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推行的“火耗归公”,为什么年羹尧反对,最后怎样?

小梁说历史2019



一、什么是“耗羡”

历史上正是年羹尧在康熙六十年上奏折给康熙皇帝提议“耗羡归公”的。

所谓“耗羡”,就是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后,朝廷减少实物税增加了白银税,官府需要把从民间征集来的散碎白银重铸为银锭,在这个过程中散碎白银会出现一定损耗,这就是所谓的“火耗”了。

而明代官方在运输漕粮时也会出现一定的粮食损耗,比如进水、被老鼠吃了等等,也会在定额漕粮基础上多征收一部分,这就是“粮耗”。

时间一长,这些所谓的“耗羡”就变成了官员的额外收入。

为什么明清很长一段时间皇帝们都容忍官员通过征收“耗羡”来获取额外收入?

原因有三个:

第一,朱元璋给官员设定的工资太低,官员不够生活,清随明制,明清官员依靠正式收入根本活不下去。

第二,明清地方衙门可以领取薪水的很少,除了县官、县丞等少数几个朝廷命官外,其余工作人员的工资朝廷也是不负责的,但一个县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怎么可能是几个朝廷命官可以管理的过来的?所以需要师爷、吏员、衙役,但是这些人朝廷是不给开工资的,他们的工资就是从“耗羡”出。

第三,古代地方衙门主要职责是收税,基本不负责当地公共事务;说句大白话,县官就只负责收税,修桥铺路这和县衙、朝廷没关系;但事实上地方衙门又不可能真的一点儿也不负责公共服务,那么这些提供公共服务的经费从哪里来?还是“耗羡”出。

二、康熙帝与雍正帝对“耗羡归公”态度截然不同

前面说了,年羹尧在康熙六十年就提出过用“耗羡归公”方式来弥补地方衙门的亏空,康熙六十一年,陕西巡抚噶什图也提出用“耗羡归公”方式弥补亏空,结果还是被康熙帝痛批。

康熙帝是年老昏聩吗?不是的。康熙帝深深知道“耗羡”本来就是地方官员的额外收入,如果采取“耗羡归公”方式弥补朝廷亏空,那么地方官自然不会乖乖坐视自己额外收入受损,会在“耗羡”之外,增加“耗羡”。


事实上明朝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没多久,许多地方就开始在“一条鞭法”以外额外加征了。

所以,康熙帝才会驳斥年羹尧和噶什图“耗羡归公”建议。

但是雍正帝继位后,他为了弥补朝廷亏空,完全不管“耗羡归公”是否会给老百姓带来额外负担,强行实施“耗羡归公”。

这一点,雍正帝的近臣吏部右侍郎沈近思就反对“耗羡归公”;他当时就预言“耗羡归公”一旦实行,“他日必至耗羡之外,更添耗羡”。

雍正帝虽然没有采纳沈近思的建议,但是他作为处理过实际事务的皇子,其实也默认沈近思的观点有道理的。

事实上乾隆帝继位后,他和朝廷大臣不得不承认,雍正帝实行了“耗羡归公”后,各地都出现了“耗羡之外,更添耗羡”的情况。

比如四川在规定的一钱五分火耗之外,又在每百两白银上额外提取六两白银作为“余平”。也就是说雍正帝“耗羡归公”政策规定了四川每百两白银的钱粮加征一钱五分火耗银后,四川当地衙门又擅自加征了六两“余平”银。


也就是雍正帝实行“耗羡归公”以前,四川火耗是每百两白银征收四两火耗银;雍正帝“耗羡归公”后,看似四川火耗银从四两降低为一钱五分,负担减轻了不少,但是四川又额外加征了六两“余平”银,反而使得四川实际火耗从以前的四两上涨到了六两一钱五分,四川老百姓负担反而是加重了。

而且这不是四川个别现象,而是全国普遍现象,比如在山西,山西在征收地丁银时,就在规定的每两加征一钱三分外,额外征收四分、五分乃至到二钱,这都是加重了老百姓拿负担。

雍正帝实行“耗羡归公”的弊病还有很多,这里我就简单说说“耗羡归公”是如何增加老百姓负担的。

雍正帝实行“耗羡归公”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减轻老百姓负担,而是要迅速弥补各地衙门的财政亏空以及通过“耗羡归公”方式加强对地方衙门财政的控制;至于减轻民众负担,那只是宣传。


