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如何做到舉一反三記住學習內容?

千千千里馬


簡而言之,腦、眼、手,三方記憶。

大腦是司令部,負責宏觀導調,比如選什麼字帖?如何臨習?經驗總結等等等等;眼睛的記憶不可小覷,看多了美的東西,它自然就會區別出醜來,甚至不用通過大腦的,比如我們常說,這幅作品讓我說也說不上來,但是就是看著舒服,這就是眼睛在起作用;手,它是具體的執行機關,但同時也有著記憶的功能,擁有發達的小肌肉群的鋼琴大師的手,沒有練過毛筆字的,他書法照樣不行,因為手部的記憶是來自於日常對相關事務的磨練。

三方齊動,既各司其職,又相互交融,何愁不能舉一反三?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最後只要做到一個字就可以了,那就是:勤。勤動腦,避免只拉車不看路,可以少走彎路。勤用眼,可以提高你的審美量級,包括讀帖、筆會、看展覽等等。勤動手,池水盡墨,功夫才闊。

方法很多,有些也是因人而異的。大膽的試,拼命的煉,逐步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兵驊A


書法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本人經過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實踐,才終於在不惑之年獲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資格,總結我的書法學習道路,我目前主持有國展衝刺班,己有多人通過全國書法大賽,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2019年10月,我被聘為河北美術學院書法教授,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本科生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學院的特別嘉獎!針對你提出的問題,我有充分的經驗和體會加以回覆,請認真聆聽!首先,學書法不可急於求成。也就是不可練幾天楷書就煩燥,立即又去練行書或其它書體,初學要專一。其次,學書法要懂得書法歷史。要知道書法是從何而來的,要追本潮源從根學起,而不是人云亦云從顏柳歐楷學起。其三,要有名師指導,最忌今日拜這個,明日拜那個,到頭來弄成邯鄲學步,什麼也學不成!這三點是大方面的總概括,其中第二點就是你所提問題的要害部分,即抓住了源頭就有了舉一反三的資本。那麼什麼是書法的源頭呢?當然是篆書!所以說篆書是一切書體的根本,學習篆書是為了領悟“用筆千古不移”的中鋒運筆規則,而這一規則正是舉一反三的千古定律!好了!本文就講到這裡吧!書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人人都有領悟的靈氣的,要經過長期的鍛鍊和實踐,經過對各種字體的臨習才能融會貫通的!











墨花飛舞王永森


一是更加努力的學習古帖,二是要多多的觀摩和閱讀相關的書籍,三是再多加以思考和感悟。

一:更加努力的學習包括了求師尋道。雖然學習過了兩年,其中的錯誤,難題,迷茫等等一直積蓄著,不能解決,有些可能還不自知。尋到一個高水準的老師,多少會幫助你走出迷茫懵懂。

同時臨帖學習也要加強,學習到一定的階段,會有平臺整固期,在某一個層次上徘徊不前,停滯不前。在這個門檻面前需要堅持,需要努把力,才有可能向前向上突破。

二:要多多的觀摩一些高水平的展覽,高水準的作品。也要多多的學習一些相關的理論書籍,看更多一些的字帖,不同風格的字帖。不同的字帖不一定在這個階段去臨習,但是多看多學習不同的字帖也是很有益的。

相應的理論可以指導你的方向,也有著豐富的不同的經驗和教訓。如果沒有合適的老師,更需要書籍這個老師來破解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就是多做些思考,多多的感悟。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感悟可以幫助自己的學習更有成效。老師的教導,也需要思考和感悟才能化為自己的心得。讀的書本知識也只有通過思考感悟,才能舉一反三,結合到書法學習的實踐中去。





范特西特別稀


我國有3000多年的書法歷史,書法家歷朝歷代都有。留下來許許多多經典的名碑佳帖,這些都是我們百學不厭的瑰寶。初學者應師法古人,師法傳統,千萬不可求勝心切,貪急求,快。書法學習,路子很重要,選經典,選大師為正路,路正則越走越遠,越飛越高。學習書法要具備“五心”:“靜心”,“專心”,“細心”,“耐心”,“恆心”,必須把自己“沉侵”到傳統裡,,長期不斷的研習古代經典碑帖。善於學習,練就紮實基本功,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長,形成個人之風格,具備自己的面貌,走出自己的書法之路。

好的書法作品的要求,如筆法要點畫精到、形式要完整優美、作品要整潔乾淨、內容要準確無誤、字不可繁簡混雜等,這就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認真細緻的責任感,又磨練了書法技藝。學以致用,能舉一反三,方算是真正掌握了法。無論學習什麼,只有做的舉一反三,才能事半功倍。學習書法更應如此。

