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攝於靜安嘉裡中心B1入口

今天是週五,也是上海市政府宣佈正式復工的首周。

據新華社統計,目前全市制造業的復工率約70%;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復工率超80%;居家辦公員工數量約70%。

在商業零售行業,儘管商場人流離恢復到往日水平還有待時日,但品牌商戶已陸陸續續恢復營業,餐飲靠著外賣,超市供貨已趨於正常,而娛樂行業依舊暫停著。

本週我們一直在和行業裡不同品類的品牌、業主溝通著,瞭解大家的近況。沒有一個人說現在的情況“不難”,但讓人欣慰的是,沒有一家輕言放棄,都努力在危機中,尋找“生”的機會。


餐飲:驚變21天


春節期間,從成都傳來一條餐飲的消息: <strong>火鍋品牌大龍燚的外賣訂單一度爆單,外賣銷售額全市第一。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在成績背後,是品牌花上比平時多好幾倍的力氣運營。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品牌總監告訴銳裘,每天他們需要面臨的,都是史無前例的新問題:食材不夠、包裝產品緊缺……

在元宵節當天,訂單猛增,又出現了平臺配送員不夠,全體管理層包括老闆在內集體出動,緊急送餐。

不論如何,大龍燚的快速反應與執行力讓人驚歎。餐飲是一個快速更替的行業,在當前,若不迅速行動也許處境就更糟。

相同情況也發生在上海的<strong>紅料理身上。

品牌原計劃大年初五營業,疫情突然襲來只能緊急關店,門店的每日營業時間縮短2小時,原本堂食的員工臨時換崗,緊急設立特殊崗位,包括外賣管理員、專門客服和自配外賣員。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目前紅料理的19家門店中,有14家上線了外賣業務,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特殊食材的採購供應鏈仍未恢復。

目前紅料理自有的加工中心仍是每天做無庫存生產,保證新鮮供應,但特殊食材供應短缺問題,導致損耗和缺貨都很嚴重。品牌唯有加強措施保障安全,等待疫情過去恢復堂食。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外賣彷彿成了餐飲的“救命稻草”,但也並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立馬跑通外賣流程。

“當然我們不是外賣店,只做外賣不可能覆蓋成本,只有堅持做好目前可做的每一件事,等待堂食恢復的那一天。” 紅料理品牌總監趙蓉向銳裘提到。

“餐”的各項消費成本很高,另一頭“飲”遇到的問題也同樣不小。

<strong>Seesaw營運負責人Finn說,在春節前7天的假期裡,品牌儘可能做到全部閉店,從2月3日開始,陸續恢復營業的門店有8家左右(注:Seesaw全國門店數量15家)。

在春節前,Seesaw就成立了應急小組,首先保證顧客與夥伴的安全,制定門店特殊時期工作流程。 品牌的一大賣點是空間,但考慮到疫情,很多門店已經主動關閉了座椅區,建議顧客打包帶走,或外賣點單。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Seesaw還配合外賣平臺做了一些線上活動,比如2.10-29日期間,推出了餓了麼外賣免配送費及醫護人員專享10元購咖啡的活動,為大家加油打氣。

Finn坦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平衡企業和員工的利益和需求。疫情爆發後,營收壓力非常大,但管理層不希望疫情造成的困難由夥伴來承擔,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儘可能保障員工的收入不受影響。

這需要團隊內部,無論是營運、財務還是HR,都緊密地配合,做好現金的預測與把控,儘可能地保證現金流的穩健和可持續。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strong>喜茶同樣也在鼓勵顧客外帶。這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茶飲品牌,全國已有400多家門店,品牌內部非常關心疫情發展走向,也在考慮員工和消費者健康安全情況下有限度開展業務。

喜茶公關負責人Hom說,2月1日起,喜茶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出外賣”安心送“服務,包括無接觸配送、專有消毒取茶櫃,外賣安心卡等措施,以保證員工和消費者的安全。

目前喜茶職能人員暫定延期上班,具體情況會視疫情走向而定。同時,喜茶也在和供應商、地產業主等保持密切合作,共度艱難時期。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strong>Manner Coffee 一直深受上海白領的喜歡,它同樣在春節期間關閉了2/3的門店。創始人老韓告訴銳裘,慶幸的是平日門店的牛奶等物資均為日常採購,沒有因此而造成很大的庫存積壓問題。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部分關閉的門店,員工將牛奶咖啡都送給了附近的保安、外賣小哥、鄰居友商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節前夕,團隊內部就對疫情有所警覺。在1月21日,老韓便開始讓店內所有員工戴口罩和量體溫,店裡準備酒精棉、洗手液,在春節前,品牌還捐贈了一大批物資前往武漢。


