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浑身颤抖、无法自拔,庆幸读到的好书?

乖哦絮Airport


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金瓶梅

这才是描写中国古代人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胖哥抽石头


“浑身顫抖”的书不曾有,令我心动加速的书,至少有三次。

一九六六年,儿时伙伴借我《诗词格律》(王力著),允许看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交还。那时正学诗,看到书名,顿时心动。怱怱吃了晚饭,便开始抄书。天色暗下来了,点上油灯抄——那时,电灯还是奢侈品——一个通宵一灯油,挨了母亲一阵数落,抄好了《诗词格律》。

隔半年,我到二姐家,住在阁楼上的临时客房。楼角箩筐里装着半筐书,这自然要翻一下的。里边多是外甥的课本、作业本。终于翻到筐底,那本32开,定价0.30元的《怎样画毛笔画》(费新我著)竟在底层。——那年我跟我姐要,她说她儿子要学,不肯给。——神不知鬼不觉之际,我把《怎样画毛笔画》放进我的挎包。很多年后,这本小册子又被我的学生据为己有,令我心痛不已,甚至打算自己写一册,以慰心灵。

时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星期天从厂里进城——那时还没有公交,走着去。

新华书店玻柜里,一册《智永千字文》(放大本)跳入眼帘。跟售货员要了,翻开封面,“天地玄黄”几个字便令人心惊魄动。一看封底,定价15:00元,只能把书交还人家。——那时我的月薪五十多块,上有老下有小,十五块一本书,买不起!第二周再进城,妻说“你买吧!”然而,那玻柜里已经没有《智永千字文》了。——空欢喜一埸!

人说机会不常有,这话不假。


涂之人995


《蛙》,在我的人生所读过的书中,这本书一定排前三。

还记得某天和室友一起吃过晚饭,那天的夕阳很漂亮,跟她们一起去逛学校地下室的小超市,她们都看饰品小玩意什么的,而我喜欢在图书区徘徊,最后买了一本过期的杂志,因为便宜。之后我们到教室上自习,我想着先看一篇小说再学习,谁知道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从书中抬起头,恍若隔世。

多年以后的我,仍记得《蛙》当时带给我的震撼,浑身颤抖,无法自拔,来形容太贴切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蛙》的主人公是我的姑姑,主题是计划生育。说到计划生育,当时我还小,印象不太深,只记得村里动不动就有人喊,计划生育的来了,快跑啊,就会有很多孕妇跑到我们村子外面的田地里,那个时候孕妇身体都很好啊,天天跑来跑去的,呵呵😒。邻居家小女孩很小,经常要躲到麦秸堆里面,一躲就是很长时间,不过这家已经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了,家里不富裕,甚至比较穷,这个小女孩是抱养的,不知道这家人怎么想的,村里人都夸她懂事。村里一个大叔痛斥搞计划生育的把他们家拆了。所以,看这本书还是有那么一点同感的,我们村里人那时对搞计划生育的确实没有什么好印象。

书里面的姑姑,刚开始是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由于高超的技术,村里几乎所有的小孩的都是她接生的,所以她对这些小孩都有感情,姑姑也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有嫁人。后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她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招到了村里人的愤恨,甚至作者的妻子死在了做流产手术的手术台上,当初她接生的小孩,她还要给他们实行计划生育,她应该多么痛苦。

后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办公室的都一脸懵逼,没听说过啊,有什么书啊,我看着这一群没有一点儿文学素养的人,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好。


番茄鸡蛋只吃鸡蛋


大家好,我叫“郝完美”,现在读小学三年级。

这个名字是爸妈为我取的。

他们说,我小时候,不管正面看背面看,醒着睡着,或笑或哭,我看起来都好完美。

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事情就变了……

爸妈的要求愈来愈多,学校的要求愈来愈严。

我觉得很累,真想大叫:我不是完美小孩啦!

这是几米在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中,绘制的“郝完美”形象,一个并不完美的普通女孩。虽然绘本很简单,读起来不至于浑身颤抖、无法自拔,但绝对是庆幸读到的好书。

绘本中的小女孩经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小时候的爸爸妈妈和现在的爸爸妈妈这么不一样呢?

