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知真对他说“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是何意?你怎么看?

追波逐流


《水浒传》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描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好汉们不堪忍受官场黑暗和剥削压迫,因此聚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


尽管《水浒传》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单单水泊梁山之上便有108位英雄好汉,其他反派人物或者市井人物更是不计其数。但是能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好汉无非那十几位个性格鲜明且身怀绝技的英雄好汉们。

八百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打虎英雄武松、及时雨宋江、浪子燕青、玉麒麟卢俊义和花和尚鲁智深等等。


今天要说的便是花和尚鲁智深一生的宿命。鲁智深早年习得一身武艺,在北宋渭州经略府谋得了一个提辖的官职。原本在渭州城内过得好不快活。鲁提辖好结交天下英雄好汉,不善于官场之上的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

后来在吃酒之时结交了好汉九纹龙史进和史进的启蒙老师打虎将李忠,结果三人吃酒正酣之时听闻有人哭泣,细问之下发现镇关西郑屠在渭州城内恃强凌弱,强占了别人女儿金翠莲又抛弃!

鲁达生性好打抱不平,再加上现在又吃了酒,又有两位英雄好汉史进和李忠在场。因此鲁达决定替这对可怜的父女教训一下镇关西郑屠。

结果鲁达失手打死了镇关西,因此不得不走向逃亡之路。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鲁达先是出家为僧上了五台山。但是鲁达出家的原因并非是看破红尘一心向佛,而是躲避官府的追缴。因此生性好酒的鲁达很难控制住自己嗜酒的嗜好!在五台山期间闯了许多次祸,破了寺院之中的清规戒律。

后来鲁智深醉酒之后大闹五台山,住持方丈智真和尚也不得不将鲁智深送下山,临行之时智真和尚告知鲁智深他这一生的宿命:“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遇林而起——大闹野猪林!

实际上鲁智深的一生确实可以概括为以上十六个字。鲁智深离开五台山之后流浪江湖。后来听闻自己的师兄弟林冲受难发配沧州,鲁智深担心自己的兄弟会在途中遭遇不测,因此一路尾随护卫,结果两个差官果真要在野竹林对林冲下手,鲁智深半路杀出在野猪林救下了林冲。后来鲁智深不得不落草为寇。


遇山而富——落草二龙山!

鲁智深因为救助林冲而得罪了高衙内之后不得不寻一个落脚的地点作为栖身之所。于是鲁智深在辗转多地之后选择前往二龙山落草为寇。但是二龙山当时的匪首邓龙小肚鸡肠,嫉贤妒能,不愿意收留鲁智深。二人打斗起来。结果邓龙打不过鲁智深紧闭山门。后来鲁智深用计杀死了邓龙,夺取了二龙山的头把交椅。并且逐渐地汇聚了杨志、武松、孙二娘、张青、曹正、施恩等人。二龙山也凭借着劫富济贫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遇水而兴——聚义梁山泊!

后来二龙山、桃花山和白虎山和梁山四处势力合为一处。鲁智深和杨志、武松等众多兄弟也选择搬往梁山泊居住,随着周边多处势力的合并,梁山的势力也逐渐的壮大。因此被称为遇水而兴!

遇江而止——圆寂钱塘江!

后来水泊梁山头领宋江和军师吴用等人一心想要接受朝廷的招安。招安之后的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并没有受到朝廷的信任,而是利用他们的实力去攻打南方的方腊。想要让两方反贼势力互相消耗。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果不其然,在宋江等人攻破方腊势力之后梁山英雄们也已经损失大半。许多人已经看透了北宋朝廷的真正目的。也十分清楚即使凯旋而归也很难逃过朝中奸臣的陷害。于是鲁智深便没有跟随宋江回到京城,而是留在了杭州六合寺。后来鲁智深听闻钱塘江大潮如战鼓嘶吼!以为又起战事马上拿着禅杖冲出去。结果见到是钱塘江大潮来袭,突然间明白了一些事情,坐而圆寂!


