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歷史古蹟」銘記千年盛會——八關齋

從商丘古城南門南行約500米,依古宋河畔有一座仿唐建築,有別於渾渾然之現代塵世的便是八關齋。八關齋在半個世紀之前,其實是一座寺院,這座荒涼的寺院名為開元寺,寺門的東側矗立著一座八角亭,亭內屹立有一通八面柱形,堪稱巨大的石碑,它就是八關齋碑,原名顏魯公碑。此碑立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為紀念唐朝名將田神功,擊退安史叛軍解宋州(商丘)之圍而立。碑高2.67米,每面寬0.5米,碑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親筆撰寫的《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


「商丘歷史古蹟」銘記千年盛會——八關齋


唐玄宗天寶末年(756年),“安史之亂”發生時,田神功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睢陽(今商丘)。田神功卻殺掉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將士歸順朝廷,解除睢陽之圍。田神功歸順後被封為鴻臚卿,後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叛軍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陽之圍。後來,田神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後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宋州刺史徐向和睢陽人民為逢迎田神功,在開元寺設八關齋會,邀請一千僧人赴齋為田神功祈福。為記錄這次活動,顏真卿應邀而來,撰文並親筆書寫了這篇文章,因碑文所記是八關齋的盛事,後人便逐漸將此碑叫成八關齋了。

八關亦稱八戒,為佛教用語,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後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齋,素食不茹葷稱齋;施捨飯食與僧人亦稱齋。施捨素食齋飯,招引眾多僧人來。


「商丘歷史古蹟」銘記千年盛會——八關齋


會昌年間(841年—864年)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石幢隨佛寺被毀。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八關齋殘碑,又於前刺史唐氏家中找到了顏真卿的碑文摹本,便重刻石幢。明末,經宋纁、宋權、張翮等人多次重修或遷移,置於八關亭內,刻於八面幢。隨著時代的更迭,開元寺幾經磨難、遷移,漸漸衰敗,後人便逐漸淡忘了田神功和那場聲勢浩大的感恩盛會,而八關齋碑卻因顏真卿的書法而盛名不衰。久而久之,地以碑名,人們便不記得開元寺,而只知道八關齋了。

八關齋內,比較有價值的遺存還有千叟宴碑。該碑記載了嘉慶元年(1796年)千叟宴的情況和商丘人李元會參加千叟宴的經過,成為有淸一代史料的一個重要佐證。千叟宴是清朝宮廷的大宴之一,一共舉辦過4次。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曆三月二十五,第二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正月,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第四次是在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千叟宴主要宴請60歲以上離任官員及90歲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它充分體現了尊老敬老的思想和以此進行社會教化的目的,宴會的主人分別是康熙和乾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