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的幕后黑手是不是湘军领袖曾国藩?

闪击伯爵2



125878215蜂獾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下面简单梳理案件相关资料。

张汶祥刺马案指的是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历史事件,此案疑雾重重,广为流传,成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

现代史学家通过对清史的研究认为,马新贻很可能是一直遵照慈禧太后的密旨在调查曾国藩收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聚敛的财富,因为曾国藩没有将自己收缴的这笔财富全部的上缴给清政府,而是中饱私囊,自己留下了绝大部分。就在马新贻将要调查清楚的时候,张汶祥刺马案就发生了,所以这一案件的幕后黑手应该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集团。

张汶祥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而且张汶祥刺马案被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这是因为张汶祥刺马案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常理的地方(个人整理以下4点)

①:是刺客的表现让人称奇。

刺客张汶祥在刺杀成功之后,并没有像普通的刺客一样逃走,其实当时张汶祥是完全可以逃走的,但是却选择了束手就擒,并且说:“刺客是我张汶祥!”而且在审讯的时候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明显的就是在说是受人指使。但是却不说是受何人是指,供词漏洞百出,自始至终没有交代清楚,到底是为何刺杀马新贻。这一切都是不合情理的,如果是受人指使,那么也应该事前想好一套合理的供词才好,如果不是受人指使,为什么张汶祥自始至终的供述都难以令人信服?总而言之,张汶祥的表现令人称奇。

②:案件受到重视的程度令人称奇。

案件发生之后直接受到了慈禧的关注,直接指派了清政府的擎天柱曾国藩前去审理这一案件,并且在案件发生后一周之内频频派出重量级的钦差大臣前去共同审理,审理的结果随时的上报慈禧,多次上报,慈禧多次表示不满意,慈禧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程度实在是令人称奇。

③:案件审理的过程不合情理的漫长。

案件多次上报审理结果,多次被慈禧发回重审,这一案件从案发到审理完毕,并且执行死刑一共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刺客束手就擒,案情明白的案件,那么多智商情商堪称一流的大臣审理了那么久才结案,实在是令人称奇。

④:案件最终称得上是不了了之。

案件最终为张汶祥定了一个“漏网发逆”和“复通海盗”的罪名,将张汶祥处决,剜了张汶祥的心,去祭奠马新贻,又给予马新贻厚厚地抚恤。走了那么远的路,绕了那么大的一圈,费了那么大的劲,最终以一种最简单的令人疑窦百出的罪名了结了张汶祥刺马案。这一结果实在也是令人称奇的。

张汶祥刺马案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在案件发生的时候人们都搞不清楚张汶祥刺马案真相,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了,现在的人们也只是从历史上留下的只字片言中推测一切,所以说张汶祥刺马案真相可以说是雾里看花,实在是看不清楚。

现在学者研究历史并结合当时的历史发展,和国内外情况,我们基本可以盖棺定论。

自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综上所述,刺马案背后幕后黑手很容易确定下来,只是当时迫于形式,无法对湘军制裁,同时此案关注度极高,最后才用近乎荒唐的结论草草了解比案,真是堪称“奇案”“冤案”,过河卒马新贻死的够冤。

题外话:有兴趣的看看电影《投名状》该剧参照刺马案改编,里面场景和服侍还原度较高。

参考文献:《清史稿》。









暴雪长空


只能说,可能是。

马欣怡案件是当时轰动天下的大案。也是历来影视文学的重点关注目标。






一个两江总督,竟然在自己经常路过的小路上被一名流氓无产者刺杀。然后刺客也不逃跑,公开自己的身份,声称刺杀总督是私仇。

显然,事情没这么简单。


不过,不管是当地官员,还是慈禧连续派遣的两批钦差,乃至请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审理结果都是一个,马欣怡被描绘成奸占义兄弟妻子杀害兄弟的败类。凶手张汶祥就是不改。


最终,慈禧终于明白,掌握太平天国财富的湘军军官们只想在江南养老,才指使死士张汶详刺杀马欣怡,避免其继续按照慈禧的要求追查太平天国财富地位下落。因此,慈禧也就同意按照这个结果结案,凌迟处死张汶详。

所以,大约、可能、也许刺马案的主凶就是那些江南的前湘军军官,曾国藩可能提前知道也许不知道,但事后包庇是必然。


四川達州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期间,曾发生多起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而刺马案则为四大奇案之首。这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结果出人意料,至今仍为世人所相争论。其实案件很简单,就是张汶详刺杀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

但这个案子的蹊跷之处在于,最后只处死了杀手张汶详一个人,幕后主使却并未对外宣布。慈禧为什么没有深究此案,草草了结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吧!

