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目錄:

第66章 韋應物

第67章 盧綸

第68章 李益

第69章 於鵠

第70章 孟郊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第66章 韋應物

詩人名片

韋應物(約737—約792)

籍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作品風格:恬淡高遠

個人簡介:天寶年間為玄宗近侍,後入太學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等職位,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並稱“王孟韋柳”。今傳有《韋江州集》十卷、《韋蘇州詩集》二卷、《韋蘇州集》十卷。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①

韋應物

悽悽去親愛②,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③,殘鍾廣陵樹④。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⑤!

【注】

①揚子:指揚子津,在今江蘇江都縣南。校書:官職名。即唐代的校書郎,掌校書籍。

②親愛:指好友。

③棹(zhào):船槳,這裡代指船。洛陽人:指去洛陽的人,這裡是韋應物自稱。

④廣陵:即今江蘇省揚州市。

⑤沿洄:順流和逆流,這裡指人處境的順逆。

韋應物離開廣陵(今江蘇揚州)歸洛陽,在途中他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元大的惜別之情,而此時詩人剛剛離開廣陵不遠,他就寫詩準備寄給廣陵的朋友元大,可見兩人的情誼非常深厚。

“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詩人在廣陵和元大分別,心情很悲傷。可船終究開了,船兒飄蕩在煙霧中,越行越遠。“悽悽”表現了詩人離別時的悲傷心情。“親愛”二字,體現了詩人和朋友之間親密的情誼。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詩人依依不捨地回望廣陵,只見廣陵城城外的樹林變得越來越模糊,此時,詩人忽然聽到廣陵寺廟中的鐘聲又想起來了,一種不忍與朋友分離而又不得不離開的心情,和深沉悠長的鐘聲、迷濛的樹林交融在一起。詩人沒有直言不捨之情,而是將這種心情寄託在了迷茫的景色和深沉的聲音中,使這種不捨的情感更加具體生動,情感表達更加強烈了。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詩人想到在此一別,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才能再度相見。這樣詩人心情非常惆悵。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最後詩人寫到,人生世事就像是波濤中的行舟,不是被水帶走,就是在風中打旋,不能自己做主,怎麼能停得下來呢?這一句既是自我慰藉也是在開導朋友。其中,飽含了詩人對朋友的難捨難分的心情。

這首五律詩,寫得波瀾不驚,看似平淡,但內含情感深沉而又豐富,讓人回味無窮。

後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寫離情不可過於悽惋,含蓄不盡,愈見情深,此種可以為法。(《唐詩別裁集》卷三)

滁州西澗①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②,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③。

【注】

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山間小澗,俗稱上馬河。

②幽草:指生長在澗邊幽僻地方自生自滅的野草。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滁州西澗

這首詩寫於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詩人任滁州刺史時期。詩中主要寫了詩人在春遊西澗中看到的景色。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這兩句寫了詩人在春遊時見到的春季裡繁榮的景象,春季繁榮,百花爭豔、百鳥爭鳴,而詩人獨愛生長在山澗邊的悄然生長的幽草。“獨憐”二字,直接點出了詩人對幽草的喜愛。深樹中黃鶯發出悅耳的鳴叫聲,這和“幽草”甘於寂寞的品格形成了對比,表明了詩人恬淡的志趣。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晚潮再加上春雨,水勢更猛。此時,正是渡口上人煙熙攘的時候,但是,郊野渡口,本來就沒有多少行人,此時就更無人,甚至於船伕都沒在。空空的渡船停在水中,顯得那樣自在悠閒。“橫”字形象地表現了船停水中任意飄蕩的景象。然而在這悠閒的景象中,蘊含的卻是詩人不為時用的無奈和憂傷。

縱觀這首小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心性高潔,嚮往恬淡的生活,但是,他又憂國憂民,有濟世之志。可見,詩人內心是矛盾的。這中矛盾的心情在《寄李儋元錫》也有體現。

這首七絕小詩,寓情於景,使詩人心境恬淡,情緒憂傷的情態完美自然地表現了出來。語言平淡,表達含蓄,意蘊悠遠。

後人點評

宋人劉辰翁:此語自好,但韋公體出數字,神情又別。故貴知言,不然不免為野人語矣。好詩必是拾得,此絕先得後半,起更難似,故知作者用心。(《唐詩品彙》卷四十九)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①

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②,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③。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注】

①淮上:指今江蘇淮陰一帶。梁州:今陝西南鄭縣。

②江漢:指漢江。

③蕭疏:零落。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德宗建中四年到興元元年(783—784)間,韋應物曾任滁州刺史,本詩當作於此期,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淮上遇到梁州故友的喜悅心情和後來撫今追昔後的感傷的心情。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寫詩人曾經作客江漢時和故友相逢時,兩人相聚歡飲,一醉方休的快意事情。這兩句流露出了詩人對美好往事的追憶。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曾經的往事還歷歷在目,可是,轉眼間,距上次相逢也已經有十年之久了。真是時間飛速。“浮雲”二字表明瞭兩人的漂移不定。“流水”比喻了大好年華已經流逝。詩人在這裡直接抒發了時光飛逝、十年離別的感慨。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這裡回扣主題,寫再次相聚喜悅心情。久別重逢,自當喜悅。然而喜悅背後,卻是悲傷感慨。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兩人都已經兩鬢斑白稀疏。也只有在好友重逢時才能暢快地相互傾訴漂泊之苦,才會相互鼓勵,相互安慰。詩人描繪了衰老的形象,使人更真切地體會到了詩人心中的悲涼心情,漂泊孤苦的淒涼之境也溢於言表了。這一喜一悲,情感跌宕起伏。朋友之間的情誼也在感情的起伏中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在外漂泊自己飽嘗飄零之苦,那麼,為什麼回去呢?“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因為秋色中的滿山紅葉,讓詩人留戀不捨啊。這個結尾使人回味無窮。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這首五律,筆調起伏有波瀾,詳略得到,層次分明,自然順暢,凝練概括。詩人悲喜交加心情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後人點評