兰台


火耗归公这是得从明张居正说起。

在张居正之前,农民交税都是交实物,种粮的交粮,牧羊的交羊,这种交税的方式持续的二千多年,以奸商贪官的聪明,二千多年后这种方式已经漏洞百出,所以到了张居正那里,已经很难收到税粮而底层的农民却越交越多,其中理由之一就是粮食的消耗,简单的说就是农民交的是散粮,收税的人需要把他们分门别类晾晒打包装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包,这里面会有一定的消耗,消耗多少地方官员说了算。正因为如此,张居正改粮为钱,就是农民交税不用交粮了,而是直接交钱,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损耗,国家在不增加(实际上是减少)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但是这种方式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农民交粮是散粮,交的钱也是散钱,实际上张居正确实也收上来很多铜钱碎银子,据说张居正死的时候国家仓库里串铜钱的绳都烂了。

张居正死后,国家继续进行改革,收的税无论是铜钱还是银子都要在各个县换成官银,然后在交到国库,这个过程就有一个提纯和浇筑成官银银锭的过程,这样就有了消耗,也就是“火耗”。

这个火耗数量实际上也很难把握,碎银子的成色各不相同,铸造又有一定的消耗,而这个工作又需要劳动力的支出,所以国家就以火耗的名义给予地方一定的补贴,换句话说,火耗实际上已经是地方财政的收入了。

清随明制,这个火耗在清政府也存在。

同收粮一样,这个火耗也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而且问题比收粮更严峻,毕竟一两银子能买相当多的粮食。

在雍正看来,产生这些问题不是火耗,而是火耗的归宿,毕竟火耗是真实存在的,而归属(利益)才起问题的所在,如果归地方,地方就会两头收钱,对农民多收钱和对国家少交银子,如果火耗归公,地方没有了利益,对农民就没有收火耗的欲望而国家还能增加收入,所以雍正力推火耗归公,而地方坚决抵制火耗归公。

年羹尧是地方官员大鳄(年羹尧从来没有进入中央的决策层),反对火耗归公理所当然。


观上灵云


这个问题我将分两部分来回答,分别为:火耗归公的定义以及推行情况这么样?年羹尧究竟有没有可能反对火耗归公这项改革?

话说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享年六十八岁的康熙皇帝去世,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在雍正皇帝继位后,致力于矫正康熙皇帝晚年倦勤、宽大执政导致的帝国乱象。他一继位就面临着中央和地方财政不足(难听点就是亏空)和官僚严重腐败等问题。而全面清查地方中央亏空并进行追比,并设立会考府和“火耗归公”就是雍正皇帝应对这些问题的两大举措。

所谓清查、追比亏空就是对那些亏空钱粮的官员一经查实就立即让其全力赔补,情节特别严重补不上的就直接革职、抄家没产,在赔补的同时对那些地方官所在的府库进行清点,以免挪用地方财政进行赔补,并且下令不准让州县士绅百姓为其代赔。

《永宪录·卷二下》:言州县钱粮,命知府及同城官当堂拆封,即起解通报,使不得挪移。

《清世宗实录·卷十九》:闻有州县亏空钱粮,百姓情愿代赔者,此端断不可开,亏空之员,未必爱民,况百姓贫富不等,断无阖县情愿代赔之理。

雍正皇帝对清理亏空的态度异常坚决,在他的铁腕下,一大批高官被革职查封家产,如湖广布政使张圣弼、粮储道许大完、湖南按察使张安世、广西按察使李继谟等人。还有山西巡抚苏克济经查索取赃银高达450余万两,于是籍没家产以偿亏空,并责令其家人代其补偿20余万两,可以说追比贪赃官员获得了一定成效。



其次就是今天本文要重点讲述的“火耗归公”。所谓“火耗”就是地方官以纳税人缴纳的散碎银两熔铸成整块银锭有损耗为由,在正税之外又额外加征的项目。这个项目从元代就已经开始征收。清世祖福临在登极之初,就命令正额之外,禁加火耗,若违禁者,审实论斩。

《清世祖实录·卷六》:钱粮征纳,每两火耗三分,正是贪婪积弊,何云旧例。况正赋尚且酌蠲,额外岂容多取,著严行禁格,如违禁加耗,即以犯赃论。


但是虽然禁令极严,实际上广大州县普遍私征重耗,所谓禁令根本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大致有二:一、贪墨者私征重耗以得赃银。二、如若不收取火耗,地方办公根本无法进行,并且俸禄微薄,也无以养家。很显然前者是主观故意为自己牟利;后者则是被迫为之,以维持州县正常开销和个人合理用度。