马新贻是回族人,祖籍山东菏泽。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前后做过安徽的建平、合肥知县、安徽的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马新贻为官贤明,为减轻农民负担做出了努力,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同治六年,马新贻被任命为闽浙总督,马新贻进京面见慈禧,慈禧要马新贻暗查太平天国财产的下落。马新贻觉得事态严重,在回老家菏泽祭祖时,对他的两个哥哥说他的这次行动很危险,万一他有不测,千万不要上京告状,家人才可以保命。

半年后,马新贻还没就任闽浙总督,朝廷就下旨将马新贻改任为两江总督,把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改任为直隶总督。接着朝廷下令裁军,结果湘军裁了好几万,而这几万人就成了当地的黑势力,他们与湘军勾结,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祸害。

马新贻带兵镇压了这些黑势力,同时也打击了湘军。同治九年,马新贻阅兵后,在回府的途中,遭遇到了刺客张汶详的刺杀,马新贻中刀倒下,第二天不治身亡。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后,并没有跑,随即就被官兵拿下了,张汶详大声喊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很快,朝廷下令严查此案。朝廷派去的官员认为案情重大,拖延时日,最后上奏说:“根据张汶详的口供,是因为对马新贻心怀怨恨,为同伙报仇,为自己泄愤,没有主使者。”就此结案了。

朝廷并不相信这些官员的上奏,就又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与刑部尚书郑敦谨一起去江宁复审此案。但曾国藩以生病为由推辞就任两江总督,朝廷不同意,可曾国藩还是不动身,三个月后才到江宁就任。

他到了江宁后,官员就开始闭门审案了,审了几天后,张汶详任然坚持当初的口供,曾国藩只旁听也不说话。郑敦谨就很疑惑,来问曾国藩怎么办,曾国藩却说只好按之前的定罪结案了。

参加审理的孙衣言和袁宝庆不同意就此结案,郑敦谨认为,如果审出某人是主谋,某军队是后台,此案更不好了结。但孙,袁二人就是不在结案奏章上签字,随后,郑敦谨就带着这二人离开了江宁,曾国藩还赠送路费给郑敦谨三人。

半路上郑敦谨让孙袁二人回京交旨,然后自己称病离职。朝廷不同意,给了郑敦谨二个月病假,郑敦谨自己却回老家了,终生不再做官了。

孙袁二人带着结案奏章回京后不久,也离开了京城。后来,慈禧看到孙衣言为马新贻写的《神道碑铭》也明白了此事件中有很多隐情,慈禧最后也就默认了结案奏章。

从刺马案的发生到审理过程,大家不难看出,刺马案是一件秦朝朝廷内部权利斗争的事件。那么刺马案后面的主使者谁?慈禧为什么最后也默认了郑敦谨的结案奏章?

其实刺马案是慈禧无意中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平天国失败后,有人说曾国藩有野心,想谋朝篡位,而曾国藩的湘军在攻打太平军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别人一挑拨,慈禧也就怀疑曾国藩了。

于是慈禧就把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调往直隶做总督,然后把闽浙总督马新贻调往两江做总督。接着慈禧要马新贻查太平天国财产的下落,然后又裁军,把湘军裁了好几万,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针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

曾国藩此时当然不满意,但他敢怒不敢言,可是被裁减的湘军几万人留在江宁作乱,危害地方,作为新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当然要除害,结果是打击了这些黑恶势力,那么马新贻无形中也就站到了曾国藩及其湘军集团的对立面。

