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韋應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能入選教育部統一教材中的詩文,無疑是各類題材中最頂級的人物了,這首詩也正是如此,它是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是小學生必背的詩詞,由此,只要上過學的,都肯定知道一個名字,韋應物。

一陣春雨過後,沿河的小草顯得愈發地碧翠,樹上的黃鸝猶自歡快地鳴叫著,河水上漲,波濤洶湧,原來不寬的水面頓時寬闊了許多,在溼漉漉的春意中,津口寂靜,擺渡的舟子也躲雨去了,只剩下那條小船孤獨地隨著春水上下起伏,左右搖擺,若不是有那纖繩,怕早就不知所蹤了。

這首《滁州西澗》如同一幅清淺的山水畫,帶著春水,攜著春意,在淙淙的水聲中,那四周空曠的一切,都讓詩人感受到了心靈的洗滌,將世俗的喧囂和浮躁放下,一切都顯得這般地古樸恬淡,又是何等地從容淡定,這就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在我瘋狂地尋找一切可看書籍的年代,連《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都被官家說成是宣揚“個人英雄主義”而成為禁書,因而被父母壓在了箱底,不得一觀,倒是一本《春潮急》同著《豔陽天》和《金光大道》《征途》等,成為我個所擁有的第一批小說。

於是,《春潮急》,這帶著詩意的書名及這首詩,以及韋應物的名字,便自然地深植於腦海中,但對他生平的瞭解,那就是很晚以後的事了。

韋應物,中唐詩人,長安人,出身世族,天寶末年曾入宮為唐玄宗三衛郎,玄宗奔蜀後他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後被授鄂縣令,又任滁州刺史及江州刺史。

後奉召入朝為左司郎中,遷蘇州刺史,時年約50歲,退職後寄居蘇州永定寺,5年後逝世,世稱“韋蘇州”;有《韋江州集》《韋蘇州詩集》及《韋蘇州集》等文集傳世。

韋應物在正史中自然是無傳的,但因他的文集保存得較多,由是我們能從中讀出一個很奇葩的詩人成長過程,可以說,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們能知道一個詞,叫“浪子回頭金不換”。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當時長安城裡有兩個最顯赫的“關中望姓”,一個是杜家,即出了杜佑和杜牧等名人的豪門大族,而另一個便是韋家。

正史雖然對韋應物未著一字,卻對他的家族有很詳細的介紹,他家族自西漢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

韋應物世族的身份使他在15歲時成為李隆基的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在這一時期唐中宗的皇后韋氏是否是出自其家族不得而知,但韋后是被李隆基所殺,想來即使是一族,但因此而成為玄宗的侍衛,應該是不太可能的。

作為侍衛,至少是武功高超,如那後世的大貪官和珅一般,早年也是乾隆的侍衛出身,但和珅因此而飛黃騰達,權傾朝野;而這韋應物卻不同,他是“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是個典型的“京城惡少”。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

這是他對身世自述的一首詩,從中可以看出,他比當年在京師的曹操和袁紹這些惡少的劣跡要兇險了許多,他不僅賭酒橫行,肆意妄為,甚至還調戲婦女,即使家藏亡命之徒,官家對他是無可奈何,可見是個人見人恨,花見花萎的頂級惡少。

其實,對韋應物成長過程的認識,全部來自於他的這首《逢楊開府》自述詩,憑我的直感,其中必有誇大之成分,如“一字都不識”句。

作為一個世家大族的後代,基本的教育還是有的,最多是不刻苦,心思全放在舞槍弄棍上去了,於文字不求甚解吧,要說純粹就是個文盲,我是不太相信的。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在唐朝文人中,少時不讀書之人多多,如邊塞詩人高適,開一代詩風的陳子昂等等,但這些人大概只能如我們四川人所說的“醒事晚”,是個“耍娃兒”而已,而這韋應物同他們在品行比起來,應該不是一個層次,在惡劣的程度上看,韋應物要甩他們好幾條街了。

相同的是,及至成年“醒事”後,都翻然悔悟,折節讀書,他自己說是因為皇帝成了“唐跑跑”,韋氏家族失去了靠山才立志讀書的,這個就權信之吧,但似乎韋應物讀得更加地刻苦,他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 可見其於學習上是何等地虔誠。

苦讀應該是很有成就的,他不僅收穫了學識,也贏得了官家的賞識,作為一個當年的紈絝子弟,大名鼎鼎地惡少,突然蛻變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文士,這怎麼都會引起世人的關注,於是,他被招入洛陽的官府中,做了洛陽丞,算是正式步入仕途了。

重新為官後,在近30年的時間中,他一直都外放在地方當官,他不僅在詩歌創作上漸入佳境,而且還成為一名勤政愛民的好官,這真是讓當年對他是滿滿不恥之人大跌眼鏡了。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誰都難以相信,一個曾經飛揚跋扈,帶著一幫狐朋狗友,欺男霸女的惡少,在經歷了人生風雨後,脫胎換骨成了百姓的好父母官,繼而又變成一位性情恬淡、詩風隱逸的山水田園詩人呢?