關於這一方面,我們的書法老師田蘊章先生,做過示範講解:

我們再向大家介紹一下“疾”字的草書寫法。

注意看。

(圖:“疾”字草書示範一)

這是一種寫法,左邊的偏旁也不再特別強調要挑起勾來,就簡約了,也可能挑起勾來之後呢,左邊不用兩個點的表示,也不用一點來表示,就直接這樣過來,注意看。

關鍵省略是裡邊這個“矢”字,這個字,這個字在單寫的時候不能這樣寫。這麼寫的話,就和“來去”的“去”字很相似了。

(圖:“疾”字草書示範二)

所以在連寫的時候就可以這樣用。

上來就可以這樣,只要連寫的時候可以不加任何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寫個下面介紹過的“知道”的“知”。

因為一長這就是知了,短就是去,所謂“長短分知去,微茫見每安”。學習《草訣百韻歌》大家就知道了。

那麼在連寫的時候就可以這樣用。

比如說還有一個字“矣”,這個“矣”字,下面也是個“矢”字,上邊就這樣寫,下邊還是這樣一帶過來,這就是一個“矣”字。

所以大家學會了這一種草書,這個“矢”字的寫法,就會應用到很多地方去。

因此總是告訴大家,雖然我只講一百個字,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到背一反三的必要性,能夠通過一個字引申很多的字,背一反三不只是反三個字了,這是一個概念詞語,應該知道背一反十、反百。但是我們說的時候,只能說到背一反三,因為這個三字是個廣義的概念,並不是特指的一二三的三。

好,我們最後把這三種書體,關於“疾”字的寫法介紹給大家,再寫一遍。

楷書。

行書。

草書。

這是這三種書體對“疾”字的處理。

大家特別要知道,分開了來理解,一方面就是這個病床怎麼寫要弄懂,所有的病床基本上都是如此地寫法,這是要知道的一點。

另外,關於裡邊的這個矢字,行書、楷書、草書那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大家都要掌握,漸漸地把這一百個字都弄通了、弄熟了,我想大家就會寫很多很多的字了。

我們今天的關於這個“疾”字就向大家介紹到這裡。

我想通過這一個字,就能領悟n個字的寫法。但願我的分享能有所幫助!


不同觀點希望朋友留言!謝謝!


墨藝圈


首先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話題。接下來談談我自己的一觀點吧!1.先說紮實的基本功。書法即書寫之法(更高層次便是書寫藝術)。學習書最基本的應該學會簡單的基本筆法、基本的間架結構、章法神韻。當你都能熟練掌握這基本功後,這些知識,技法都能被你快速正確引用和及重新組合,運用到日常的書寫練習當中來,說明得到法了。2.再說勤和悟的重要。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足以說明學和思的重要性。勤,及勤臨摹。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對初學者來說摹是第一階段,以薄紙蒙於碑帖上,依其形跡而不斷的摹,摹到每一筆畫都接近碑帖的筆跡。接下來就是臨帖了,臨帖就是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間架結構、章法進行書寫,做到古人“墨池”,“筆冢”的勤奮練字。這樣才能做到位置準確,又能強化記憶。悟及悟性。我們時常在說練字要做到三到:手到、眼到、心到。手到就是勤,眼到就是觀察,心到即是悟。只有經常思考,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學習書法來就不會費勁。以上是我學習書法過程中一些拙見,待大家相互指正,相互學習。




菜鳥的變形計


聯繫我多年的學書經驗,我認為,能夠在學習書法上做到舉一反三,它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做到對所學內容的正確理解。

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學書經年的人;無論你是學篆隸,還是學行草;無論你是書法創作,還是書法理論研究,只要對所學內容做到正確的理解,找出它內在的規律,才能分門別類,在你立足的一點上聯繫到另一點,再從另一點聯繫到更多的點。

具體到書法學習,你理解了中鋒用筆的要求,通過舉一反三,就能明白筆法中側鋒、偏鋒與中鋒運筆的不同要求。再比如,你掌握了某一楷書的結字方法,既使是所學之帖裡沒有的字,只要你按照它結構的上中下、左中右的結字規律 ,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把它寫出來,而且能寫得恰如其分。再比如你已掌握了某一書體的橫式書寫章法,既使你沒有嘗試過其它形式,只要你運用類比方法,其它不同形式的章法也照樣能很快地把它寫出來。

學書中舉一反三的運用,我們不只看重學習對象中的相同點,更重要的是對其生髮開來的不同之處要能認真地鑑別。把其中的不同點籤別清楚了,我們在學書過程中就能把每一個問題理解地更深刻更到位,從而為我們書法藝術的學習和創作,探索和總結出一個個更快捷更有效地好方法。

學習書法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只有正確地理解所學內容,加之理解後的勤苦訓練和實踐,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快速學好書法。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及詩詞楹聯等方面同學習,多交流,共進步!