明人謝榛:此篇多用虛字,辭達有味。(《四溟詩話》卷一)

寄李儋元錫①

韋應物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②,邑有流亡愧俸錢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④。

【注】

①李儋(dān):字幼遐,武威(今屬甘肅)人,曾任殿中侍御史。元錫:字君貺,曾任淄王傅。兩人都是韋應物的朋友。

②思田裡:指想念田園鄉里,這裡指歸隱。

③邑有流亡:指自己管轄的地區裡還有逃荒的百姓。

④西樓:即是蘇州的觀風樓。

寄李儋元錫

這首詩是興元元年(784)年任滁州刺史時期所作。詩中敘述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他對百姓離亂窮困的愁苦。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詩人在開頭敘述自去年春天在長安和朋友分別之後,到現在已經有一年之久了。詩人以“花裡”、“花開”串聯這兩句,有因景勾起無限往事的意味,頗有回憶的味道。同時,花開花謝之間,也顯出了時光飛逝,世事變遷,為下文做鋪墊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這裡寫詩人愁悶苦惱。“世事茫茫”,指國家的未來命運和個人的前途。詩人有此感慨,是和當時的時勢分不開的。韋應物在滁州任職期間,他廣泛接觸到百姓生活狀況,對國家朝綱混亂、國家貧弱、民生凋敝,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並非常對此憂慮重重。就在詩人寫此詩的前不久,長安發生動亂,唐德宗倉皇出逃。詩人在寫此詩時,詩人派人去長安探聽消息的人還沒有回滁州。國家情況不明,而詩人作為國家官員又無用武之地,百無聊賴。在這種形勢下,他只有徒發感慨,感覺前途一片茫然無著。所以,雖然外面是春光明媚,而詩人的心情卻一點也沒有因此改變,孤苦愁悶,一籌莫展。“春愁”二字正好照應了上一句的“花開”。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第三聯具體描寫詩人內心的愁苦。詩人空有濟世之志,但在這樣一個衰頹的國家中也是壯志難酬、無能為力。在加上詩人多病,這就更使詩人想辭官歸隱。他身擔保護一方百姓的責任,一心想治理好自己管轄的地方,而詩人看到自己管轄的地區裡,有百姓貧窮逃亡,感覺心中愧對百姓愧對朝廷。在這樣矛盾愁苦的境況中,詩人倍加需要朋友的慰藉。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在結尾,詩人順其自然寫到了朋友,聽說朋友要來訪,心中非常渴盼。“幾回圓”表明詩人日日盼望朋友到來,不知道看了多少回月圓,凸顯了詩人對朋友到來的急切渴望心情。

這首七言絕句,語言樸實,感情真實,淺淡中韻味深沉。同時,其中也表現出了詩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生活體驗。

後人點評

明人王世貞:“身多疾病”二語,格調非匹,而語意亦佳。(《藝苑卮言》)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②,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④。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

①全椒:即今安徽省全椒縣,唐朝時屬滁州。山:指距全椒縣西三十里的神山。

②郡齋:指官署房屋。

③煮白石:《神仙傳》載:“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這裡指道士生活的清苦。

④風雨夕:風雨交加的夜晚。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詩人在郡齋中感到寒冷,忽然想念起在全椒山中的道士。正是因為“冷”,詩人才展開了下文對山中道士的想念,所以這個“冷”字是整首詩的關鍵。這個“冷”字也是詩人內心孤寂淒冷的體現。它也為整首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他想到山中道士在這寒冷天氣裡還要去澗底打柴,打柴回來後煮“白石”吃。

道士在山中的修行生活多麼艱苦,詩人想念老友,於是便想到:“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詩人想送去一瓢酒,讓朋友在寒冷的氣候裡溫暖一下,得到一些友情的安慰。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但是詩人進一步想到,他們都是風餐露宿,在山林間漂泊不定的,更何況現在秋葉蓋滿了大山,道士們的行走的痕跡都沒有了,又到哪裡去找他們呢?詩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後人點評

《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

秋夜寄邱員外①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②,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③。

【注】

①邱員外:指丘丹,嘉興(今屬浙江)人,曾任倉部員外郎,後辭官在浙江臨平山學道。

②屬(zhǔ):恰逢。

③幽人:隱居之人,這裡指丘丹。

這首詩大概作於貞元四年到七年(788—791)這個時期,這時,韋應物正任蘇州刺史,丘丹已經棄官修道。

“懷君屬秋夜”,首句“秋夜”二字,點明瞭寫詩時間。“秋夜”的景色容易使人陷入懷念的心境中。而“懷君”的心情,在秋季的夜色中更加深切。景與情兩相映襯,相映成輝。

“散步詠涼天”,詩人因為秋夜懷人,所以在夜色中漫步沉思。這兩句就寫了詩人徘徊於夜色中的情景。“散步”照應上一句的“懷君”;“涼天”照應了上一句的“秋夜”。這兩句承接自然且緊密。