珞珈山的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出自第五回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智真长老赠给鲁智深第三个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大体是这个意思。

遇林而起,暗指鲁智深遇到了林冲,为了搭救他放弃做和尚这种正当职业,被迫落草为寇,起义了。

遇山而富,指的是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尤其改变身份壮大起来,从逃犯变为赫赫有名的寨主,还有武松、杨志两个高手。

遇水而兴,指的是鲁智深带着二龙山的土匪投靠梁山,实力更为强大,可以和朝廷大军对战。

遇江而止,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遇到宋江以后,鲁智深就无法继续发展了,还有一种是指鲁智深会在浙江钱塘江边圆寂。

其实,鲁智深随宋江平方腊之前,曾再次上五台山拜见智真长老。长老对他讲了这样几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就是预测鲁智深最后阶段的作为。

逢夏而擒,指的是鲁智深和方腊大军交战,活捉了大将夏侯成。

遇腊而执,指的是最终方腊是鲁智深活捉的。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就是听见潮信而圆寂,指的是鲁智深在钱塘江边听到大潮会死。

其实,鲁智深几乎是梁上唯一的好汉。

鲁智深一生杀人虽多,但杀得都是恶人,属于除暴安良。

同时,鲁智深并没有做过坏事,反而特别讲义气。

本来鲁智深是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军官,有钱有势,因为路见不平,解救被镇关西骗色还骗财的金翠莲,误杀了这个恶霸,被迫流落江湖成为和尚。

本来已经洗白成为大相国寺管菜园子的头头,未来生活很安逸,为了营救被高俅陷害的林冲,不惜同这个军委副主席作对,结果再次流亡江湖。

为了营救史进,鲁智深敢于单枪匹马入城刺杀太守,差点被杀死。

期间还有殴打强抢民女的周通,杀掉装作和尚欺压梁山的强盗崔道成等等。

所以在所有梁山好汉中,鲁智深是唯一圆寂修成正果的,也是善终,这是最好的结局。


萨沙


这个故事,是在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之后,智真大师有点扛不住舆论压力,虽然知道这个人正果非常,但在那些没有慧眼的僧人眼中,就是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恶僧,所以,他们非常想让鲁智深离开。

虽然智真长老不舍的,却也明白随缘的道理。所以,他给鲁智深说了这几条箴言。这四句箴言就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四句话,暗含着四个地名,分别是野猪林,二龙山,梁山泊,钱塘江。这四个地名,只是箴言的表象,而作者设计这个桥段,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鲁智深剃度之后,也就成了佛门弟子,按道理说,入了佛门,就与红尘截断。可鲁智深在五台山的表现证明,鲁智深无法和俗世分别。智真长老看出鲁智深的问题所在,也明白了,只有再入红尘,才能斩断红尘。红尘中,有贪、嗔、痴,三毒。而这三毒,正是鲁智深的红尘考验。

于是,野猪林,鲁智深犯了嗔怒之毒,二龙山,鲁智深犯了贪欲之毒。梁山泊,他一直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又犯了痴念。于是,这三毒,鲁智深都经历了。这才真正入红尘。

而鲁智深,只有入完红尘,才能走出红尘,因此,在在经受贪嗔痴三毒之后,也开始摆脱三毒。

第一个摆脱的,就是贪念。

归顺梁山泊之后,鲁智深烧掉了二龙山多年的苦心经营,也烧掉了自己的贪欲。从此,鲁智深无论是为匪,还是为官,都没有了贪欲,只是一身僧袍而已。

第二个摆脱的,是痴念。

在水浒传中,有一回,专门写到鲁智深在深井中,做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梦,这个古怪的梦,让鲁智深斩断绳索,也意味着斩断了自己的痴念。

斩断自己痴念后,鲁智深实际上已经摆脱痴毒,但还差一点牵挂,未能斩断。因此鲁智深在南征过程中,居然误打误撞,看到了落荒而逃的方腊,于是,他一禅杖打翻了方腊,最终活捉方腊,立下大功。