晉風


學習關鍵是在於得法

有人學習寫字,寫了幾十年還是寫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對,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會方法的學習,寫得時間越長情況越糟糕。不得法的學習,就只能在原地轉圈,像遇到了'鬼打牆',雖然走了不少路,勞神費力,徒費了時光,最後還是走不出來。不得法的學習很可怕!

學習書法如何提高效率

書法關鍵是學習方法。要學會學習,學會舉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多的回報,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更多的知識。宋代書法家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裡是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於初學。

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對於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明代汪砢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綜上所言,中心意思是:學習楷書是手段,從中學來方法才是目的。從楷書入門書法殿堂是明智的選擇,這是'康莊'大門。

清ㄠ敧貞《書學捷要》中雲: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鑑,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故細察六要,吾以為'得法'最重要,氣質再好,天資再高,如不'得法',就會走彎路,再'用功'也無濟於事。氣質不好,天資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會學好書法。

入門首先要選一個明師

在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說他行事進退有餘,分寸拿捏得很好,給人一種做事從容老練的感覺,那麼在書法學習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間運筆自如、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特別是剛剛起步學習階段尤為重要;古之學者必有師,只是許多後人只記住了成名的學生而忘了老師,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瞭解衛夫人一樣,這從中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青出於藍但可勝於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有了老師,可以告訴你什麼樣是正確的寫字方法,包括坐姿、執筆、臨帖,繼之,可以告訴學生如何結體,如何用筆,如何體會古人的筆法等等,如果沒有老師,單靠自己閉門造車,不知要到猴年馬月才能體會到各種筆法技巧。學習別人的經驗就是延長生命,縮短到達成功的道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有了老師,學生還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出現的的疑問,通過教學互動,不斷解決出現的問題,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

書法的學習在於心悟手悟,心到筆到,即所謂得之於心應之與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書法作為一種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無非快慢而已。臨帖就是向不會說話的老師學習,用功就是不斷的學,不斷的體會,不斷的感悟,日久漸積,所習諸家之形質必瞭然於心胸,性情奔然於腕下,心手相稱,遊刃自若。

擇師也好,用功臨帖也好,其實是一回事,一個是現在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古代不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教你,一個是你去學。作為學習的主體,有了老師之後,重點是用功,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徑通成功,學海無涯苦作舟,舟達彼岸。對於初學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必要也不可能強求一致,只要得法並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

為什麼建議從楷書入手

楷書從漢朝就已有其雛形,魏、晉大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學者學習哪一朝代的為好呢?我認為從唐楷入手學書,有法可依,能把筆畫寫得方中矩,圓中規,直中繩,長短合度,輕重合宜,結構穩健,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唐楷法度森嚴,學習時容易被那嚴格的規矩所束縛,而提出初學應從魏晉入手,說這樣可以把字寫得天真爛漫,自由放縱。

我認為要把字寫得或古拙,或俊俏,或莊重,或飄逸,或豐偉,或瀟灑,或肅穆,或飛動,總之具有一定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初學者卻應力求結構的工整規矩。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學不學平正,字就會歪斜無儀;但過於平正,又將呆板而無生氣,所以又必須追求險絕;險絕過甚,便會狂怪無態,因此又要歸於平正。這就是學書循環往復,不斷昇華的過程。以平正論,唐楷當之無愧。清人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先學法度森嚴的還是先學自由放縱的,唐徐浩《論書》雲:'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這話很有見地。我贊成先從點畫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用筆潔淨,結構精嚴,對後世影響很大。歐書《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歐書險勁的風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歐體字中最清晰、神氣最完足的。《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樸厚凝重而又挺拔勁健,結體平穩中追求險峻。歐字極受推崇,'寫透歐書,碑版皆可書矣。'清朝楊守敬說:'歐陽信本之醴泉銘,趙子固推為楷法極則,人無異議。'初學者學此二碑,可避免結構鬆散的毛病。

顏真卿的《勤禮碑》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富於立體感,結構方整嚴謹,宜於初學。顏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筆畫豐滿雄強,結體寬舒,往往追求天真爛漫,返樸歸真的意趣,初學易失於臃腫醜怪,不宜作為入門途徑。

