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拉圖的《申辯》看蘇格拉底的智慧與哲思

導語: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界與思想家,他的弟子柏拉圖曾著有《申辯》,細緻記載和分析了蘇格拉底審判前的言辭,也集中展現了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從柏拉圖的《申辯》看蘇格拉底的智慧與哲思

位於希臘雅典的蘇格拉底雕像

蘇格拉底對探究人類知識的限度這一哲學問題曾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於"無知"和"智慧"的概念曾做出過非常清晰的定義。在蘇格拉底看來,能夠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人類能夠掌握的知識的有限度,本身就是一種最高形式的智慧。正如他自己曾言:"我唯一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由於蘇格拉底對"無知"和"智慧"的獨特認識和哲學思考,"蘇格拉底式的無知"亦被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智慧"。

本文將以其著名弟子柏拉圖所著的《申辯》為基礎和依託展開分析,依次對蘇格拉底受審訊的背景情況、事件原委、最終裁定進行介紹,最終昇華至其哲學思想,旨在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蘇格拉底其人其事。

背景介紹:蘇格拉底為什麼會受到審判?

柏拉圖與《申辯》(apology)

柏拉圖的《申辯》在世界文學上都享有非常高的聲譽,也是許多學者潛心研究,希冀獲得更多歷史知識、瞭解希臘哲學家的重要途徑。

從柏拉圖的《申辯》看蘇格拉底的智慧與哲思

柏拉圖雕像

蘇格拉底因為被指控犯有褻瀆神靈罪與傳播錯誤思想、誘導青少年犯錯誤等罪名被判死刑。不少歷史學家認為,柏拉圖的《申辯》詳盡地描述了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前在庭審上的發言。儘管《申辯》篇幅有限,它卻生動地刻畫出了蘇格拉底的形象——一個睿智、自尊、謙遜、不懼死亡的智者。從某種程度上說,《申辯》不僅僅是為蘇格拉底個人的申辯與捍衛,更是對所有哲學家與哲學思考本身的守護。

從柏拉圖的《申辯》看蘇格拉底的智慧與哲思

蘇格拉底的申辯

彼時的柏拉圖年僅28歲,蘇格拉底被審判時他作為學生之一也在場。柏拉圖不僅僅是蘇格拉底的得意門生,更是對蘇格拉底的品行與哲學思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而,《申辯》本身的視角是以讚美為主,意在塑造蘇格拉底的高尚形象。但即便如此,一些惡意誹謗者的話也被記錄了下來,例如有人高喊蘇格拉底"目中無人、高傲自滿"等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申辯》的英文"apology"並非"道歉"一意,而是"辯護、守護"。

·蘇格拉底為什麼會受審?

蘇格拉底受審的原因較為複雜,層層疊疊。審訊於公元前399年在雅典舉行。蘇格拉底並非被國家——或者是,被雅典城邦告發檢舉,而是被三個個人:美利圖斯(Meletus) , 阿尼圖斯 (Anytus) 和萊孔 (Lycon)。他因為兩個主要原因而被告狀:對青少年的錯誤思想引導;以及對神靈的不敬。

但是,正如蘇格拉底本人所指出的那樣,在這些看似是新的指控下,埋藏著更深刻的原因。僅僅五年前的公元前404年,在一場場漫長而又異常殘酷的戰爭後,雅典最終慘敗給了其競爭城邦斯巴達。雖然蘇格拉底一直在為保衛雅典城邦作出努力,但還是有人指稱他與亞西比德等一些斯巴達城邦的政治人物私下裡有密切的往來。

從柏拉圖的《申辯》看蘇格拉底的智慧與哲思

雅典政治家亞西比德

雪上加霜的是,在雅典慘敗後的一段時間裡,斯巴達一個血腥暴力的統治集團控制著這個城邦:雅典人把他們稱為"三十暴君"。而據傳,蘇格拉底則與他們中的一些人有著交好關係。但是在公元前403年,斯巴達暴君統治被推翻,雅典的民主制度得以重建,人們在一次大赦中,也同意了原諒所有曾與三十暴君有交集的人。

從柏拉圖的《申辯》看蘇格拉底的智慧與哲思

"三十暴君"

蘇格拉底的辯護:形式上的反駁與深層次的守護

蘇格拉底對指控的正式駁斥

在庭審上所做的演講中,蘇格拉底對指控他的兩個理由分別作出了辯駁。對於"褻瀆神靈罪",美利圖斯聲稱蘇格拉底既不信仰神靈,又散佈異端邪說——他曾認為太陽是石頭。然而蘇格拉底反駁稱這一論斷實際上是陳詞濫調: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早就在自己的書裡提出過,而這些書甚至可以在市場上買到。

至於敗壞青少年的思想和教育,蘇格拉底則認為沒有人會故意為之。畢竟,多教壞一個人就相當於多了一個壞人在自己身邊遊蕩,增加自己的生存風險——又有誰會這樣做呢?

蘇格拉底真正維護的:哲學思考與智慧

《申辯》的核心是蘇格拉底對於自身生活方式的敘述。蘇格拉底的朋友曾將向德爾斐神諭發問,是否有人比蘇格拉底還要睿智,而神諭則回答說沒有人比他更聰慧。

蘇格拉底對這個回答感到十分震驚,因為他深知自己並非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開始在雅典城中四處尋找真正有智慧的人,但在這一過程中,蘇格拉底卻無意中揭露了許多人的無知與愚昧。例如,很多自詡聰慧過人的人或許在軍事策略、船舶製造等某些具體領域相當擅長,卻對深層的道德觀、政治問題一竅不通。

蘇格拉底的發現使他遭受了很多質疑與嘲諷。雅典的一些公民認為他只會詭辯、強詞奪理、吹毛求疵。但是事實上,蘇格拉底一生都在踐行著自己的使命,堅守著自己的信仰,他從未貪財求利,始終生活在清貧中;他也未涉足政治,而是熱衷自己的哲學思索。

非同尋常的舉動

庭審接近尾聲,蘇格拉底又做出了不同尋常的舉動。許多像他一樣的被控告者在演講結束時往往會聲淚俱下地陳述自己家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邁體衰的老人,以期獲得審判官們的同情。

蘇格拉底的所作所為恰恰相反:他高談闊論、慷慨陳詞,呼籲在座的諸位都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不再痴迷於金錢、名利和地位,而是更多地窺視自己的靈魂,審視自己的內心。

蘇格拉底還說,他沒有任何過錯:恰恰相反,他是上帝賜予雅典城邦的禮物,他督促和激勵著雅典人不斷進行自我批評、自我反思,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從而開啟尋找真正智慧的道路。

結束語:對於古希臘人和當今時代的居民而言,蘇格拉底的"無知論"和"智慧論"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學意義和歷史意義。西方科學的發展得益於科學家們"懷疑一切"的精神和態度,這也是一切真理出發時的最好機會。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沒有經過反思和質疑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