很多影视作品,戏剧,传说,都是武松单臂擒方腊。但施耐庵却特意写了这段关于鲁智深的故事。因为,鲁智深的痴念,实际上是他心中的一股侠义之气。

这种侠义之气,让鲁智深虽然不愿意诏安,却义无反顾的踏上南征北战之路,这是鲁智深的痴念。也就是说,只有擒了方腊,才圆了兄弟之情,才能让他放下痴念。

鲁智深最难放下的是在野猪林根植的嗔怒之毒。因为他的贪欲,痴念都已经消除了,只剩下一个嗔怒一毒。

佛家讲究顿悟,也讲究机缘,因此,鲁智深只缺一个机缘。而这个机缘,可能很快就到了,因为智真长老的箴言中,最后一句,叫做遇江则止。

而为了能够让鲁智深更快的收获这份机缘,从而顿悟,最终修成正果,施耐庵是非常用心的进行铺垫。

在一个半真半假的故事后,鲁智深继续需要一个隐士,他告诉了鲁智深另外八句话,叫做“遇方则擒,逢腊则执,遇潮则圆,遇信则寂。”这是鲁智深彻底摆脱嗔念,修成正果的最后一块垫脚石。

而鲁智深在功成之后,已经放下了贪欲和痴念,他和宋江以及朝廷划清了界限,但他的嗔怒之气,依然不减。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个情节:鲁智深在六合寺出家,忽然听到钱塘江潮水,如同千军万马,他的嗔怒之气再次爆发,拎着禅杖就要出门打架,却被告知是潮信的声音。

这是鲁智深最后一个机缘,他终于在此刻顿悟,放下了最后一毒,自己的嗔怒之气,此刻,他彻底出了红尘,才成了正果。

所以说,智真长老的这四句箴言,从表面上看是鲁智深人生的路程,实际上,从深层次原因来分析就知道,这是进入红尘,从而经历贪嗔痴三毒,如果鲁智深通过在红尘中的所思所悟,能够放下贪嗔痴三毒,他就真正出红尘,然后成了正果。鲁智深是施耐庵最喜欢,也是最重视的人物之一。所以,他的伏笔最多,内涵也最深刻,也只有鲁智深这样的纯粹的豪杰,才可以修成正果。


小小嬴政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重要的一个角色,为人仗义出头的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身负人命的鲁智深只好弃官而逃,从此亡命天涯。

好在鲁智深遇到贵人,金翠莲的丈夫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找到上五台山避难的门路,也在此结识了五台山智真长老,并拜在其门下,法号智深。

鲁智深虽然因情势所迫而出家,但是鲁智深的心却还在俗世,经常犯戒的鲁智深在寺院最终无法待下去,出于无奈,智真大师将鲁智深推荐给了东京大相国寺。

临行之际,智真大师对鲁智深祝福再三,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同时对他说了十六个字,“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说完,转身而去。

鲁智深拜师傅智真,下山本东京大相国寺而去。路上遇到豹子头林冲,鲁智深怕林冲在路上遇害,于是一路保护,最后在林子中救了林冲。“遇林而起”正是说的此事,只是鲁智深不明白,到底是林子的“林”还是林冲的“林”呢?



安置好了林冲,鲁智深离开,遇到了杨志和曹正,三人杀奔二龙山占山为王,成为二龙山的豪杰,靠劫富济贫为生,再不行和尚之事。这一点正如智真大师所说,“遇山而富”。

二龙山由于他们三人的存在,仗义之名很快远播,先后有不少豪杰加入,最著名的要数武松、张青、孙二娘等人,二龙山不断壮大。只是这样的壮大却因为二龙山的限制而停止,如此一来再无寸进,对于心怀大志的鲁智深,自然不满足这样的结果,最终,二龙山集团加入水泊梁山,宏图大业。这里正是智真大师说的“遇水而兴”。



最后一句是“遇江而止”,这与“遇水而兴”冲突呀!江不也是睡吗?到底是兴还是止呢?鲁智深一直不明白。

鲁智深上梁山后,战四方、征方腊,最终一战在钱塘江附近,鲁智深觉得自己的终止正在此处,但是他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江就是水,他安慰自己,马上就要兴起了。


