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

假如时光倒流_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都知道,好汉敌不过人多。

在精锐的特种部队,每个人都有兰博的身手,100人遇到二三千人,也是得死。

如果是冷兵器时代,由于需要贴身肉搏,军队数量就更为重要。

戚家军是主要对付倭寇的部队,最出名的是鸳鸯阵。

在较远距离,戚家军采用火炮、火铳和弓箭杀伤倭寇。

而倭寇善于近距离一对一的肉搏,戚家军就采用小团队的鸳鸯阵对付。

通过狼筅(大毛竹)、长矛、盾牌、长刀、耥耙、短刀等配合,形成一个灵活的战斗班,可以对付数倍的倭寇。

就是依靠这支戚家军,戚继光杀败了数倍的倭寇,肃清了海疆。

随后,戚继光带着戚家军驻守北方。

然而,戚家军的鸳鸯阵适合对付倭寇这种步兵,无法对抗蒙古骑兵。

所以,戚继光有进行改良,以战车为作战核心,克制蒙古骑兵。

这种战车装备弗朗机轻炮2门,还可以安装鸟铳等火器,周边都有木板以对抗蒙古弓箭。

每辆战车是10个士兵操纵火器和火炮,在远距离压制蒙古人的弓箭。

另外还有10人作为简化的鸳鸯阵,以藤牌、镋钯和长柄单刀迎敌,防止蒙古人冲过来肉搏。

稍有差异的是藤牌手应匍匐前进斩砍敌人马脚,长枪手则挑刺敌军使之堕马,竹制的狼筅部分已改为铁制。迎敌时骑兵先在前方阻挡敌人,让战车有充裕时间组成作战队形。

其中重型战车还可以安装大将军重炮,同时戚继光也编组骑兵,以增加战术的灵活性。

一旦开战,以大量战车为攻守核心,步兵防御,骑兵策应。

这种打法存在机动性不足的致命缺点,但戚继光只是负责卫戍地方,并不需要长距离进攻,所以战术还是可以接受的。

平时,戚继光则依靠堡垒进行防御。在戚继光见一下,朝廷批准施工1200座,工程绵延十载才竣工。堡垒标准规格是三层,台顶方12尺,可驻守30至50士兵,建筑材料砖石灰泥主要由北方士兵自制,筑成后,主要由南兵把守。

戚继光到任前,蓟州十五年间换了八任总兵,而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则长达14年之久。蒙古人不敢大规模进攻,几次小规模攻势都被戚继光击溃。

他请求征调一些他在浙江时的旧部,朝廷批准把他在浙江训练的士兵调到蓟州,最初员额为三千人,后来扩充至二万。由于北方士兵质素极不理想,戚继光还是主要信赖来自南方的旧部。

然而,戚继光1588年就去世了。

而戚家军最后的覆灭是1621年,相隔差不多30多年,早就不是之前的戚家军了。

在浑河之战中,所谓童仲揆、陈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明世统浙兵三千,可以算作是戚家军最后的一支。

然而,区区3000人面对的是2万清兵围攻,胜负已经没有悬念。

资料这么写:后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营,明总兵陈策、童仲揆、张明世、戚金等将领沉着应战,积极布阵,誓后金兵决一死战。明军以火器射击,杀伤相枕。火药用尽,两军便开始短兵相接。战斗极为激烈,明军的步兵没有弓、撒袋,他们持三尺长的竹竿枪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层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临时与后金兵交战,一度胜负未分。但后金增援部队加入,明军浙营溃败,陈策、童仲揆与戚金、张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战死。后金前后损失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战将。


此战3000戚家军全军覆没,也斩杀清军5000多人,算是最后的辉煌吧。


萨沙


这个只能说是被明朝自己作死的!从编制上看戚家军不属于朝廷的中央军,因为张居正的缘故(戚家军是张居正组建的),在张居正死后这支部队在明朝高层眼里就是个异类后娘养的,高层有意借清军之手除掉这支部队排除异己,这是戚家军战败并覆没的主因。

