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波評書裡把“林沖”念成“林寵”,是跟誰淆的?

素罄清


評書等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比較講究“上口”,所以很多詞都會念“大字眼”。最早是從京劇的戲詞折口中借鑑的。

而且評書一直以來是口傳心受,老先生怎麼說徒弟就怎麼說,類似的還有哪吒,評書一般會說哪(é)吒、白鶴念(bó háo)、大雄寶殿念大(daì)雄寶殿等等。

還有一點可見老藝人的智慧所在,因為很多評書大家日常都看到過,對其中的劇情都瞭然於胸,聽的時候難免走神,跟不上說書人的節奏。聽完書容易產生一些對藝人不好的評價,所以老先生會改一下讀音,讓你聽的懂,還會讓你想“誒,不是叫林沖麼,他怎麼叫林寵,是念錯了還是新人物?我得聽聽”的想法,雖然也會造成聽眾走神,但是過去評書的劇情推進很慢,所以能收觀眾的耳音,把帶著觀眾跟著劇情走才是最重要的。


超自然調查六組


我是文開石,我回答點靠譜的。

不是他和誰混淆,是評書的語言特色。

評書裡很多字有特殊的念法。

一、是從京劇裡影響進來的,所謂的中州音湖廣韻。大家可以簡單的把它理解成話劇歌劇裡的舞臺腔,為了藝術效果的表現。也成為了評書的舞臺語言特色。

二、評書聽的是“贊”,有時候為了符合“轍口”(根據發音分的十三道大轍,主要以韻母結尾不同分類,另外還有十八韻。),會有改音、顛倒字,後來有些就成了約定俗成了。

三、為了表演效果做的改動。比如“白”讀“伯”,白盔白甲,讀伯很順,如果讀白,嘴角要打開,動作大不連貫。


文開石


王玥波的這個腔調還真是有傳承的,而且現在這麼說評書的人不多了,我們要保護一下。王的老幹娘是連麗如先生,估計是輩分太大收不了徒弟才拜的乾孃。連麗如先生的父親就是評書大家連闊如老先生,貫說袍帶書如東西漢與三國等。以其獨有的京劇唸白似的演繹獨樹一幟,很受歡迎,所以王這樣的風格也是一脈相承。


三十年如流水


老一代評書藝人在這方面走的最遠的就是連闊如,他說的傳統評書中的人物名稱及其他詞彙的發音都與其他評書藝人的發音都不同,他這樣做就是秉持其獨有的特色迥異於別人而獨步江湖,這一做法讓他自己也受到了獨特的結果,就是很少有他的錄音保留下來而流傳至今。聽過幾段連闊如殘存的評書錄音,感覺過分的摳字眼,咬字發音極狠娛樂性不大屬說教性型的,估計當時的聽眾肯定也有議論及非議,沒有流傳也算是造化弄人。而王玥波是連闊如的女兒連麗如的徒弟,不得已也繼承此衣缽並沿襲下來,聽眾對此就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



寺侍待


提出這樣的問題一你是真不懂,二是別有用心進行炒作來黑王玥波。一你要真不懂我告你,這叫“上口”簡言之,即凡是京劇語言中與普通話聲、韻(聲調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換句話講,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劇唱唸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來自《中原音韻》(或“中州韻”);方言來自鄂、皖、豫、蘇等地。二王玥波是現在是少有的真正為了藝術堅持在茶館說書,並且是真真正正說書,不像那些靠炒作圈粉,拔老祖宗好玩意為了圈粉圈錢給糟蹋成不是玩意了。


鍀鉶


跟老藝人學的,口口相傳。林寵、仙耗、戴雄寶殿


藍衣高士醉船頭


這純粹是吃飽了撐的!王玥波的林寵好歹還有出處,京劇裡都叫林寵,怎麼有的人一嘴東北話說書就沒有人質疑呢?“媽了個巴子”又是很誰學的呢?


八大棍


戲劇評書啥的講究“中州韻”,跟平常說話有所區別。


用戶1004067226961


和京劇演員淆的,聽著彆扭。


九五之尊Liu


電影《霸王別姬》裡的老師父也是說成“林寵”,老北京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