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变法当时很多国家都已做过,为何商鞅变法能够成功?

冰蓝梦99


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地发生改变,每个国家的君主都为了自己的国家进行了变法。

战国初期,七国以中魏国占据霸主位置,但是强如魏国也行了“李悝变法。

楚国在楚悼王时期也进行了“吴起变法”。

其余国家也有不同的变法政策实施。那为什么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这个时候的秦国还只是一个西边的边陲小国,还不足以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各国都以实力强大的魏国马首是瞻。眼睛只有魏国而没有秦国。所以秦国的“商鞅变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少。

其次“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使得这次变法进行的比较彻底。而且变法是基于秦国的国情进行改进的,从农业经济政治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进行改进。总之这次变法顺应了秦国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合秦国的国情。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再者变法的实施者商鞅积极的吸取其他国家变法失败的经验,再结合秦国的国情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实施变法的过程中,虽然商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但是他一直坚持自己变法的初衷,才使变法能够顺利的进行。商鞅的坚持,国君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变法成功后的秦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后期的最强大的国家。

历史上每一次的改革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因为变法不仅仅是一次治国方略的一种重新选择,而是一种政治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所以必然会触及贵族利益,秦国的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离不开秦孝公的支持,也少不了商鞅的坚持,还有的就是秦国受到外部影响较少,所以秦国才可以安稳的变法。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

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敌人的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凡是进行私斗的,按照情节轻重判处刑罚。

2、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

婢。

4、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告发

“奸人”,有坏人不告发的,什伍连坐。

5、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为当时的标准量器。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


瑜公子说历史


每年高考考生数百万,有的人考了重本,有的人二专都考不上。原因何在呢,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战国七雄都先后变法,最终只有秦国变法取得正果,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国变法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全占齐了。

战国时代,群雄相争,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是为了统一天下。魏国、齐国、秦国、赵国皆有统一天下之志,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变法。变法说白了就是改革,战国时代的改革是什么呢?就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贵族奴隶经济向小地主经济转变,青铜工具向铁质工具转变。秦国不是第一个变法的国家,也不是最后一个变法的国家,但却是变法最深彻的一个国家。秦国的变法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秦国得天独厚,关中四面环山,易守难攻,西方、南方无强敌,北方的匈奴不足以全面威胁秦国,东方六国才是秦国的主攻方向。也就是秦国可攻可守,进退自如,打着赢就出关击敌,打不赢就闭关自守。山东六国则没有秦国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 ,三晋(韩、赵、魏)处在四战之国的位置,齐国三面有敌,楚燕则是两面受敌。变法需要时间,在战争中挤时间需要地利,而秦国拥有这样的地利。

商鞅是天生的执政大臣,秦孝公是天生的帝王,明君强臣的结合可遇而不可求,很多国家的变法就是因为明君与强臣二者不可兼得而失败。秦孝公有强秦之志,商鞅有施展才学之志,两者的结合让秦国变法最为深彻与持久。另外秦国本来就是破罐子,商鞅跟秦孝公直接将破罐子摔碎,破而后立,再建立新的罐子。山东六国则不是破罐子,他们是在好破罐子上装修点缀,因此外表看起新,其实内部还是旧。


大秦铁鹰剑士


依我之见,原因是:

1.统治者的支持

首先,其它国家失败或者没有变法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意识到或者认为不需要,又或者是不支持,总的来说是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

2.统治者懂得策略,转嫁矛盾,改革阻力小

商鞅之死也很耐人寻味,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偏执有一定关系,“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使得商鞅在朝廷四面树敌;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奴隶主阶层的势力依然比较强大,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变法显然不会为他们接受。商鞅最终被车裂反映了大家高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的一句话:“旧势力是不会立刻灭亡滴”!)

所以,唯一的原因是他被当时的秦穆公卖了,用他挡住反对改革的人的反扑,商鞅的死本来就不单纯。

3.对外战争的胜利

变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说的再好也没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没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贞观之治”只是百姓丰衣足食,而没有对外灭掉突厥,称霸西域的武功,那么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门的那次手足相残了。

所以,商鞅证明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也必须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给秦国人看,给六国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阴谋骗取曾经的朋友魏国领军人物公子卯,使得群龙无首,最终打赢了战争。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

但是不可否认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了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发展模式,此后的李斯、尉缭、韩非,无不将法家的思想继承并发扬下去。

4.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团

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打破了世族的继承制,但是新的军功集团却被他培养了出来。还是三中的条文,他的实行使得人民畏惧私斗,而勇于公战。毕竟好战因子被一时压制住了,但是却依然存在于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对外战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倾泻口。

商鞅之法,做到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还犹有过之,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那个时代。所以,王室贵族也被处罚,真正使人信服。

通过战争,第一批的军功集团就初具雏形。人们从战争中得利 自然拥护新法。这就是应对老势力的新势力。

综上,商鞅变法理应成功!






