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高山之道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虽有冯国璋这支军队,在与武昌革命党的对战中占据上风,但架不住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从版图和战略上看显然已经处于下风。

于是,清政府决策层才不得不请袁世凯主持大局。因为单凭武昌一地的胜出,迟早也挡不住全国各省对清政府的总围剿。战争继续拖下去,迎来的只能是各地革命军对清军的围殴。

因此,推翻清廷除了时间长短外,几乎不存在任何悬念。否则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也不会让死对头袁世凯有机会出头,实在是全国局势已经让清政府吃不住劲了。

清廷启用袁世凯,也是两害相较取其轻,没办法的办法。

袁世凯掌权后,第一招便是整顿北洋六镇新军。

这时的北洋新军,至少有两个人让袁世凯焦虑万分,一个是冯国璋,另一个是吴禄贞。

冯国璋急于立功,带着北洋新军开到武昌往死里打革命党,很快就拿下了重镇汉口。隆裕太后论功行赏给他封爵,搞得冯国璋头脑发热,更是卖力气地攻打黎元洪部革命军。

袁世凯的策略是养寇自重,拿革命党来要挟清政府交出更多权力,冯国璋的快打猛冲,显然不符合北洋的利益。因而袁世凯拿段祺瑞去替换冯国璋,前线的战斗打打停停,立马变成为北洋在北京的夺权服务起来。

至于吴禄贞,这位革命党人差点带走北洋六镇中的一镇人马,更厉害的是他策划的三路围攻北京计划,如若成功实施不用说清政府瞬间倒台,就连袁世凯也没了投机取利的机会。

只可惜吴禄贞被袁世凯安插在军中的内应暗杀,否则辛亥革命的结果,极有可能会被改写。

解决了冯国璋和吴禄贞的问题,完全掌握北洋六镇的袁世凯,转而着手逼清政府交权。

政治上,袁世凯迫使摄政王载沣退位,将满清贵胄把控的皇族内阁,改组成以小站新军为核心的北洋内阁。

军事上,由冯国璋接管载涛的1.2万人禁卫军,再加上宗社党首领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清政府手中再也没有能直接调动的军队。

这时候辛亥革命这盘棋,对垒双方已经成了南方的革命党,与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六镇新军。

单就军事而言,北洋六镇无疑是当时全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队。

武昌革命军的底子,是张之洞组建的湖北新军。辛亥革命前一年,清政府曾在河南组织过一场名为“彰德秋操”的军事演习,对战双方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与张之洞的湖北新军,结果是北洋新军稍胜一筹。

况且黎元洪手中的武昌革命军,只是湖北新军的一部分,实力并不能同日而语。这也是冯国璋初期在与武昌革命军的交战中,之所以能占上风攻陷汉口重镇的主要原因。

各地革命军内部,或是革命军之间,也是矛盾丛生、派系斗争剧烈。

武昌的孙武、张振武等革命党人虽然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但实际上却并不买他的帐。等到黄兴从国外回到武昌前线,孙武等人又与黄兴意见不合。

浙江一带,光复会的陶成章与上海的陈其美争夺督军一职,闹得不可开交。

也正因如此,广州的胡汉明极力主张由孙中山出面,在广东组建自己完全能够掌握的革命军,等站稳脚跟后继续开展北伐,而不是急于北上南京。

由此可见,形势对革命党来说,武昌战线勉强对峙,长江下游一带则是北洋六镇张勋的人马步步紧逼。南京临时政府不仅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财政上更是捉襟见肘。

袁世凯正是借此在清政府和革命党中间走钢丝,从而以促成清朝退位为条件,换取革命党答应推举他当临时大总统。


剧透历史


我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运筹帷幄,纵横捭阖,革命党人要独自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理由如下:



1.北洋军先锋大将是冯国璋(现在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先人),这哥来自于旧营垒,对清廷有感恩戴德的意思,而且在战场上不是吃素的主,他善于用兵、作战勇猛、沙场经验丰富;一上阵就毫无悬念地拿下了武汉重镇汉口,在被满清授予了爵位以示鼓励时,冯国璋感激涕零,自诩为大清支柱,要一鼓作气,亲率北洋军官兵迅速扑灭武汉革命党人。