戚家军战斗力强大并不是天生的,这个是由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戚继光在辽东按着戚家军的编制组建一支3万人的部队,这支部队有火铳8000支,大炮100多门,总共花了6700万两白银,这是当时明朝4年的所有财政收入,这样的一支部队战斗力确实非常强,名副其实亚洲第一军。但是呢,也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弱点所在,那就是烧钱,除了组建这支军队花了大笔钱,养这么一支部队也得非常花钱,明军90%的军费都被戚家军给花掉了(这也让其他明军是眼红嫉妒恨,他们巴不得看戚家军出丑,不愿出手相救)。

明庭高层戚家军在戚继光死后切断了对戚家军的财政拨款,这使得戚家军的后勤被断,光有枪炮却没有弹药。俗话说得好,有枪没弹药不如烧火棍,这火器没了弹药真心不如刀枪剑戟好用,战败是迟早的事,这是戚家军会在与清军交战中战败的主要因素。


优己


戚家军,总编制4000人,戚继光率领下这支军队历经百战杀敌十万未尝一败,被称为“16、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而能够让这样创下过最强军队之名的戚家军,全军覆没的“浑河血战”,那更是堪称精锐检验器了。

参战双方分别是:秦良玉3300白杆军加上3000戚家军对战后金八旗主力军精锐。

参战双方不可谓不精锐,其结局虽以后金努尔哈赤惨胜、白杆军损失惨重、戚家军全军覆没收场,但大明的这两支精锐步兵亦给清王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先前跟近十万明军厮杀,近乎屡战屡胜的八旗军,竟然和白杆军、戚家军对战时,出现了【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的现象,让努尔哈赤战后,直接处理了四五位将领。

至于这支戚家军,为何没有如戚继光时期,打出无敌的战绩,原因有四点。

其一、步兵对战骑兵,本身兵种上就不占优势;

其二、这支戚家军已经不是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只是后来其他将领招募的新兵,按照戚继光练兵方法,打造出的“同款”山寨版;

其三、指挥的将领水平有限,无法和戚继光相提并论;

其四、戚家军面对的对手数量太多,而自己并没有明军愿意支援。

战不胜,非战之罪,实在是当时明朝将领畏惧敌人强大,使得秦玉良和戚家军独自作战,哪怕战力非凡,也是双拳难敌四手,最终败下阵来。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有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例如骑兵到了山地就举步维艰。如果你把建州八旗换到浙江福建来和戚家军打,恐怕这个问题就得换成:战斗力爆表的八旗军,却为何会在江南全军覆没呢?

戚家军是为了在江南水网地带对付倭寇而组建的,其作战区域道路狭窄、地形复杂,近山、近水、近林,这就决定了戚家军只是一支轻步兵,只有轻甲或者完全不披甲,作战对象也同样如此。

戚家军的适用战场是多水、多山、多林之地,为了行动方便,一般不会披甲



而在辽东,作战地形完全不同,特别是浑河一带,是典型的平原,利于骑兵作战。这种地形要用步兵对抗骑兵,必须是重甲步兵结阵,拥有大量弓弩或者火器,最好有工事或者是战车作为屏障。

浑河是建州八旗重甲骑兵的主场,可以尽情驰骋,戚家军却无用武之地

以上东西,戚家军都没有。没有重甲,没有弓弩,战车、火器很少,工事是临时挖掘的浅壕,后面加上高粱杆和泥巴糊成的墙。火器也不靠谱,持续发射很容易过热失效,

在面对建州叛军的重骑兵冲阵时,除了拿命去顶,还能怎么样?关键是人还少,戚家军实行的是精兵政策,一直就只有数千之众,和几万建州八旗在平原上交战,全军覆没是很正常的事情。


