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思:我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中,哪些是应当改变的陋习?

保健生活锦囊


1、尊循环境保护、自然规律与人的关系。

2、把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控放在首位。

3、注重食品安全健康饮食、倡导绿色食品。

4、加强锻炼强健体魄、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华4402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关于“吃”,毕竟“病从口入”嘛。

一大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却每人一双筷子,唾沫星子满盘跑😂更有甚者,就是一些热情的长辈或主人家,特别爱劝酒劝菜,再热情的,就直接把菜夹到你的碗里来😂

长辈或主人家当然是一片好意,但是首先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吃菜都有自己的喜恶,若是自己平常吃的倒还好,有时他们夹的,偏偏就是自己平常碰都不碰的,夹来碗里,吃又吃不下,不吃似乎又对长辈或主人家显得不够尊重,简直就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那些长辈或主人家为你夹菜的筷子并不是公筷,而是那双他/她就着饭菜在嘴里嘬了无数回的筷子😂



受老公影响,我现在到哪里都会用公筷,便开始想不明白,咱中华文明几千年,做什么都很讲究,为啥在筷子这件事上,却偏偏完美的忽略了😂

其实这个习惯想改变也并不难,只要自我坚持,久而久之,身边的人自然也就会跟着改变。



上面我已经提到,使用公筷,我也是受我老公的影响。刚认识我老公时,他便用公筷,最开始,觉得他挺奇怪,可是久而久之,大家也习惯了,只要有他在的餐桌,就都会习惯性摆上公筷。再后来,大家自己也习惯了,即使他不在,公筷也自然而然摆上了桌。

所以习惯这个东西,只要自我坚持,身边人多数都是会尊重的,一些好的习惯,不仅能得到尊重,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你觉得呢?


木头色66


中国五千多少历史长河中,积累和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瑰宝,题目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有一些也在其中被我们代代相传。比如俗语有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这是一句经典的俗语,看起来表面上是在说,食物不一定是越干净越好,但实际上,这句话蕴含了很多道理。

“不干净”并非我们所认为的上面有泥土、灰尘什么的,而是一些细菌的存在,这些小东西被我们随食物吃掉反而是有益处的。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通过自身的调整,对其进行识别并产生响应的抗体,当然,一些益生菌的存在反而会有好处,因此才有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俗语。

但话说回来,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我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中,有哪些是应当改变的陋习呢?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大部分危重病人均为有基础性疾病的或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因为社会的快节奏,让我们忽视了自身的保养。我们缺乏运动,即便是你每天上下班很辛苦。我们缺乏营养的均衡,即便是我们每天的伙食很好。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运动不是你每天挤地铁就可以的,伙食好不代表着你吃的就健康。每天的不规律作息时间加上暴饮暴食,饮酒吸烟等等都属于我们日常的一些陋习。

下面详细举例说一些日常的不良习惯。

1、你家厨房用品种,有纸巾和抹布的存在么?

想必大家都会有这么一个习惯,锅碗瓢盆,有水渍,用抹布或者纸巾擦拭一下就可以使用了。那么,我想问,您使用的抹布多久清洗一次?清洗后是晒干?还是放在厨房内阴干?纸巾选择的是哪一种?厨房用纸?还是母婴卫生纸巾?

其实这种习惯中的干净与否是相对且无法避免的。抹布特别是厨房专用抹布,是特别容易滋生细菌的。我们原本通过清水洗净的器皿,原本表面得灰尘等已经被冲洗干净,但是通过抹布的擦拭会在我们看不见的情况下重新被沾染。

这个问题,就牵扯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道理了,建议针对这种抹布,经常进行清洗和太阳直射晒干。多准备几块进行替换。

2、随地吐痰,肆意咳嗽打喷嚏。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在某些环境下,打喷嚏或者咳嗽不用手遮挡,而且发出声音很大。这些习惯要摒除。通过这次疫情,我们都知道,飞沫传染是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渠道。而飞沫主要部分来源于我们这些不良的习惯。

