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2019年底,知乎app在內測“圈子”功能後,正式上線了這一功能。


近日,知乎為“圈子”開放了一級入口,取代了原來的發帖入口,和導航欄“首頁”並重。


那麼知乎為何上線“圈子”功能?圈子又是怎麼運營的?上升到一級入口的圈子野心有多大?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一、產品分析


1. 產品結構圖


首頁:知乎的圈子以社區的形式呈現,首頁呈現用戶已加入的圈子和帖子信息流。信息流的來源為所有圈子,並不侷限於已加入的圈子。


此外,並沒有設置訂閱圈子信息流的入口。排行下是熱帖和不同種類下圈子的榜單。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以不同的信息單元來看功能:


信息單元:圈子,信息流以動態形式按時間倒序展示。


功能:


  1. 發佈圖片、視頻帖子
  2. 在活動廣場頁下,「心有靈犀」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解鎖圖片或小紙條,答對者可以向對方打招呼
  3. 「投票」允許用戶對正反雙方進行投票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信息單元:帖子


功能:

  1. 點贊
  2. 發送Emoji
  3. 回覆
  4. 首頁進入的帖子,可以加入相應的圈子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2. 產品特點


(1)以圈子為單位,縮小社交半徑


  1. 同一個用戶在不同圈子下的記錄是獨立的,即發帖、等級、簽到等按照圈子單獨計算和展示。
  2. 一個圈子更像是以前論壇下的一個版塊,管理員獨立招募,積分體系獨立制定。


(2)匿名會友,放大社交功能


  1. 在每一個圈子下,用戶可以編輯圈暱稱和簡介,選擇是否顯示知乎個人主頁鏈接。
  2. 活動廣場下的心有靈犀,類似QQ新出的匿名匹配,增加了遊戲化的玩法,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可以獲得和出題者發私信的機會。


(3)增加渠道,擴大興趣圈子


  • 圈子廣場以明星、行業、情感、人文等種類進行劃分,用戶可以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圈子加入。

  • 首頁推薦下的信息流會增加遇到同興趣帖的可能性,帖子內的圈子鏈接也方便了快速入圈。


(4)等級制和身份的激勵體系

  1. 圈子內規定,四級用戶可以發起投票,五級用戶可以發起主題。等級經驗的獲取依靠發帖回帖、簽到、分享圈子或帖子。
  2. 成為圈子管理員,運營圈子,獲得身份提供的榮譽感,此外官方賬號做推廣時會附帶“表揚”管理員。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二、知乎圈子的佈局


為什麼在10年代末端20年代初的時間節點推出圈子?知乎圈子是平臺的產物,還是用戶的需求?可以從以下關鍵點來分析:


1. 年輕態圈層的產物


早期貼上“高知經營社區”社區標籤的知乎在運營幾年後,為了吸引流量和活躍用戶,犧牲內容的專業度換取來了用戶。用戶的湧入意味著話題問題廣度的擴充,但內容質量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近年來,問答社區熱度高漲,知乎也在圍繞知識付費不斷開闢Live、專欄、雜誌功能,但觀察近一年的下載數據,下載量呈現波浪式下降的趨勢。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來看一組關於知乎用戶年齡數據的描述:小於19歲的人群佔比20%,20~29歲間用戶佔比70%,30~39歲間用戶佔比9%,其餘用戶佔比1%。


30歲以上的用戶佔比不足10%,其中大部分屬於平臺的種子用戶。知乎依靠這部分精英貢獻高質量回答,吸引用戶。但近十年的時間過去後,屬於這批人群的全盛時期過去了,低齡用戶的湧入讓問答社區更加“雜”了起來。


出生19年打頭的流量似乎開發到了盡頭,而千禧一代的市場還很大。知乎打起了這部分人的主意。


知乎是實名制的,但為了迎合Z時代的交友喜好,知乎圈子打造了一個匿名交友的場所,特點是用戶可以改變每個圈子的暱稱,並選擇性的關聯知乎主頁。


這樣的設計使得用戶在可以在公共場合的一隅,隱姓埋名的做些同大號軌跡不同的事情,激發喜歡探索追尋新奇的Z世代的興趣。


可以發現,心有靈犀這種快速交友的遊戲化設計在娛樂性的圈子下參與者數量更多。


同時,圈子以興趣為聚合點,不同於話題以問題為單元,圈子下的單元可以聚焦到某一學校、明星、行業,人與人的聯繫更加緊密。


而Z世代就是這樣一群會為自己喜好埋單的群體,他們會為了追星形成小型的團體組織,圈子正是為這個群體提供了聚集場所。


奔跑了九年的知乎,開始擁抱它的年輕用戶了。


2. 問答社區的社交佈局


知乎的slogan一直是“有問題,上知乎”的問答社區定位,最早能談上的社交功能也就是評論區和私信,之後出現帶有社交屬性的直播也被知乎放在角落上,並沒有當做高轉化率的一項業務去運營。


圈子推出後,一開始的入口被放在個人主頁的卡片下,搜索也未給到關鍵詞入口,進入圈子瀏覽的流程並不如現在快速。


升級到一級入口和提高搜索比重的圈子,是知乎重視社交的一個暗號。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近兩年頭部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社交軟件,試圖從校園、相親、職場等場景覆蓋30歲以下的年輕用戶群體。社交賽道上,做知識問答場景的知乎也在奮起直追。