海军史研究会员


戚继光被调签到九边应该十几年

调遣戚继光的时侯俺答汗因为要求的得到满足,所以不要大规模了,就是中等规模的的入侵都相对较少

历史上戚继光虽然大型甚至中型战役都少,但是小规模的冲突较多,在小规模冲突中戚继光的军队和蒙古部落冲突中实际上四个字互有胜败

中国人本身神话历史人物,岳飞算是成功封神,戚继光百度百科里面什么董狐狸光是两个战役歼灭蒙古八万人,问题是这两个部落总人口才几千人,战士总数才千多人

实际上我反而认为戚继光的军事才能确实不错,但是恰恰透过戚继光才可以看到明朝军事战斗力在明后期的隐患

我记得戚继光儿子和当时部下及一些文人都纪录了戚继光九边时期战绩,连戚继光这样的军事人才在和蒙古的多次冲突中只能做到互有胜负

实际上俺答汗还好没有努尔哈赤的野心那么大,否则明朝嘉靖时期的边疆危机会更更大

另外后金的军队战斗力应该不再俺答汗之下,仅仅奢望依靠一两个将领怂天怂地,而不是修内政,发展经济,是没用的


风中小草59


说起浑河之战,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这场血战,直接葬送一直以来威震八方的戚家军。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经典战例,而浑河之战,也可以列为其中之一。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红极一时的戚家军,在后来为明朝冲锋陷阵的战役中,全军覆没,这就是戚家军的结局。小雪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戚家军为抗倭而组建,一个由农民组建的武装力量,在武器装备、军队纪律、战役指挥等方面,可能达到了世界第一这样一个高度

说起戚家军,可以比肩厉害上有名的杨家将、岳家军,他们是一支由农民组建起来的人民武装,虽然农民本身没有战斗力,但是,它因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严明的军纪,让所犯之敌无不闻风丧胆。

据历史记载,当时戚家军,配备了先进的鸟统作战,还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炮——虎蹲炮,此外,他们还装备了军刀和铁甲,可以说,这样的装备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非常先进的。

除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令人惊叹的,还有戚家军变态的军纪。

临阵诈称疾病者,斩首;临阵抛弃军器者,斩首;临阵退缩者,斩首;一人退却则一人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斩首;至于杀平民冒功、奸淫妇女者,更是必死无疑。

这种严明的军纪,客观上增加了戚家军的纪律,整齐的军纪让他们在战斗中,会凝成一股绳,达到战力最大化。

还有他们的阵型,他们创建了一种叫鸳鸯镇的阵型,用短刀和长枪配合,不管什么样的地形,都可以置对手于死地。

浑河之战,努尔哈赤用兵如神,戚家军损失殆尽,为明朝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书写了一曲人间悲歌

公元1621年,也就是明天启元年,沈阳危及,努尔哈赤带兵直逼沈阳,而川军女将带领的部队和戚家军带领的部队先后驰援沈阳。

军情可以说瞬息万变,在他们到达沈阳不远的浑河时,沈阳已经失守,而此时,浑河之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打。

川军在数次进攻中,都挫败后金部队,后来,他们使用火炮,向川军进攻,川军败下阵来。

而就在后金部队渡过浑河的时候,戚家军开始战斗,他们使用火炮、鸟统等先进装备,让努尔哈赤尝尽了苦头,但是,前来增援戚家军的明军被努尔哈赤半路截杀,他们没有军队驰援,终于在浑河之战中,溃败下来。

战后,明朝派人来安抚他们,他们只说了一句话:把我们编入明朝军队。

后来,戚家军没有了编制,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小小雪说历史,本文原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要说这"浑河血战"可谓是真的惨烈至极,不仅仅是戚家军,白杆川兵在这一战中的体现出来的血性也是令无数人为之敬佩,清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而造成这两只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内部斗争,从而导致明朝军队孤军奋战,没有增援,以至于被活活消耗死。当然,敌我兵力差距数倍,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提起戚家军,任何一个熟知其历史的人都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戚家军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以主帅姓氏命名的著名无敌军队,另一个就是岳飞的岳家军。

为什么说"无敌军队"呢?