兔儿脸


商鞅变法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1.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国力最弱。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主张变法图强。

2.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变法触犯秦国保守派贵族的利益,变法遭到其强烈反对,太子驷的老师公孙度和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后公孙度被割鼻,公孙贾脸上被刺字,从此保守派贵族不敢公开破坏变法,新法顺利推行。

3. 商鞅立木为信。商鞅变法的法令准备就绪时,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奇怪是没有人敢来搬,商鞅立即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通过这件事商鞅让秦国人相信自己是最讲信用的,商鞅看见时机成熟,便立即公布了变法法令。

4. 第一次变法:颁布垦草令。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第二次变法:

一、规定“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强令成年之后的男子必须独立居住。通过这一办法,迫使好逸恶劳、靠吃大锅饭的懒惰成年男子,必须独立勤奋耕种才能养活自己。这就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税赋收入。

二、就是规定“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全国共设31个县。加强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封建制的孕育和发展。

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除奴隶制时代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根据田亩数量征收税赋。

四、“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量具标准,确保买卖和征收粮食、布匹公平无欺。这有利于社会商品的流通、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五、“初为赋”(公元前348年颁行)。此时所谓的“赋”,已经不是先前意义上的田租,而是一种名为“口赋”的人头税。这一法令,应当是对第一条法令的补充。新法再施行5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从此,“诸侯卑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狙击之王


1、正是因为前人都失败了,所以商鞅总结了其失败之处,成为他后来变法的经验。

2、秦孝公的支持。

3、当时秦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强,需要新的制度来管理国家。

4、如何定义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今日所见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后世史学家给其定义的,是根据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定义的。

依我所见,从商鞅个人的经历而言,其变法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成功之处在于秦国的民众对他的法令坚决执行,但执行的原因并非信仰,而是因为恐惧,这也是其失败之处。另,商鞅最终死于变法事件,个人没能全身而退,不能算是成功。

什么样的变法是成功的,那就是被民众从内心信仰。因刑罚残暴被执行的法律不算是成功的法律。当然这太难了。


理简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变法。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尤其如此,各国为了强国,都进行了各自的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齐威王的“人治”,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国燕昭王时期在乐毅主持下的变法。

但是,在这些变法中,没有一个比得上秦国的商鞅变法,哪怕在后世,人们对于商鞅的为人处世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变法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变法,并且影响最为深远。那么,为什么商鞅的变法成功了,而与他同时代的人,甚至他之后的变法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了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秦国在当时国力最弱

为什么说秦国国力最弱成为了他成功的一个要素呢?在当时,七国的势力已基本形成,其他小国造不成影响,就不作数了。

在当时,以经过李悝变法,并且拥有吴起编练的魏武卒的魏国实力最为强悍,但这个国家又偏偏是秦国的死敌。秦献公时期就多次发兵河西想要抢回故土,但都被强悍的魏国给打回老家了,并且国力消耗严重。

所以,到秦孝公登临秦公位时。可以说,正是秦国最虚弱的时候,被魏韩逼的在栎阳舔伤口。可以说,正是因为秦国的虚弱,所以从上到下都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势,希望秦国强大。

此外,国弱民穷,其实将一个情况处理的非常好。那就是所谓的老世族其实能够拥有的特权并不多了,他们也只是比普通的百姓强那么一些罢了,能够吃饱饭而已,这与建国之初极为相似。

所以,这就为商鞅的变法提供了变法的土壤,从上到下求变,不能不变,只是需要一个人点燃这把火,并且善加引导,不至于伤及己身。

二、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能够将一国托于一人者,秦孝公也。公孙鞅作为一个外来户,他要在秦国站住脚跟,没有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可以的。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不要说进行变法了。这一点可以从秦孝公死后,商鞅很轻易的就被世族给搞死了就看出端倪了。

三、商鞅的变法确实使得秦国过上了好日子

商鞅的变法: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这些内容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是没有人权,一点隐私都没有。并且处罚太过,没有人情味。但是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人们的需求其实已经降到最低,那就是……吃饱饭,活着。商鞅这种将那些懒惰之人,狡猾之人清除出秦国队伍,“一刀切”,也许有人会因此蒙冤,但是却为那个曾经私斗成风的国家带去了新的生气,使得那些真正的忠厚之人过的好,狡猾之徒不敢犯法。正所谓,“乱世用重典”。

四、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团

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打破了世族的继承制,但是新的军功集团却被他培养了出来。还是三中的条文,他的实行使得人民畏惧私斗,而勇于公战。毕竟好战因子被一时压制住了,但是却依然存在于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对外战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倾泻口。

商鞅之法,做到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还犹有过之,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那个时代。所以,王室贵族也被处罚,真正使人信服。

