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駐村第一書記:釘守“疫”線,勇當戰“疫”尖兵

四川新聞網內江2月17日訊(鍾文騰)這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也是檢驗幹部初心使命的考場,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他們挺身而出,堅守陣地,築牢堡壘,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駐村第一書記。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中區委組織部組織發動第一書記第一時間奔赴前線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日夜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用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彰顯擔當作為。

“白+黑”堅守 當好村民健康“守護者”

全體第一書記將守護村民健康作為當前工作第一職責,放棄春節假期提前返崗,從臘月三十開始便與村“兩委”班子一同挨家挨戶進行全面摸排,詳細掌握外來返鄉人員情況,做好登記,確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在進出村道路必經路段設置監測點,輪流安排人員24小時對出入人員和車輛進行體溫測量和登記。疫情防控工作中,“白+黑”、“5+2”,已成為他們生活的常態,組織疫情防控部署,為抗擊疫情佈下“天羅地網”已成為他們的使命。

疫情發生後,龍門鎮中心村第一書記郭渝橋已經20天沒有回家看過5歲的兒子了,白天和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帶領黨員幹部挨家挨戶宣傳、全覆蓋摸排返鄉人員、疏散聚集群眾、監測居家隔離情況,晚上不是主動在村卡口值守夜班檢查車輛,就是利用晚上人員在家集中時段進行返鄉人員摸排,“站到都想睡覺,但一點都不覺得苦,只想全村人都平平安安的”郭渝橋說道。

3天摸排清楚1062戶、3407人,數據的背後,是一場精疲力竭的“人數”戰。全安鎮書房灣村第一書記黃曉東帶領駐村工作隊隊員全部提前返崗,組織黨員、群眾組成志願者隊伍,僅大年三十到初二3天的時間裡,完成了全村第一輪疫情防控摸排全覆蓋,走訪勸停壩壩宴16場、勸閉全村所有麻將館,在主要路口全部設卡點,實行封閉式管理。

“非貧困村第一書記不是隻要求每個月下村不少於10天嗎,你怎麼天天都在村上?”面對家人的疑問,永安鎮上元村第一書記曹海剛回答:“我是村上的第一書記、我是共產黨員,艱難時刻必須和群眾在一起,疫情不退、我絕不退”。1月25日,農曆新年第一天,曹海剛立即返村上崗,組織成立上元村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面對面向群眾宣傳防控政策、排查從各地返鄉人員,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勸導聚集、出入管控,對居家隔離戶進行心理疏導,帶領村“兩委”幹部共政策性勸停茶館2個,制止麻將娛樂活動4起,勸散群眾聚集10餘次,取消擬辦壩壩宴6場,發放宣傳單2000餘份,張貼宣傳資料30餘處,排查出返鄉人員237名,重點人員進行一對一監測。

“網格式”管控 當好聯防聯控“牽頭人”

第一書記到村後堅持“村子為戰”,帶領村“兩委”幹部、發動黨員群眾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對住戶分組分片包乾責任全覆蓋,做到責任到人、聯繫到戶,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聯防聯控格局,共組織成立“疫情防控黨員志願服務隊”“黨員突擊隊”等70餘個,帶動全區600餘名黨員、400餘名群眾主動參與人員排查、疫情防控,對居家觀察人員全部落實監管人進行一對一管控。

龍門鎮梁壩村第一書記劉波,返村工作後組織村裡黨員組成了“疫情防控黨員志願服務隊”,將全村10個社分別分成2個組,由第一書記、村幹部、社長分組分片包乾,每個社均安排1到2名黨員負責本社的疫情防控工作,引導黨員在危急關頭戰鬥在最前沿。堅持對外來人口和車輛排查監測、全覆蓋宣傳防控知識,有效提升了全村防控工作的科學性和嚴密性。

