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课了,我们“云”上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在灾难面前,与其沉浸在无限刷屏中焦虑,不如选择在艰难时期保持坚毅和淡定,潜心学习,等待大地回春,等待重回校园。”2月17日,多所高校通过网络开启新学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学专业学生谢雅婷在观看“开学第一课”后说。

“开学第一课”讲了些什么?老师们怎样努力当好“主播”?从来没有这么想上学的同学们感受如何?怎样充分挖掘防疫过程中的育人元素?记者采访了多所高校。

河南大学:王立群出镜,助力“开学第一课”

大学开课了,我们“云”上见

2月17日,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通过网络如约与大家见面。一堂课、八位专家,联通了河南大学身在全国各地的近六万师生。该校著名文化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走进云端课堂,给师生们上了精彩一课。

读史可以明智,鉴往可以知来。疫情发生后,王立群忧心如焚,他放弃休息,爬梳资料,精心录制了《历史视角看瘟疫》。王立群从我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对于疾病疫情的记录开始追溯,以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的一次瘟疫为例,讲到几千年来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与瘟疫做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传染病的历史,启发同学们科学对待疫情,在这场战争中有所收获、快速成长。

面对疫情,14亿中国人民联防联控,充分发挥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效能和制度威力。“开学第一课”中,该校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翠军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坚信制度优势,厚植爱国情怀》,通过党和政府应对疫情采取的诸多措施和对策,指出党的领导是最大的制度优势,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疫情当前,我国的制度优势、制度力量和制度自信得以充分展现。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我不禁想起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河大师生牺牲9人、失踪25人,在烽火连天和战争硝烟中,坚持敌前办学,秉持教育报国,表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也是河南教育的精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充满深情的讲话,在课堂上播出后让同学们倍感振奋。

课后,该校欧亚国际学院青年教师任星表示,一定会站在“在线”教学的第一线,用好新的教学方式,陪伴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让大家加倍珍惜“同坐在一间教室里,不用戴口罩,一起大声读出ABC的时光”。

河南农大:把疫情当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大学开课了,我们“云”上见

2月15日,河南农业大学开启网络“开学第一课”,授课老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张改平,讲授的内容是“新型冠状病毒防控”。

从2003年的SARS,到2012年的MERS,再到这次的新冠肺炎,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频现,跨种传播,张改平认为对此应高度重视。对动物的不尊重、滥杀滥捕滥食,致使这种病毒成为流行性病毒殃及人类,对此应该反思。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做好自我防护,相信科学,不传谣不信谣。”张改平殷切嘱咐学生,要服从安排,不提前返校,延迟开学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疫情挡不住英雄前进的身影,疫情挡不出春天的来临,坚定信心万众一心,科学防控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张改平说。

张改平院士奔赴抗“疫”科研的前线,以身作则,令师生感动。该校烟草学院学生陈哲说:“特殊时期,在家中听到张校长的开学第一课,心情很激动,祝愿张校长带领团队在科研上再进一步,为疫情防控贡献农大力量。”

河南农业大学在“开学第一课”里,把疫情当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的做法,获得网友点赞。

许昌学院:“主播”被困加拿大,凌晨起来准备国内晚上的课

大学开课了,我们“云”上见

许昌学院法政学院的杨中领老师,年前赴加拿大探亲,因加拿大航空公司推迟通航国内航班到3月底,被困在加拿大。摆在他面前的有三大困难:网络平台操作不熟练、重新备课、时差问题。但他说,不会停课,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准备,确保顺利开课。加拿大与国内有13个小时的时差,杨老师在国内晚上的课,需要早上5点起来准备上课。

杨老师虽是个例,但他用心想把课上好的努力,却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追求。线上开课的第一天,该校共有501名教师开课381门,共计896课次。

“说实话,感觉有点紧张,好在同学们很配合,适应之后会在互动性上再加强!”一位教师坦言,这次突然降临的“倒逼”式教学调整,给大家带来挑战与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正视“云端”的尝试与勇气。

该校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需要采用直播教学、慕课学习、阅读文献、线上讨论答疑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做到灵活性、多元化、人本化,线上平台可自主选择采用超星泛雅、钉钉、qq群等,不拘泥于形式,不搞“一刀切”,但教学内容绝不允许“缩水”、教学质量决不能打折扣。

为了让老师全面了解在线教学,学校教务部门举行了两轮专题培训。为了解除老师的“后顾之忧”,学校还组织平台技术工程师和校内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技术团队,全天候为老师解疑答惑,提供技术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