為官時的韋應物為人樸實淡泊,廉潔自守,他心懷百姓疾苦,並時時反躬自省,常常為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而自責。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這是一首他寫給朋友的詩,名為《寄李儋元錫》,詩中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反映的卻是別後境況的蕭索,全詩起於分別,終於相約,體現了朋友間的深摯友誼,感情細膩動人。

全詩章法嚴密,對仗工整,用語婉轉,堪為七律名篇,尤其是這第三聯,充分反映了他心繫民生,憂時愛民的宅厚仁心,一句“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得到了後世很多人讚歎,故而沈德潛在評論此聯時說:“是不負心語。”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儘管史書沒有記載他為官的政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清廉的好官,這除了我們在他的詩作中能夠體會出來外,更讓人驚歎的是,他於蘇州刺史任滿之後,因為沒有得到新的任命,竟然沒有路費回京候選。

家中一貧如洗,此等情景真讓人不可想象,一個刺史,地方最高長官,竟然只能寄住在蘇州的無定寺,繼而在貧病之中,客死異鄉。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這是他為地方官時所寫的一首《觀田家》,一聲春雨帶來的勃勃生機讓詩人興奮不已,所有的人都從驚蟄來臨之時開始勞作,天色昏暗後還牽牛飲水,辛勞不覺苦,雨水自喜人。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但這萬物復甦的春雷中,在一片忙碌的背後,卻是家無隔夜糧,沉重的徭役讓他們身背重負,苦不堪言,作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詩人感到很是慚愧,因為,自己是靠他們養活的啊。

這就不是山水田園詩的清閒淡雅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猶自不能溫飽,田園中顯現的是民眾一身的疲倦,悠然中沒有了清風明月的詩意,詩人看見的是勤勤懇懇的汗水,聽見的是農家聲聲地嘆息。

此詩如果不是看見作者是韋應物之名,怕會誤識為是白居易反映生民艱辛的新樂府了,所以,在韋應物心中,一個理想中的桃花源與現實中人間疾苦的矛盾衝突,一直在吞噬著他的心,或許,在他心中田園的上空,不是牧歌的飄蕩,而是瀰漫著人間沉重的煙火。

老來的韋應物將一切都看了個透徹,他從少年的鮮衣怒馬,放蕩不羈的浪子,到老年的寄情山水,孤獨的他變成一位歷盡滄桑的來者,此時的韋應物更加思念遠方的朋友,晚年的他變得十分地感性,也常常傷感,甚至徹夜難眠。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秋夜漸涼,庭步獨詠,久居江南,看慣了山色湖光,詩意棲居,遙想著遠方老友,想象著,寂靜無聲的深山中,松子落地的一聲輕響,也會驚動未眠的故人,你是否也同我一樣,在月下徘徊,都在思念著對方啊。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讀韋應物的詩,有時會感覺到一點寒冷,那是一種浸透到骨髓中的冷,儘管不是很強烈;但讀過之後,在細細地品味下,就會被詩中所體現出來的溫情所感染,於是,溫暖便慢慢地瀰漫了上來,似乎有一種隆冬的清晨中,讓你久久不願離開那溫暖的被窩一般。

這首詩名為《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他在一個寒冷的日子裡,寫給一位曾經的好友,如今在深山中隱居的道人。

詩中的“煮白石”用的是《神仙傳》中的典故,卻也代表著朋友飲食簡陋的實情,而相比之下,自己的日子顯然要好得多,至少有酒可喝;但此時的詩人卻因思念之情而難以飲下,所以才有這“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的願望,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能存在於詩人深深地情感之中。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群峰連綿,落葉滿天,秋風蕭瑟,水寒山瘦,此詩循序漸進,一路地淡淡寫來,但情感跌宕,由忽唸到失落,這難以消解的寂寞之情中,是無限的惆悵和無奈,詩中的一股寒氣,也隨之而來;但那一瓢酒,卻泛著琥珀色的溫暖光芒,在一層秋雨一層涼的深秋中,驅散空山風雨夕裡的孤寂和寒冷,一直送達到那山中老友的心靈深處,讀來唯覺精誠交通,一片空明。

韋應物的年代比杜甫稍晚,雖然未經戰亂,但他所處的卻是個百孔千瘡的亂世,八年的“安史之亂”,讓大唐一蹶不振,人民流離失所,處處百廢待興,而各地軍閥同中央政權貌合神離,形成了一個個割據勢力,整個國家在大一統的表象下,其實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韋應物,中唐傑出的詩人,從一個錦繡堆裡成長的不良少年,到歷官13任的清廉好官,他的身上書寫著人生驚歎的傳奇,作為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後人常常以“王孟韋柳”並稱,他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句。

韋應物:從京城惡少到山水田園詩人的華麗轉身,尋找心中的桃花源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嘆千般滄桑、萬種風情;“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感歲月蹉跎,奈何千千;“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意恬淡高遠,清新自然。

詩人其實是將其生逢亂世,才不得展的鬱悶之情,借周遭目及的景物,緩緩地道出,看似意境空靈,疏可走馬,而其中所蘊含的憤懣,也是可以體味得出來的。

初唐的壯闊雄渾,盛唐的恢弘瑰麗,早已隨著“漁陽鼙鼓”聲而遠去,昔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豪邁,到了韋應物時,已變聲為“茲樓日登眺,流歲暗蹉跎”的清冷。

所以,雖然世人以“王孟韋柳”並稱,但從整體來來看,比起王維,他沒有那般禪意,比起孟浩然,他沒有那樣的淡雅,比起柳宗元,他沒有那種神傷,他有的,是隻屬於他自己的恬淡,句不驚人卻神韻無窮,就如同一泓深不見底的秋潭,冷然清冽,悽神寒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