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英才 翰墨情懷—著名書法家蔡民基書法藝術欣賞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是藝術家精神超逸的外化,是一個證道覺悟的過程。數千年來,翰墨與個人修養相互打磨,塑造了我們中華民族心理和文人特質。因此,筆者認為,書法是一個由技到藝,然後證道的過程。

宣紙為田,翰墨為犁,陰陽和合,一支如椽大筆以意領氣,意到筆隨,神融筆暢,師法造化,道法自然,以獨特的國學觀念,提煉自己的書法理念、深入書法殿堂,在當代書壇風格獨造。這就是蔡民基先生的書法藝術給我的深刻印象。

不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發展角度來說,現為中國榜書家協會副主席兼黨組書記、中國書協會員、北京書協理事、中央國家機關書協副主席、中國書法教育發展促進會執行主席的蔡民基先生,都是一位有完整書法體系與創新理念的實力派書法家。

中華英才 翰墨情懷—著名書法家蔡民基書法藝術欣賞

(一)

古今互融

這是一份歷代中國書法經典目錄,其中包括楷書卷、行書卷、隸書卷、草書卷、篆書卷,還有甲骨文(契文)、金文、石刻文、簡帛墨跡等。在蔡先生的書房裡,歷代書法精典幾乎無所不有,一有時間他就逐一閱讀梳理研究,精心臨摹。他把楷書作為敲門磚,之後向行書、草書拓展,併力求將楷、行、草熔為一爐。紮實的楷書和行書功底,為他寫好榜書提供了有力的技藝支撐,而高古的草書技藝又使其榜書彰顯出與眾不同的風格與風采。

說到草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令很多人讚許的名字——聖草堂。這是蔡先生為自己的書房起的堂號。為起好堂號,他動了不少腦筋,朋友們也提了不少建議,但都不如他意。一天早上,他臨摹《草訣歌》,第一句“草聖最為難”給他帶來靈感。於是,“聖草堂”誕生了,意在於用攻克和超越中國書法中最難的草書來激勵自己。當然,這也與他最喜歡草書有關。陸機的《平復帖》,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獻之的《中秋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張旭、懷素的狂草和徐渭的草書等等,讓他愛不釋手。見縫插針,有空就拿出來讀一讀臨一臨,對於他來說,這是一種奢侈,也是最大的享受。

研讀歷代書法名家之經典,學習字體間架結構之巧妙,總結書法發展演變之規律,他從中汲取了大量營養。他尤其注重研讀魏、晉、漢、唐書法名家的經典。他說:“如今用不多的錢,就可買到歷代經典範本,用心臨摹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關鍵在於發現和選擇。這就如人們面對紛繁的信息,關鍵在眼力。”他的楷書、行書、章草和榜書,安靜簡穆,雄深雅健,高古典雅,超凡脫俗,就得益於對古代經典的深入挖掘與選擇,是與古人心靈互動的結晶。

蔡先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觀點。他認為,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從遠古走來,就是世界藝術中最高級的一種形式。書法藝術包括用筆、結構、章法等“實”的內容,更包括神采、氣韻、意境等“虛”的內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共同表現書法作品的審美價值。用筆、結構和章法都是可見的形體。用筆有遲急、起伏、曲折之分,筆鋒有正側、藏露之別,筆畫形態有方圓之不同,還要講求筆力與筆勢;結構有奇正、疏密、違和等法理;章法則有賓主、虛實、避就、氣脈連貫和行列形式等表現方法。三者既有區別,又相輔相成。神采、氣韻、意境,都是無形之物,須通過有形的用筆和結構、章法加以表現。神采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古人評論書法,早有“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的說法,但同時又指出“規矩既失,神則無存”。神采美只有通過形質美才能表現出來。氣韻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是形與神之間的橋樑,是表達情性的介質。書家只有掌握熟練技巧,運氣達毫端,以氣行筆,點畫間氣脈相通,氣韻和神采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根本固華實茂,源流深光瀾彰。欣賞蔡先生的書法藝術,其書法理念與創作過程都與眾不同,既有對優秀傳統的有機繼承,又有對精湛藝術的獨到創新。他將幾十年豐富的社會經歷匯於筆端,將儒、釋、道文化的全面修養化為行為,其動作間既有行意的拳法與套路,氣沉丹田,力貫臂腕。三九嚴寒,他揮毫潑墨,舉全身之力於筆端,不多時就汗溼衣衫,甚至汗盈滿面。

