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向快說不

田友龍這廝是一代賣貨郎,長於出奇制勝,常乾點以弱勝強的事,即使在比較糟糕的情況下,也能找到解決辦法,因此市場救急的事沒少幹。疫情期間,企業幾乎是全面受傷(當然輕重有差別),流血不止,自然又被不少朋友想起。中國企業在資金貧脊與技術貧脊的土壤中紮根,在外資、合資品牌叢林中成長,生存的堅韌性讓人感動,田友龍這廝把碼字作為輔業,一是自我梳理,同時希望自己的體會與心得可以給企業提供一些幫助,在市場中少走彎路,少交學費。危急時刻必須出手!

從此,向快說不


危機下的自救只是止血

當然疫情之下的出手,其實很簡單,只有三招——節流、增收、樹形象。節流,先保現金流:一是把各項扶持政策用足用夠,二是薪酬體系結構優化,三是項目做延期和減少,四是股東追投資或新增融資;增收,渠道癱患下搶銷量,一是將網點延伸到社區,二是用數字化與用戶鏈接,三是建立可以直達用戶的物流系統滿足特殊情況下的在家購物;樹形象,體現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第一不讓員工失業,第二力所能及為疫情做點貢獻。

危機下的自救,其實也就是打補丁,讓企業少流血,這點事田友龍這廝只幹不說,一是有點營銷常識的都會,不值得炫耀,二是炫自己就是曝企業的痛苦,沒有必要。只是這次一些明星企業,在疫情的衝擊下喊受不了,讓田友龍這廝有點意想不到。優秀的企業以佈局與系統見長,應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應直面驚濤駭浪,疫情全面衝擊企業,但時間還短,衝擊也有限,目前的影響也就一個月的現金流,最多也就算個感冒,算不上絕症,怎麼就能讓優秀的企業掛掉?


快,才是體胖而虛的癥結

明星企業什麼時候變成玻璃做的,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惹禍的不是疫情而是快經濟。互聯網時代快經濟爆紅,企業被推上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同時大家還認為,未來的市場只有老大才能生存,老二老三統統沒戲。企業要在競爭中勝出,就必須比所有競爭對手跑得更快,於是中國市場對速度十分崇拜,速度成商界的新寵,將榮譽與稀缺的眼球都給速度快的人,並理所當然地認為快就是市場競爭力,速度意味著市場份額、意味著企業在新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有速度,即使一直賠錢也不要緊,有人相信只要甩掉對手一枝獨秀,賺錢是早晚的事,有人會給出很高的估值,把傳奇一直寫下去,即使最不濟,還可以嫁入豪門過日子。

快經濟專家點火,有媒體扇風,更有資本加柴,於是速度成企業憲法,有條件要追求速度,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追求速度。從此商界“快打旋風”盛行:張三極盡誇張之能事,一個區域還沒站住腳,就聲稱自己會成行業老一,加速前進,將紅旗向全中國插去;李四更是語出驚人,產品還是PPT上的創意,就要磕死老大,王麻子更神奇,今天開個小店,明天就要進入世界五百強……於是,中國企業這些年創造了不少神話:想象空間很大,看起來很美,聽起來很行,估值十分耀眼,真實情況卻是,要麼以燒錢構起的美麗虛胖,要麼用吹牛來粉飾表面上的流光溢彩,掩藏在浮華後面的是極其脆弱的產業生態:貧脊的技術,無力的產品,拼湊的產業鏈。就是一個又一個被吹得巨大的肥皂泡而已。

股神巴菲特說退潮之時,才看得清誰在裸泳。疫情對企業而言是一場災難,但也是一塊試金石,驗出經營者的成色,是面子光鮮還是裡子厚道,是補釘打得好還是佈局得早,是眼光巧還是眼界高,這個差別會讓有的企業很受傷,從此一厥不振,甚至淘汰出局,有的企業則會愈挫愈強,在災難中逆風成長。