明明大人也是从小孩变成大人的呀,为什么变化这么多呢?

大人们还喜欢嘲笑别人的小孩是温室里的花朵,却又努力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或许,我们很多人都曾当过“郝完美”。

而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性格好,大方懂事,做任何事都会被认为是对的,他们就是所谓的“完美小孩”。

反观我们自己,成绩普通,颜值普通,还经常会做错事情,跟“完美”完全不搭边。

于是,我们常常感叹命运的不公,渴望变得“完美”,这大概也是“不完美小孩”的“通病”。

然而,在我们纠结自己是不是“完美小孩”的时候,大人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又是否是一位“完美大人”呢?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意愿,打着“为孩子好”的想法,为孩子安排一切,有没有考虑过作为接收方的孩子的想法呢?

这种按照个人意志,强行插入别人生活的做法,即便是父母,也是不可取的。

小孩有小孩的无知,大人有大人的过错,既然双方原本就不完美,又何必去苛求对方的不完美呢?

就像绘本中的郝完美一样,她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终于鼓起勇气站上台,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跟她一样觉得自己不完美。

她想说:虽然我不是完美小孩,你们也不是完美的大人,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接受自己脆弱的不完美就好。毕竟不完美最完美,不完美最真实,真实也就是另一种完美。

这是一本适合大人和小孩阅读的绘本,对于所有放弃追求完美的小孩和大人,欢迎来听讲。


冬月的书影小屋


好书多了,这从我一开始接触书本来算起就有:

1,小学语文课本,我读书那时没有现在那么多的科普读物,只有语文课本,还是姐姐用过的,开始了拼音认字的人生


2,小学数学课本,那时家里大人忙,没空教我,只有跟我姐姐学习数123,加减乘除,要不钱都不会数,那时上学了还需要学敲算盘呢


3,初中生物课本,01年还是02年,当时生物课本是有清晰的男生和女生的生理结构图,后面没有了,那时刚看到时真是浑身颤抖无法自拔啊,开始有了生理冲动😂


4,初中地理课本,一开始我以为中国的地图就只有我们省那么大,看到地图后真是为我的无知感到羞愧

5,故事会,第一次接触到课外书,里面都是武侠故事小说,那时真的是看的费倾忘食,激动莫名啊

6,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本,当老师问我们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想人不就是人吗,这还用问?最后说人是人不是什么东西,是一个社会的联合体时,真的刷新了我的人知

7,高中历史课本,当学到中国近代史,中日战争时,真是恨不得也上场杀他几个鬼子,把他们沉入太平洋底去

总之,好书有很多,但是我最庆幸的是,还是想说要感谢国家给我们和平的环境,还有父母再苦再累也没有让我辍学。

我是生活奇妙之旅,欢迎评论,点赞,发现,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美好有趣的事物,就是我!


生活奇妙之旅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

我是在网上浏览,通过劝学网,点击南怀瑾的书籍介绍,从而买了这本书。

《参同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东汉时期魏伯阳真人,出身浙江官宦望族之家,不爱仕途爱好修道,后入神仙之列,并将修炼经验写成《参同契》。

南怀瑾老人解析中说,这本书是融合了老子庄子、道家丹道、《易经》的学问,融合为一炉!

因为这一年的时间,刚好陪孩子背诵了《道德经》《庄子内经七篇》《易经》,虽然每本书来来回回诵读了上百遍,其实也不明白,很多地方说的是什么!所以,入手了这本书!

原文肯定是完全不明白的,南怀瑾老人解析的很通俗易懂。旁征博引,海阔天空,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通过这本书,才明白,人类居然有这么好的书,古人把人的身心已经研究透彻了,并且实证实修了!

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二十四史不仅仅是记载历史事件的书,里面的八书,其中《天官书》就是古天文。然后我很好奇的看了《天官书》,明白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北斗七,北极星的重要性,知道了三垣和28星宿!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仰望星空就能定人间吉凶。明白了日月系统中金木水火土这些星球能量散射和运行对地球万物的影响。

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看南怀瑾所有的儒释道的解析书籍!并坚定了让孩子诵读古经典的信心!


