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阅读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更觉得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在怀孕的时候,唯一做的胎教就是看书,孩子虽然看不到我在看书,但是,我始终相信,他会感觉到妈妈内心的宁静。

等孩子出生之后,我给他买的书也远远超过于玩具,因为我希望他可以通过阅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向来咨询的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希望可以有助于他们调整对事情的看法。不过,有些孩子并不能接受。他会问我,“我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了考上大学,为了过上富足的生活,还是为了以后能出口成章被别人羡慕忌妒恨?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的确有研究证实,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爱读书的人,他的眼界和阅历一定都要比其他人开阔和丰富,所以他们对于赚钱也会更加有创意,更有自信,所以他们会比别人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一点儿也不奇怪。

但是,当你真的读过很多书之后,就会明白,虽然阅读可以带来物质,但是物质却不再是你关注的重点内容了。因为内心的充盈早就已经让你忘了去攀比,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过上平静的生活,而这才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01 疫情期间,应对无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

演员胡歌在参加《朗读者》第二季的时候,就再一次刷屏了。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他的演技,而是因为他的阅读。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众所周知,胡歌曾经经历过一场车祸,女助手当场死亡,而他自己身负重伤,脖子和右眼缝合了100多针,脸部几乎毁容,这对于一个演员而言,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

也就在康复的时候,胡歌再次开始阅读。他看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他始终说,是阅读让他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而胡歌的那句“如果皮囊难以修复,我愿意用思想,去填满它”也激励了无数人重新拿起书本,开始阅读。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十分支持孩子读书。他曾经接受过一个采访。

记者:“老师,您家孩子爱读书吗?您家孩子闲暇时间都在做什么?”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白岩松:“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没有捷径。现在大家都在看手机,手机是碎片化阅读,大部分信息是与你‘同质化’的人群筛选出来的,它不会提高你。而书本是经过了岁月和很多人筛选出来的,它会高于你。”

不仅如此,疫情当前,孩子和父母天天呆在家里,很多父母都说,“太无聊了”。刚开始陪孩子做做游戏,玩一会儿还挺有意思的,时间长了,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觉得很无聊,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好。

其实,对抗无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

有些孩子每天都会玩游戏、玩手机,这样不仅对孩子的视力影响比较大,而且孩子在玩儿完之后也会感觉到空虚与无趣。但是,读书就不一样了。看过的书会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储备,还可以让孩子的人生充实起来,一举两得。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但是,很多父母会说,“我也想孩子多读书啊,但是他不愿意,我也不能天天逼着他,没办法啊”。

其实,想要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父母不能一味地逼孩子,而是要掌握其中的技巧,激发好的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02 培养阅读兴趣,“言传、身教”,父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总是在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想要让孩子做什么,就应该自己先去做什么”。这些话没错。尤其是在阅读这件事情上,父母每天就是打游戏、玩手机、刷微博,然后催着孩子去看书,还想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这是不是说父母只要自己做到了,孩子就一定会好呢?其实也不是。

我有一个同事,他和爱人都是大学教授,平时两个人都非常喜欢看书。下班回到家,两个人都坐在书桌前,不是看书就是搞科研。大家都以为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肯定也是个学霸。谁知道,他们的儿子在学校竟然是著名的“学习困难户”,上课就睡觉,连老师留了什么作业都不知道。同事两口子经常在班级群里被“点名批评”。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两口子只顾着自己看书学习,却忘了孩子。他们以为孩子会以自己为榜样,也成为一个学霸。但是,孩子却在父母学习的时候,不是玩手机就是打游戏,经常是父母学习到几点,孩子就玩儿到几点,所以孩子一上课就睡觉,根本不知道老师都讲了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做榜样,要“身教”,但是,也要注意“言传”。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好书,告诉孩子这些书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或者,孩子看完书之后,让孩子

充当老师或家长的角色,进行讲解,以此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促进孩子不断地去学习和阅读。

我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前提一定是师傅要先领进门。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03 父母以激发孩子兴趣为主,不要用逼迫将阅读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我儿子平时特别喜欢看书,有些书我还没有给他讲过,但是他自己就会拿出来,有模有样地讲给我们听。但是,我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买的书他都很喜欢,但是一旦是幼儿园老师安排的必读书目,他就不爱看。总是看一眼然后就放下,我们要再催他,他就不高兴。要是逼急了,他就会说:“我就看一遍,然后就再也不看了。”

难道是因为我买的书比幼儿园老师推荐的书好看?当然不是。我反思了一下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问题真的都在我们身上。

孩子在看家里的书的时候,我们都是采取“佛系”的态度,他喜欢什么就看什么,他想如何演绎就如何演绎,我们给他充分的自由,不去干涉他的决定。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但是,当看老师要求的书的时候,我们就往往变得很“严谨”。要求孩子必须每一页要认认真真地去看,然后还要求孩子能准确地复述每一页的内容。要是讲的不好,还得反复重来,毕竟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录视频,发到群里打卡。而孩子则会因为感受到我们的焦虑,所以他会对这些书非常抵触。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习惯要求孩子,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好好读书。但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总会变得十分抵触,甚至因此拒绝读书。

想让孩子读书,不在于孩子读什么书,读多少页书,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喜欢的书入手,慢慢地去发现书里精彩的世界,给孩子自由选择数目的自由,不要用逼迫将阅读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04 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而不是靠物质奖励来维持读书的行为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读书,就不停地给孩子“物质刺激”。比如你读完一本书我就给你买一个玩具,又或者你看完多少页,我就让你玩多长时间的游戏。

类似这样的方法一开始效果显著,孩子为了得到自己内心期待的奖励,将读书作为一种获取奖励的途径,但是,长久来看,这样的做法却未必管用。

一方面,孩子阅读的动机不对,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仅仅是为了奖励,另一方面,孩子的欲望会越来越高,慢慢地当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时候,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再去阅读了。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效应叫做过度理由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提出来的,因此也叫做“德西效应”。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分别单独解决测试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每位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

第二个阶段: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每解决完一个问题就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控制组却没有任何物质奖励;

第三个阶段:自由休息时间,所有人可以自由活动。

结果显示,在第一、二阶段,每位被试都能坚持答题,而到了第三阶段,没有物质奖励的控制组出于兴趣,依然会继续答题,但是之前有物质刺激的实验组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对解体的兴趣明显下降。

疫情期间高效带娃: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做到以“读”攻毒

由此我们发现,在进行一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提供了外界的物质刺激,从最终结果来看,其实是降低了个体参与的欲望。所以,想要维持住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从书本里感受到快乐,而绝对不是靠外界的物质奖励来维持孩子的兴趣。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