“山空松子落”,詩人看著眼前的秋景不禁聯想到遠方朋友此時的情況。此時的臨平山萬物凋零,空曠寂寥,松子隨風墜落。這一句緊承前兩句中的“秋夜”和“涼天”。

“幽人應未眠”,詩人此時正懷念著朋友,他想此時的朋友也在思念他吧。這句緊承上兩句的“懷君”和“散步”。這句是詩人想象出來的,因景而生聯想,實虛結合,昇華了思念的情感。詩人從對面著筆寫朋友思念自己,而自己此時又在思念著朋友,兩地思念相連,深化了兩人異地相思的深情。

這首七言絕句,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承接緊密自然。詩人用平淡無華的語言將自己的思念神情和朋友的思念姿態同時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非常獨特。意蘊悠長。

後人點評

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曾稱讚這首詩“清幽不減摩詰,皆五絕中之正法眼藏也”。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第67章 盧綸

詩人名片

盧綸(約748—約799)

字號:字允言

籍貫: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

作品風格:雄健、清韻、俊朗

個人簡介:大曆年間舉進士不第。大曆六年,受宰相元載舉薦,任閿鄉尉,後由王縉推薦為集賢學士,又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后王縉獲罪,盧綸受牽連,被拘禁過。德宗時復為昭應令,官至檢校戶部郎中。

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有《盧戶部詩集》十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卷。

塞下曲六首(其二)①

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②。

平明尋白羽③,沒在石稜中。

【注】

①塞下曲:詩題又作《和張僕射塞下曲》。塞下曲,樂府《橫吹曲》舊題。

②引:拉弓。

③平明:天剛亮。白羽:箭翎,這裡用此代指箭。

塞下曲六首(其二)

盧綸和張僕射之作寫《塞下曲》六首,本書所選為其中的第二首,寫的是射獵,著意讚美將軍勇力。本詩取材於《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記載,漢大將李廣善射獵,在為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過詩中所講的這樣一次經歷。

“林暗草驚風”,寫將軍射獵場所的地理環境。天色已經很晚,密林中一片幽暗,一陣陣風颳來,草木被風吹色一片散亂。這句環境描寫烘托了緊張的氣氛。其中的“驚”字,寫得非常傳神,因為右北經常有老虎出沒,深密的叢林裡最容易老虎隱藏。而恰逢此時是黃昏之時,正是老虎活動的時候。所以,風吹草動,好像老虎突然間就從叢林中竄出,所以,身處這樣的環境中自然內心非常緊張,高度警惕。

正因為天色晚,風吹草動,所以有“將軍夜引弓”,將軍埋伏在草叢中看到草動,以為是老虎變果斷地射箭,穩健而有力。這裡沒有寫射箭的過程而是寫拉弓的過程,反映了將軍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神情。

那將軍射箭結果如何呢?下邊詩人就寫到“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第二天早晨,將軍尋找獵物,結果發現,箭並沒有射中老虎,竟然插進了石稜中始而驚異。此句一出頓時令人驚歎不已,竟然能將箭射入石頭中,這該有多大的力量啊!這側面反映了將軍力量之大。這曲折的一筆,使詩文充滿了戲劇性,奇妙有趣味,耐人咀嚼。

這首五絕小詩,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將軍射獵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曲折地表現了將軍的勇武。結局出人意料,讓人尋味無窮。

後人點評

《舊唐書?盧簡求傳》稱:“大曆中,詩人李端、錢起、韓厷羽輩能為五言詩,而辭情捷麗,綸作尤工。”“在大曆十才子中,號為翹楚”(《吳禮部詩話》引時天彝《唐百家詩選評》)。

送李端①

盧綸

故關衰草遍②,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③,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④?

【注】

①李端:字正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②故關:故鄉,這裡指別離的地點。

③少孤:指少年喪父。《孟子?梁惠王》:“幼而無父曰孤。”為客:指離家謀生。

④風塵:指時局動亂。期:相會。

這是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中夾雜著詩人自己多年漂泊之苦、與朋友惜別之悲、和朋友相識甚晚之恨,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寫得悲悽感人。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寫送別的環境氛圍。時令已經已經是隆冬之際,衰草連天,隨風抖動,被讓人心中悲涼。詩人和朋友在這個蕭瑟的季節裡即將分別,詩人心情更加悲傷。“離別”句直抒詩人惜別時的悲傷心情。這兩句話為整首詩奠定了“悲”的感情基調。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這兩句寫送別的情景。朋友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天空濃雲密佈,天空低沉,遠望那條路,一直伸向遠望,好像伸出了寒雲之外。“寒雲”二字,寫得沉重壓抑,進一步烘托了詩人和朋友分離的悲涼心情。前路遙遠,前途茫茫,這句滿含了詩人對朋友的牽掛和不捨之情。朋友終於走遠,只有詩人還靜靜地立在空曠的原野間。這表現了詩人無限的孤寂之情。這時,天空又下起了大雪,暮雪紛紛,詩人再也不能停留了,只好踏著沉重的步子,頂著風雪回家。這裡的“人歸”照應了第一聯的“路出”,“暮雪”照應了“寒雲”。兩聯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構成一幅蕭條淒涼的隆冬送友圖。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寫追憶往事,感嘆世事變化。詩人送別朋友,心中愁緒萬千,百感交集,不禁想到了艱難往事。詩人少孤,加上社會動亂,自己過早地離開家鄉,浪跡天涯,知音難覓。這兩句不僅是詩人表達了自己身世悽苦的悲傷,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戰亂給廣大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在這個多難動盪的年代遇到知音,著實難得,這句話將惜別、感世傷懷等種種複雜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使整首詩的思想感情達到了高潮。“早”、“遲”二字,節奏和諧,前急後緩,讀來回味無窮,悲哀之情迴盪不絕。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最後仍歸寫悲情。詩人經歷了悲傷的送別一幕,回憶過了蒼涼往事之後,就更加覺得朋友的可貴,便更加不捨得朋友的別離。於是,詩人回首遙望朋友遠去的方向,不禁淚流。掩面而哭是前面幾聯,詩人或惜別,或追傷往事而產生的所有悲涼心情的爆發。但是,已經朋友已經走遠,望不到了,哭泣也是徒然。“空”字表現了詩人淒涼而又茫然的心境。於是,詩人寄希望於下次見面,希望下次早點見面,但世事紛亂,社會動盪不安,又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面呢?這一問,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這個結尾既自然而又回味無窮。

