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病”:有几本书可治?你会给自己开一济“猛药”治愚?

文 | 胡 渔。

前言:这大约是2012年,在隐形人读书会一位书友发给我的邮件,探讨支教生的一些话题,基本是邮件对谈,我甚至未见过这位书友,一直是邮件往来。今天,从邮箱里翻出来了,甚是好奇,那时候还有那么多时间去“谈人生”,“指导人生”。于今看来,都是一种奢谈了。暂且不论对错好坏,至少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考。

年轻人的“病”:有几本书可治?你会给自己开一济“猛药”治愚?

不做修改,只编校了一下文字错误,刊布于此,与大家分享。

Donnie:

见信好。

早早看了你的来信,迟迟未复。到不在于我去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大多数时候是在做无意义的事。小事,填满了生活所需。

对于你来信中的几个问题,我也曾耳闻目睹过。

首先是面对苦难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亲人去世。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者未及18周岁,亲人突然离去的话;那肯定是一个打击。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方离去,这个世界在童年期就似乎有些残缺不全,至少理想的翅膀还没来得及展翅,她就不得不开始提前靠理性去选择未来的路了。

年轻人的“病”:有几本书可治?你会给自己开一济“猛药”治愚?

那个被你们面试的支教女生,无意中被这样一个问题撞倒了自己的伤口。父亲和女儿的感情一向都比较好的话,悲伤还是突如其来了的。我非狠心的劝诫,她已经18岁了,应该逐步学会了去独立处理自己的悲伤与苦难了。父亲的爱,不可能呵护你一辈子的。我们的成长意义里,有一项就应该包括对生死伦常的理解与接纳。只能说父亲还没老去,就先离她而去了。如果说我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的话(父亲去世),一方面是亲情的挂念,一方面是我们自己不愿意长大。长大的责任便是自己能够接纳自己,而不是把童年期的悲伤继续延伸,或者说继续着一种成人幼儿化的心里。父母总有一天离我们而去,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即使自己最爱的爱人,总有一个要先走的。

另外说到支教生。

年轻人的“病”:有几本书可治?你会给自己开一济“猛药”治愚?


年轻人的“病”:有几本书可治?你会给自己开一济“猛药”治愚?

这是国家的一项政策,始于何时,我没有考证。这个和当年的知青下乡来说,有些类似。单纯从支教生本身来说。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部分是城市里考上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农村的现状肯定是有较多了解,绝大多数是不愿意回去的了,哪怕是将来毕业工作了,回家探亲都少得可怜,我们老家的村庄这类例子很多。父母的养育其实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养大一个孩子送走一个,家里空荡荡的,心里也空荡荡的。无非是收获一些乡邻们的赞许。即便是这类赞许也是他们几十年来血汗的堆积。

再说出生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去支教。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好事。除却镀金一说,更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了解与认识,我想你们这些支教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内心依然会牵挂或者重现当年镜头里的那些孩子们——这些镜头重现的意义——不再单纯是指向中国的教育,而是中国深刻和悲痛的现实。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公益和行动,即便这种行动最终放弃了,我们至少可以做个不对社会添乱的人。这就属于最低的底线了。相比那些从未去过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你们的视野已经触及到乡村了,也许从此就少了一些愤青式的抱怨,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至于在支教生群体中有那么极少数,为镀金而去,但也还是为当地带去了一些新的信息。有一本小说,刘醒龙的《天行者》,推荐你看看,反应中国民办教师体制的长篇小说,时间跨度从80年代到2000年左右,里面也有支教生的身影。


你们去了乡村,对于当地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年轻人的“病”:有几本书可治?你会给自己开一济“猛药”治愚?


年轻人的“病”:有几本书可治?你会给自己开一济“猛药”治愚?


正面影响肯定比较大。我们可以做一个最封闭的假设:就是这些孩子即使不读书,他们无非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重复祖祖辈辈的命运,单纯性的生物循环。那么对他们自身而言,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我们真的无从判断。其实在这里相对应也有一本小说(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反应的就是我们政府对一个大兴安岭林区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好心改造”,劝其搬迁到楼房里居住,由此带来的反思,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应该有他们自身选择,我们任何人不能代为判断,尤其是不能做哪些过多的“好心帮助”。


再说到这些孩子本身。你们(支教生)的到来,似乎是打开了他们的欲望之河。支教,我不知道你们在他们身上基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可能不单纯是考上大学了事这么简单。我想你们带给他们信息,只能说,通过你们的努力,多读一点书,你们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选择在外面生活;也可以继续回到原来的山村;你们多读一点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认识,可以看到人生更多的风景。而不至于把考大学作为教育唯一的根本的目的。


我曾经劝勉我们老家的孩子,说考大学不见得有多大好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你考上大学了,过的肯定是另外一种生活。也许支教更多应该是提高这些孩子们的精神弹性——他们因为你们的知识和引导,而更加努力,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未知。


支教另一方面,便是着重这些孩子们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让他们受益终生,比如做个诚实,善良,勇敢,真诚的人,远远比一纸大学文凭,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不需要过多的期望,在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内,就把孩子们的智商提高多少。


以我们有限的人生经历来看,有多少人的成功或者说生活快乐,是因为他智商高所带来的。相反身边那么多大学生,做出很多违反社会的事,行凶,杀人等各类行为,都是因为道德和品行上的欠缺所致。就如同我们经常责怪这个社会这也不公,那也不公。我要问问你自己:你对你自己,对你身边的人公不公。每个人为公平社会增加一个砝码,远远比去抱怨有意义得多。


同时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事,不是先要去追问他有没有意义,或者说社会大众都认可有意义,你才能去做这类事。而是你自己判断,对社会,对他人有正面能量意义,就去做。生活的意义其实就在行动里,我们不能因为生活把自己都过得像个哲学家。


那么我们渐渐可能丧失了建设力。我们情不自禁的会毁灭一个家庭,哲学家有可能毁灭一个国家。我们需要的建设力,建设者。建设周围的人,才能更好的建设这个社会。这样描述可能有些“和谐社会”的感觉。但于自己,于社会现实是有意义的。


祝好。

胡渔。

2012年6月1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