可以說,之前的知乎是一個問答平臺,用戶來知乎並不會單純以社交為目的。


而建立在匿名基礎上的圈子,賦予了這個平臺更純粹的社交屬性,用戶下載知乎後,可以不逛問答社區,直奔圈子,把這當做繼QQ空間後的另一個“社交場“”。


弱社交的知乎,正在提升他的社交比重。


3. 推薦算法外的淨化之地


知乎首頁分為關注、推薦和熱榜三個問答入口,基於瀏覽記錄的推薦算法的廣泛使用使得用戶能看到的話題越來越侷限在某一圈子內,除了通過搜索特定關鍵詞外,看到與自己興趣相符度低的話題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知乎需要打破這個機器操縱的怪圈。圈子的誕生則可以很好緩解這個現象。


圈子廣場按品類做了導航欄,給用戶提供了本興趣“菜單”。滿足用戶“雖然有些菜我不點,但想參照的時候還有菜單可看”的心理。


封閉圈子下的知乎,想給用戶發現新的可能。


三、圈子的運營邏輯


1. 知乎內關鍵詞:好玩、有趣


在知乎內,知乎圈子的官方賬號簡介為:帶你逛最好玩的圈子。在「知乎圈子展覽館」專欄下,每期逛圈之旅主題下的展區都圍繞“好玩”“趣味”關鍵詞推薦。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2. 微博關鍵詞:娛樂、明星


知乎圈子的官博日常推送的圈子主要是明星人物,從粉絲會挖掘流量向知乎引流,通過參與話題的方式鼓勵粉絲積極發言。


在微博內,通過“追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讓粉絲參與飯圈製作大賽向圈子引流。


知乎圈子產品運營分析


四、未來預想


走到互聯網紅利的盡頭,知乎選擇了降維來進行救贖。


從數據來看,在19年末稍見成效,但年初的下載量出現了一波下降,隨後到來的春節假期和疫情特殊期,讓知乎迎來了一次上升,直至今日。


未來的情況尚不可知。但我們可以猜想,圈子還有哪些發展的可能?


1. 獲客

聚焦運營明星附帶流量的微博,還可以挖掘哪些流量的潛力?


第一,IP


這裡的IP可以泛指影片、文學、潮玩品牌、人物等。


如頂著奇葩說IP運營的“奇葩說6”圈子的活躍程度就很高,並且奇葩說的用戶群體和知乎的用戶畫像基本吻合,他們能夠接受圈子的新奇玩法,轉化率更高。


第二,校園


圈子內不僅為各高校單開了排行榜,在圈子廣場也有“校園”聚集地。


定位“高知社區”的知乎,套用了多年前人人網的玩法——讓校友相聚。


目前成立的高校圈子僅有幾十個,參與人數並不多,可以通過邀請高校話題下的優秀回答者來建立對應的高校圈子。


在後期,可以通過一次性推送校園圈子的方式,增加曝光。


第三,問答社區的KOL


除了高校圈子可以利用上述的“KOL效應”拓流外,其他圈子也可以套用同樣的方式。


以寵物圈子為例,邀請寵物話題下的優秀回答者參與圈子成為管理者或是發帖,帶動關注者的參與。


第四,社區的協作運營


圈子和直播、會員等業務間應該彼此互通,比如在知乎熱榜中推送圈子,或是在通過問答、直播等方式宣傳。


2. 設計


獲客外,圈子的玩法設計也非常重要。


第一,完善積分激勵體系


目前到達一定積分除了可以發起投票和主題外,並沒有特殊用途。


平臺可以結合排行榜,對熱榜上的圈子、熱帖進行積分獎勵,落實到管理員和活躍用戶頭上,增加圈子的“打榜”動力。


獲取積分後,比如在明星圈子下,可以用於參與抽獎、贏取禮物等活動。


第二,遊戲化玩法的探索


心有靈犀的玩法在很多平臺以類似的形式出現過,圈子在遊戲化探索上需要類似“微信紅包”這樣的一個炸點。


可以是模仿後的知識擂臺賽,也可以是VR遊戲的引入。


3. 盈利模式


目前,圈子內尚未引入貨幣的玩法。


如果奔著圈子來的新用戶不在知乎中參與問答相關的玩法,那知乎就會面臨淪為社交平臺的命運。甚至圈子首頁的信息流也會面臨電商平臺充斥帶貨貼的尷尬處境。


那圈子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盈利?


  1. 知識打賞,但看中送Emoji的圈子似乎不會這麼做。
  2. 積分商城的引入,通過積分換取虛擬或事物獎勵。


寫在最後


當初內測式的知乎向外界開放,雖然吸引了新流量,但也失去了一批忠心的老用戶。如今,越來越綜合性、迎合年輕人的知乎,是否會再失去一批高知用戶?


這個我們暫且不去預測,但作為一名老用戶,我殷切的希望年輕態的知乎,不要拋下那批真心做問答的用戶,協調好不同年齡層次用戶的需求,維持專業性水準,是知乎作為問答平臺應該承擔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