這首五律詩,精選了離別時的環境,使情景交融,渲染了悲情。同時,詩人沒有停留在送別這個場景,又將筆觸拉回到了歷史長河中,將自己的離亂之苦,融入了離別悲情中,使這種悲情又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深化了主題。悲情從空間和時間上不斷蔓延,整首詩的感情變得厚重而深沉,真摯哀婉,感人至深。

後人點評

清人孫洙:“少孤為客早”,悲李;“多難識君遲”,自悲。(《唐詩三百首》卷五)

晚次鄂州①

盧綸

雲開遠見漢陽城②,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③,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鬢逢秋色④,萬里歸心對月明⑤。

舊業已隨征戰盡⑥,更堪江上鼓鼙聲⑦。

【注】

①晚次:指晚上留宿。次,旅行所居住的處所。鄂州: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

②漢陽城:即今湖北漢陽,在漢水北岸,鄂州西面。

③估客:商人。舟人:船伕。

④三湘:湘江的三條支流即灕湘、瀟湘、蒸湘。盧綸從武昌南下進入湖南。

⑤歸心:歸故鄉之心。

⑥舊業:原有的家產。征戰:指安史之亂。

⑦江:指長江。鼓鼙(pí):軍中用於發號施令的戰鼓。鼙,小鼓。

晚次鄂州27

至德年間(756—758),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前期。為避戰亂,盧綸漂泊異鄉,在南逃途經鄂州時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開篇兩句寫出了詩人夜宿鄂州的心情。陰雲漸開,詩人極目遠望,遠處的漢陽城隱約可見。但是,行舟距離漢陽城還是很遙遠,所以,大概還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到達。這寫出了“晚次鄂州”的背景。詩人本來已經見到漢陽城,這讓多日奔波疲憊的詩人非常喜悅,但是,算來還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到達,這又讓詩人心情低落了下來。“雲開”和“孤帆”兩字就表現出來詩人心情的不同。而“猶是”兩字,就是詩人感情變化轉折點。行文跌宕起伏,巧妙構思,非常生動。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這兩句寫詩人夜宿鄂州的情況。同船商人白日裡,不知不覺間進入了夢鄉,可見,江上中風平浪靜。夜深人靜時,忽然聽到船伕說話,知道半夜漲起了江潮。這裡雖然寫的是晝夜的船中之景,但是,既然詩人能看到或聽到這些事物或聲音,可見,詩人自己晝夜未眠。而這裡的兩處景物本是行舟中經常見到的,但是,也打擾了詩人的睡眠,使詩人心情紛亂。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寫詩人的聯想。詩人本來就憂愁孤苦,以至於兩鬢斑白,此時,又恰逢容易使人心情悲涼的寒秋之際,使詩人內心更加愁悶。詩人正南下三湘之地,但是,心已經馳回了故鄉,獨自面對明月,思鄉之情更切。“逢”字,把詩人的愁緒和寒秋的淒冷聯繫在一起,使愁緒和秋景融合在一起,景中含情,情融於景,渾然化作一體。詩人獨對明月愁思的形象躍然紙上,其中流露出來的悲情,感人肺腑。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寫詩人直抒心中的感慨。詩人家業和仕途功業都因為戰亂而終結,詩人內心已經疲憊不堪,哪裡還能忍受江上傳來的戰鼓聲。詩人所到之處,戰爭連年,不知道這紛亂雜亂的戰爭究竟還要到什麼時候?此時,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交織在了一起。整首詩將思鄉情上升到了憂國情,主題得到了昇華。

詩人在這首七言律詩中,截取了詩人飄泊在外過程中的一個很小片斷,卻反映出了整個社會的狀況,詩文層次清楚,表達委婉曲折,語言樸素,感情真摯樸實,讀來饒有趣味。

後人點評

明人郝敬:清通熟爽,是近體佳篇。(《批選唐詩》卷二)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第68章 李益

詩人名片

李益(748—約827)

字號:字君虞

籍貫: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作品風格:豪放明快

個人簡介:大曆四年(769)及進士第,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鬱郁不得志,便辭官遊歷燕、趙。後入幽州節度劉濟幕府任從事,隨軍出征邊塞。憲宗時,歷任都官郎中、秘書少監等職,官至禮部尚書。

李益邊塞詩居多,擅長七言絕句。今有《李益集》二卷,《全唐詩》存其詩二卷。

汴河曲①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②。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注】

①汴河曲:李益創作的懷古詩。汴河,指隋煬帝所開鑿的通濟渠的東段,即從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②宮闕:宮殿。這裡指隋煬帝建在汴水邊的行宮。