迨至康熙年间,虽然康熙皇帝一开始也严禁贪婪,禁止私征火耗,但是后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在三藩之乱中,清廷一度停发官员俸禄,可是官员既无提出异议,而州县却照常运行,很显然就是征收火耗起的作用,到康熙皇帝执政中期,皇帝干脆直接承认了在外职官的日常生计和办公费用依赖于火耗,不贪婪重征便好。

《康熙起居注》二十八年九月十三:上问曰:“湖南所收火耗如何?”兴永朝奏曰:“臣严禁裁革,已减七八分矣。臣焉敢欺皇上?若断绝外官火耗,则外任实不能度日。”上曰:“然。”


以《满汉名臣传》观之,兴永朝还算是一个不贪墨,能干事的好官,如果没有火耗都难于办理地方事务,如若官员操守不佳,那私征滥派,肯定是势如虎狼,苦累于民。各省的火耗率也是各不相同,以一两银子等于十钱来计算,如湖南一带,“每两加至一钱二三钱不等”,就是10%—30%。山西一带,“每两有加至三四钱不等”,就是30%—40%。像山东、河南地区有时的火耗银就加征的比较丧心病狂,竟然高达正赋的80%,“近闻山东火耗每两加八钱,民不聊生,河南亦然”。


各省私征高昂的火耗银,不仅拖累民生,还形成了一条腐败产业链,由于以往收取火耗之权在于州县,在大量征收火耗之后,又用其征收的一部分供给上司,同时伴有各种明目繁多的馈送贿赂,而上司也对地方官滥征火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州县有所藉口而肆其贪婪,上司有所瞻徇而曲为容隐”。所以,对火耗的管理迫在眉睫。

雍正继位后,便着手整顿财政,一些地方官在火耗弥补地方亏空的同时,倡议“耗羡归公”。首先提出“耗羡归公”的便是山西巡抚诺岷,他奏请将山西一年的火耗银20万两,提解至省里藩库,除弥补亏空之外,作为官员的养廉银和地方办公费用,“以二十万两留补无著亏空,余分给各官养廉”。

《满汉名臣传·诺岷列传》:请将山西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除抵补无着亏空外,分给各官养廉。



同时河南巡抚石文焯也跟进,上奏河南省每年火耗银40万两,除15—16万弥补亏空之外,其他都当做官员养廉银和办公经费之用。

“耗羡归公”实质上就是将火耗的收支从暗箱操作变成公开,以省为单位,由官员因地制宜的进行征收,纳入中央预算管理。这项制度要求州县官员将所有火耗银和正税全部提交到省里藩库,再由省里发下来,州县官知道火耗多征与本身没有好处,也就不再滥征了,火耗率自然就会有所降低,民众负担得到减轻。

《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其拆封起解时,同城官公同验看,耗羡与正项同解,分毫不能入己,州县皆知重耗无益于己,孰肯额外加征乎?

雍正皇帝在看到“耗羡归公”的利处后,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行,交由总理事务王大臣以及九卿以及科道各官讨论,由于涉及官员的切身利益,群臣以加派重征的名义进行反对,雍正见到此情此景,大不以为然,决定乾纲独断,“今观尔等所议,见识浅小,与朕意未合”,表明了推行火耗归公的决心。在火耗归公改革全面铺开之后,雍正皇帝严禁官员随意加征火耗标准,“倘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




“耗羡归公”推行后,不但各地的耗羡率大为降低,有益于百姓,官员的待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耗羡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发放官员的养廉银,各地官员的养廉银往往是原来俸禄的几十倍或者是上百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方官依靠违规和贪腐维持办公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吏治的清廉,虽然贪腐并未消失,但是局面已经大为改观。

《清世宗实录·卷九十一》:各省吏治,虽未必能彻底澄清,而公然贪赃犯法及侵盗钱粮者,亦觉甚少。


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说年羹尧反对“火耗归公”一事于史无征,只是电视剧里虚构罢了,《雍正王朝》甚至把雍正朝里首倡“火耗归公”的诺岷说成了沽名钓誉之徒,这更与真相有千里之别了。

且不说年羹尧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忙于剿灭罗卜藏丹津叛乱无暇参议“耗羡归公”一事,即便他参与,也一定会支持“耗羡归公”改革。事实上早在康熙六十一年,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和陕西巡抚噶什图的奏报已经有耗羡归公的影子了,“又与噶什图议加火耗以完亏空”。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九十九》:查秦省州县火耗每两有加至二三钱者,有加四五钱者,臣与督臣商议,量留本官用度外,其余俱补合省亏空。