2.而革命军方面群龙无首,尽管从床脚下拉出的黎元洪坐了大哥的位置,但他是老军棍,对革命本来没有热情,面对气势汹汹的北洋新军,早没了斗志,只有磕头捣蒜的份,汉口一失,革命军内部更是军心焕散,人人自危,形势千均一发。

3.就在冯国璋踌躇满志,欲“宜将乘勇追穷寇”,再给革命军沉重一击的时候,军队突然徘徊不前,让剿灭、捕捉革命党人的机会“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似乎威风凛凛的冯巩先人喝高了,当时满清上层都骂冯国璋是笨蛋,究竟什么呢?原来英勇善战的冯国璋先生收到了不动声色的袁世凯“慢慢走、等等看”的秘笈。



主观上袁世岂留下革命党军队是为将来与朝庭分庭抗礼时增加自己的砝码,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客观上袁挽救了革命党军队,保留了反清的力量!别的不说,如果没有袁及时出手,谁也掣肘不了不可一世的冯巩先人国璋先生,不要说革命党去推翻满清了,还会受到致命的打击,甚至有倾覆之灾。

4.南方革命党军队当初士气高昂,是正义战争,师出有名;但战斗力低下,装备及作战能力比不上北洋新军,在武昌首义后第20天,北洋军就在冯国璋的指挥下轻而易举地攻陷了汉口,显而易见,武汉革命军与清廷任何一支新军对垒,很难得到便宜!

5.尽管当时南方大部分省份迫于革命形势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但革命党人在各省份并没有实际控制住局面;众所周知,光复后的湖南、贵州等省的大权很快又落入立宪派手中,而四川、江西则分裂为两个军政府;其它省份持观望态度;如果武昌失守,立宪派转而支持大清是必然的,革命党孤掌难鸣如何去推翻清廷呢?

所以,袁世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推翻大清的统治是有功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凭自己的力量推翻清廷的统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是七哥。

比较难。

推翻清朝的,是辛亥革命。

在这场革命斗争中,是革命党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最终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再加之后来,北洋政府垮台,掌握政权的国民政府,对北洋政府的全盘否定,使得许多人都有一种认识:是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艰苦努力,才彻底推翻了清朝。

如果我们细细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也是推翻清朝的核心关键人物之一。

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是清朝的实权派代表了。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开始新政,袁世凯积极参与,开始在政坛展露锋芒。

1901年11月,李鸿章去世,袁世凯顺理成章地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北洋新军到清廷中枢重臣,逐渐掌握大权。

一直到1908年年末被革职,其中将近8年的时间,袁世凯始终掌握实权,并且建立起了以自我为核心的北洋集团。

此外,袁世凯在这段时间也极力推进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

1901年11月,组织筹办山东大学堂。这是如今山东大学的前身。

1902年,在天津建立了第一支警察队伍,将现代警察制度引入中国。

到了1905年,北洋六镇新军编练成功,除第一镇由贵族铁良统帅之外,其余均由袁世凯控制。

1905年4月,在袁世凯的主持下,京张铁路开始修建。

此外,袁世凯大力支持各项新政,包括废除科举、筹办新军、办业。

这些卓有成效的实事工程,让袁世凯在国内外建立了深远威望,俘获了不少人心。

其实,这也是袁世凯可以在安阳闲赋三年、仍然掌握实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武昌起义一爆发,北洋集团的党羽就开始运动袁世凯出山的事情。

最终,清廷启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内阁总理大臣。

我们从辛亥革命全局来看,就会发现:清廷启用袁世凯,就是清廷的一大败笔。因为袁世凯的出山,就意味着革命党人占据了优势。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袁世凯出山之前,奕劻派徐世昌劝说袁世凯出山。随后,袁世凯提出了六大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宽容参与此事的所有人,解除党禁。

于是,到了1911年10月30号,清廷发布上谕:大赦国事犯,包括汪精卫等在内的革命党人全部被释放。

而汪精卫这次死里逃生,对袁世凯代表的北洋集团有了好感,成了革命党、袁世凯之间沟通的中间人。如果说后来南北和谈能够成功的因素,那么汪精卫等人的积极沟通便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此外,清廷对自己内部的革命党人保持谨慎态度。