汴河曲

這是一首懷古詩。隋煬帝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鑿通濟渠,為他遊覽江都提供方便。汴河就是通濟渠的一段。隋煬帝在汴水岸邊建造華麗的行宮。所以,這條汴河見證了隋煬帝窮奢極欲、勞民傷財最後滅亡的整個過程。詩人作《汴河曲》抒發弔古傷今之情。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詩人在開篇寫因汴河水引發的詩人對歷史的回憶。汴水碧波盪漾,緩緩東流,堤岸上春柳隨著清風飄蕩,顯出無限柔情,兩岸都籠罩在一片花紅柳綠中,到處都是一片春光無限。詩人寫春,但沒有具體描繪春的景象。但是詩人巧妙地加上了“無限”二字,便使春意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接著詩人聯想到“隋家宮闕”,隋煬帝華麗的行宮現在已經荒廢,只有斷壁殘垣供人憑弔。“已成塵”,用誇張的手法極言昔日華麗消失殆盡,而現在荒廢的隋朝的行宮和上句的永恆、無限的春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歷史滄桑,世事變遷之感油然而生。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詩人繼續寫汴水岸邊典型的楊柳來抒發感慨。柳絮隨風飄蕩,紛紛飄落,這該是讓人心情舒暢的春色,但汴河堤柳,卻連接著隋代的興亡,這些春色如今見證著歷史,而當年,隋煬帝沿堤栽種柳樹,本是他南遊奢華之舉動的一個點綴而已。這不禁讓後人面對垂柳生髮出繁華易逝,歷史永恆的感慨。隨風飄蕩的楊柳和飄飛的楊花,引起詩人對歷史的無限感懷,楊和隋朝的姓相同,所以,這楊柳、楊花在春天中搖曳,象徵了豪華一時的隋朝。詩人感慨之餘想到了現世,隋朝的歷史之鑑,現在的統治者熟視無睹,詩人對國事深切擔憂,所以有“風起楊花愁殺人”的深深愁緒。

這首七言絕句,對比的運用,使隋煬帝自取滅亡的歷史教訓更加深刻。詩人將弔古傷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後傷今之筆,將詩人憂國愁緒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後人點評

胡應麟稱:“七言絕開元以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詩藪》)

江南曲①

李益

嫁得瞿塘賈②,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③,嫁與弄潮兒④。

【注】

①江南曲:樂府《相和歌》舊題。《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為男女之情。

②瞿塘:三峽之一的瞿塘峽。賈(gǔ):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漲落有一定的時間,稱潮信。

④弄:戲、玩。

這是一首閨怨詩。唐代寫閨怨的詩很多,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在唐代,國家疆域遼闊,所以,邊防戰事頻繁,朝廷徵集大量人員戍邊。這就使大量的婦女獨守空閨。同時,唐朝商業發達,有商人常年在外經商。這也造成婦女留守家中,飽嘗分別思念之苦。而本詩中思婦獨守空房,就是因為第二種情況。詩中白描了思婦的心聲,表達了思婦思念中夾雜怨恨的複雜心情。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這是思婦自述聚少離多的事實。婦人嫁給瞿塘商人後,兩人常常不能相見。“朝朝”二字,凸顯了思婦和丈夫無法見面的次數之多,這也表達了少婦對丈夫的抱怨和譴責。語言平白如口語,沒有刻意的修飾,也沒有各種表現手法的渲染。讓人感覺真實淳樸。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少婦的情感由原來的簡單抱怨變成了憤怒的譴責,感情激憤。少婦突然想到潮水有信,便想弄潮兒也必定有信。讀到這裡一個天真、痴情、口快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其實,弄潮兒也不一定有信,而少婦寧願嫁給弄潮兒,這既不僅表現了少女的天真,也表現了少婦的內心的苦悶和無奈。其實,少婦並不是真想要改嫁,而只是一種感懷身世愁苦的牢騷話。

這首五絕小詩,最為精妙的地方就是少婦看似無理的表現卻是她愁苦心情的最真實流露。無論是少婦怨丈夫無信還是後悔嫁給丈夫,這些想法都是因為少婦因盼不到丈夫而生怨恨,由怨恨轉到了後悔,都是少婦真情實感的表達。這種樸素的表達方式也使讀者更接近少婦的心理,讀者的思想情感和少婦的更容易形成共鳴。同時,這首詩也充滿生活氣息。

後人點評

鍾惺在《唐詩歸》中評這首詩說:“荒唐之想,寫怨情卻真切。”

喜見外弟又言別①

李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②,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③,秋山又幾重。

【注】

①外弟:即表弟,姑母之子。

②滄海:葛洪《神仙傳》中載:麻姑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後人便用滄海桑田比喻世事的變遷,變化不定。

③巴陵:唐朝縣名,在今湖南省岳陽。

喜見外弟又言別

這首詩緊扣題目生動地再現了詩人和表弟久別重逢而又匆忙離別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喜悅而又惜別之情。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詩人單刀直入主題,兩人相逢的背景。社會動盪,使兩人分離了有十年之久,分別時兩人還都是幼年,十年之後,兩人都已經長大成人了。“一”字,表現了相逢得突然。這兩句話語言簡潔明快,充分反映了詩人和表弟相見的驚喜和激動的心情。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這兩句描寫兩人重逢時場景。兩人時隔多年不見,都已經不認識了。所以,兩人互通姓名之後,才漸漸回憶起以前的容貌。“初見”,表明了兩人已經很陌生,好像第一次見面一樣。“驚”字表現了詩人和表弟意外邂逅內心的驚訝之情。詩人精選了見面中的一個典型細節,進行細緻地描寫,層次清晰,表達傳神,彷彿兩人由陌生漸漸熟悉而後驚喜萬分的情景就在眼前。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十年的別離,十年的動盪生活,兩人想要說的話實在太多,兩人從白天一直說到了傍晚的鐘聲敲響才停下來