这个方案已经和诺岷的“耗羡归公”已经高度相似了,只是康熙皇帝不想承担加派火耗的恶名,所以当时这个提议被否决了。




综上所述,“耗羡归公”的推行确实是有益于加强财政管理和民生的,而《雍正王朝》说年羹尧对推行“耗羡归公”持反对态度,更是虚构情节,不必相信。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康熙起居注》、《满汉名臣传》、《清史列传》、《清史稿》、《永宪录》、《读书堂西征随笔》


论史



其实并不是年羹尧一个人反对,其实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反对,什么叫做火耗归公呢?就好比百姓交赋税,有的交铜币有的交碎银子有的交整银子,大家交的银子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把银子重铸然后再锻造成官银,那么在此期间势必要损耗一些银两,所以就需要多收一些火耗来弥补这个损失,但是官员贪污腐败严重以后就把火耗加收多收,百姓苦不堪言,而雍正提出火耗归功就是让这个火耗直接减免不在加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却断了官员的财路,官员们就都反对。


其实雍正施行的新政“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都是为国为民的好政策,但就是损害了官员们权贵们的利益,所以雍正的新政推行的很困难,很艰辛,但是不得不说雍正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哪怕会遭受骂名也要坚持推行新政,所以说“康乾盛世”的时候一定要说“康雍乾盛世”,这样才算是对雍正公平的评价。


婉兮历史


雍正王朝电视剧距今已有二十年,却是经久不衰,其中的演员形象也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值得圈点回味的地方很多,比如焦晃老爷子饰演的康熙帝,被很多人誉为不是演康熙帝,而就是活脱脱的康熙帝。还有唐国强老师饰演的雍正,也是一代经典,改变了大众对于雍正“暴君”的定义,可谓是经典至极。

在众多发挥出色的演员之中,杜志国老师饰演的年羹尧也是入木三分,虽然只是电视剧演绎,但对比历史上那个桀骜不驯的年羹尧,可谓是刻画的入木三分。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雍正王朝这部神剧来说说,有关于年羹尧故事背后的人性所在,还有这部电视剧为何被称之为神剧的原因所在。

接下来宋安之就以年羹尧被赐死之前,与牧童下棋时,竟然认输说你赢了来代入。

雍正四年的杭州城门,炎炎夏日之下,倔强的年羹尧身穿脏兮兮的黄马褂,似乎还想保持着最后一丝的大将军威严。

彼时紫禁城里,哪位曾经的主子,现在的雍正皇帝,在群臣压力之下,先是将年羹尧的职位是一贬再贬。又在股肱之臣张廷玉的建议下,为了不使年羹尧的存在造成自己圣名的玷污,最终下旨赐死年羹尧。

这场君臣对立,终究是到了尾声,年羹尧妄想成为西北王的梦想,随着他得罪百官,杀死孙嘉诚而破碎。雍正帝也不知是有意捧杀他,亦或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总之是在天下人眼里是迫不得已才杀害功臣年羹尧的,而并非是兔死狗烹式的杀害功臣年羹尧。

雍正下旨赐死年羹尧,选择由李卫前往负责。这里面也大有文章在,雍正选择李卫这个潜邸时的奴才,说明很是看重他,不想他成为下一个年羹尧,所以派李卫去,也是敲打敲打他。同时派李卫去,还想让年羹尧体面的死去,因为李卫与年羹尧私交不错,肯定不会折磨年羹尧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雍正的驭人之术,果然一流啊!

而年羹尧此时坐在城墙之下,正无聊的玩着小石头,然后又若有所思的拿出早年雍正还没有登基时,问他要下的那串佛珠,看了又看,叹了口气又将其收起来。继续晒着阳光,开始闭目养神,这时候远处传来的牧童的歌谣,第一句是“牛儿牛儿在坡上哟”,对比年羹尧此时还真是形容的格外好,年羹尧就像被主子赶到山坡上,顶着炎炎烈日的老黄牛一般,辛辛苦苦操劳,却不知下一步的命运是如何的。

年羹尧听到歌谣,倒是露出些许笑意,然后牧童也是熟悉的跑过来,嘿嘿一笑,算是打了个招呼。开始以树枝在地上画了棋盘,画完以后对年羹尧说道“老爹,该你了”。看来这二人没少这样玩过,已经是轻车熟路了,这对于被一贬再贬,人人敬而远之的年羹尧来说,跟心思干净的牧童下棋玩,不得不说也是一种享受和放松,年羹尧也难得露出对小孩子的纯粹笑容。

