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女孩急哭大叫我要學習!揭祕:疫情期間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最近,一個小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中一位媽媽催促8歲女兒快去睡覺,沒想到女兒卻不聽話,一邊大哭一邊喊"我要學習"。媽媽在一旁拍下了這有趣的瞬間,上傳網絡,引來很多家長圍觀,紛紛感嘆:

為啥愛學習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8歲女孩急哭大叫我要學習!揭秘:疫情期間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今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孩子們開學日期一延再延,為了讓孩子"停課不停學",有的學校開了網課,有的學校增加了寒假作業,反正總的宗旨就是:絕不能再讓孩子玩下去了!這一開學,誰家孩子學的多,誰這學期誰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8歲女孩急哭大叫我要學習!揭秘:疫情期間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一批家長已經被網課搞瘋:網絡延遲,卡頓、沒聲音;系統崩潰,聽不清、看不清;孩子分心,坐不住,學不下。分分鐘讓人崩潰。父母在家辦公,孩子在家上課,家裡成了一個小型的客服中心。至於孩子的學習效果,只能"呵呵"了。


其實,大聖媽想說的是,與其逼著催著孩子學習,讓孩子為學習而學習,把大量時間用在上網課、寫寒假作業上,不如趁著這次疫情假期,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孩子的學習潛能,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讓孩子自己想要學。其實,孩子不愛學習,很可能是家長的錯。

讓孩子想學的訣竅是什麼呢?咱們來具體說說:


你的孩子不愛學習,很可能是你破壞了他的獨立性。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可以獨立學習了,他們是天生的學習者,在來到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觀察和探索,學會吃飯、穿衣、說話、閱讀...... 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教孩子,他們更多地是在成長和觀察中自己學會了這一切,其實很小的孩子也渴望獨立。只是我們似乎都在忽視這個事實。

有的家長會感到很困惑,“如果是天性,那為什麼我家孩子做不到呢?”“為什麼我家孩子需要我天天輔導作業呢?”很可能是你無意之中破壞了孩子的學習獨立性。

  • 不給孩子回應。

當孩子做出某些動作、說出某些話的時候,如果家長不給予孩子任何回應,就會破壞孩子的探索欲和學習慾望。

《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的作者霍特認為,如果孩子努力想獲得這個世界的回應,但是他身邊的人卻沒有給與他想要的回應,那麼他就會得到一個結論——嘗試是沒有用的。


  • 總是喜歡糾正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錯是常事,可是有的家長,總喜歡糾正孩子,比如孩子讀錯一個詞、說錯一句話,都要馬上去糾正,還要附帶批評一下。其實沒有人願意被別人糾正,給孩子糾正多了,孩子可能什麼事都要來問你:媽媽,我做的對嗎?爸爸,我說的對嗎?自己就會缺乏學習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 喜歡事無鉅細地干涉孩子。

干涉行為不必多說,是破壞孩子獨立性的頭號大敵。你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給孩子制定詳盡的人生規劃,時間表、計劃表、課程圖,強迫孩子按部就班地做。原本自然而然的學習,成了枯燥無聊的任務,估計沒有哪個孩子能樂於接受。


8歲女孩急哭大叫我要學習!揭秘:疫情期間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讓孩子主動學習並不難,但是要讓他明白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美國影片《男家庭保姆》中男保姆與僱主三個女兒之間有段經典的對話:

"孩子們,去學校幹什麼?"

"學知識"

"為什麼學知識?"

"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為什麼要工作?"

"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為了不讓人把自己當做路邊的小狗一樣任意的打罵"

男保姆就是想讓孩子明白學習的真正目的,明白上學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絕不是被誰強迫的,而是自己主觀意願的選擇,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渴望做出的決定。

霍特認為,我們的教育中,很多做法都是倒過來的。我們會習慣於先獲得一種技巧,然後再通過技巧去做事情。


而正確的方式應當是,先有一些值得做的事情,然後被強烈的慾望驅使去做,從中去獲得需要的技巧。


其實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並不清楚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家長一沒有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二沒有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學習的目的。那麼孩子是很難主動學習的。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覺得學習辛苦,可以選擇放棄。如果放棄學習,那長大後就會面臨很大的問題,比如很難養活自己,很難立足社會。如果孩子還是無所謂的態度,那就在生活上對孩子加以限制,讓孩子提前體會艱苦的生活,什麼出去旅遊、吃好吃的、買漂亮衣服,讓他想都別想。父母該吃吃該喝喝,如果孩子覺得不公平,就告訴他,沒有不公平,父母的財富是自己通過努力學習工作得來的,想要得到就要付出。給孩子一個認識學習的目的,明白為何學習,主動去學習的時間。

當孩子出於自己的理由學習時,他們會比我們教他們時學得更快、更有效。


8歲女孩急哭大叫我要學習!揭秘:疫情期間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激發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慾,巧用知識遷移法,讓孩子自然而然愛上學習。


"知識遷移法",就是不斷擴展著自己的知識面和認知體系,將已經知道的事情同不知道的事情聯繫起來,再把不知道的變成知道的。

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中講了一個關於鄉村學校的故事,這所學校的校長是韋伯小姐。

韋伯小姐有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在大多數時間裡,從一年級到八年級的孩子都要自己學習,他們會討論,然後提出很多問題。

有一年初春,孩子們準備脫去冬裝時提出了幾個問題:為什麼有些衣服不能水洗?為什麼羊毛會縮水?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們借來顯微鏡觀察羊毛,之後他們決定把尼龍、人造絲也拿到顯微鏡下觀察,之後他們注意到纖維的不同,和不同材料編織方式的不同,於是,他們決定編織一塊布料,在編織布料的過程中,他們又發現了"工時"的概念。

布料工程帶領著孩子們向多個方向探索,他們開始對染料感興趣,試驗了很多種植物染料,同時對不同種類的毛纖維進行比較,比對不同動物的產毛特點,對經濟學和地理學知識進行探索。遠遠不止於此,他們還發現了機器對紡織行業的影響,提出了誰發明了機器等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這個鄉村學校的35名學生,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一共解了700多本書。

這種方法很適合我們來借鑑。

當我們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很可能會主動去學習、去探索。比如,這次疫情爆發,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全面瞭解疫情相關知識。先問問孩子古代人民是如何應對瘟疫的?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找到答案後,他可能就會想要了解更多,比如這次的新冠病毒有什麼特點?我們國家都採取了什麼舉措?


8歲女孩急哭大叫我要學習!揭秘:疫情期間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停課不停學",不是單純的學習課程,還有讓孩子學習各行業、各領域的知識,學習各種生活技能,這比機械地完成作業要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