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備,點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嚴謹的結構。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恆,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

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

執筆問題並不怎麼玄奧。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執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指實是執筆要鬆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鬆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指實掌虛的要求,就好比手裡攥著一隻小鳥,攥得太緊,鳥就會被攥死;太鬆了,鳥又會飛掉。也就是說要鬆緊適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並且要腕低於掌,這樣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是講究腕力的,坐著寫字,以肘著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腕平,指的是執筆時要接近平,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

在執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筆的。如果用左手執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運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後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筆。

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寫字時如果低頭曲背,不但字寫不好,日久天長,視力和脊柱都會受影響。足安就是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瞭解必備的運腕竅門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贈送給別人的書法作品,上款有時題'某某正腕',就包含著請受書者指正腕的運用是否靈活或腕力是否雄強的意思。運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後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縱筆鋒,寫出合乎要求的點畫。

書寫時因手腕與桌面的距離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按紙,右手執筆,以身體為對稱軸左右對稱。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只有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於紙上,而且由於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筆的縱橫牽掣、上下提頓隨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靈活的方法。

有的初學者問我:寫蠅頭小楷為什麼不必懸腕?寫盈尺大字為什麼腕與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說:寫小楷實無必要,寫大字非懸不可。蠅頭小楷筆畫短、字小,只需運指就足以應付,何必要懸起整個手臂?而且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要求極嚴,手臂全懸既不穩定,又不會持久,很難寫好,為什麼說寫大字肘部非離開桌面不可呢?大字筆畫長,手臂不離開桌面,筆的揮運就不自如,以寫長橫為例,假如以肘著案,如同以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循規作圓,這樣寫出的長橫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寫字,豈能寫好?

另外從字體方面看,篆書、隸書、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比起行、草書來,要求比較嚴格,用筆較為規矩,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近些。行、草書則比較放縱飛動,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遠些。所以我認為腕肘離開桌面與否、離開桌面的遠近,要根據字的大小和字體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千萬要搞懂'中鋒與偏鋒'

歷代書法家在講用筆時都強調中鋒行筆,什麼叫中鋒行筆呢?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是經典筆法。就是在寫字時,筆心必須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偏鋒是典型的筆病。偏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我國曆史上擅長楷書的書家眾多,他們的書法作品各具風格,初學楷書的同志,應該先學習點、橫、豎、撇、捺、鉤等基本點畫的寫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臨摹,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寫出的點畫和結構就能逐漸接近所臨的碑帖。


Sa寶手繪頭像


學習書法個人感覺不僅要動手也要動腦,我們說多看多臨,說的就是眼到手到,這裡的眼到不僅要看準,更要通過眼觀傳遞給大腦,讓每個字的筆畫結構佔格佈局以及書寫節奏都能在腦海裡呈現,為手上的書寫做準備。在書寫時一定要注意節奏上的變化,那就是控制好筆尖在紙上輕重緩急的書寫。開始學習多臨規範字帖,看一筆寫一筆,不看不寫,多寫多思,熟能生巧。



品茗賞石軒


學習關鍵在於得法

有人學習寫字,寫了幾十年還是寫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對,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會方法的學習,寫得時間越長情況越糟糕。不得法的學習,就只能在原地轉圈,像遇到了“鬼打牆”,雖然走了不少路,勞神費力,徒費了時光,最後還是走不出來。

書法關鍵是學習方法。要學會學習,學會舉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多的回報,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更多的知識。

清ㄠ敧貞《書學捷要》中雲: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鑑,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故細察六要,吾以為“得法”最重要,氣質再好,天資再高,如不“得法”,就會走彎路,再“用功”也無濟於事。氣質不好,天資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會學好書法。

在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說他行事進退有餘,分寸拿捏得很好,給人一種做事從容老練的感覺,那麼在書法學習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間運筆自如、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選一個好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只是許多後人只記住了成名的學生而忘了老師,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瞭解衛夫人一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有了老師,可以告訴你什麼樣是正確的寫字方法,包括坐姿、執筆、 臨帖,繼之,可以告訴學生如何結體,如何用筆,如何體會古人的筆法等等。

臨帖,是向不會說話的老師學習。日久漸積的臨摹,所習諸家之形質必瞭然於心胸,性情奔然於腕下,心手相稱,遊刃自若。心悟手悟,心到筆到,即所謂得之於心應之與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書法作為一種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無非快慢而已。

擇師也好,用功臨帖也好,其實是一回事。一個是現在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古代不會說話的老師。有人說,只要得法並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