3、宠物随地大小便。

走在马路上,随时有面临着“踩雷”的风险,一旦被“中招”会很影响心情。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吧!很晦气很恼火。现代社会很多人喜欢养宠物,但是也随之而来的是对宠物的放任,我相信你们会很头疼小狗在骑车轮胎上小便,在马路上大便的现象吧,但是主人的有效制止我相信会让这种现象减少甚至消失。

4、外边是光纤的王,内里是邋遢大王

平日里,穿着打扮都很好,回到家中,臭袜子一个月不洗,脏衣服随地乱扔,垃圾堆满了不到掉,厕所便纸堆的有小山那么高。这些生活习惯存在于现在的年轻人中不在少数。真的好么?这也是陋习。

5、中国式过马路,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中国人都有一个从众心理,认为集体的意识就是好的,这个习惯应用在不同场合确实是好事儿,但在过马路上确实不安全。

6、有福同享的共享方法不一定可取。

比如,有好吃的,送给你点儿尝尝。这种习惯可以增加邻里感情。但在这次疫情下,这种习惯也可能导致疫情的传播。

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来了有好酒,做几个菜,一起聚一聚。一年未见的老友,三五成群,吃个饭喝喝酒,谈谈一年未见的感受。原本不可厚非,但疫情之下,群体传播风险更大,所以这次疫情这种现象不可取。

8、奇珍异兽不可食用。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习惯,我们什么都可以吃,而且要吃的精彩和出奇。但我们忽略了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的危险。那些新奇特中有我们并不知晓的细菌病毒。但我们仍然选择去尝鲜。什么蚂蚱,老鼠,穿山甲,蝙蝠等等,只要是我们见到的,都想去尝一尝什么味道,更有甚者以此为荣的炫耀出来。这次疫情包括2003年的非典,让我们深受其苦。这种不可取。好奇害死猫啊!

上面这些举例,并不一定完全符合题目,但是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有善意的,也有无意识的,有自我的单独个体习惯,也有群体效应的从众意识。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绝大部分人真正的做到了宅在家中,也都做的很好,但为了您和您的家人的健康,有些习惯一定要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改变。

多运动,合理运动,膳食均衡搭配,提高我们自身的免疫力这才是最佳方案。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吧!


京漂一枚


值得反思的传统生活陋习应该是指:

喜欢把野生动物当佳肴。

众人一起聚餐不用公筷。

众人聚餐时为拉抬酒席气氛,互相间你唱罢我登场、欢声笑语唾沫飞,既劝酒来又溉酒,同个杯子代喝酒。

为显示尊重,为长辈、贵客、领导夹菜时不用公筷、还边说话。

喝酒时猜谜划拳高声喧哗,希望客人吃好喝好,结果把对方溉醉了。



祖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宋朝开始就用筷子和八仙桌围桌共菜吃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习惯都没陶态,直延续到今天,其实这是最大的一个传染源,有很多的流行病与这都有关系,就拿一个火锅来说,七八个人坐在一起,十来双筷子在火锅里面翻来复去,最后连那洗筷子汤大家都分喝了,这种交叉传染哪有不生病,希望国家出台政策改掉这个坏习俗,提昌像西方国家一样的吃饭习惯。



乡村一哥卧龙先生


应改变的陋习确实比较多,一是吃饭不分餐,象火锅就是万人口水汤,二是:吃的多,好吃的撑死,不好吃的饿死,三是吃夜宵,四是食物较单一,确乏多样性的营养搭配等。


闲人愚见


传统的很多都是不健康的。比如糕点,高糖高热量。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家庭炒菜时油多,盐多。酒类也是不健康的


用户8097737842946


疫情发生后,除了制定严格野生动物管理法和刚性约束外,我们将应更加重视卫生、环保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一趋势。我们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我们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明素养却没有完全跟上。生活富足了,精神的富足也很重要。保护野生动物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是人类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审视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从改变自身做起,让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成为社会的主流。


哦我在这里


我觉得第1个可以改变的就是合餐制改成分餐制,至少可以改变很多口腔疾病和肠胃疾病的传染,比如说幽门螺旋杆菌和乙肝。

而且合餐制在我们的传统中其实并不久远,唐朝就是分餐制。类似于最近演的庆余年那种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