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别人不一样,听不懂课,我要求老师因材施教义务补课可行吗?

乙陽


如果你儿子全班同学都听不懂,那估计就是老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可是别的同学都没问题,唯独你儿子听不懂,那么问题在你儿子身上,不能怪老师,所以你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你只能在你儿子身上查一下原因 ,这很重要。你自己在家里帮助你儿子辅导一下功课,也利于你查找他听不懂的原因。


原上草86


支持你!你要求老师给你儿子义务补课这个想法太有创意了,接下去你可以要求政府”义务”为你提供住房,银行”义务”为你提供人民币……


岁月如流水不负此生


我囯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大班教育,即每一个班有40到50个学生,统一用上课形式教学。

有的地区,由于师资缺乏,可能每班学生更多些。

这就决定了,老师只能按班级,中上水平学生程度,设计教案、上课教学。当然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些自修和课间、中午少量的时间,也有老师给学生答疑,这是牺牲自己休息时间的奉献。

至于有儿子和别人不一样,听不懂课,有三条路可以走,且合理合法。1、利用节假日,找补习班,打牢基础,改变听不懂的现状。2、要求留级(义务教育不知让吗?)便于重读,跟上学习水平。3、找个能适合儿子不一样的学校,保证他正常学习。

要求老师针对某学生义务补课,老师教这么多学生,可能做到?

所以家长的要求的难度可想而知。


被叫作黄老师的1948


首先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我的儿子初中三年级了,为他的学习我也是焦头烂额。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求老师义务给他补课。且不说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工作量很大,就算老师有精力有时间给一个孩子单独补课对其他孩子来说公平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想法是和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的不足之处,配合老师帮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也会受益终生。

祝您的孩子学有所成。谢谢




A也无风雨也无晴A


这个恐怕得跟老师好好沟通商量了。不过我感觉估计够呛。

1.恐怕没时间

老师的时间是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开会、学习等等……

除了正常上课时间,恐怕能给你留出来的时间非常有限。

2.需要协调各科老师

若是班主任自己,没准儿还照顾点孩子,但需要补各课的话,每个人的时间不一样的,估计很难协调。

3.老师自己也有孩子和家人需要照顾

作为老师,跟大家一样,有亲朋,有家人,也有喜怒哀乐,生老琐事。若强加给他们一些责任,也是不合理的?

4.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多跟老师沟通,然后制定对大家都方便的方法。若是不成的话,就想办法到外面雇老师或者适合自己的辅导班吧。


星火燎原6868


作为老师,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老师可以在学习中多多照顾孩子,多提问,多关注孩子,但是要求老师单独对你孩子义务补课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样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老师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如果让你义务为别人干活,你也不愿意,同样老师也不愿意,也不现实。


用户9198463383974


你这个要求有点难实现,学校那么多孩子如果都要求老师义务补课,那老师不是要累趴哪里了。其实自己的孩子还是要自己多盯盯,在自己盯的过程中知道孩子有哪些不足,自己加强巩固,如果自己在家中盯的过程中有问题或有些解题方法不会可以私下给老师沟通,让老师有空时偶尔帮忙讲还是可以的,如果天天如此老师吃不消的。自己实在没有精力就去校外请老师补课,但孩子学习还是靠家长多督促,老师起引导作用。


丹妮随笔


醒醒,day dream,不可行。

1.精力上,老师忙不过来,没时间

2.制度上,减负,老师不得以任何原因给学生补课

3.技术上,也许孩子就是无法适应这个老师的讲课思路,它需要别的老师,也就是不会免费





YesmeLady


你说的这个问题不切实际。一个班60多人,义务教育就是针对大家的,虽然老师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但是你想,十个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孩子之间有差异也正常。毕竟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一样,努力程度不一样,家长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孩子学习成绩有很多因素决定的。如果说想让老师单独辅导你孩子,我觉得效果不大,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个人,精力达不到,也没那么多时间。你最好能到学校和老师沟通,找出你孩子听不懂课的原因,然后配合老师,让孩子从基础补起。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



心向阳a花自开


可以要求老师义务补课,学生不会老师也会着急,从这点上可以要求。

但是要尊重老师的时间,老师在学校的时间是属于全体学生的,给他单独义务补课,不能浪费全班时间我说对吧?因为她听不懂,不代表别人不懂。

老师有时间的时候,你的孩子会有其他课程,你不能耽误,所以时间赶不到一起。

下课可以有点时间利用,但是喝水,厕所,等等不一定有多少时间。

根据这些,你可以和老师根据课表,决定义务辅导的时间,沟通好能有时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