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有人轉型掙錢了,有人只能哀嘆沒工資領。差距在哪?

剛過下班,打開某資訊APP看了一個視頻,近十分鐘講清楚一個很現實也很殘酷的結論。

疫情期間,有的人實現了逆襲大賺了一筆,而更多的人只是在擔憂自己這個月工資能領到多少的問題。


疫情期間,有人轉型掙錢了,有人只能哀嘆沒工資領。差距在哪?

看到這裡,我自己就陷入了沉思與哀嘆。

疫情期間,我會為各種不好事情而悲傷,也會為各種英雄人物與事蹟而感動,當然還不乏為疫情對經濟--從而影響自己工作收入--而憂愁,但真的沒想過是否可以用什麼其他的行動去找到一條創收之路。我,其實也是視頻結論中的大多數之一。


疫情期間,有人轉型掙錢了,有人只能哀嘆沒工資領。差距在哪?

為什麼我沒有成為少數的那部分人之一呢?差距是什麼呢?

01

思維:缺乏自我挖掘的思維,眼界太窄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一個人的眼界,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十幾年在職場某個行業中的某幾個崗位上游走的我,造就的根深蒂固的思維就是:工作才是我的唯一收入來源。

我很明白的一點:不論我平時在與他人打屁聊天時吹噓著要怎麼開創第二收入渠道,告訴別人正在學習什麼,但真正對自己思維的改變微乎其微。

習慣,已經成了我最大的依賴,同時也是我最難克服的障礙。因為我的思維決定了我沒能力去打破自己的認知界限。


疫情期間,有人轉型掙錢了,有人只能哀嘆沒工資領。差距在哪?

02

行動:除了被動接受,缺乏出擊的主動性

當然不能只把“罪責”只推給“思維”,不可忽視的是那些我清晰記得的事情。譬如:

當自己前一晚還發誓明天早起去跑步,可是悲催的是第二天依然賴床了。

當我告訴自己要開始好好學習一門與職業相關的技能時,發現一個月要我就說服自己放棄了。

當我告訴自己要離開現在的行業或崗位,挑戰能帶給自己更多可能的行業或崗位時,在聽了周邊人勸說之後,默默地退縮了。

……

我總是不缺乏自我突破思維禁錮的嘗試與不甘,但我知道自己更多地是缺乏立即行動的勇氣與決心。


疫情期間,有人轉型掙錢了,有人只能哀嘆沒工資領。差距在哪?

03

實力:沒有支撐自己拓展邊界的能力

進一步深思,我不得不面對最真實的自己,不論是思維固化還是缺乏行動力,歸根結底還是自己能力的不足。

我擔心自己跳出現在的行業後,對自己能否在別的行業立足存疑,對自己能否比在當下行業發展得更好存疑。

我擔心自己離開當下的崗位是否有能力勝任新的崗位,擔心自己的學習能力是否能跟上新崗位的要求,擔心是否能與新的人合作愉快。

我擔心了很多很多……

其實這些都是表現,最根本的還是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沒有信心去嘗試打破自己的邊界。


疫情期間,有人轉型掙錢了,有人只能哀嘆沒工資領。差距在哪?

結語

這次的疫情讓我真正有了一次直面自己內心的機會,也許我們這種人更需要做的就是不怕自我揭露,怕的是自我逃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