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羊城到江城“羊家”五虎將“逆行”赴荊楚

從羊城到江城“羊家”五虎將“逆行”赴荊楚

溫建敏(左一)

从羊城到江城“羊家”五虎将“逆行”赴荆楚

李鋼(左一)

从羊城到江城“羊家”五虎将“逆行”赴荆楚

湯銘明

从羊城到江城“羊家”五虎将“逆行”赴荆楚

張豪(左一)和李斯睿(右一)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從1月28日到2月16日,短短半個多月,羊城晚報陸續向武漢、荊州、洪湖派出三批共5名記者。

這支“羊家將”隊伍,個個都有勇氣、有擔當。5人中,4人為中共黨員,1人為入黨積極分子。李鋼三次請纓終成行;溫建敏辭別家中妻小,輾轉武漢、荊州、洪湖三地;李斯睿剛剛援藏回來便請赴前線;張豪“剃頭上陣”;湯銘明數次深入高危“紅區”,冒著生命危險,用鏡頭講述抗疫一線的真實故事……

武漢 20個日夜6赴“紅區”

武漢,是這場“戰疫”最早打響的地方。

從春運開始,湯銘明就一直關注著這座城市——這是他外公外婆出生長大的地方。

1月24日,除夕夜,廣東100多名白衣戰士星夜馳援武漢,湯銘明拍攝、記錄下了出征畫面。作為一名有1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深受感染,主動向報社請戰:“我要在現場,忠實地用影像記錄所見,這是我的職責!”1月28日,他被選為羊城晚報首個特派武漢記者,緊急出發赴武漢。抱著報社準備的防護服、口罩等物資,以一種從未想過的方式,第一次來到了武漢。

剛下飛機,就接到了武漢姨媽打來的電話:“你回家了,但是家人卻不能與你相見。”

從此,他便進入了“戰場”。在武漢,湯銘明與廣東醫療隊員們同吃同住,並接受了防護服穿脫培訓。

這20天裡,他冒著生命危險,6次進入感染風險最高的“紅區”,累計拍攝圖片數千張,影像資料200G。

2月13日,這支隊伍又擴大了。

羊城晚報年輕記者張豪、李斯睿來到武漢,加入抗疫一線報道。

大年初四,李斯睿就報名請赴前線。就在兩週前,他才剛結束半年援藏期。“臨行前,家人為我剪短了頭髮,奶奶的眼眶溼潤了。”他說。

張豪是一名“90後”,雖然早早報了名,但接到出發命令的那一刻,他的雙手都在發抖。出發前,他寄養了貓,剃了頭髮,唯獨隱瞞了家人。“作為記者,逆行使命光榮。”他說。

荊州

輾轉三地奔赴“戰場”

2月11日凌晨,廣東首批108名醫療隊員抵達廣東對口支援的湖北荊州。荊州,成了廣東醫療隊在湖北的“第二戰場”。

隨著“戰場”一同轉移的,還有羊城晚報的前線記者。

羊城晚報記者溫建敏是前方報道隊中唯一一名輾轉武漢、荊州、洪湖三地的記者。

2月5日,他匆匆辭別妻兒,和幾名廣東媒體同行一起“逆行”赴武漢,並承擔起整個廣東在鄂報道組的領隊任務。作為一名資深深度記者,溫建敏見過許多大場面。高鐵到達武漢站時,眼前的空空蕩蕩仍讓他覺得有些悲壯。

到了武漢,他馬上進入“戰鬥”狀態,次日,他就帶前方報道組做了兩場直播併發出一條當天稿。

每天,他還要幫報道組的同行協調住宿、吃飯、交通等瑣事,爭取一輛採訪車,就要打許多電話,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

在這種高速運轉狀態下,他突破萬難進入了雷神山醫院。最讓他觸動的還是那些普通人的面孔,2月9日,他寫了一條報道《航拍雷神山醫院,讓我們記住這些平凡的面孔》,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淳樸可愛的“基建狂魔”。

2月10日,廣東確定對口支援荊州的消息傳來。2月11日,溫建敏便受命趕往荊州一線。剛進入荊州轄區,他就得到信息,荊州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在洪湖市,他直接更改目的地,到了洪湖。

2月11日,與溫建敏同日到達荊州的,還有羊城晚報記者李鋼。他這趟行程,是真正的“一波三折”。

大年初二,得知廣東派出醫療隊支援湖北,他第一時間報了名。

他報名報了三次,每一批有記者出發,他都要“請纓”。

2月10日晚,聽說廣東第一批赴荊州醫療隊出發,他或許有機會成為隨隊記者,李鋼馬上收拾行李奔赴機場。陰差陽錯之下未能成行,第二天,他又抱著行李出現在了機場,成功跟第二批赴荊州醫療隊抵達前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