如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在武昌起义之后,赶到滦州、石家庄等地积极策划反清运动,甚至计划联合北方军队进攻北京。之后,他截流送到湖北的军备,清廷这才意识到他是革命党人。但清廷也不敢贸然抓捕他,反而将他升职,授予山西巡抚的职位。

清廷对革命党的让步,正是源于袁世凯的态度。

第二,清朝被迫解散皇族内阁,成立责任内阁。在袁世凯提出的六大条件中,有一条便是“组建责任内阁”。

在袁世凯的胁迫下,1911年11月1号,载沣不得不解除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

到了11月3号,资政院奏请“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要求削减皇权。

最后,载沣不得不带领宣统皇帝,到太庙宣誓,一定遵守承诺,承认“皇族不得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宪法由资政院起草”等等限制皇权的决议。

清朝皇族的退让,是推翻清帝的一个重要步骤,袁世凯起了关键作用。革命党人的热情也因此高涨。

第三,袁世凯出山,使得各国列强对辛亥革命保持中立态度,不采取镇压行动。

武昌起义的当天,俄国驻汉口领事馆就向各国领事馆建议:必须出动租界的义勇队,有必要镇压革命,保卫各国利益。

第二天,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要求海军司令对末代湖广总督瑞澂施以援手。

此时,各国列强的军舰纷纷调往武汉江面,伺机行动。

倘若列强联手镇压革命军,那么此次革命前途很有可能就此结束,就如同之前列强联手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一样。

但袁世凯的出山,打断了列强插手辛亥革命的进程。我们可以从美国驻华代办威廉士的一封信中看到这种变化:

10月26日,威廉士给美国国务院写了一封关于清朝局势的报告。报告中有一段话:

如果袁世凯能够出来领导,并能改组政府,将反叛的各省争取过来,那么清朝是可以得救的,否则,除非有外国的帮助,看来是很少希望能恢复对南方地区的控制的。

这段话表明,袁世凯取得了列强的一些信任:列强相信,只有袁世凯有能力解决清朝南北分裂的局面。而列强的这份信任,则是源于袁世凯多年在洋务上与列强的深厚交情。

最终,列强权衡再三,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原则。

而列强的这一态度,其实再一次放大了革命党人的优势,南方独立省份可以直接与北方清廷对抗,而无须担忧外部列强势力。


接着,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北洋军队对抗南方革命军队。如果单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革命军是很难取胜的。

美国参谋处资料显示:忠于帝制的北方军队有16万4千人,分布在华北,其中10万8千人为陆军。3/4的军队为北洋军,其余非正规军队有2/5在北洋将领张勋、姜桂题的控制下。

日本陆军武官估计,南方革命党人组织军队有四十万人。根据美国李夫斯上尉估计,南方革命党领袖实际控制的只有9万7千名陆军士兵,还有各省10万杂牌军。

再从军队的组织、装备、训练来看,北洋军完胜南方革命军。如果两军硬拼的话,南方革命军恐怕难以抵挡。对此,美国鲍威尔有过直接了当的阐述:南方革命军有热情,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内部成分混杂,真正的革命党人、投机分子、伪装的反对派都有;而北洋军指挥统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只要袁世凯有足够的军费,能够专权,就可以在革命军还没有壮大的时候一举歼灭,如冯国璋猛攻武汉,连下汉口、汉阳,几乎就可以一口气灭掉革命军。

另外,北洋军和革命军都有一个共同困难问题:军费不足。

清政府方面,国库空虚。独立各省是不会上交财税的,各国列强因为中立原则也不会借钱给清政府。为了解决军费问题,隆裕太后只得自掏腰包,变卖皇室资产。

而革命军方面,军费更为困难。孙中山以革命政府的名义,向四国银行、汇丰银行等借款,均被拒绝。最终,革命军只能依靠国外华侨、国内同情者的捐款来接济,以及变卖资产来筹集军费。

但这些费用杯水车薪,到了1912年1月底,革命军已经无饷可发。

此外,清朝周围的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变化:1911年11月,沙俄从海参崴增兵一千五百人,派往北京;12月,沙俄驻哈尔滨的军队增加至六万。沙俄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再次冒头。此外,日本也开始在华积极谋划,与沙俄的想法如出一辙。