。詩人在這裡引用了滄海桑田這個典故概括了兩人闊別十年來的重重往事。滄海桑田本代表了動盪變故,詩人用此典故也流露出了他對社會動盪,世事變化無常的感慨。詩人在這裡用鐘聲來表示天色已晚,這暗示了兩人交談得話題太多,談得太激動,以至於連天色漸暗也沒有看到,待聽到鐘聲才發覺已經傍晚。

兩人在喜相逢後不久就面臨著離別。“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明日”,凸顯了兩人相聚時間很短,聚首匆忙。“巴陵道”,點名表弟要去的方向。“秋”既點明瞭時令,又蘊含著詩人傷離別的情感。“又幾重”,既寫表弟的行程,前途漫漫,山川阻隔,行路艱難。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對錶弟離開的惆悵和深切關心之情。詩人避實就虛,以想象結尾,使這股不捨深情乘著詩人想象的翅膀越飛越遠,餘韻無窮,耐人尋味。

這首五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完整地敘述了詩人和表弟相見和離別的情景。寫得淳樸自然,真摯感人。詩中對兩人見面時情景的細膩描寫,惟妙惟肖,非常生動而真切,寫出了很多離別重逢時人們的感受,具有典型性,所以讓人讀來倍感親切。最後的離別傷情,寫得委婉蘊藉、韻味悠遠。

後人點評

清人沈德潛:與“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撫衷述愫,同一情至。一氣旋折,中唐詩中僅見者。(《唐詩別裁集》卷十一)

夜上受降城聞笛①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③,一夜徵人盡望鄉。

【注】

①受降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朔方軍總管張仁進攻突厥,在黃河以北建東、西、中三座受降城。此文中指西城,在今寧夏靈武。

②回樂烽:指回樂城附近的烽火臺。回樂城故址在今寧夏省靈武縣西南。

③蘆管:用蘆葉做成的笛子。

李益在德宗貞元初曾在靈州大都督杜希全軍幕中做過事,這首詩大概就是寫於這個時期。這首七絕詩表達了戍邊戰士的鄉思之情。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這兩句寫詩人登城時見到的夜晚景色。詩人登樓遠望,只見回樂烽前一片黃沙,在月光的照映下,沙子潔白如雪,透著一股寒意。俯瞰受降城,只見月光清蒙照得城池上下都籠上了一層秋霜,使人頓感清冷。這兩句環境描寫烘托了寒冷的氛圍,為下邊的抒情做鋪墊。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這樣的寒冷的夜晚裡,最容易引起徵人懷鄉之情。詩人身處其中也是倍感孤寂,不由地想到有親情溫暖的家鄉,心中思鄉之情漸漸萌發。就在這一片寂靜的夜裡,不知道從哪裡飄來的悽怨哀婉的蘆笛聲,這樂聲喚起了徵人們的無限思鄉情懷。“不知”二字,表現了徵人內心的迷茫。“盡”字,突出了徵人們的都心懷思鄉之情,這表明思鄉情感極具有典型性,是無數徵人的心聲。

這首詩,開始用從清冷的視覺景色,引出隱隱的思鄉情,接著又從聽覺角度使思鄉情噴薄而出,層次清晰。而悽婉的樂聲,綿延不絕,使鄉情也蔓延開來,餘味無窮。最後一句,描寫得形象鮮明,征夫們遙首遠望家鄉的形象歷歷在目,意蘊深沉。

後人點評

清人宋宗元:蘊藉宛轉,樂府絕唱。(《網師園唐詩箋》卷十六)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第69章 於鵠

詩人名片

於鵠

作品風格:樸實清新

個人簡介:大曆、貞元間詩人。曾在河朔間讀書。長久隱居山中不出仕,遊歷廬山等地。約建中中在長安。後隱居漢陽。貞元中曾做過荊南節度使樊澤從事。後又歸隱直到終老。有《於鵠詩集》傳於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巴女謠①

於鵠

巴女騎牛唱《竹枝》②,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③。

【注】

①巴女:四川女子。謠:不用樂器伴奏的歌唱。

②竹枝:唐教坊曲名。元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載:竹枝本出於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調九章,教裡中童兒歌之。

③槿(jǐn):木槿,落葉灌木。

芭蕉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寫夏季的傍晚,日落西山,江上菱葉舒展,隨波飄蕩,一個天真可愛的巴江女孩,騎著水牛,高聲唱著竹枝歌,沿著江邊曲折的小路悠閒地往家走。這是一幅優美的山鄉景色,這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明麗動人,讓人讀來心馳神往。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這是小女孩天真的話,大概是小女孩在路上碰到好心人。這時天色漸黑,頑皮的小女孩還在在牛背上悠閒地唱歌,任由牛兒不緊不慢踱步。路邊的好心人催她快點回家,否則,天黑迷路。哪曾想調皮的小竟然滿不在乎地說,我認得回家的路,只要看到木槿籬笆外面的有伸出芭蕉葉子的地方就是我家。其實,在南方,木槿花到處都是,本是平常景物,根本不能作辨認的標誌。而小女孩自信的回答,卻顯出了她的天真幼稚,引人發笑。這一生動的回答,生動地描繪出了小女孩可愛天真的形象,她頑皮的樣子,自作聰明的表情歷歷在目。