自从戚家军组建以来,从未在任何一场战役中败过,因抗击倭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1621年,也就是明朝天启元年,因为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后金主帅努尔哈赤趁此机会直逼沈阳,很快便率军猛攻沈阳,而沈阳仅仅坚守了一天,便宣告沦陷,守将战死。

虽然沈阳第一时间将消息传递出去,但是留给戚家军和白杆川兵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当4000白杆川兵和3000戚家军赶到沈阳附近的浑河时,沈阳已经宣告沦陷,就此浑河血战拉开序幕。

由于当时后金有着数万人,而白杆川军和戚家军加起来也不足万人,因而明军只能死守以待援军到来,因为戚家军配备的是鸟铳,所以戚家军在桥南扎营,而肉搏战强悍的川军则在桥北扎营,八旗骑兵屡次冲锋都被川军击退。

其中固然有川军不畏生死、组织纪律严明的功劳,同时川军配备的奇特武器也是令八旗军措手不及,《满文老档》记载:"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

经过数次激战,双方都死伤惨重,但是由于川军长途跋涉,加之又缺乏补给,4000川军将士苦战下来,已经所剩无几,在统帅的带领下突围成功,进入戚家军军营继续坚守,等待支援。

而此时戚家军在不断用远程武器支援川军,用铳炮击杀数千名八旗军,而此时已经击溃川军阵营的八旗军,全力进攻戚家军营,随着连续不断的高强度战斗,很快,戚家军火器弹药便消耗完了。

剩余川军和戚家军一起同八旗军展开肉搏,双方激战,一时胜负难分。但是此时戚家军等人苦苦盼望的增援部队却还没有到来,而后金的增援部队却来了,五万多八旗骑兵数轮冲锋,戚家军已然溃散,大家都知道在平地上骑兵对步兵的碾压有多么占优势,更何况双方人数和状态差距如此之大。

随后明军剩余将士皆被包围,八旗军万箭齐发,戚家军同白杆川军七千余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回望整个浑河血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白杆川军和戚家军实在是尽力了,而造成他们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可以说就是他们所效忠的朝廷,因为朝廷的内斗,导致增援不及时,剿倭寇,御蒙古,参与"万历三大征",立下赫赫威名的戚家军就此在历史上落幕。


历来现实


全军覆灭的原因很多,第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跑。展开来聊聊。

戚继光平息倭寇后,在张居正主政时期,从福建调往蓟州,作为蓟州总兵,负责对付北方的蒙古或者说北元。调任不久,因为要整备军队,就要求调派部分戚家军骨干负责训练。由于张居正要求戚继光对敌采取守势,基本上除了一次蒙古俺答入侵无功而返外,基本上十五年无战事。

戚继光作为军事将领,很显然希望能够主动进攻,也做了对应的安排,针对蒙古骑兵的冲击力,也改造了鸳鸯阵的部署。正前方为骑兵,次后方为“杀手“10人,中间为火炮战车,貌似今天的步兵装甲车,多开射击口,用佛狼机为主要进攻武器。最后方为步兵。作战时,用骑兵和杀手延缓骑兵冲击,火炮战车围成圆形方阵,射程250尺,负责杀伤马匹,步兵以鸳鸯阵接敌。

在浑河血战中,根据历史的记载,最初上战场的是四川兵,后面是浙江兵。四川兵被全面歼灭后,主将转到浙江兵营。因此来看,当时的浙江兵营属于中军或者后军的位置。带兵的是戚继光的后世子孙戚金(此人曾经随刘綎参加万历抗日援朝)。努尔哈赤开始全力进攻浙江营。估计当时也是沿用的戚继光的战术,虽然经过屡次冲击,三千浙江兵还是抵抗住了后金的进攻。此时,援军已经紧急赶来,明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一路顺利,后金的阻击部队望风而逃。明军一直杀到努尔哈赤的附近,但是后金军进行反击后,援军被击退。困在浙江兵营内的主将陈策、童仲癸以及戚金再次向外求援,总兵袁世泰以敌人强大为由拒绝派援兵。而此时,后金援兵已经来到,激愤之下,合营决战,120多名将官带着残余部队反向冲锋,终于绝大部分遇难,仅有几十个人冲出包围圈。