在这种情况下,和谈似乎是两军最好的解决方法。

这个时候,袁世凯以政治家独有的敏感性,再次提出了南北不动武、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的口号。袁世凯的这种举动,顺应了当时国内的潮流,取得了不错效果。

于是,南北和谈就有了特殊意义,一是商谈革命事宜,二是瓦解列强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而在促成南北和谈的过程中,袁世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其实早在袁世凯出山之前,他就决定采取南北和谈的方式,结束分裂的局面。当时,他叫幕客刘承恩致书给黎元洪,表达南北和平的意愿。黎元洪回信:“汉族之华盛顿,惟阁下是望。“赞赏之意溢于言表。随着时局的发展,袁世凯逐渐找到了实现南北和谈的恰当时机。


南北和谈到最后,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宣统皇帝必须退位。这既是革命党人的奋斗结果,也是此次和谈的最终要求。

在逼迫清帝退位,结束帝制的行动中,革命党人进行了持久战,而袁世凯则是做的最后攻坚战。而攻坚战往往具有影响全局的力量。

袁世凯作为清朝的实权派人物,倘若他坚持清朝统治,反对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就难以分说了。

最终,袁世凯开始逼宫四步曲:

第一步,制造民主共和舆论。12月25日,驻俄公使陆征祥、驻荷兰公使刘镜人通知外务部,请求代奏:清廷应该认清国内外局势,速定共和大计。随后,袁世凯便向上禀报,顺便也就透露了自己的共和倾向。

第二步,袁世凯上报军饷无着,让清廷觉得战事难以维持。

第三步,袁世凯亲上奏折,表明唯有接受共和,才是自保之策。1月16日,袁世凯上奏折,言明:民军所争者,而非君位,是共和……我皇太后必能俯瞰大势,以顺民心。

第四步,命令北洋军队将领带头发布致电内阁的电稿,让清廷接受共和。

1912年2月5日,段祺瑞等将领在电稿中言明:共和国体,拯民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恩旨不颁……瑾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北洋军队以武力威胁,逼迫清廷。

此时此刻,无法明理主事的隆裕太后已经彻底慌了,外交大臣请求,重臣袁世凯请求,北洋军队威胁……清朝的劫数到了,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

清帝逊位的大事件,正是袁世凯一手导演的大戏。

而纵观整个清朝覆灭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袁世凯是推翻清朝的最关键人物之一,他所统帅的北洋集团则是至关重要的力量。革命党人的行动,正如我之前所言的,进行的是持久战,不断推进民主共和的进程,逼迫袁世凯行动。但单单依靠革命党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清朝。

我是七哥,关注我!一起读好书,品好物!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探寻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岁七夸父


没有袁世凯,说真的国家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从当时的国家大义来说,武昌起义后,一度有13省到15省宣布脱离清庭,这是国家大势非人力可为,有人说北洋军那些实权派,要是没有袁世凯的话就会把革命派剿灭,我只想说大家忘了一个人云贵革命军政府实权派蔡锷,袁世凯称帝,蔡锷是护法运动急先锋,北洋军打不过蔡锷,清庭能打的就是北洋军,北洋军要是能打过蔡锷,袁世凯也不会退位,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即使没有袁世凯,革命党只不过和清朝之间的战争持久一点,但最后面还是会灭亡,为什么会说会少走弯路呢,因为历史战争会提前上演。北洋军阀不会存在那么长时间,国家说不定会提前进入真正的国民政府时代。


小楼屋外夜听雨


没有袁世凯都这根葱,革命党照样让满清王朝寿归正寝。

全可以这么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至使本来就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政权,就像一个腐扝的大厦,倾刻间即可土崩瓦解,清王朝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

这个时候还真没有袁世凯什么事,这个袁世凯却在辛亥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出现了,当然,革命党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和战争对国民带来的危害,同意袁世凯劝说清庭退位,以和平的方式,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同意了袁世凯的做法,随即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这使袁世凯以功高自居,从一个清朝旧臣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大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来全部费工夫。