通过战争,第一批的军功集团就初具雏形。人们从战争中得利 自然拥护新法。这就是应对老势力的新势力。

五、对外战争的胜利

变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说的再好也没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没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贞观之治”只是百姓丰衣足食,而没有对外灭掉突厥,称霸西域的武功,那么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门的那次手足相残了。

所以,商鞅证明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也必须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给秦国人看,给六国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阴谋骗取曾经的朋友魏国领军人物公子卯,使得群龙无首,最终打赢了战争。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迁都大梁。

战争,过程从来都不重要,结果最重要,秦国胜胜了,变法彻底站住了脚跟。

六、两代秦国国君的坚持

商鞅之法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变法不过实行了十多年,商鞅就被旧势力给铲除了。可以说,那是秦国的新法势力虽然站住了脚跟,但是顶多与旧势力相差无几,甚至略有不如。

但是,不管商鞅是秦惠王想要借别人之手除去,还是当时被架空了,秦惠王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新法,所以,经过四十多年,也就是那时的两三代人,商君之法才真正的成为秦国根本,没有人想要去动摇,也没有人能够动摇。

凭借着商君之法,秦国横扫六合,并吞八荒,成为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走路都带风ll


当时的确有很多国家尝试变法,但变法都不彻底,如魏国的吴起变法,强盛了国力还创造的威武天下的魏武卒,但后期吴起被逼出走,变法搁浅。

秦之所以能成功有三:

秦国国力衰败处在生死边缘,孝公继位后发奋图强,强力支持商鞅变法,凭弃一切阻碍。如此强臣明主,加上商鞅的大才,这是其一。

秦国变法更彻底,其他各国变法终是小变,对社会层级没有大的变化,而秦不同,全国上下不分阶级奖励耕战,赏罚分明,从徙木立信开始,国府的诚信度得到了全国的公认,大大的提升了劳苦大众的利益,国力即民力,民强则国盛。这是其二。

商鞅执法严明,邢上大夫,恒古未闻,然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不接党,专心变法。此为其三。

有此三者,秦国百姓奋力耕战,不仅如此,好的政策还吸引来了其他国家的百姓来投靠,称新国人,人口多了,生产力自然就上去了。


不贰过者


在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因为奴隶主的土地私有化过于严重,商品活动中商人之间的相互争斗过于激烈,从而导致了春秋战国动荡,战争的产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稳定的影响,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才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商鞅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秦穆公的改革思想,也就是通过商鞅们变法,从此秦国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


雨后滴水


秦国变法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商鞅和秦孝公都是百年难遇的君臣典范,两个单独拿出来就足以照耀一个世纪,更何况是如此风云际会。

秦孝公和商鞅的默契和信任度几乎是整个中国历史都难以再找到第二的,比刘备托孤诸葛亮还要信任的是,秦孝公弥留之际欲将秦国都托付给商鞅,如此可见一斑。

纵观战国变法,无论是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齐国邹忌齐威王的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燕昭王乐毅变法都是不够彻底的全面的。当然做为变法的始祖李悝变法是相对彻底和成功的,其成就也是斐然的。

战国初期,李悝的变法让魏国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国差点被魏国联合五国瓜分。但也逃不开人亡政息的局面。魏文侯去世之后,李悝变法时期举荐的吴起被怀疑迫害,吴起逃亡楚国。魏国逐渐又走回了老路,变法无疾而终。

魏国变法成功,当时的人才也是七国魁首。商鞅虽然是卫国人,但也长期生活成长在魏国。范睢也是魏国人,后来成为秦国丞相。张仪、吴起、孙膑都是魏国流失的人才。可以说魏国流失的人才在七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变法的深度不够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的阻力,吴起变法就是因为伤害了贵族的利益,从而楚悼王刚死,贵族就发动攻击,吴起逃到楚王尸体旁边也无济于事。商鞅变法的阻力也非常大,但因为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为变法不惜流放太子,割了亲哥哥的鼻子,君臣相互扶持20年,改革这才真正落实彻底。

虽然秦孝公依旧走在了商鞅前面,导致商鞅失去了庇护,遭受贵族的反击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但是变法的成果却基本保留下来了,因为秦国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之下,是挡不住的日益强大。

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非常难得的连续出了几代君主都不掉链子,从而让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走上了一统六国的道路。

实际上七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法,也都有其非常辉煌的时代,但封建君主制度下,君主的智慧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制度的走向和发展。

燕国甚至出现学习“禅让制”的君主将国君都让出去了,导致齐国几乎灭掉燕国。因此即使是商鞅变法是集六国之大成者也很难让秦国保持一直强大,但历史的巧合就在于此,秦国的几代君主的不断努力,最终让秦始皇得以成功一统六国。

商鞅变法实际上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李悝变法之后的魏国欺负最恨的就是秦国,秦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商鞅变法也是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的,代表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贵族制度的确立,也符合战国时期,七国吞并时期的特殊环境。因此客观上商鞅变法也有其符合时代的优越性,从而让秦国走上不可阻挡的一统天下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