筆者曾幾次看他寫榜書,可謂隨筆一點即如高峰墜石,每根線條皆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導之泉注、頓之山安,其輕淡處薄如蟬翼,渾厚蒼然處重如崩雲,迴轉宛然處婉轉蛇驚,演繹了自然的道法,大千世界的變化被抽象成了獨立的理念。

(二)

亦蕭亦劍

2011年10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召開國際研討會,共商早產兒救助大計。出席這次會議的有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瑞典、荷蘭、丹麥、南非、也門、菲律賓、印度、埃及、韓國等十多個國家的早產、遺傳資深專家,其中有世界遺傳聯盟主席、國際病友會組織秘書長、美國出生缺陷基金會副總裁,印度新德里斯里蘭卡恆河拉姆醫院遺傳醫學系主任、新德里皇家學院院士,菲律賓全國新生兒篩查技術工作組在衛生署的聯合主席、新生兒篩查學會的創始總裁,WHO資深顧問,等等。

送給這些國際友人什麼禮物呢?大會組委會的領導著實花了一番心思,最後選擇了體現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兩件文化禮品作為國禮相送。一件是景德鎮仿官窯瓷器,另一件就是蔡先生的書法。10月30日,當蔡先生把一幅幅書法贈送給國際友人時,贏得陣陣掌聲和稱道聲,並紛紛要求與他合影留念。大會組委會為什麼選擇蔡先生的書法呢?答案是:他的書法具有中華民族的風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風采。

2011年12月10日上午,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華詩學研究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的“領導幹部國學大講堂”在中共中央黨校南院昇平頤和論壇中心開講。蔡先生應邀贈送作品。當他的作品展示在隆重的開講儀式上時,贏得全場熱烈掌聲。不少人稱道,大氣磅礴,剛柔相濟!

2012年2月16日至18日,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繼承人佩姬·洛克菲勒率領全球家族公益協會總裁等一行9人來華訪問。蔡先生的書法作為唯一的國禮贈送給這些國際友人,深受歡迎。當佩姬·洛克菲勒看到贈給她們的作品後,連聲稱道:“你的書法寫得大氣磅礴,真漂亮!”佩姬·洛克菲勒回國後,將蔡先生的書法張掛在自己的辦公室,並將照片從大洋彼岸發到蔡先生的郵箱。

這樣的例子,僅是蔡先生書法苑中的花絮,但卻道出了許多人之所以喜歡其書法的奧妙,那就是:他的書法,既有柔和之美感,又有陽剛之骨感。

他說:“中國書法必須是文人字,但絕對不能成為掌中玩物。書法既要給人以美感,更要給人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書寫內容與藝術形式相統一,才能起到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的作用。讓人欣賞書法,不能像喝白開水、把弄玩物,也不能像喝辣椒水、手捧熱炭,欠之則弱,過之則火,文武交融之適度至關重要。”

書畫作品會說話,這“話”就是書畫家內在素質思維的外化和精神風貌的展示。正如羅旦所說:“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就藝術的美。”

蔡先生曾是一位軍人。在古代中國,軍人向來是講究上馬殺賊、下馬草書文武兼備的人物,既有大漠落日的雄壯,也有杏花春雨的柔美。應該說,蔡民基的血管裡流淌的是軍人的勇武,但他血管上游也和王羲之的墨管相通。

由此想到,對於書法的習練,是一個人的人格氣韻修煉的過程,火候到了,即使隨手一揮,便成佳構。我們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流傳的主要法帖,大都是生活瑣事,也就是今天的便條,但他們的人格在這裡面表露無遺。隨意在這裡,是藝術之道法自然。這是一個化境,對於書法與人格的相配,是一個內與外互相表現問題。字如其人,蔡先生的書法偏於高古,更偏於雄奇,這與他的文化底蘊和職業特點有關。