那那么满清政府,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

人们都知道,自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文明古国,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西方列强的压榨,以及国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是满清政府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根基上已经动摇了满清的封建统治,义和团运动又是这个封建朝廷,元气大伤,地方势力的割据开始出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把那个将死的骆驼压上了最后 一根稻草。



此时的满清朝廷其国库已经枯竭,他那敫横一时的八旗子弟已经成了臃肿的废物,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他所指望的汉人官员,已不是过去逆来顺去的奴才,奉旨剿灭革命党,却被当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呜呼悲哀满清朝廷。

最后袁世凯发出威胁说,满清朝廷,若是自行退位,还要能保住你们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否则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可都是要满门抄斩的,何去何从自行定夺。



孤儿寡母的满清朝廷统治者,流着泪告慰先祖,大清江山气数已尽,为保护后人还有荣华富可享,只能接受袁世凯的建议了。

从袁世凯对清廷劝退就可以看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完全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满清政府,彻底推翻。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才是推翻满清王朝的真正动力,而袁世凯只不过是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玩弄权术而已。


赵志军001


没有任何可能。当初革命党人的宣传口径统一且相当明确,包括发给列强的照会,攻击目标首推“共图讨满”,“杀尽仇人方罢手”。

假设:皇室拒不接受退位要求而直接落入革命党人手中的话,面临的将会是彻底的清洗,至少是财产方面的清洗,还想拿着家当走出紫禁城是不可能的,宗室觉罗们可以罢唱口号,然后轻车熟路地跑到东交民巷,或者跑到天津租界,但是他们的不动产肯定保不住。

但假设就是假设,不存在现实基础,事实上革命党人是无法独立推翻满清的。

列强们为何倾向帮助袁世凯

就当时而言,袁世凯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列强·尤其是美国政府对袁世凯非常推崇,而且推崇程度绝对比孙中山和清政府都要高,在袁世凯苦劝隆裕发布退位诏书的时候,包括侵略者日本在内的列强已经发话了,如果不退位,列强将不保证皇室的安全,意思就是你自生自灭去吧,因为如果没有列强的阻挠,革命军根本不会停歇哪怕一秒钟。当时小日本的政客说的更直白,清廷对时政的控制力能力为零!

列强的政客也有基本分析能力,一旦内战爆发,中国可能会面临长期的混乱,可能会造成暂时的地域分裂,这将一定程度的阻碍他们长期、统一攥取在华利益,虽然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但还是希望政权在统一的态势下平稳过度,所以他们对清廷和革命党人的弹压在所难免,只不过力度有限而已。

列强们的共识是“革命(革命党人)绝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而清廷当时已经名存实亡,很多朋友可能会说出当时清廷还有很多活路可走,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用咱们假设,当时的人智商并不比现在差,他们亲眼看到的事比咱们更清楚,分析的更透彻,比如当初百日维新时期,美国私下对维新派做出的分析,拿到今天来看,直接贴上来就能用,分析得相当透彻。

这其中最卑鄙的就是日本政客,他们一方面勾结俄国准备出兵瓜分利益,一方面派出大量特工人员私下结交革命党,表达了对革命党人的“同情”和“支持”,其实无论是清廷还是革命党,也无论是谁最先落井,第一个扔石头的必然会是日本人。

总的来说,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英国和美国不希望任何国家独占中国,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法国和德国的支持,只有日本和俄国对中国国内的革命党人产生无与伦比的兴趣,他们想凭借“接壤”的优势(当时朝鲜已经被日本实际管辖),利用战乱的时机,实际瓜分中国领土,一旦他们的势力推至长江一线,他们很可能借西方列强本土鞭长莫及劣势,撕破脸直接赶走美英法德等国家势力。

日本人的举动,西方列强怎会看不出来,美国、英国、德国多次对东京方面提出严厉警告,在华行动要达到一致,不允许日本“单干”,以此制约日本人无限膨胀的野心。

他们的最终商量结果就是“中立”。

列强真的中立了么?并没有。他们用陈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各国都不发电承认南京政府,用南京外长请求承认的电文,也不做丝毫回应。

▲后续,英法始终不回应,美国不承认,日俄则表示不但不承认,而且要出兵干预。(借机获取我国领土利益)