從此,向快說不


疫情,讓熱社會冷靜下來

疫情,很多人把它看成一場災難,在我看來,這其實應該是中國市場的一個拐點。這個拐點是經濟水平、教育程度、疫情驅動下觀念改變三力聯合作用的結果。企業忙著打補釘之時,必須冷靜下來,多一份思考,迴歸經營的本質,才能在疫情之後的市場贏得一席之地。

經營的本質是什麼?創造顧客!就是與人打交道,把人研究透了,經營也就成了。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豐裕的年代,人們受過良好的教育,經過多元文化的洗禮,有獨特的個性化價值和主張;國家層面,制度法規設計落實到了“個人”;個體享有獨立權力,也要對自己行為負責,開啟了個人自治新模式。個人自治,個體崛起,商業必須從個體出發,從個體消費的場景感、儀式感、專業性等維度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個性化品牌。

個性化品牌,當然不是做一個人的生意,任何品牌都需要有一定的覆蓋,否則就毫無價值。個性化品牌,其實是一個社交邏輯,是從有影響力的個體發現價值,用價值生成內容,用內容去把志同道合者鏈接在一起,固化成一個圈子,共同的興趣愛好激發大家採取共同行動,從“個體喜好”變成為群體的狂歡。

社交邏輯下的品牌是一個小圈子而不是大社會,品牌就是小而美,所以不用擔心只有老大才生存,那是相當的不靠譜。

不僅如此,個體崛起讓市場分裂成碎片甚至粉塵,追求用戶最大公約數的市場正在分裂甚至分解,這也就是娃哈哈再也做不出營養快線那樣的大單品的原因,從而也讓中國市場迎來新一輪機遇期——個性化品牌的機遇期。趨勢初現,但洞察者不多,比如自媒體就是社交邏輯下誕生的新事物,在最風光的時候,田友龍這廝就潑過冷水,一個“自”字,就鎖定其小圈子屬性,不可能幹得出大事業。

重要的事,我只說一遍,成功法則萬千條,小而美是第一條。要從小而美中勝出,就必須關注顧客,從顧客出發,用顧客的眼看世界,用他們大腦去思考,發現並激活他們未曾意識到的需求,想不成功都難。

從用戶出發的品牌,本質是創造價值之旅:發現價值——尋找超級個體,從個體發出的聲音找到共同價值觀;維護價值——把分散在內容中的價值升級凝固,並固化成社群文化體系,建立群語言,來建立和固化風格;擴大價值影響——以價值鏈接內容,以內容去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戶,形成社群,構建有信仰的社群體系;共享價值——價值觀凝結成一種圈層文化,文化成為用戶自己的心靈家園,品牌就不再是簡單的交易,而昇華成一種信仰,用戶則變為狂熱信徒,大家就能風雨同舟,不拋棄不放棄。

從此,向快說不

價值創造之旅是從發現到共享的過程,簡單直白的說,那是習慣成自然,固化為行動標準,是時間累積的結果,是細水長流而不是快速奔跑,更別奢望火箭速度,經營者必須將心安住,找到自己的出牌節奏。價值解碼成文化,文化生成內容,價值永恆的解碼方式卻可以更新,這樣就有包容性、有連續性、更新能力,企業的生命力就會很強大,實現基業常青。這又把經營拉回到一個很老且已經不太受我們待見的法則:做企業的目標是成為長跑健將而不短跑冠軍。

教訓已夠慘痛,我們必須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活法——不求跑得有多快,但求成為最後的勝者。我們必須放下快拾起慢,這是古老而有用的經營智慧。慢是洞察規律,佈局先行;慢是有一種穩健的心態,不急不燥,持續努力;慢是迴歸到經營的本質,重視建立產品戰略,慢是堅持做最好的自己,積累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經得起環境、時間、競爭三重檢驗,才能從容應對任何風暴,永續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