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不放松!几大妙招助高三学子决胜“超长假期”

2月8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再次延迟学校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的通知。高等学校、技师学院、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幼儿园,2月底前不开学。具体开学时间,将视疫情防控进展情况,经科学评估并确定,提前向社会公布。

这也表明,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距离开学的日子仍有一段时间。而对于高三考生来说,高考前在校复习的日子毫无疑问被大大压缩,这也要求各位考生要牢牢把握在家中学习的日子,充分利用好时间,方能保证自己不掉队,助力自我决胜高考!作为一名高考过来人,结合自身备考经验和各位一线教师的建议,笔者在此向广大高三考生提出几点“妙招”,帮助大家科学有效度过这段难忘的自习时光。

放假不放松!几大妙招助高三学子决胜“超长假期”

1、摆正心态,严格自律。如果不是疫情的发生,同学们此时此刻已经坐在教室里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了。所以大家即便在家中学习,也要像在学校里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能还沉浸在假期的放松中。目前各学校基本都有班级群、家长群,同学可以通过各种通讯手段随时请教老师,例如如何制定复习计划、某道题目如何解答等。最好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份作息表,科学规划学习、锻炼、娱乐的时间,让每一天都不虚度。

2、多熟悉高考题型。大家在放假前所做的试卷和高考试卷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所以老师们建议大家在这个延长的假期中要熟悉好高考的题型,以利于往后的复习。在这一段时间建议大家多做一些高考真题,因为高考真题的每一题出得都非常有质量,每一题都是经过斟酌才决定是否出这一道题的。除此之外,建议大家做高考题的时候准备好一个笔记本,记录高考中出现过的题型,方便自己一个题型一个题型地突破。


放假不放松!几大妙招助高三学子决胜“超长假期”

3、归纳知识体系非常重要。实际上,归纳知识体系是我们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学科的课本容量都是比较大的,我们就是再有水平,记忆力再好,也未必能记住课本中的每一句话,这就格外考验我们的归纳能力。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什么。确定哪些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哪些是一般重要的考点,哪些不考,把这些考点涉及到的公式定理列出来。第二,怎么考。这个考点常见的出题方式什么,选择题还是解答题,往往出现在高考题中的什么位置,难度如何,常考的形式有哪些?这些都要搞明白。第三,怎么答。要搞明白这个考点常用的答题方法有哪些。第四,陷阱在哪。考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知识点或者这一类题型中,往往在什么地方出错。

4、制定好二轮复习的计划。目前这个时间段属于二轮复习的周期,而同学们离开了老师的面对面指导,应该如何做好二轮复习呢?老师们给出如下建议:第一步:回归课本,梳理知识。除了基础知识点梳理外,也要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二步:回顾试题,查漏补缺。分数的增长点就在错题上,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一定要摸清摸透,避免不必要的失分。第三步:潜心研究高考试题。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把握好“度”,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难、怪;对全国各地卷比较,从中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明确复习目标,开阔复习思路;通过对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的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第四步:规范答题,保证时间。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第五步:协调好考试与试题的关系。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训练和考试的得失,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第六步:调节备考心态。平时要与他人友好相处,相信自己,笑口常开,这些对保持好的备考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下意识地将测验或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学习水平过分挂钩,要以平常心看待。

5、语文、外语适合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语言和其他学科不同,是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每个星期一次性突击学习3-4个小时远不如每天学习半小时的效果好。知识点的复习、答题技巧的掌握适合借助练习的形式,不要死记硬背。一旦发现知识盲点,或自学,或请教他人,尽快解决,不要拖。语文文言文方面,常见的虚词必须要熟练掌握。至于作文,在素材积累的同时,找一篇自己喜欢的范文进行改写,学习优秀文章的遣词造句乃至思维逻辑。外语要想学好必须掌握两个功夫,那就是背诵和练习,而这往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背单词的同时不要忽略对词组的记忆,一些介词的使用不仅在阅读和完形中会考到,对于写作文也有较大的帮助。

放假不放松!几大妙招助高三学子决胜“超长假期”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一批能自律,肯奉献,敢于冲在前的人。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来说,在非常时期,保证个人的健康,同时刻苦努力地学习,就是对在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也是对疫情防控最好的贡献!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以及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平度实验高级中学)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