为什么?《泰晤士报》解释过列强的态度:

“指望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孙逸仙去争取外国对中国的尽早承认,那是痴心妄想,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各国的信任。”

请注意,列强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当时他们对中国的恶毒攻击从不曾停止。

清廷内部的状态

列强们表示“清廷能够找到袁世凯这种内阁总理,中国就行了。”

在清廷内部,载沣回家抱孩子以后,论实权能制衡袁世凯的人已经没有了,非要说有,也不过就是给面子不撕破脸而已,袁世凯也不担心皇室的态度,因为他自己的态度非常明确,你可以不退位,我不掺和,你们去商量,你们皇室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意思很明确,送死你去,我不怕,几个有勇无谋的生瓜蛋子翻不了天,如果不是“空降”他们,怎么会惹毛了地方督抚,大清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十年。

最后袁世凯连哄带吓的让隆裕发布退位诏书,那是几方势力撺掇的结果,时不我待,而且当时的袁世凯如果还是赋闲在家状态的话,皇室极有可能被吴禄贞血洗,袁世凯想的很明白,死不死都是你们的事儿,我的军队谁也控制不了,北洋六镇其中第一镇说是满清嫡系,说说而已,谁能支的动呢,没钱谁也不会动,晚清凑钱也费劲,靠捐款养军是不现实的。

事实是,虽然一群人说能搞来钱,但是外资银行都受本国政府控制,知道清廷的风险有多大,即便客气几句后续也不会真给钱,银行的钱也不是白来的,他们不愿承当这巨大的风险,尤其是政府不支持的情况下。

溥仪退位后,袁世凯清点国库没哭出声来就算不错,载涛不到一个月就找到袁世凯抱怨说没钱了,就这还凑钱,谁家都不宽裕,后来王爷拉黄包车也有。

就当时的态势来看,如果革命党人稍稍有些希望,也不会出让权柄给袁世凯,甚至冯国璋不被临阵调换的话,最大的可能是革命党被终结,这是实力上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弥补。

冯国璋高歌猛进,袁世凯却想“养寇自重”,一旦自己的利用价值消失,自身也存在一定危险,除非完全没辙,袁世凯不想武力逼宫。

当时清廷的弱势,西方媒体的报道都呈现一边倒的评论,虽然他们也想借用软弱腐败的清政府攥取利益,但当时清廷的控制能力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基本失去了利用价值。

换句话说,那么多年的“合作”关系,列强从清廷获取利益轻车熟路。但凡清廷对全国局势还有控制力,但凡他还有一丝利用价值,列强们也不会放弃清廷,而在那个时代,列强的态度对各方势力都很重要,列强不肯,无论袁世凯是孙中山,谁都不行。

当时南京政府的状况

列强们拒绝承认南京政府的原因很明显,他们对孙中山的财政纲领表示担心,因为其中包括取消厘金、收回海关管理权的意图,这是列强决不能接受的,而且革命党人一旦成功,会对尤其是英国在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带来威胁,他们担心这会掀起反帝反封反殖民反侵略的浪潮。

虽然革命党人一再以宣告并以实际行动表示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太平天国,但是国内外都存在着焦虑情绪,甚至包括支持和同情革命党人的派别、势力还是担心-政治上不成熟的革命党人最终会与太平天国殊途同归。

在当时,除满清势力以外,几乎所有国人都希望走向共和,但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最关键的问题不是革命路径,而是首脑是谁,当时列强们的态度非常重要,所以很多人都在观望,而想要列强承认民国,就必须答应列强的要求,即·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替换孙中山,这样一来,既符合列强利益,又符合国内普遍的共和意愿,也正是因为这样,孙中山最终同意让位。

有望登临宝座的袁世凯就这样被各方势力强推到了隆裕太后的面前,一切在所难免。而做为支持,列强开始对皇室施压。

孙中山已经尽力了,无论是“周游列强各国”,还是表达态度都没有消除列强对他的敌意和忌惮,他可以付出权柄换回各方势力对民国的承认,但是他不放心交给袁世凯。

不止外部,内部的压力也非常大,当时的黄兴、宋教仁等主要领导人都力主尽快接受条件,汪精卫也不遗余力的企图说服各方支持袁世凯,以免节外生枝造成革命党人最终失败。

对此孙中山曾经总结,情势所迫,不得已才与专制阶级妥协。当时的孙中山非常无奈,他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主要还是担心革命成果。