马新贻作为总督检阅军队,警卫应该是很严密的,结果张汶详是轻而易举地就刺杀成功了,说明了马新贻的警卫队中有内奸,很显然是湘军集团安排的。

种种迹象表明,马新贻被刺是湘军所为,但没有证据证明是曾国藩授意的,可是曾国藩审理刺马案时的态度可以知道,他是明白刺马案与湘军有关的,所以曾国藩草草了解案件。

那些一同审理案件的官员最后也都明白了,于是纷纷辞官回老家了,最后连慈禧也知道了。

那么慈禧知道了为什么不敢深查,而是只处死了行凶者张汶详?因为慈禧知道了湘军的厉害,慈禧本来是想削弱湘军的,结果引起了湘军的反抗,还把她的一品大员杀了。

这时慈禧觉得如果真查出来是湘军所为,那是真的要逼曾国藩造反了,慈禧的军队未必能赢湘军,那样慈禧自己的地位都不保了。

趁还没有和曾国藩及其湘军撕破脸,于是赶紧收手结案,来稳住湘军,也稳住了自己的地位,这也可以说是慈禧的政治策略。

刺马案并非一个很难侦破的案件,而是它涉及了复杂的派系斗争。表面上它是一个刺杀事件,而实际上,是清朝上层阶级的政治斗争。





清水隐士


太平天国起义愈演愈烈,清政府腐败无能,不能遏制,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汉人武装趁机崛起,成为清王朝东南地区的军事支柱。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后,慈禧太后忌惮曾国潘的势力,寝食难安,于同治七年手段齐出终于将湘军领袖曾国藩调离江宁,让精明强干的马新贻升任两江总督主持裁撤湘军和调查太平天国财宝去向。马新贻上任后就严厉惩治湘军游勇,对于为祸地方散兵游勇立即就地正法,两江治安为之一清。经过两年努力就在马新贻即将把太平天国财富去向弄清楚的时候,“刺马”案突然发生。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两江总督府门前,众目睽睽之下被刺客张汶祥行刺身亡。紧接着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讥讽马新贻是渔色好友妻子才被杀;当时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也暗含讥讽马新贻的意思;湘军将领更是迫不及待的给刺客张汶详立碑颂扬其忠义无双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

两江总督被杀朝野震惊,慈禧先派江宁将军魁玉、藩台梅启照、漕运总督张之万,刑部尚书郑敦谨主审此案,却什么也审不出来,最终以因私仇杀结案。面对实力雄厚、兵强马壮、坐镇东南的湘军势力,清廷不得不接受了“刺马案”的判决结果,在此次政治博弈中妥协下来,将曾国藩调回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再也无人敢染指。

从性格、行事作风来说曾国藩不一定是“刺马案”的幕后主使,但在事后曾国藩肯定明白杀马新贻的是谁。只不过“刺马案”关系到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的利益,要是真相拆穿必定天下震动、杀的人头滚滚,曾国藩也不得不帮助遮掩。


淡烟流水16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期间,曾发生多起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而刺马案则为四大奇案之首。这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结果出人意料,至今仍为世人所相争论。其实案件很简单,就是张汶详刺杀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

但这个案子的蹊跷之处在于,最后只处死了杀手张汶详一个人,幕后主使却并未对外宣布。慈禧为什么没有深究此案,草草了结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吧!

马新贻是回族人,祖籍山东菏泽。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前后做过安徽的建平、合肥知县、安徽的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马新贻为官贤明,为减轻农民负担做出了努力,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同治六年,马新贻被任命为闽浙总督,马新贻进京面见慈禧,慈禧要马新贻暗查太平天国财产的下落。马新贻觉得事态严重,在回老家菏泽祭祖时,对他的两个哥哥说他的这次行动很危险,万一他有不测,千万不要上京告状,家人才可以保命。

半年后,马新贻还没就任闽浙总督,朝廷就下旨将马新贻改任为两江总督,把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改任为直隶总督。接着朝廷下令裁军,结果湘军裁了好几万,而这几万人就成了当地的黑势力,他们与湘军勾结,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祸害。

马新贻带兵镇压了这些黑势力,同时也打击了湘军。同治九年,马新贻阅兵后,在回府的途中,遭遇到了刺客张汶详的刺杀,马新贻中刀倒下,第二天不治身亡。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后,并没有跑,随即就被官兵拿下了,张汶详大声喊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很快,朝廷下令严查此案。朝廷派去的官员认为案情重大,拖延时日,最后上奏说:“根据张汶详的口供,是因为对马新贻心怀怨恨,为同伙报仇,为自己泄愤,没有主使者。”就此结案了。

朝廷并不相信这些官员的上奏,就又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与刑部尚书郑敦谨一起去江宁复审此案。但曾国藩以生病为由推辞就任两江总督,朝廷不同意,可曾国藩还是不动身,三个月后才到江宁就任。