其实鲁智深错了,他遇水而兴是因为上了梁山,与晁盖等人共图大业,后来宋江当了梁山老大,这才是他的“遇江而止”,只是并不明显,但是最终的结果,也被智真大师说对了。

其实,在鲁智深征辽结束后,去拜见了自己的师傅智真,智真对鲁智深又说了十六个字,“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一次的结果,是“圆寂”而不是“止”了,可见,智真已经看破鲁智深,是不会放弃一切而止,定是要一条路走到黑了。


鲁智深依然参加了四大战争,惨烈的过程,唏嘘的结果,鲁智深最终还是没能接受智真大师的话,选择了为自己拼一次,结果不理想。

也许,智真说破了鲁智深的人生,鲁智深的宿命就在于此,终究无法逃过吧!


野史日记


宋江奉诣征辽时路过五台山,与鲁智深上山拜见知真禅师,知真禅师给鲁智深写了四句偈言: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信,忽然悟出知真禅师给他写的四句偈言,是他在万松林活捉了夏候成,又生擒方腊,听到钱塘江潮信就该圆寂了。果然他死在了六和寺。

以此来推断知真禅师在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写给他的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恐怕是写他离开五台山以后的遭遇。

遇林而起,是指他遇到林冲却偏逢林冲被高太尉陷害,为救林冲不得不丢了大相国寺看菜园的差事,正式进入黑道,所以是“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是指他和杨志曹正打下了二龙山,又来了武松施恩张清孙二娘等人,官兵收捕他们不得,一众头领正二龙山上论秤分金银的快活日子。所以是“遇山而富。”

遇州而迁是指三山聚义打青州以后都放弃原来的山寨上了梁山,所以是“遇州而迁。”

遇江而止。是遇到宋江以后,鲁智深从二龙山当家做主的大头领,变成了宋江手下的战将,所以是“遇江而止。”

以上是本人猜测,如有错误请指正。


jianchi


鲁智深是水浒传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人物,一生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尤其宿有佛缘,不贪女色。智真长老也是水浒里为数不多的大修行人,从他先后送给鲁智深的话就知道老和尚的道行如何。

再说临别时,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了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四句偈语说的什么意呢?

遇林而起,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遇到林冲后,鲁智深的命运才发生了改变,林指的是林冲;另一种说法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后。这里的林指的是野猪林。我的看法更倾向后一种说法,即林指的是野猪林。

遇山而富,这里的山指的是二龙山。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和操刀鬼曹正三个人占据二龙山,鲁智深在二龙山是大当家的,所以说遇山而富。

遇水而兴,这里的水指的是水泊梁山,鲁智深投奔水泊梁山才是真正兴旺发达的起点。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定座次,鲁智深为天孤星,位列十三,为步军头领之首。水泊梁山是鲁智深被人肯定的地方,是找到自我存在的地方,从此他打起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遇江而止,这里的江不是指的宋江,而是钱塘江,鲁智深在剿灭方腊返回时。夜宿钱塘江旁边的六和寺。听到钱塘江的潮信坐化而逝。谢谢。


史文今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每一句都是对鲁智深人生重大转折的精确描述。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什么,每一次转折,要么是鲁智深自己的抉择,要么是时势所迫,不得不为。

然而,这个偈子却让鲁智深产生了人不可违抗天命的思想,当他在钱塘江听到潮信时,他选择按天命结束自己生命。这还是那个义胆侠肝的鲁智深吗?还是那个打死镇关西、保护林冲的鲁智深吗?