两人就依着这简陋的棋盘,一个以树枝一个以石头,开始了你来我往的大战。不多时,年羹尧笑了笑,将手中的“棋子”一扔,牧童也趁势伸手要钱,年羹尧拿出一枚铜板,给他的同时说道“你赢了”。

要知道年羹尧这个人可是个枭雄式人物,虽然生于清朝君权高度集中的奴才社会中,但也难掩其一代枭雄本色,为了更好的出人头地,他先是想搭上老八这颗大树,欲改换门庭。后又同老十四一起去老八府上表忠心,以示投靠之意,不是雍正当时扣下任命他为川陕总督的文书,敲打了他一番,恐怕这位年大人就会抛弃孤臣主子雍正,做了贤王老八的门下客。

在江夏镇,年羹尧为了一己之私,更是一夜之间屠灭全镇七百多余人。成为大将军以后,是杀三品大员如杀猪一般随意,一省巡抚是说罢就罢。在平定西北之乱以后,年羹尧彻底走上了人生巅峰,回京以后对于百官跪迎是视而不见,更是在卸甲之时,对雍正威胁道“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晚上雍正与年羹尧商谈时,更是公然拒绝了雍正关于裁军和节省军饷还有火耗归公的三个要求,其强势可见一斑,尽显枭雄本色。

此时年羹尧对于一个小小的牧童说道“你赢了”,对于这个一辈子强势,甚至都敢与皇帝争强好胜的人来说,还真是稀奇。想必年羹尧也看清楚了,这辈子自己争的再多,也只不过是主子眼里的老黄牛罢了,到了最后,自己这颗稍大的棋子还不是任由人家处置,还真是讽刺,想必也是看透了看淡了这些。

这时候李卫带着赐死圣旨而来,牧童吓得赶紧跑了,年羹尧看了看李卫,心中也猜了八九不离十,又自顾自的背了背手,似乎还想保留最后一丝尊严,回到了破旧不堪的屋子之中。

年羹尧点上了油灯,又去自己烧火,李卫进去以后看到此等破败,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年羹尧这个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此时落魄的在哪里折断树枝,折的过程中看似用力的嗯了一声,实则是有些恨其不争的发泄。李卫又将媳妇翠儿亲手给年羹尧做的小菜放上,勉强挤出一个微笑,迟疑了一下,说道这是“翠儿给你亲手给你做的”。意下之意是送别饭菜,年羹尧一听,并没有什么激动表现,但也难掩内心失落,以至于呼吸不匀称,吸了不少干柴烟味,猛烈的咳嗽起来。

年羹尧走过去以后,并没有说其他,只是对雍正还抱有些许幻想,问道圣旨呢。李卫这时候给予了年羹尧最大的礼遇,并没有叫年羹尧下跪听旨,而是弯腰将圣旨递过去。

年羹尧一看全都明白了,心中万念俱灰,于是对李卫说道“狗儿,替我把这个还给他”。说罢将圣旨拿走,佛珠扔在桌子上。继而开始大笑然后大哭,然后跌跌撞撞的走向屋外,像是发疯似的,年羹尧如此这般失望,是因为赌错了,以为雍正会留他一命,没想到自己赌错了。

此时牧童的童谣又响起“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反倒是应景了年羹尧。这个牛儿为谁忙了一场呢,最后反倒成为了人家的盘中餐,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啊。

门外士兵拦下年羹尧以后,童谣又响起“忙完春耕忙完秋粮哟”。也不知是指李卫或年羹尧,亦或是指这两个人,只不过都是皇权之下的老黄牛罢了,忙来忙去到头来,不是一场空,就是被活活累死。

一代枭雄年羹尧就此落幕。

年羹尧之死,大起大落莫过于此,通过对牧童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位强势了一辈子,争强好胜了一辈子的人,到最后才看清楚自己到头来不过是个老黄牛罢了,想要放下一切,却早已来不及。李卫的到来,意味着年羹尧赌错了,那串替他还回去的佛珠,也代表着年羹尧最后的愤怒与无奈…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经久不衰,大家现在看清楚了?

演员的神演技,剧情的合理安排,牧童出场的锦上添花,童谣的别有深意,还真是寓意深长,使人回味无穷。这样的电视剧还是值得我们分析讨论的,反观现在的电视剧,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倒不如二十年之前的作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小庄爱娱乐


所以年羹尧被杀了。。。奶酪被动了,当然反对。


176904517


最后火耗归公执行了,年羹尧死了


生活美下去


地税国税合并。


木道人48523372


不会吧,火耗归公最早是由年羹尧提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