由此聯想到,古代中國那些文人們,衣衫飄飄,芳草夕陽,圍爐夜話,瓶插梅花,騎驢踏雪……大都與古代書法息息相關。那些人,生活和生命裡散發著墨香,骨頭也浸透著墨香。書法,能表現出人的生命狀態。記得韓愈在《送高閉上人序》中曾這樣描述張旭的書法:“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生命與書法完美結合的印記。

有人說,見蔡先生書法,就知蔡先生其人。許多藏家感慨:蔡先生的書法文中有武,武中有文,張弛有度,字裡行間彰顯的是大中華凜然的正氣,是儒、釋、道的廟堂給人的勃然衝擊,是有文武雙向修養的大創作,以精神狀態的解脫為旨歸的審美,令人歎為觀止,不得不拜,心中肅然。

有一位藝術評論家這樣讚美蔡先生的書法:“他的字,如騰飛的龍;他的字,如蕩氣迴腸的詩;他的字,如千迴百轉的路;他的字,如餘音繞樑的歌;他的字,如反彈琵琶的舞者,歎為觀止;他的字,如運籌帷幄的帥者,領袖群英;他的字,如萬物在森林中,暢遊穿行;他的字,如在萬涓春水裡,行雲奔騰;他的字,在浩如煙海的畫卷上,濃墨重彩,張弛有度;他的字,在震撼心靈的啟迪裡,引人入勝,動人心魄;他的字是一曲英雄的讚歌。”

有一位詩人評論家這樣讚賞蔡先生的書法:“山之巔,舉杯飲魏晉三國;文武交融,竹管狼毫的風骨凜然;在力透紙背的盡頭,蕩氣迴腸。石之堅,揮毫相聚吳越蘭亭;古今互動,墨海宣紙的馳聘無限;在飛白飄逸的刀鋒,精妙絕倫。竹之潔,墨載幾色千秋寒暖;經天緯地,谷底峰巔的造詣非凡,根深葉茂。字之魂,映透萬里河山;剛柔相濟,以藝術的高度運籌帷幄;在撼人心魄之處,揮灑自如。超越鷹群,在午夜,提神運筆之際,呼吸已與雪山相擁;遠離世俗的高度,浮躁與狂熱銷聲匿跡;宣紙與筆墨,逼真地構建出滄桑歷史。”

還有一位資深評論家看了蔡先生的書法即賦詩一首:“剛健遒勁神飛揚,豪放灑脫氣軒昂。格高韻濃質溫厚,瀟散簡遠意舒廣。筆力精妙達神化,章法大度勢酣暢。清秀自然如詩畫,潤澤華滋透醇香。”


(三)

心靜達遠

從一定意義上說,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時代發展密切相關。隨著西方各種意識形態和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湧入,傳統價值觀和文化觀受到強烈衝擊和影響。書法藝術不是在真空中成長的,不能不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書法商業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今,淡泊名利,獻身藝術的大有人在,而心氣浮燥、急功近利、甚至見利忘義之人也趨之若鶩。蔡民基先生不是“世外桃源”之人,也有現實中的自己追求。

甘於寂寞,厚積薄發。書法是寫出來練出來的,更是學問養出來的。書法之“專”須文化之“博”來支撐。蔡先生常說:“包括藝術家在內的任何大家,都是專博通結合的大家。在專上要力求高精深,在博上要力求寬厚重,具有與“專”相適應的複合素質與綜合能力。所彰顯出的大家風範與氣度,就如國寶之珠光寶氣,是內在素質的自然流露。”