商業地產:防疫仍為首要任務


和上面這些“餐”與“飲”發生密切關聯的,就是各大商場、購物中心。

商業地產們的仁義之心首先體現在“減租”上。除此之外,幾乎所有商場都投入了更多精力在衛生安全和防護措施上,確保在營業時間內,員工和商戶都能安心上班。

復工後,商業地產除了繼續做好本份職責之外,辦公樓防護一定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儘管有些寫字樓,企業的復工率都不足10%,但依然還在加緊防控。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strong>靜安嘉裡中心物業部日班人員,在復工後,改為了翻班,在高水準服務維持的前提下,倡導錯峰上班,減少每天上班人數,減少員工搭乘公共交通次數。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銳裘得知,此前在內部測試的嘉裡辦公社區小程序,最近也已上線,幫助企業白領線上訂餐,比如近期,嘉裡推广部陸續整理了安心午餐的內容,發佈在小程序,更精細化也更有實用價值。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strong>瑞安集團的辦公項目在上海跨度很大,除了上海新天地的瑞安廣場、企業天地,還有楊浦五角場、閔行大虹橋地區。銳裘瞭解到,在2月10日開工首日,瑞安有些寫字樓的復工率不到10%。

瞭解到自駕上班的人偏多,瑞安便將車庫的消毒頻次提高到每四小時一次,部分項目將啟動“車位共享”,新天地片區的停車庫已經實現了整體“聯動”,並考慮啟動停車費優惠折扣。而在商業部分,旗下新天地、瑞虹天地等商場已共同推出安心外賣的舉措,提高了對餐飲商戶的支持。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strong>興業太古匯在辦公復工方面做法十分細節化。

在相關興業中心,每部電梯一次只能乘6人、製作員工內部外賣單、機器人自動消毒地面、餓了麼定製“無接觸取餐櫃”、在樓內細節之處,每隔15分鐘消毒一次,此外還提出了建議企業實行錯峰上班的制度,並分享興業太古匯疫情期間實行的AB組輪流上班制。

幫租戶解決了免租的問題,將場內防疫工作細化到毫釐,但商業地產仍然要面臨巨大的經濟考驗:經營失血、大部分租戶銷售額嚴重下挫、工期延遲、資金流問題等。

對於商場來說,在沒有業績背書,沒有活動引流,危機中商場的作為和表現,也是一場無聲的品牌戰役。


商場體系之外:小微企業的困境


上述我們講的是比較熟悉的商業地產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之外的實體行業呢?街邊小店怎麼辦?非連鎖品牌,沒有大資本方扶持,幾乎沒有護城河,他們遇到的問題,同樣嚴峻。

當然更多的問題還是在於現金流。

沒有人到場意味著沒有營收,這對於街邊餐飲、非連鎖健身房、服飾店、自習館,書店等非連鎖型小微企業來說,是重大的危機。

去年曾經在行業裡掀起一波討論熱度的24小時自習室,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起步於2018年本土<strong>自習館品牌「時不我待」的處境也許是大部分小微實體品牌的縮影。

「時不我待」目前共有5個場館,24小時自習室意味著原本春節假期也是正常營業,但因為突發疫情而閉館,現在場館均已恢復營業。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不過在復工上,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阻礙,每個區的復工審批不同,花了很多精力進行復工報備審批。另外,從營業衝擊上來說,我們原本計劃春節後開設1-2家新館的,但因為疫情的影響,新店開業計劃也擱置了。”創始人Real告訴銳裘。

疫情期間,Real幾乎每天都不停歇。除了做好防疫工作,她和團隊正在努力尋找機會,設計線上運營模式去維繫用戶,開啟“鬧鐘、打卡、諮詢”等與學習場景相關的運營制度,經過10天的堅持,她發現團隊反而與用戶走得更近。


我們採訪了9個品牌,看到實體行業的處境、自救與責任感

以上就是在復工首周,我們與餐飲、地產等不同實體品牌交流後的“抗疫”週報。

讓我們欣慰與備受鼓舞的是,儘管他們正面臨著不同的考驗與危機,但沒有一個品牌輕言放棄。

復工只是一個開端,實體商業的“抗疫”之戰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都相信經濟復甦一定會到來,但宏觀上面的復甦不會眷顧到每個人。

還有,現金流非常重要,實體品牌需更加慎重減少損耗,從“危機”中看到“機會”,真正看到自己為用戶以及社會提供什麼價值。

這場戰爭還有很久,我們打起精神,一起應對。

我們歡迎商業零售各個鏈條的朋友與我們聯繫,消息互通,有任何困難,需要幫忙的地方,都可以私信我們,在困難時期,攜手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