列强支持袁世凯的由来和经过

袁世凯初次收获列强“好感”,是在1900年他对义和团进行镇压,做为列强的“可培养对象”袁世凯此后的一切行动都与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武昌起义后,英美没有着急发表声明,而是着急忙慌的帮着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

对于袁世凯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关系默契,列强们希望中国采用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如果共和不能避免,那么就让共和虚有其表,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袁世凯推上总统宝座。

列强对清廷已经忍耐到了极限,北洋军对清廷的威胁也愈演愈烈,革命党对清廷?那还用说么?

当时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绝对是非常明智的,可悲的是宗室觉罗和死忠们都认为隆裕出卖了大清的利益,其实那种态势下,再不退位的话,面临的下场将会非常悲惨,而大清覆灭这个结果不会改变,如有改变也只是变得血腥而已。

英美本土高层相继电告在华领事全力调停,并于1911年11月29日提出议和三个条件:

双方立刻停战;

宣统皇帝退位;

袁世凯任总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也无法推翻清朝,原因大致几点:

①武力上革命党人并不占优势。

②资金、财政上受到掣肘,港口税收等利益,列强绝不会交还孙中山。

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列强又不给革命党人任何形式的贷款。

资金缺口巨大,每年收入4000万,而支出高达1.2亿,难以维系,再不妥协很快就会面临势力不稳。

③袁世凯一方当然不会支持孙中山一方。

④列强的态度鲜明,出于自身利益,他们绝不支持孙中山最终出任正式大总统。

⑤内部纷争,黄兴等人要求妥协让位,汪精卫直接找到孙中山当面要求让位袁世凯。

······

过多的条件不提,连内部都难以搞定,又怎么能推翻清朝呢,以冯国璋的兵锋,革命军够呛能讨到好处,而且军费枯竭,一旦面临兵变,出了问题,到时候谁出面都无法收拾残局,而当时的袁世凯确实是众多势力均衡考虑下最合适的人选。

他有能力通过软磨硬泡威胁恐吓的方式达到目的,这种几乎可以说是最“善意”的“攻势”真的不好么,让段祺瑞上?况且袁世凯也不是威吓,而是陈述事实,即便撕破脸也有段祺瑞动刀,他不必亲自上阵,这方面袁世凯没压力,倒是当时的清廷如果一意孤行,后果堪忧。

有的朋友说袁世凯“窃国”,好吧,即便是窃国,这个国也只能他来窃---革命党不被支持,如果没有袁世凯,即便重新支持清廷,列强们也不会让孙中山控制全国局势,但这只是暂时,列强们会再次扶植起来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无数个“袁世凯”来,因为他们对清廷已经彻底不抱希望了,这在他们的内参中已经表露无疑。


古今通史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答案是显然不可能,当时的革命力量还是太过于弱小。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武昌城内清政权所掌握的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到四川去镇压暴乱,导致城内兵力空虚。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人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才几千人,其中很多还是新兵。如果依靠这股力量去推翻清朝,很难做到。

清政府当时所拥有的最精锐部队便是袁世凯掌握的北洋军,总共六镇,兵力达到了7万。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便调派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南方的革命军根本就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武汉三镇已经丢掉两处。因为袁世凯的暗中操作,北洋军的攻势才变得缓慢起来,清政府基本上是指挥不动北洋军。

为了早日结束帝制,孙中山被迫无奈才与袁世凯进行谈判,结果袁世凯是个十足的骗子。刚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又选择复辟帝制。总的来说,能够推翻清朝的统治,袁世凯还是有贡献。孙中山一直都想建立共和政府,一直也在为之努力,却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孙中山多次革命,依靠的都是用军阀的力量去打另外一支军阀力量。直到黄埔军校建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兵说



