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突破邊界框架束縛,走向融合發展時代

【百道編按】近期,在接受百道網的採訪過程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楊玲表示,如今無邊界時代已經到來,無論此次疫情出現與否,傳統出版的發展必然要進行突破,加快融合發展步伐。

杨玲:突破边界框架束缚,走向融合发展时代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楊玲

告別邊界時代,走向融合發展

楊玲認為,無邊界時代已然開啟,出版業應當突破邊界框架的束縛,加快融合發展的腳步。據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在疫情爆發以前便一直在做著轉型工作。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暫時中斷了他們的工作節奏,但卻未能讓他們停下探索轉型之路的步伐。

她表示:“在2018年,我們已經開始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嘗試,包括和有聲閱讀委員會的合作,搭建知識店鋪平臺、拓展有聲市場等。原本沒有發生疫情的話,我們會繼續將這個工作往後推進,採用線上和線下並行的生產方式,對原有的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和進一步深化。但疫情發生得比較突然,在武漢包括北京交通阻絕後,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調整原有工作計劃和討論應對方案。”

楊玲判斷,此次疫情及其影響在短期內並不能馬上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應該怎樣來應對突發的危機以及對未來的衝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方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第一時間全力投入抗擊疫情的活動,積極參加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新聞出版局倡導的疫情防控“+我一個”行動計劃,通過網絡平臺向社會開放音視頻資源、數字資源和知識資源,滿足社會大眾,尤其是高校師生在這段特殊時期電子閱讀、線上學習和教學的需求。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將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出於出版人的社會職責和專業出版社的專業精神,2月4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率先向社會發起“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徵文活動,旨在匯聚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的才智和見解,深入思考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衝擊、應對機制以及其中蘊含的變革機遇。與此同時,楊玲稱:“通過徵文活動,可反映知識群體對於疫情事件的專業態度和解決方案,對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建設意義;同時也會與作者產生更加密切的互動和溝通,對於學術資源的建設也是非常積極的。我覺得活動可以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同時,啟動對防疫類選題的策劃和出版工作。防疫類選題的策劃一是要依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的品牌和專業優勢,二是要關注危機和突發事件的發展趨勢以及背後的深層問題,探討科學有效的解決方式,對未來形成有價值的成果。因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防疫類圖書聚焦於具有專業思考和危機有效解決機制的專著成果,後期會陸續推出。

靈活彈性工作制,培養數字能力

談及這場全國性的疫情對中國出版業可能產生的影響,楊玲表示,“這次疫情影響著出版的各個環節,特別是以紙本為主的生產方式和盈利模式。無論是前期的編髮、印製,還是後期發貨、物流,整個出版產業鏈可能都會受到影響。此外,書店這次受到的影響也更為直接。”

楊玲表示,儘管我們2月5號全社就開始以彈性工作制啟動工,按工作時間全天候進行遠程辦公。但由於事發突然,工作處於急停狀態,很多數據、資料、稿件都存放辦公室,外地員工也需要進行自我隔離,因此只能以手中可用的資源開展工作。所以從2月1號社務會就開始討論制訂遠程工作的運行和管理辦法。各部門對哪些人員可以開始工作,哪些工作可以著手,家裡都有哪些可用的設施和可用的數據等進行彙總梳理,確定工作目標和操作方案,儘可能實現工作量和崗位的有效匹配。與此同時,相對平時高強度工作節奏,大量的居家時間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因此,組織編輯和發行人員選擇百道網(百道學習)的培訓課程,以期提高知識需求,促進能力轉型。對於百道網在此次疫情期間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所提供的優秀學習機會,楊玲表示讚許。

目前,由於高校開學時間的延遲,位於校園之中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要與學校校園開放時間同步,因此預計會採用較長時間彈性的工作制度,對此,楊玲表示:“任何時候,企業都會面臨各種危機和挑戰,沒有這個可能還有其他的,關鍵是如何認識和解決。突發的疫情將所有工作都搬遷到手機終端和線上,成為數字運營和管理的實驗場。這即是對員工數字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檢驗,也是對企業自我管理和適應能力的一個很好檢驗。”

目前,各出版機構紛紛開放了大量的學習資源,這是所有出版行業對社會的一個奉獻,其中還蘊涵了很大的投入。這些免費開放的內容對目標群體到底起到多大作用?對於信息獲取不及時的業外人士來說,這些內容該如何獲取?由此所引發的上述問題也耐人尋味。

楊玲表示:“其一,這種短時間大量產生的免費模式會不會對產業造成特別大的衝擊?其二,出版機構是否對這種衝擊作出了提前的準備?我認為這兩個問題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據部分媒體調研顯示,此次疫情對實體書店影響非常大,部分書店同時期銷售下降了90%以上。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絕大書店都處於停業狀態,即使極少部分開業也是門可羅雀。近日,出版業內時有聲音提議要對線上和線下價格進行統一。

對此,楊玲稱:“我非常贊成對知識產品不能在線上採取過分低價的策略。目前,傳統出版在渠道上缺乏話語權,如果把前端利潤壓到這麼薄的情況下,怎麼能保護作者的積極性?怎麼能提高作品的原創性?這就像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如果沒有前端對知識產權和原創積極性的保護,知識創新能力將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如果在渠道上以很低的價格把知識產品售出,會直接影響到原創。由於出版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贏利模式,一種是將主要依託紙本及其數字延伸,以紙本為主體實現贏利,這是傳統模式;另一種是將紙本作為引流和服務,通過聯結相關產業實現贏利,這是互聯網模式。這兩種模式導致完全不同的定價策略和銷售策略。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從融合發展的角度防止兩種模式之間的惡性競爭,出版產業要發展必須要形成融合並存的良性秩序。”

但同時她也表示:“由於每個企業的背景、性質和發展階段都不一樣,很難形成同盟行為。像歷史上權威的行業商會,會制定相關規則來限制成員在這個圈子裡該按照什麼規則來執行,如果不遵守這個規則,那你在這個行業裡無法立足。”楊玲呼籲,有關行業組織可協調管理機制,從出版產業鏈和生態角度來對此進行管理,特別是對定價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