从征方腊开始,鲁智深就跟随宋江走上了一条否定自己既往历史,否定自我的道路。当历尽沧桑,班师回朝的一刻,听到潮信,鲁智深以为有敌人杀来。

身为正规军,又大胜凯旋,谁敢讨伐?只有朝廷。

鲁智深忽然知道了自己对朝廷的深深惧怕,也知道朝廷永远也不会信任自己和放过自己,但自己已经招安了,不可能再去落草。与其受小人折辱暗算,不如就此离世,却也算是人生无憾。

所以偈子是对鲁智深人生的写照,但不是鲁智深人生道路的指引者。


呆若木鸡DJJ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脱俗偈语入世心

说话鲁智深醉打山门,智真长老送其下山到东京相国寺去当“白领(职事)”和尚,临行送智深和尚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后人亦多有争议,俗人本俗,还是以俗人之心论之。

其一、偈语乃是佛家读经之心得,较有名的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既是读经修行心得,那么就应该不是用于宿命论式的算卦,算卦这事应该是“世俗道家(非真道家)”的主业,智真长老是佛家智者,却为智深和尚下此偈语,不知何意?

其二,此偈语是指导智深和尚前程的?还是暗示智深和尚生命归宿的?亦有公婆之争,比如“遇江而止”句,是说智深和尚在遇见宋江后要止步不前归隐佛门还是遇到钱塘江后生命终止,如果是指导,显然是前者,如果是暗示,则无疑应当是后者。

其三,再说这“林”是指林冲这个人还是赤松林、野猪林,江是指宋江还是指钱塘江,如果说起为“杀心”,则赤松林时智深和尚与史进就明明白白地起了杀心,或许也不是,而且瓦罐寺一章在整个故事中是可以P掉的,除了为史进的去处穿针引线外就是杀人放火,没有前后照应,无此一章也不失什么,如果后面的江是钱塘江的话,那林冲一人对三物也不合适啊。

其实,读后文之照应,用以解释此四句偈语有益。

一则,智真长老是“知”而不是更改人的命运。在《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开篇说道:“话说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本人宿根,还有道心。”点明了智真长老是知过去未来之事,而不是更张过去未来之事。

二则,智真长者面对智深和尚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致使“鲁智深默然无言”。再次印证了偈语中所说的起、富、兴应该是与杀人放火有关的,杀人放火才是这位花和尚的主业,而不是什么起了义胆、富了饭碗、兴旺发达之意啊。

三则,智真长老再赐偈言说“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事很快就印证了,也是很好理解的。

如此看来,这“林”当是赤松林,智深和尚杀人放火自此始,而且杀的是假和尚假道人,烧的是污浊的寺院,这“山”当是二龙山,不合是桃花山,桃花山是当了一回“贼窝里可爱的小偷”罢了,在这二龙山上又杀了一位假和尚,占了一座当了贼窝的宝珠寺,这水当是水泊梁山,这江当是钱塘江。这“起”当是杀人放火之始,这“富”当是杀人放火之多,这“兴”当是杀人放火之快意之酣畅淋漓。

当然此俗人之俗见。至于智真长老送给宋江的偈语、许贯忠送给燕青的画都暗藏何等玄机,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一哥于一


鲁智深,原名鲁达,绰号花和尚。鲁智深是《水浒》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本是朝廷官员,后却成了逃犯,无奈皈依佛门,被逼落草为寇。后遇朝廷招安,随军平定叛乱,立下奇功一件,只愿卸甲归田,最终修成正果。“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是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在其离开五台山时给他说的一句偈语,可以说概括了鲁智深的一生。

遇林而起。指的是从遇到林冲开始,鲁智深的人生就要起根本变化了。在大相国寺,鲁智深与林冲一见如故,意气相投,结为生死之交。林冲受高俅陷害,被充军发配,鲁智深一路上暗中保护,在野猪林救下了林冲。有人说“遇林而起”就指野猪林,其实不然。那官差肯定要杀林冲,就算不在野猪林,或许就在什么清风岭一类的。鲁智深先前犯罪,不过就是打死了一个地痞流氓,实在不算什么,大不了就是错杀罢了。但救下林冲,就摆明了是和高球作对。而凡是顶撞高俅的人,都被其百般迫害,置于死地,因此这时的鲁智深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了。