陪菡宝读古典


我来推荐几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吧。

第一本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看的历史著作。作者最有创见的观点是人类是靠讲故事凝聚为一个整体的。这个观点与《想象的共同体》的说法有点像,都是揭示人类社会“虚构”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国家、宗教、民族、公司这些整体,实质上都是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他们之间的联系只是一些共同相信的故事。还有书中关于农业社会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等提法,都让我耳目一新。读了此书这后,我的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

第二本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这书表面上是讲中国美术史的,实际上它还是一部中国思想简史。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而且作者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所以他是用中国美术的发展串起了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书中处处闪现着思想的光芒,读到会心处令人忍不住手舞足蹈。读完本书,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美术作品,而且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三本是陈忠实的《白鹿原》



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我读得很少,但是这本我是认真读过的。本书的情节说不上多么曲折,而主要是以真情动人。书中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每一个人都有其行动的必然逻辑,而不只是作者的硬性安排。每一个人都在极力地挣扎,但都逃不过历史和命运大手的操控。《白鹿原》可以说既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也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这种史诗级的著作真是太稀少了。

第四本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



这本小说让我创造了个人的阅读速度记录。我平时读书是比较慢的,但是这本三百多页的小说我是用了一个通宵读完的。作者的情节安排技巧非常高明,始终把读者的好奇心牢牢抓住,让人没有一刻喘息的时间。而书中穿插的宗教、历史、文化等知识,又让人有眼界大开的感觉。这书在当时能创造一个销售神话真的是当之无愧的。

第五本是金庸的《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可能不是金庸写得最好的武侠小说,但肯定是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本书宏大的结构,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血有肉的人物都让我欲罢不能。萧峰是我最喜欢的虚构人物,没有之一。我曾一度把他和雨果笔下《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相提并论。两者都是大仁大义的人物。后来我才认识到,两者其实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冉阿让主要是受到宗教的感化,而萧峰是儒家思想的代言人。在他的身上,忠孝仁义礼智信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全书“有情皆孽,无人不苦”的佛教情怀,非常让人动容。有人说《天龙八部》是一部佛教经典不无道理。


空山说历史


这本中医专家认可的医书暗示:修真是真实存在的!!!


我喜欢看点书,基本都是些于学习无益、于经济生活无助的闲书。

小时候读了《西游记》苦练翻跟斗,青春期多余的热血都灌注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大学时走进王小波的《青铜时代》,毕业前被余华《活着》搞得哭了好几次。懒懒散散陆陆续续在自认为文青的小路上徜徉了那么些年,卡尔维诺、卡夫卡、苏童、《大师与玛格丽特》……不求甚解,不为所得,随遇而安,且行且看。


看了一些书:《百年孤独》是本好书

不得不说,《百年孤独》确实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本书,莫言只是读了几章就学会了写小说,拿了诺贝尔奖。我没这样的悟性和福份,只是在内心的深处留下一处神奇、神秘的亚马逊丛林,时时咀嚼,有一种面对命运的悸动。

我曾经爱上了诗歌,海子、舒婷、西川看了几本,偷偷写了一段诗。在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代,我写下我强扭的哀愁。生活中是不缺少真正的悲伤的,但是能流在笔下酿造成为诗,却不是读了几本诗集就可以的。所以曾经年轻半夜不眠的叹息,早就不知道被风刮到哪里去了。只是诗歌留给我的箴言永远新鲜,相信黑色的眼睛要用来寻找光明,寻觅人生别处的风景。

我也喜欢读些知识系统之外的书,《人类简史》、量子力学、相对论之类的科普文章与读物,还有气功、周易、道教的玄学之书。一知半解时掩卷沉思,常常思绪万千不知来处。思想者们常常说的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神学。那么宇宙运转的真正秘密是什么,这人间的爱恨情仇、万般苦难又是由谁来主宰?


