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2月16日电 16日上午9点整,川东北大巴山,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赤卫一社聚居点广场里,歌曲《歌唱祖国》的前奏浑然响起。听到熟悉的旋律,聚居点里的居民又站在阳台站前。“哦,老方他们又来了!”大家议论着,今天这支在杨坝镇活跃了近20天的民歌防疫宣传队又会带来什么内容的民歌。
“父老乡亲听我唱,防疫政策记心上。不听劝阻要法办,相信政府相信党。” “春耕生产不要懒,戴上口罩下田坎。早薅早耕早放工,屋里炖肉稀巴烂……”言谈间,老方和他的队员手持话筒,开始吆喝起来。“你出酒来我出肉,今天晚上管个够。扯起膛子喝一气,歪歪斜斜往屋走。”三楼的72岁的李明发老大爷扯起嗓子应和着。“哈哈哈哈……”“带上口罩出坡了哟”。在欢笑着声中,大家拿起农具,做好防护措施,开始播种春的希望。
居民的口中的老方名叫方昕,是杨坝镇的一名民歌爱好者,非物质文化项目《巴山茅山歌》传承人。在这特殊时期,方昕和民歌爱好者组建了一支的民歌防疫队宣传队。
“杨坝镇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后,至今尚有千百首独具特色的南江民歌在这方热土上广为传唱。”方昕说到,“南江民歌是南江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江人民历经数千年风雨春秋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符号,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
既然大家这样喜欢民歌,关键时刻,为何不把党的声音、防疫知识、防控政策、疫情信息等以原生态、通俗易懂的方式唱遍大街小巷、院户村落、田间地头呢? 大年初一上午十点,冒出这样想法的方昕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快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一口气赶写了几首民歌词,配上熟悉的民歌旋律,拿着话筒忍不住哼唱起来。“咚咚咚,咚咚咚”“吃饭了,吃饭了!” 叫了几次都不见应答,妻子赵芳怒气冲冲的敲响书房门。“你看这样唱合适?这个字还修改不?”这一敲不要紧,方昕打开门,猛的一把将赵芳拉了进去,摁在椅子上,当了他的第一个忠实观众,被方昕执着情绪所感染的赵芳,也是一位民歌爱好者,便与丈夫一同探讨起来,修改,试唱,试唱,修改……当两口子满意走出房门时,已经是下午三点,一桌节日饭菜就这样才吃上。
饭后,方昕便与岳良富、张秀琼两名民歌爱好者联系,告知组建防疫宣传队走村入户防疫宣讲的事情。三人一说便中。第二天上午八点,民歌防疫宣传队出现在杨坝镇街上!
这一唱,至今还在进行!
“接到电话,我马上就答应了。” 56岁的民歌爱好者岳良富,是一名杨坝人,部队退伍后住在南江县城,时常参加一些民歌活动。县城到杨坝镇有20公里路程,岳良富每天早上骑着两轮摩托,赶在8点前汇合,然后一同走村串户,开始宣讲演唱。几天后,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南江县实行“封路”管理。“他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步行四个小时赶来参战,下午又步行回家,从不叫一个累字。”退休老干部岳梓全如是说“真是一位钢铁型抗疫文艺志愿兵。”
“白天唱,晚上写,然后三人在微信群交流、演唱,有时候为一个关键词争论的面红耳赤,或是为某个音符反复到大半夜,这已成了的常态。”张秀琼一边说一边指着正在忙着淘菜的丈夫魏力说到,“家务全靠他了。”“关键时刻咋们可不能掉链子啊,我在家里也是防疫战斗。”魏力打趣的说。
“我原打算上街买东西,顺便放松放松,听了你们的宣传,还是不出去安全多啦。正好有时间带领一家人把庭院环境卫生来一次彻底大扫除。”2月14日早上,尖山村村民吴小平一大早准备上街,正要出门,方昕的宣传队来到他们院子里。“他们把当前政策、抗疫方法等等编写成浅显易懂的民歌唱词,非常接地气,有亲切感,让我们容易懂,更容易记,消除恐惧心里,平常心态面对。”听完后吴小平说到。
“地地道道的家乡话唱出了群众心声,增强了群众自我防控意识和能力。往日里扎堆‘唠嗑、下棋’等习惯得到明显改变,真正做到了用民歌筑牢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杨坝镇党委书记岳云龙表示。
截至目前,民歌防疫宣传队共开展防疫知识、疫情信息、防控政策、春耕生产等宣讲活动150场次,参与人员450人次,覆盖全镇13个村2个社区2000余户,受众群众5000人次,出动宣传车150车次。通过活动开展,全镇取消丧喜酒21起,关停门面46家,6个村(社区)3220人自愿捐款54000元,87名村民、23名自愿者、8名离退休老党员自愿参与疫情防控宣传劝导、值班值守等。(岳旭东)
閱讀更多 人民網四川頻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