从此战双方阵亡的人数来看,后金记载的将领就有九人,兵士数千。由于戚继光最初的部署,这批浙军只有火器,没有弓箭也是全军覆灭的另外一个次要因素。

大家如果想有对这场战斗有直观的感受,可以参看美国的西部片,最初垦荒的白人在野外遇到印第安人进攻的场景。

补记:此战双方投入兵力,明朝是两万三千人,后金是六万人。战役结束后,明朝预估为两万人,后金为三万人。资料来源为维基。


江琯


我是扎心君,我来哔哔几点。

1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诗。文武双全啊!戚家军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当时,天下承平日久,明军腐化堕落,不堪一击。甚至出现,龙山之战,上万人被几百个倭寇追得鸡飞狗跳,抱头鼠窜,剩下戚继光一个光杆司令的奇景。平时抢劫百姓十分凶恶,战时跑得比兔子还要快。老百姓“宁可遇倭贼,毋遇官军;遇倭可逃,遇兵难逃”。痛苦迷茫中,戚继光突然发现一丝曙光。就是偶然找到了视民间械斗是家常便饭的浙江义乌人,那个真叫悍不畏死,老子打死了,儿子接着上。咱家啥都缺,唯独不缺倔犟。咱家啥都有,唯独木有孬种。为了争矿产,义乌矿工和永康矿工合计3万人,一次打了4个月,锄头钉耙,枪炮齐鸣,死伤2500人左右。官府只敢在旁边看看。这种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连戚继光也是大为惊讶。“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于是想尽办法,从零开始,从民风彪悍的浙江义乌地方,招募朴实憨厚的矿工,农民。经过三年的刻苦训练。以重金打造成能征贯战之师。戚家军军纪严明,武器精良,阵法巧妙。曾国藩编练湘军,学的就是戚继光。捧着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天天琢磨。戚家军军纪到了变态的地步,临阵诈称疾病者,斩;临阵抛弃军器者,斩;临阵退缩者,斩;一人退却,则一人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队长牺牲而全队退却,则全队斩首;至于杀平民冒功、奸淫妇女者,更是军法无情,必死无疑。三大纪律,八项规定。戚家军也有军歌的哦。



武器上,戚家军普遍配备了先进的鸟铳,还使用了威力巨大的“虎蹲炮”重型火炮,因其射击时像猛虎蹲坐的样子而得名。戚家军还装备了特别打造的狼筅,军刀和棉铁甲。有人评论,戚家军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


在阵型上,戚继光改进了天才唐顺之发明的鸳鸯阵。这种阵型以12人(原来5人)为一个作战基本单位。战斗时,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有鸳鸯阵,三才阵,二才阵各种变化。在北方发明了步兵,骑兵,车兵,炮兵混合大阵。三万人的大军中,有火統手,弓箭手,火炮手,盾牌手,狼先手等等各种兵种。

戚家军,作战流程,在相隔百步时,以火炮轰击;五十步时,以鸟铳射击;随后长枪手每人射箭九支,镗钯手每人放火箭一支;随后刀盾手投标枪。敌人在与鸳鸯阵短兵相接之前,要挨上一次火炮齐射、一次鸟铳齐射、108支箭、6支火箭、6支标枪。只会玩武士刀的倭寇哪里吃得消啊。