走近蔡先生,在他的身上看不出半點的心浮氣燥。他以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兩次讀研,兩次入國防大學深造,出版過專著三部,發表文章超百篇,多次獲得文學藝術、理論研究獎和新聞傳播獎。他博聞強記,廣泛涉獵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科技等各學科知識,並長期保持著善於積累研究的好習慣。從軍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人;從政,他是一位學者型領導;從藝,他是一位學者型的書家。特別是他參加由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指導、曾來德先生執教的“國家畫院書法高研班”深造後,從中汲取大量藝術營養,書法技藝大幅跨越提升。如果說研究創新書法理論是他的突出強項,那麼書法技藝提升是他發展最快的增長點。看人,既看基礎,更要看勢頭,蔡先生正在向書法理論創新與書法藝術創新的兩個高峰邁進,並不斷突破。

先成“金子”再發光。瞭解蔡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眼光超前、視野開闊、思想理念新、具有大思路、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人。在領導工作中,他有一句名言,那就是:“用心想出來,紮實幹出來,系統總結出來,適時宣傳出去。”他說:“跳動的心臟才是健康的心臟,有起有伏的音樂才是優美的音樂。我們在享受網絡下載之便的同時,可曾想過有多少人在為網絡上傳信息?”因此,他力主“物質精神雙豐收,物質精神雙奉獻”。按照這樣的思路和理念,他所在的單位解放軍某正師級單位於2009年榮立集體二等功,同年本人被評為全軍“四會”優秀政治教員,並受到中央軍委首長親切接見。但在書法上,他主張先潛心把書法練好寫好再宣傳,而不應將“黃銅”當“金子”張羅。他所在單位各種場合張掛著百餘幅書畫作品,作為政治主官的他,從沒有張掛自己的一幅作品。極力彰顯他人,從不炫耀自己。這就是蔡先生的品格!

保持正確的價值觀是最基本的素養。蔡先生認為,作為藝術家,書法家追求金錢價值,可以理解,但不能只盯在金錢上,應努力打造書法藝術的“精氣神”。作為一名書法藝術家,市場認可程度只是一個方面的價值體現,此外還有很多價值可追求。比如,在傳承發揚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上起到引領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高民眾文明程度做出突出貢獻,作品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等等。他說:“書法家能夠成為受人民群眾歡迎和愛戴的藝術家,是最大的人生價值。”因此,當世俗大潮襲來時,他的心是寧靜的;當人們向他索取作品時,他從不憐惜;當自己的作品真正受到歡迎時,他心是最感欣慰的。

(四)

探新求異

瞭解蔡民基先生的人知道,他是一位十分重創新、善創新、能創新的人。在單位當主官時,他圍繞中心主業,組織推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舉措,所主持總結的幾十份經驗做法被軍委、總部和地方政府轉發推廣。當他在國防大學研究生院“軍事戰略”專業學習結束時,對新軍事理論的研究探索開始了。不久,《前瞻以劣勝優》《走向新軍事》兩本專著問世,受到總部首長表揚,引起有關專家和廣大讀者關注。如今正在邁向中國書法藝術高峰的蔡先生,更是一個書法創新的領路人。他不僅善於創新書法工作思路,推出創新書法工作舉措,更善於對書法藝術的探索創新。他身兼書法行業多個高層領導職務,無論到哪個組織和群體中,總是帶去勃勃生機與活力。

博採眾長善於創新。

蔡先生認為,任何的大家,首先是個大人;人做不大,也就難成大家。所謂“家”只是個稱謂或符號。作為藝術家,首先要有寬闊的胸襟,具有理解萬事萬物、包容一切的寬宏大量。他常打這樣一個比喻:人的心胸就如容器,容器有多大就能盛多少水。如果人的心胸像大海呢?藝術家的心胸要能容下整個世界。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都具有可理解性。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寬容大度是他最好的口碑。品質決定行為。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感到他是真誠實在、溫和可親的人,更是一個虛懷若谷、博採好學的人。在看待書法藝術上,他也表現出非凡的包容性:在組織內外從不排他。他看到任何人的作品,總是先看其長學其長,再看其短避其短,必要時幫人改其短。即使走在馬路上,坐在車內,他總是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書法家為各種樓堂館所題寫的牌匾,汲取長處,融入書法創新。他時常提醒已經是小書法家的司機:“要注意多瀏覽和學習街道牌匾書法,這些大都是書法名家的用心之作。”對國家和全軍等舉辦的高層書展,無論再忙他也要去觀看,並組織所在組織的會員去看,從中汲取創新營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創新。人格品質的力量,使他成為一位頗有智慧的創新者。