很显然的,袁世凯不借革命党之势,逼退清廷,仅凭孙中山领导下的南方革命党、书生军,是无法推翻满清的。

孙中山能够最终推翻满清,赢得反封建革命,与其说是他的能力,不如说是他坚韧不拔的恒心。但是在真正的实力跟前,你可以凭借耐心一直耗下去,腐蚀掉当权者的权力基础,却无法正面打败敌人。


设若袁世凯重新组阁后,要带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最精锐的北洋军挥师南下,革命军根本无力招架。其原因在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根本还没有成势,不足以对抗拥有现代武器、接受了严格训练,对袁世凯忠心耿耿的北洋军。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用实例来证明,那就是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不顾一干重要人物的劝阻,坚持与袁世凯决裂,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在北洋军的进攻下,革命军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便一败涂地,孙中山更是远遁海外,亡命天涯。



所以,孙中山赢就赢在不管条件有多么恶劣,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毫不动摇的用一切可利用条件负重前行,胸怀苍生。袁世凯败就败在逆天下潮流、人心而动,太过在乎个人名利,工于心计,重于权谋,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他们的胜负真的跟能力无关,要讲能力,孙中山真的无法望袁氏项背,只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苍天饶过谁?


谢金澎


1912年2月12日,大清政府发布退位诏书,至此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大清政府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结束。大清灭亡也算是比较和平的方式,清朝皇室也得以保存下来。

孙中山:其实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有多次的武装起义,很大程度的打击了清政府。比如说1894年的广州起义,1905年的镇南关起义,还有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也是严重的打击了大清,而且这些起义不光是在军事政治上打击了清政府,更是在思想上打击了大清,让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所以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全国很多省份也都是宣布独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所以说孙中山在推翻清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袁世凯:袁世凯在近代是一个争论非常大的人,这里先不论他的功与过,只说推翻大清过称中袁世凯的作用,在这个过称中袁世凯的作用也一样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话那么革命党不一定能成功。袁世凯逼迫清政府发布退位诏书,和平解决了问题。其实当时不管是革命党还是大清政府,都在看袁世凯的选择,不管袁世凯选择哪方面那么天平就会倾向哪一方面。当时大清政府唯一有作战能力的部队就是袁世凯的新军,还有南方武昌的新军,但是南方的新军已经起义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只是袁世凯的部队了。而革命党掌握的部队也是非常有限的,袁世凯如果继续攻打革命党的话,那么革命党被灭就是时间的问题了,其实当时袁世凯已经是占据上风了。所以说袁世凯在推翻大清的过程中的直接作用是最大的,正是因为袁世凯的逼迫大清才会灭亡。

但是袁世凯的作用仅仅只是在军事上推翻了大清政府,而革命党更是在思想上推翻了大清,推翻了封建主义。所以说不管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对推翻清朝都是功不可没的,谁也不能少了谁。没有革命党袁世凯也不可能推翻清朝,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也很难推翻大清,至少短时间内不会。

当然在推翻大清政府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人有功劳,比如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等都是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中国历史研究所


若是袁世凯不合作而帮助清廷,那么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将发生,那就是划江而治。而袁世凯权倾朝野,列强极有可能出兵干涉,或者清政府将出卖更多利益给列强。毕竟八国联军的时候清政府就干出过不少苟且的事,清政府甘愿做列强的鹰犬,只为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革命党人为何选择同袁世凯谈判,原因就是袁世凯手中有可以左右局势的北洋新军,这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数载积攒的庞大军力。拥有足够对抗革命军的军事力量,加上袁世凯是唯一可以威胁到清廷的人,所以不得已只能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先推翻清政府,防止列强趁机干预。

袁世凯虽然是窃国大盗,但是若是革命党当时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势必会选择支持清廷,如此虽然南方各省已经独立,到最后最好的结果也将会是划江而治。试想一旦对峙形成,列强将迅速分为两派,一派选择支持清政府,一派支持革命党人。这种情形之下,连年的混战势必将会造成,民族危机将极大的加深。

当年孙中山选择让出大总统之位,就是害怕国家分裂,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大义。然而不少人却抨击孙中山先生软弱,并且说其是日本人的傀儡,这种说法无疑十分错误的。辛亥革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所面临的严酷局面是超乎以往的。若是国家分裂,革命成功于南方又有何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