從大年三十起,白馬鎮柏樹村第一書記蘇先祿和村“兩委”組織黨員幹部和志願者成立聯防聯控工作隊,由第一書記、支部書記、村主任、村副主任分組帶隊,人人佩戴紅袖標,走訪入戶核實,做到不遺漏任何一絲關鍵信息;在村口、村內主幹道設卡,封閉出入村道路,設立黨員志願服務崗,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頭值班,為進村車輛消毒、進村人員測量體溫,為柏樹村村民的安全健康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

輪換後新到任不足1個月,還在熟悉村民、村情的朝陽鎮回龍橋村第一書記曾瑤說:“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我一定用實際行動接受組織的考驗”。組織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10餘名志願者分工包片負責防控,採取村不漏社、社不漏戶、戶不漏人的“三不漏”制度進行逐戶排查,累計排查363戶1190人。在全村設置兩個卡口,實行24小時值守,累計勸停6間麻將館、5場壩壩宴,勸簡2場“白事”,勸散10餘處聚集人群。

“一站式”服務 當好群眾冬日“暖心人”

疫情防控期間,為了解決村民生活用品、防護工具、必需品緊缺購買等問題,把“聯防聯控”貫徹到位,構建嚴密的防控網,隔絕傳染源,第一書記們自發地當起了司機和送貨員,遇到有身體不適的村民,主動送他們去接診,當有村民物資短缺,主動送貨上門;為了解決群眾的恐慌和不安,他們主動當起了群眾的心理輔導員,不厭其煩的在微信上與群眾拉起了家常;為了解決一線防疫人員及村民防護物資緊缺問題,他們當起了“多面手”,向派員單位、幫扶單位、企業、利用私人關係、自掏腰包等多方途徑協調爭取物資,經過努力第一書記們將籌集到的6000多個口罩、500多瓶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品發放給村組幹部、群眾使用,為村級防疫築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沒有槍怎麼上戰場”,村幹部要與百姓面對面,要讓村幹部做好防控,自身防護是第一位,可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病毒傳染源。全安鎮灣橋村第一書記宋聰恵主動將家中200個口罩捐贈給村上使用,受疫情影響,村裡蔬菜銷售成了難題,她主動聯繫區疫情指揮部,售出菜農上百斤蔬菜,也給區指揮部帶去了新鮮的蔬菜。

春節期間,凌家鎮牛口橋村扶貧產業草莓產值喜人,但受疫情影響,草莓出不去,買主進不來,業主一度非常焦慮。凌家鎮牛口橋村第一書記鄧聰了解情況後主動伸出援手,組織駐村工作隊、村“兩委”通過自己的各種渠道幫助業主銷售、運輸草莓1500餘斤,實現經濟收益近3萬元,大大緩解了業主方的銷售壓力。

凌家鎮大屋衝村第一書記張傑,在疫情防控初期,就意識到疫情防控防疫物資保障的重要性,通過網絡、電話等多渠道尋找消毒酒精、口罩等,為村聯繫購買口罩100個,並自掏腰包為村購買消毒酒精24瓶。史家鎮桐梓村第一書記魏新徵在發現卡口值守人員口罩嚴重缺乏時,積極協調區農業農村局和幫扶單位區醫保局,協同村幹部自費為村社值守人員購買口罩300只、消毒液13瓶。凌家鎮徹天寺村第一書記雷曉波積極向幫扶單位彙報,借力協調到口罩180個、消毒液20瓶。花紅村第一書記張召明積極為村上物資奔走,成功爭取到花紅村1社愛心村民陳飛捐贈1100個口罩、醫用酒精10瓶。凌家鎮水口村第一書記陳興亮協調市財政局、區經信局幫助本村解決口罩20個、過氧化氫100瓶、消毒液14瓶、酒精10瓶…………第一書記們紛紛通過網購、親屬、朋友關係等協調解決防疫物資,為村社人員送上最有效、最安心的“防護屏障”。

他們是脫貧攻堅的“第一書記”,也是戰“疫”一線的“第一書記”,他們是鄉村振興的“排頭兵”,也是疫情防控的“守護神”,他們讓黨徽在戰“疫”一線,熠熠生輝,讓黨旗在戰“疫”一線高高飄揚,疫情不退,他們始終堅守,戰“疫”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