2,1559年吸收浙江义乌、金华等地的农民、矿工组建起来的戚家军,最初只有3000人左右,在北方,最多时期也不过3万人,(花费了朝廷7800万两白银,占朝廷4年的财政收入)。兵在于精,不在于多。在浙江的抗倭战斗中戚家军曾多次创造了己方个位数阵亡而倭寇阵亡数百甚至上千的经典战例,戚家军抗倭的十余年里杀敌总数超过十万,一路征战下来杀敌和被杀比例通常高达50比1,而自身却一直保持着精兵模式,(毕竟是用钱砸出来的)戚家军其实是戚继光的家丁部队,不属于明军正式编制。成为了当时亚洲最能打的部队。朝中有人好做官,戚继光的后台支持是一代名相,首辅张居正,1582年,(万历十三年)张居正死后被清算,1585年(万历十五年)56岁的戚继光也被迫解甲归田。1588年,59岁戚继光病死,英雄末路,临死前,连买药的钱💰都没有了。真让人寒心,手脚冰凉,一直寒到脚后跟!


3,万历朝鲜抗日战争,戚家军将领吴惟忠率带领3000名戚家军参战。平壤战役攻占了平壤城外的制高点。按照作战之前的动员,明军首个登城者有300两的赏金,出国作战者有43两的年俸,可是戚家军在朝鲜血战鬼子,回国之后却被拖欠饷银,公元1595年,戚家军3200人被当时的蓟镇总兵王保,诱骗到演武场之后,赤手空拳,全部杀害。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山河变色,天地不容。这帮下水要命,上岸要钱,顾头不顾腚的衣冠禽兽,不,禽兽不如。可怜我大明血性的悍勇将士,木有战死在沙场,切成了自己人的刀下冤魂。从此,正宗的戚家军,已经名存实亡了。一个国家连当兵刀口舔血的钱都要贪,亡国不远了。



4公元1621年后金对大城市沈阳发动了进攻,秦邦屏率领的4000川兵和戚继光侄子戚金率领的3000浙兵前往沈阳支援,结果沈阳守军几乎不战而降。总兵陈策下令还师。游击周敦吉等一再请战,诸将激动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估计打心里还没有瞧得起后金。什么八旗,野猪皮,木有放在眼里。真正当兵的都有血性傲气的。

川兵和浙兵在无奈之下,只能在浑河附近,对抗数万的后金骑兵,大战强敌之前,川军和浙江兵还互相看不顺眼,瞧不起,分开列阵。这时候,戚家军除了是义乌人,和推着戚继光发明的战车,偏厢车,其他和戚家军已经八杆子打不着了(戚家军本来是步兵,骑兵,车兵,炮兵,弓箭手,火枪手,炮手混合编队的,因为,朝廷舍不得花钱,就剩下步兵,车兵了,木有弓箭手,弹药也不足)。开始后金骑兵也没能占到便宜,打头的精锐红巴甲喇军经恶战被击败,当即退却下来,八旗军上下震惊!但是汉奸李开芳以千金,重赏沈阳城刚刚投降的明军炮手,用红衣大炮轰击明军阵地,猬集的步兵方阵,被炸得血肉横飞。史书记载,发炮无不立碎者。后金箭雨铺天而降,铁骑往来冲杀。下马的重甲步兵,推着盾车缓缓而进。我军前仆后继,死战不退,傲然挺立,蔚然不动。苦苦鏖战多时的川浙兵与八旗兵打得胜负难分。明朝万余人的支援部队在几公里远的白塔埔,先按兵不动,后一触即溃。

形势十万火急。总兵陈策、童仲癸再派使者向总督袁应泰泣血叩首求援,死道友不死贫道,袁书呆子,竟以后金强大,派兵也扭转不了战局为由,拒不答应。双 方血战到天色将晚,明军伤亡殆尽,历史总是在重演,仿佛抗战时常德保卫战的余程万虎贲军,弹尽,粮绝,援无。八旗援兵源源不断的赶到战场!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戚金一声呐喊。童仲癸见已方援兵迟迟不至,遂与剩下的将士,不愿苟且偷生,抱取义成仁之志,决死回马,杀向数倍于已的后金八旗军阵中,最终除极少官兵突围幸免回辽阳外,总兵陈策、童仲癸与副将戚金、将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大小将校共120多人全部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悲壮殉国。明军全军覆没。后来清朝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为了稳定军心士气,祷念在此役众多的阵亡者,努尔哈赤不得不在十六日,专门举行了祭奠亡灵的大会。战后,明廷派人来抚慰劳军,问剩余的浙军有何请求。这些最后的戚家军流泪说:“我们不要赏赐,请把我们编入其他部队,与八旗军决一死战!”后来,他们被编入其他部队,参加了沈阳之战,全部战死沙场。曾经驰骋疆场数十年、所向无敌的戚家军,终成绝唱。瓦罐不离井边破,做大将难免阵前亡!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啊!