於鵠採用民謠體裁寫成了這首充滿生活情趣的小詩,平白如話詞語勾勒出了一幅巴江女子放牛的水墨畫。詩人筆下的景色是優美的,女孩是可愛的,氛圍是悠閒自在的。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第70章 孟郊

詩人名片

孟郊(751-814)

字號:字東野

籍貫: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作品風格:瘦硬奇僻

個人簡介:早年曾隱居河南嵩山,貞元十四年(798)年登進士第。歷任溧陽尉、河南水陸轉運從事,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辭,元和九年(814),在赴任興元軍參謀的途中暴病而卒。

孟郊是著名的苦吟詩人,和韓愈齊名,並稱“韓孟”。又和賈島並稱“郊寒島瘦”。有“詩囚”之稱。現有《孟東野詩集》十卷。《全唐詩》存其詩十卷。

孟郊

登科後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①,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注】

①齷齪:指生活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

孟郊四十六歲時才考中進士,他以為從此以後,自己的命運將會發生巨大的轉變,從此之後,就可以大展宏圖,所以,心情非常激動和喜悅,於是,揮毫寫下了這首小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詩人開篇就直接抒發自己快意的心情。詩人曾經兩次落第,生活困頓,詩人整日愁眉不展,而現在金榜題名,他愁悶的心情頓時變得舒暢快意。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兩句話生動地描繪出詩人神采奕奕的神態,暢快淋漓地抒發了他欣喜若狂且洋洋得意的心情。但是,詩人沒有直接寫自己的心情如何快意,而是把這種高興的心情,用景來表現了出來。詩人策馬周遊在春花爛漫的長安街道上,春風輕拂,長安城到處花的海洋,一片欣欣向榮。但“疾”和“一日”都突出了快,而欣賞春色,總是讓人流連忘返,怎麼會這樣著急呢,其實,詩人這樣寫目的不是真的欣賞春光,而是要表現他內心的快意、得意。否則,長安街上游人眾多,車馬擁擠,詩人怎麼能策馬疾馳呢?那麼大的一個長安城,到處都是春花,詩人又怎麼能“一日”就能“看盡”呢?詩人寫得有些荒唐,然而正是這看似荒唐、不合理的舉動,卻真實地表現了他內心的情感,所以,反倒讓人覺得不荒唐了。這裡“春風”,既實寫自然春風,也暗喻了皇恩。“得意”,既指詩人心情舒暢如意,也暗指中進士這件事。這簡單的十四個字涵蓋豐富的內容,讓人讀來趣味盎然,餘味無窮。

這首七絕小詩,文筆流暢,感情準確暢達,內涵豐富。“春風得意”和“走馬看花”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首詩中產生的。李白的《南陵別兒童入京》寫的是李白被召入京,兩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非常相似,但表現手法不同,讀者可以參讀體味。

後人點評

韓愈:“劌目釒術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胄賢”(《偵曜先生墓誌銘》)

巫山曲①

孟郊

巴江上峽重複重,陽臺碧峭十二峰②。

荊王獵時逢暮雨③,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溼豔姿,行雲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注】

①巫山:在重慶東北部,地跨長江巫峽兩岸。

②陽臺:楚宋玉《高唐賦》序中載:“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後人便以“陽臺”指男女約會之所。

③荊王:指楚王。

夢神女

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巫山神女的傳說。

“巴江上峽重複重,陽臺碧峭十二峰”,這句話寫行船中的詩人沿途見到的景象。行船沿江而上,入峽後,山巒重疊,江水曲折,最後,詩人眼前豁然開朗,著名的巫山十二峰終於映入眼簾。真可謂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複重”突出了山巒阻隔,江道曲折。“碧峭”二字,寫得非常傳神,既寫出了山峰碧綠的顏色,又展現了它拔地而起的秀麗姿態。在這十二峰中,最為神奇,令人心馳神往,就是雲煙繚繞中的神女峰。神女峰的魅力,不僅是山峰的俊俏挺拔,還有關於神女峰的美麗傳說。“陽臺”二字便暗示了那個古老的傳說,為下文詩人對傳說的敘述做了鋪墊。

“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這兩句寫楚王夢遇神女的古老神話。宋玉

賦中載,楚王遊雲夢、宿高唐而夢遇神女,而詩中寫楚王是夜臥高丘而夢神女,這個該怎麼解釋呢?在本文註釋二中記載,“高丘”是神女所居之處。詩人在詩中將根據想象把楚王夜臥的高唐換成神女所居的高丘,使場景集中在一處,這樣就使楚王和神女相會這個情節更為集中。

“輕紅流煙溼豔姿,行雲飛去明星稀”,接著詩人著重筆墨寫神女。神女以的暮雨形式到來,以朝雲的形式飛走,“輕紅流煙”,寫神女穿梭于飛花飄散和繚繞輕煙中,這寫出了神女輕盈飄逸的姿態,同時“煙溼”二字,表明神女帶著晶瑩的水汽,這就和她“旦為朝雲,暮為行雨”這個特徵緊密地結合了起來,最後這樣一個超凡脫俗而又與眾不同的神女形象便躍然紙上。神女沒有人看到過,詩人用超凡的想象將神女的姿態描繪得惟妙惟肖,不落俗套,光彩照人,非常難得。神女隨著行雲漸飛漸遠,最後消失在有點點稀疏星光閃耀的夜空中。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在美麗的神女消失的那一刻,詩人心中頓生失落惆悵之感,“目極”,寫出了極力渴望再見的姿態,“魂斷”二字,表現了和神女離別的痛苦。“望不見”,體現了極度哀傷的心情。這句話將詩人如痴如醉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出來。詩人筆下的神女飛走了,最後,空空的峽谷中只聽得見猿猴的哀鳴,此時,羈旅的孤寂的心情、故事悽美的結局和峽谷中傳來的哀鳴融成一片,使人回味無窮。