不斷超越力求創新。

蔡先生認為,書法家追求個人的書寫風格是對的,但不宜過早“定型”。書法創新永無止境,如過早“定型”,無異於作繭自縛,甚至有可能陷入絕境。基於這樣的思考,他在書法藝術上,取之於古人,又不拘泥於古人;追求自己的,又不完全是自己的。在古今互動中不斷創新出具有傳統功底、時代風貌的書法精品,且從不沾沾自喜。有人說,蔡民基先生的書法三日不見,令人刮目相看。但他從不搞離奇怪異的所謂創新,始終追求“方向正,路子對,起點高,定位準,取法古,風格雅”的正宗主流書法創新,以學古人為主,博學他人之長,從不跟風,奮力攀登,不斷超越自我。他以“開一代書風,創百年教育”自勵,並不懈地為之奮鬥。他是一位從不說過頭話、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鑑於此,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會不斷推出具有傳統美感和時代特色的創新成果,並展示於中國書壇。

探索新徑加快創新。

蔡先生從兒童時代就喜愛書法、積累書法。瀏覽祖國大好河山,他最喜歡看的是名勝古蹟、碑林石刻。但他畢竟是一位從政的領導幹部,平時真正用於書法上的時間很有限。怎樣學好書法、加快提高水平?他總結出“兩徑雙成”學習法,即“快速入門途徑,快速成才捷徑;實現理論速成,實現實踐速成”,不僅自己受了益,而且已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方法,並正在創建推廣普及的新模式,主要目的就是解決“書法教育當隨時代”的問題。他說,一個書法家要不斷的入門,即由入低級之門到高級之門,永無止境。即使搞了很多年的書家,也可能還有很多的盲區沒有突破。這是一個漸進式發展的過程,須持之以恆。同時,又要認清時代,打破傳統思維定式,擇機跨越發展。作為一個書法家,要永遠發揚“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同時也要力求“一劍頂十年”的效果。這是信息時代學書法的條件決定的。農業時代靠體能,工業時代靠技能,信息時代靠智能。發展軍事要打破生產力條件的侷限,學書法也要打破現有條件的侷限,前提是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式的侷限。這落地有聲的真知灼見,也許是“三日不見,刮目相看”的奧秘所在。由此筆者聯想到,看一位藝術家的前景,既要看專業基礎,又要看精神狀態,更要看發展勢頭。大藝術家都是在這三者統一中成長起來的。

中華英才 翰墨情懷—著名書法家蔡民基書法藝術欣賞

天道酬勤,世間留痕。

近幾年來,蔡先生先後參加全國軍內外60多次書法大展,19次獲得金獎和銀獎,許多書法作品被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部門和單位收藏,榮膺“中國當代書畫百傑”、“新中國60家愛國實力派書法家”、“國際金獎藝術家”、“全球華人優秀藝術家”、“共和國功勳藝術家”等殊榮,成為當代中國書壇的一位重要的主流實力派書法家,其書法作品的升值潛力可想而知。

(此文寫於2013年6月。作者簡介:商澤軍,著名作家、詩人,曾在《人民文學》《十月》《當代》《詩刊》《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作品,出版報告文學、詩集十餘部,作品入選多種選本及年選;主要代表作有長詩《孔繁森之歌》《98,決戰中國》《保衛生命》《詩人毛澤東》《鐘聲與水聲》《低調的大師》《飛翔的中國》《奧運中國》《國殤:詩記汶川》等;曾獲總後軍事文學獎、人民日報文藝部徵文獎、五個一工程作品獎、《青年文學》獎、人民文學年度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特別獎、2008中國魅力詩人稱號等。因創作成就突出,被總政治部和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軍地兩用人才”先進個人稱號,並被選為第六、第七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