他到了江宁后,官员就开始闭门审案了,审了几天后,张汶详任然坚持当初的口供,曾国藩只旁听也不说话。郑敦谨就很疑惑,来问曾国藩怎么办,曾国藩却说只好按之前的定罪结案了。

参加审理的孙衣言和袁宝庆不同意就此结案,郑敦谨认为,如果审出某人是主谋,某军队是后台,此案更不好了结。但孙,袁二人就是不在结案奏章上签字,随后,郑敦谨就带着这二人离开了江宁,曾国藩还赠送路费给郑敦谨三人。

半路上郑敦谨让孙袁二人回京交旨,然后自己称病离职。朝廷不同意,给了郑敦谨二个月病假,郑敦谨自己却回老家了,终生不再做官了。

孙袁二人带着结案奏章回京后不久,也离开了京城。后来,慈禧看到孙衣言为马新贻写的《神道碑铭》也明白了此事件中有很多隐情,慈禧最后也就默认了结案奏章。

从刺马案的发生到审理过程,大家不难看出,刺马案是一件秦朝朝廷内部权利斗争的事件。那么刺马案后面的主使者谁?慈禧为什么最后也默认了郑敦谨的结案奏章?

其实刺马案是慈禧无意中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平天国失败后,有人说曾国藩有野心,想谋朝篡位,而曾国藩的湘军在攻打太平军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别人一挑拨,慈禧也就怀疑曾国藩了。

于是慈禧就把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调往直隶做总督,然后把闽浙总督马新贻调往两江做总督。接着慈禧要马新贻查太平天国财产的下落,然后又裁军,把湘军裁了好几万,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针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

曾国藩此时当然不满意,但他敢怒不敢言,可是被裁减的湘军几万人留在江宁作乱,危害地方,作为新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当然要除害,结果是打击了这些黑恶势力,那么马新贻无形中也就站到了曾国藩及其湘军集团的对立面。

马新贻作为总督检阅军队,警卫应该是很严密的,结果张汶详是轻而易举地就刺杀成功了,说明了马新贻的警卫队中有内奸,很显然是湘军集团安排的。

种种迹象表明,马新贻被刺是湘军所为,但没有证据证明是曾国藩授意的,可是曾国藩审理刺马案时的态度可以知道,他是明白刺马案与湘军有关的,所以曾国藩草草了解案件。

那些一同审理案件的官员最后也都明白了,于是纷纷辞官回老家了,最后连慈禧也知道了。

那么慈禧知道了为什么不敢深查,而是只处死了行凶者张汶详?因为慈禧知道了湘军的厉害,慈禧本来是想削弱湘军的,结果引起了湘军的反抗,还把她的一品大员杀了。

这时慈禧觉得如果真查出来是湘军所为,那是真的要逼曾国藩造反了,慈禧的军队未必能赢湘军,那样慈禧自己的地位都不保了。

趁还没有和曾国藩及其湘军撕破脸,于是赶紧收手结案,来稳住湘军,也稳住了自己的地位,这也可以说是慈禧的政治策略。

刺马案并非一个很难侦破的案件,而是它涉及了复杂的派系斗争。表面上它是一个刺杀事件,而实际上,是清朝上层阶级的政治斗争。


何伟读史


晚清刺马案的真相可能已经迷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流传于世的传说中探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在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马新贻是死于政治刺杀,而“幕后黑手”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势力。。这种说法,在随郑敦谨审理此案的刑部官员颜士璋编写的《南行日记》中曾经提到,晚清刺马案幕后有一个大人物在指使,并且这个案子与湘军势力有关。

刺马案中收益最大的当属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同时湘军也最有实力去刺杀马新贻。因为马新贻接到的任务是裁撤湘军、调查太平天国财宝的去向,这两个任务严重触碰到了湘军的底线。所以,刺马案的幕后凶手很有可能是曾国藩。


读史冠今


极为可能,马新贻是朝廷培养的政治新秀,而且政绩斐然,对当时的曾国藩势力有一定的威胁作用,杀马也彻底吓坏了同治,急忙将两江总督的位子还给了曾国藩


职场鬼见愁


有可能。湘军以及他本人与朝廷的搏弈。英雄不自毁羽翼,别逼人太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