令人颤抖的奇书:《辅行诀》

每一本书籍都是一个个小小的宇宙,密藏智慧、发人性灵,启迪思想,开卷有益诚不我欺。然而要谈到浑身颤抖、庆幸读到的好书,不得不提到一本不怎么为人所知的书——《辅行诀》。

2013年前后,因为孩子和自身身体的原因,我开始接触中医,从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入门,又跟随倪海厦、JT叔叔,刘继红、胡希恕、刘渡舟等大家,硬啃《四圣心源》、《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似有所得,细细总结,终究一团乱麻。直到遇到《辅行诀》(正式出版名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是一本中医书,严格来说,应该是一本道医书,由南朝梁时的道家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所撰。

山、医、命、相、卜,中医是道家的五术之一,道士写医书不稀奇。历史上有名的大医很多都是道士,比如孙思邈、李时珍、傅青主、葛洪等等,也各有医书传世。中医的起源经典《黄帝内经》就是托名黄帝写的。

翻看这些道士的著作,大多都是就病论医,行文处其实常常闪现科学精神,并不是满口无量天尊,更少见夹带传教的私货。所以,当我第一次翻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序言,我就被其中的话语震撼了: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这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凡是想学修道的人,想要求得长生不老的人,必须先要祛除疾病。如果有多年的顽疾,或者感染流行感冒,都要按照五行脏腑补泻的方法,喝几碗汤药,那么我们的脏器就安稳健康了,那么才可能进一步修行长生久视的大道。

这段话简直石破天惊,震撼人心。为何这么说呢?

一、《辅行诀》明确告诉我们,修行或者修仙是存在的!!!

我们知道追求长生不老是我们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终极诉求。《道藏》中有大量的书籍讲述修行内外丹的练法,各类正史野史也不乏长生久视、坐致行厨的神奇记载。80年代气功热的时候,谁家里没有两本秘籍、功法?更别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电视剧里面神仙漫天飞。虽然如此,但凡脑子明白的,并没有将这事当真。别闹了,都2020年了好吗?但是现在就有一本中医专家鉴定认可的敦煌遗卷,就这么正儿八经地告诉你,要修行啊,先要把身体搞好,这是修真的本钱啊。这也太玄幻了!!而且,这还不是一本修行书,是一本医学书,妥妥的一旁证,隐隐给《太白金华直指》《周易参同契》《黄庭内景经》这些玄学站台,似乎煞有其事道:修真是一件需要多种技能支持的系统工程,诸君不可慢待了!

二、另辟中医理论:提出了五行腑脏补泻的理论体系。

我们现在的中医理论源头有两个,一个是《黄帝内经》,一个是《伤寒杂病论》。《辅行诀》多处引用《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应该有同样的系统源流,但是在辩证体系上却与张仲景大相径庭。

《伤寒论》延续和发展了《内经》的六经辩证理论,认为人体病邪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中进行传变,构建了以经络为统领的六大症候群,临床原则是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实事求是说,《伤寒论》临床经验总结灵活全面,但是同时,我个人隐隐感觉,张仲景似乎对背后的医学原理提炼得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一名资质普通的中医粉,经常看地满头雾水,特别是用药原理简直不知所云,基本靠猜。

《辅行诀》构建了一个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脏体用互含的辩症用药体系,甚至只用了一张极简单的图来表述这套深奥的理论,简单明了,有一种大道至简的味道。陶老先生颇带自豪感地写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这意味着,只要搞懂这张图,就能知道我们中医圈里面奉为圭臬的经方组方原则到底是什么,就能摆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这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有多大意义?激动不激动?意外不意外?

近乎八年时间,我这个半路中医粉都在摸索和迷茫中渡过,2019年,我与《辅行决》结缘,又重新得窥宝山门径,幸甚幸甚,当浮一大白。


江南莫气


《伤寒杂病论》是我读到最神奇的书。让我们一起颤抖,这本书神奇之处就是书中把无论是平日的伤风感冒,还是历次发生的非典,流感,还有这次疫情患者发生的症状,发展治疗方案都写到明明白白,两千多年前哦,神奇!


阳明读书


极力推荐岳南的《南渡北归》,一部史诗级学术史著作,史料出奇的丰富,文章出奇的优美,刻画民国每一位大师能够入木三分又不失公道,融合了各类学科庞杂但让人易懂的知识,朴实言语中充满温情。我决定跪着把这部巨著读完。另外需要提的是作者考证翔实,不轻易下结论,有许多让你耳目一新你很难看到的史学观点,比如七七事变到底为啥驻守平津的宋哲元的30万部队一直等到7月底很快被迟到增援的日军击溃,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我决定跪着读完的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