遇山而富。指的是二龙山,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鲁智深在离开五台山以后,一个人到处飘零,路过了桃花山,结识了李忠周通等。但是只做停留,并没有留下。因为鲁智深看不上他们,觉得他们太小气。直到遇见了武松,杨志,张青夫妇,鲁智深这才感到相见恨晚。自离开林冲以后,又有了肝胆相照的兄弟。应该说精神上得到了富足。第二层意思,鲁智深和武松一道占领了二龙山,并且成为了大头领。在二龙山与武松,杨志张青夫妇一帮兄弟,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劫富济贫也是过得逍遥快活。

遇水而兴。指的就是水泊梁山。梁山有八百里水泊,是梁山的天然屏障,有山有水地灵人杰,山水相依更有生机。二龙山毕竟还是一个小山头,只能是小打小闹,自给自足,充其量就是一个富农阶级。而梁山就不一样了,梁山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直指朝纲腐败,奸臣当道。众义士要匡扶正义,为民请命。这也就是梁山的革命纲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了。在这里鲁智深的人生境界,又抬高了一个层次。

遇江而止。这里应该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遇到了宋江,鲁智深早年也是一位军队干部。打死地痞后,成了犯人。后因救了林冲,被高俅通缉,已无退路,只得落草为寇。在占领了二龙山,虽然有了短暂的快乐生活,但依旧朝不保夕。合打青州后,鲁智深接受了宋江的请求,率部归顺梁山,共举大义。此后追随宋江,南征北战,戎马半生。另一层含义,就是钱塘江了。那一夜,钱塘江潮信而来,波滔滚滚,好似战鼓声声。鲁智深久居北方不明就里。待问清楚原因后,忽然想起出征前智真长老告诉他“听潮而圆,见信而寄”。明白了圆寂的真正意思后,鲁智深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于是沐浴更衣,写下颂语。“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焚炉好香,盘腿打坐,涅盘而去。

至此,天孤星归位!!!


关注名著、关注历史、有空一起聊聊!


古道晴天


鲁智深在水浒传里是一个性格特色比较鲜明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那便是智真大师,智真大师曾有两次高深的指点鲁智深,并且全都应验。分别是第一次的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二次同样是四句揭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今天我们谁先分析下前四句偈语。

一、遇林而起

遇林而起指的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就是经过这么一闹,他才开启了自己的土匪生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因为帮自己的好兄弟林冲。

鲁智深在五台山待不下去之后,被智真大师推荐到了大相国寺,高衙内在大相国寺侮辱林冲妻子,因此林冲得罪了高俅,被高俅所害获罪,在发配林冲的时候高俅想要在野猪林杀死林冲,鲁智深得知,一路尾随,最终在野猪林大闹,救出了林冲也由此而离开了相国寺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二、遇山而富

遇山而富则是值得鲁智深上二龙山,在离开相国寺之后,鲁智深开启了自己的流亡生涯,想要投奔二龙山,可是二龙山首领邓龙不乐意接受鲁智深。

后来在孙二娘的意见下,鲁智深联手青面兽杨志以及偶然结识的林冲徒弟操刀鬼曹正,智取二龙山开启了当大王的生活,紧接着武松上二龙山,二龙山当时名震一方。

三、遇水而兴

遇水而兴则是指的鲁智深在800里水泊梁山生活,在二龙山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之后,呼延灼率兵攻打三山即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无奈之下向梁山求救,梁山率兵攻破了双鞭呼延灼,并将其收至梁山麾下。三山首领也投奔梁山,梁山进一步壮大,鲁智深也开始了自己在水泊梁山的生活。

四、遇江而止

遇江而止指的是鲁智深圆寂钱塘江,在打败方腊大军之后,梁山损失巨大。鲁智深作为为数不多的存活下来的好汉,再返回朝廷途径钱塘江的时候夜间听到了潮水声,不禁想起了智真大师的偈语遇江而止,意识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便当晚在六和寺圆寂。

这四句偈语也是鲁智深的一生,传奇而丰富的人生最终终止于钱塘江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