這首七言古詩,成功地描繪了神女的形象,寫得形象而又飄渺,用語恰當。同時,詩人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傳說、峽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傳神地表達出了詩人在行舟峽中的特殊感受。語言凝練優美,意境奇幻幽豔,餘味無窮。

後人點評

魏泰: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臨漢隱居詩話》)

遊終南山①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注】

①終南山:又名太乙山等,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陝西咸陽武功縣,東至陝西藍田。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大。詩人置身在終南山中,眼中只能看見終南山,仰望終南山,它與天相連;環顧四周,也看不到其他的地方。最後,詩人便產生了南山塞滿天地的獨特感受。日和月從“石上生”,語出驚人,但是,這也是詩人遊中的真實感受。詩人遊在終南山中,四周都是高大的山石,他見日月從高山中升起,便有一種“石上生”的錯覺。這和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感受相似。有人誤解詩人同時寫日月,是日月同時升起的意思,其實,詩人來到終南山多日,他把日月並寫是朝暮之間,屢次看到日升,月出景象的意思。詩人雖然語言驚人、突兀,但卻反映的是他的真情實感,很貼切,從中我們也看出詩人陶醉山間景色,興味正濃。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兩句仍然寫得很驚奇。這裡的“景”是日光的意思。那麼,“夜”和“景”就不能同時存在,而詩人卻偏偏把它們寫在一起,讓人感覺很奇怪,但細細品味,又很真實,並沒有違背常理。這句話又只不過是寫終南山其他的地方都已經籠罩在漆黑的夜色中,終南的高峰還有些許落日的餘輝,突出了終南高峰之高。而下一句詩人將“晝”和“未明”放在一起,初讀感覺突兀,但細品來,寫的就是其他地方已經灑滿陽光的白天了,而終南的深谷還是一片漆黑,極言深谷之深。這寫得也很真實。這兩句詩人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充分體現了終南山的高險深廣,我們可以想象到終南山層巒疊嶂、千巖萬壑的壯觀景象。

詩人觀景時不由地產生了一些想法,於是寫到“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意思是行走山中的人心性正直,即使山路艱險,心中看來也是平的。詩人用“路險”反襯了自己心中坦蕩正直。此時,胸懷寬廣、大義凜然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上兩句只是詩人在觀景的一個插曲,接下來詩人調筆繼續寫景。“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長風好像在驅趕松柏,風過之處,萬頃松柏林發出波濤般的聲音。“驅”字寫得惟妙惟肖,生動地展現了風颳松柏,枝葉向一邊傾斜的情景。“聲”本是無形的、看不到的,而詩人用一“拂”字,將松柏枝葉隨風飄拂,同時發出的聲音,這一視覺和聽覺形象完美地統一了起來。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詩人看到高山險峰、聽到滔滔松聲,心中為之陶醉,心曠神怡。這優美的景色和紛繁的塵世形成了強烈反差,所以,詩人最後嘆道後悔讀書,厭惡追名逐利。意蘊深長,耐人尋味。

這首五古詩,詩人寫景語出驚人,既奇又險。在寫景的過程中又穿插了詩人的感悟,如“山中”二句和最後兩句,讓人感覺意味深長,內涵深沉。

後人點評

清人沈德評:潛盤空出硬語。《出峽》詩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險。(《唐詩別裁集》)

遊子吟①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②,報得三春暉③。

【注】

①吟:吟誦。它是詩歌的一種體裁。

②寸草心:比喻子女的孝心。寸草,小草。

③三春暉:比喻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這裡形容母愛像春季裡溫暖的陽光。

遊子吟

這是孟郊任溧陽縣尉時寫的詩。該詩以母子分別時,母親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為題材,歌頌了偉大的母愛,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因而,它成為了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兩句寫了兩個事物,一個是“線”一個是“衣”,強調這兩件事物,以表現母子之間骨肉相連的關係。

緊接著詩人轉筆由物寫到了人,“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著重寫慈母縫衣服的情景。兒子即將遠行,作為母親心中自是難以割捨,老母一針一線地為兒子縫衣服,因為擔心兒子長久不歸,所以,她把衣服縫得密密實實,希望再結實一點。這一個細節流露了慈母對兒子的深切關心和慈母對兒子早日歸來的期盼,一針一線都寄予了母親的一片深情啊!這個細節喚起了無數兒女對母親的回憶和懷念,感人肺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說區區似小草的兒女能報答得了如春日陽光般的博大母愛呢?這一反問,是詩人作為兒子的發自肺腑的一問,這句話也表達了無數兒女對母親的深沉感情。讀來意味悠長,發人深思。

這首五言古詩,用詞樸素,不事雕琢,清新流暢的文字中蘊含著濃濃深情,使人回味無窮。

後人點評

宋人劉辰翁:全是託興,終之悠然。不言之感,復非目見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猶不忘談,詩之尤不朽者。(《唐詩品彙》卷二十)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一. 韋應物 盧綸 李益 於鵠 孟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