使得東周君臣父子能夠保全,非常感謝,所以周王室願意獻出九鼎,請問您想要走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送到齊國呢?”

齊王說可以從楚國或梁國借道,運到齊國。

顏率告訴齊王,這兩個國家覬覦九鼎已經,一旦九鼎進了這兩個國家,估計是有去無回,而且當年周滅商時,就耗費了龐大的人力物力才把九鼎弄回來。

齊王說:“你小子說了半天,只是不想把九鼎給我罷了。”

顏率說:“絕對不敢欺騙您,您只需要快點決定從哪條道路來運送九鼎,我回去東周遷移九鼎,只等待您的命令。”

於是齊王想了想,犯不著為了幾個鼎冒這麼大的風險,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想法。


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統一六國,九鼎歸秦,從此下落不明

最後秦始皇橫掃六國時,也順便把周給滅了,將九鼎運回咸陽,後面就不見蹤影,也沒有文字記載。留下了很多猜想。有人說是在秦皇陵墓下,陪葬了。也有人說被秦王熔化成銅,用來做銅錢了,都沒有證據可以證明。至今是一個未解之迷


是什麼原因,強大的諸侯對九鼎如此執著,究竟有什麼魔力


為什麼所有的諸侯都想佔有九鼎 ?

歷史發展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已經沒有哪個諸侯國再把周王室當作自己的宗主國,而放在眼裡。

只不過九鼎在周君以及其他諸侯國君的心目中,依然是權力的象徵。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打得你死我活,所有的諸侯都想得到九鼎,想憑藉九鼎來統一其他國家,成為天下新的霸主。

而歷史結果則告訴我們,沒有實力,即使擁有了九鼎,也無法稱霸天下,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禍端。僅憑几尊鼎又如何能平定天下呢?

反而是誰能征服天下,九鼎才能歸屬於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