5浙江金华、义乌等地也因为戚家军连年征招而男丁锐减,家家举番,户户挂孝,处处悲凉之景,时时惨淡之像。再也无力组建起一支像样的部队了。杜甫诗。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陈陶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每当读到这里,怅然若失,悲愤莫名。历史是纷繁复杂的,有飞黄腾达,就有苦难深重。佛家八苦,人生无常。唯先辈拳拳报国之心不敢忘。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兄弟们,战场上见了!

先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无能的扎心君


因为这只军队就不是戚家军啊。

所谓戚家军血战浑河,根本就是现代网文编出来的热血诈骗网文。

《明实录》中,对于浑河之战的记录是这样的:

川浙总兵陈策等率师援沈阳,及奴贼战于浑河。死之时,策等提兵至浑河桥南,闻沈阳失守下令还师。禆将周敦吉等固请进战,石柱土司副总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与诸将营桥北。浙兵三千与陈策等营桥南。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杀奴二三千人,贼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诸军饥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皆战死。他将走桥南入浙营,奴围之数重。副将朱万良姜弼拥兵去浑河数里观望不前,及贼围,浙兵始领而前,与贼遇即披靡不支,贼乃萃力于浙营。初用火器击之,杀伤相枕,火药已尽,短兵接战,遂大败。陈策先死,童仲揆骑而逸,副将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马语其属曰:“吾二人得死所矣。"与诸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皆死。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通篇的记述只有浙营二字,而这个浙营,恰好就成了所谓戚家军的代言词。

只能说,这是一个逻辑错误。即戚继光的戚家军是浙江人,所以浙军都是戚家军。


如果大伙仔细看过戚继光的一生就会发现,他最早亲手打起来的那支特种浙兵,在戚继光调任蓟州总兵时,就已经作为亲兵部队一统前往大明国门了。可以说后来的浙兵,真的是跟戚继光半点关系都没有。

另外这支军队的士兵,按照《神宗实录》的记述,那都是新招募的步兵,原来的浙军老兵大部分已经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八旗军全歼,剩余有八千残兵退守在辽阳城内,而新招募的步兵也不是只有这一支,另外还有两支,后金围攻沈阳时奉命前去支援,不过一直到浑河之战,也只是行进到天津和京师。



再就是这支浙兵的指挥将领,主将陈策,是广东东莞人,一直以来都在四川任职;副将童仲揆是南京人,却一直在江西任职;周敦吉是四川永宁参将;最后唯一和戚继光有关系的,就是戚继光的族侄戚金,却也是被革职了十一年,最后去援辽的时候,所带领的也只有300真定亲兵。


现在很清楚了,这支浙兵,和戚继光将军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像什么鸳鸯阵之类的都很扯淡。真实的战斗场景中,浙兵只是用了车营的战斗方式来防守作战,而且这个车营战术还是不完善的,整场战斗浙兵只是在用火器可敌,根本就没有戚继光将军设计的掩护战车的杀手队和骑兵营,这样一来,车营的实用性就被大打折扣,在广阔的辽河平原上,没有机动性的掩护,只是靠战车把自己围成铁乌龟的战斗方式是迟早要吃大亏的。

不过我们还是要称赞这些勇士,即使是新兵,即使他们近战很垃圾,他们还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没有投降,没有一哄而散,3000人从上到下,逃生者寥寥无几,可以说,他们不是什么强大的军队,但他们绝对是优秀的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