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宋江的招安大计对于梁山是对是错?

郭汪旭


招安大计当然是对的,尤其是在宋代,对心怀野心的底层人物来说,先造反,后招安,是走上官绅阶级的终南捷径。只不过这个操作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宋江没有玩过朝廷罢了。

宋朝是一个奇怪的王朝,经济达到了古代经济的顶峰,文化上大繁荣,四大发明有三项出现在宋朝。但是如此强盛的王朝却偏偏在军事上败得一塌糊涂。不仅打不过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对内镇压起义也差强人意。

自古武装起义往往爆发在王朝末年,宋朝却极为特殊,武装起义从宋初到宋末连绵不断,根据史料记载,在宋朝存在的320年中,一共经历了433次农民起义,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起义没有收录其中。宋朝起义的一大特点是次数高、规模小,如此频繁的农民起义跟朝廷政策有很大关系。

宋朝对待武装起义的政策始终是以求安定为主旨,以招安为主,并将招安作为一项安定内乱的方针来执行。宋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 走上仕途最好的捷径莫过于做贼,造反到了一定程度,朝廷就会来招安。要想做官,先杀人放火,之后获得朝廷的招安,就可以做官了。

梁山众好汉中,排名靠前的要么是官吏出身,要么是家境殷实的庄主。这些人在社会上往往有一定的地位,落草为寇不符合他们从小培养的价值观。他们大多数人只是想利用朝廷的招安政策,暂居水泊,等到时机成熟,接受朝廷的招安,以此达到封妻荫子的人生目标。这些人大部分都属于既有造反的勇气,又有精明的计谋,想通过朝廷的招安走上升官发财捷径的好汉。

在宋江的刻意引导和指挥下,梁山好汉有了更好的进身之阶,这符合绝大部分人的自身利益。燕青看透童贯一伙利用梁山好汉,使用卸磨杀驴的诡计后,劝主人卢俊义跟他一起归隐,卢俊义却不舍得已得到的官职和地位。像卢俊义这样想要封妻荫子、衣锦还乡的好汉占着绝大多数。如果宋江铁了心的要造反,又有几个人能誓死追随他?事实上,宋朝大多数的起义并未对朝廷的统治造成致命的威胁,宋王朝在反反复复的起义浪潮中始终稳坐江山。

历史上的宋江造反没有《水浒传》中规模大,一共三十六大盗,辗转十郡作乱,最后被朝廷招安,“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朝重文轻武,文官节制武将,而文官大多都是招安的坚定支持者,在他们眼里,只要能兵不血刃的迅速平定内乱,对起义者封官加爵是很划算的。


昨夜北风起1


水浒传里摆在宋江面前的路无非两条,一是招安,二是不招安。

首先咱们先说招安。在说之前咱们先看一看水泊梁山的人员构成,梁山人员构成分为以下几种:1、原宋朝的文官,以宋江为代表,包括柴进之流。2、原宋朝的武将,比如呼延灼、关胜、花容、秦明、索超、林冲等等,这些武将或是遭梁山擒获,或是被梁山嫁祸、诱骗,属于逼不得已上山。3、以鲁智深、武松、阮氏三雄等等为代表的绿林豪强势力,这些人是真正不想招安的人,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今日吃饱不管明日,快活一时是一时。4、剩下的人为一类,上梁山只为混口饭吃,招安与否与他们无关,他们也从不关心将来的前途,只关心自己的肚皮。

梁山人员构成虽分为四种,但是处于领导层和核心地位的多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人,这些人心里多是忠君报国的思想,想搏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所以对招安很支持,这也是宋江的招安大计能实施的根本原因。

其次,再说说不招安。如果水泊梁山不招安,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请大家记住,梁山好汉多是一些乌合之众,战斗力并不强,书中战斗描写是经过艺术夸张的,不足以采信。且梁山的地理位置离京城开封不算太远,皇帝怎会容许国家心脏地带有反贼?动用精锐部队灭梁山简直易如反掌。更何况梁山也并非铁桶一块,几类人离心离德,之所以朝廷采用招安政策是决策者聪明,用最小的损失解决问题,还能以贼治贼,最终让两伙贼一起灭亡。

所以摆在梁山面前的两条路都是死路,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必然结果。没有优秀思想、没有统一的目标武装起来的农民起义,灭亡就是他们的最终结局。

我是叶舞清风,喜欢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评书的书迷可以关注我,看连载区小说,了解白眉龙虎的后续故事。喜欢本文或者本人撰写的小说,请点赞,关注呦[祈祷][祈祷][祈祷]





真叶舞清风


当然是错的。宋江推行了一条投降主义路线,葬送了农民起义的果实,表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对于《水浒》这部书,毛主席早有评语:《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终于是奴才!宋徽宗时期,朝廷腐败,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大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而是与方腊农民起义军联合,南北呼应,是完全可以推翻宋朝统治、建立新政权的。而宋江却反其道而行之,打着为梁山好汉的将来谋出路的幌子,实则为自己升官发财充当垫脚石。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成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使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毁于一旦。宋江以为只要投降了就可以受到朝廷重用,封妻荫子,但事与愿违,不仅他没有得到善终,还害了众多梁山好汉不得善终。这充分说明,他没有认清封建统治者的本来面目,投降是决没有好下场的!所以,宋江的招安大计,对于梁山而言是错的,宋江罪该万死,死有余辜!



处处是中心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当然是错,招安这事对宋江个人利大于弊,对梁山整体弊大于利,最好的策略是高筑墙缓称王徐徐图之,毛主席早就讲过,批判水浒这本书,最主要就是反招安,你一招,赵家就让你去打方腊,不去是死、去了也是死,打输了是死、打赢了也是死、一战下来,名为小胜、实则惨败,因为赵家本来就是要你死,你离得更近啊,一百零八将死了快大半,一塌糊涂,剩下的明白的逃了,不明白的被毒死了,糊涂的还跟着上吊,都一帮二傻子。



百视人生


《水浒》梁山好似一个公司做大后,被收购的命运。事情上,公司做大必然会面临这类问题。梁山的品牌是忠义,《水浒传》原来有个全名就叫《忠义水浒传》。而梁山的对手,是朝廷。朝廷打算把梁山品牌收归为国有。这就变成了私企变国企的博弈过程。



宋江的策略是接受“国有化”,这样一来,草根们就有了国家身份,宋江这个原本出身山东的基层小公务员,可以华丽转身为国企领导。替天行道的广告口号,转变为“替天子行道”。从当时的条件看,梁山接受招安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为啥这么说?这得从大宋的国势去看。

首先,大宋朝廷有着强大的国家机器。熟读大宋历史都知道,其地方军队虽弱,但中央军(禁军)不可谓不强大。史家称之为“强干弱枝”,“干”就是禁军,“枝”就是地方军。为了防止地方军官出现唐末五代那样的节度使作乱,宋自立国开始,就实行了这种政策。这也就意味着,梁山所在的地方军,根本干不过梁山集团,梁山得以存在,和这种国策有关。但并不意味着宋朝军队真的是弱鸡。宋朝尽管被少数民族辽、西夏、女真、包括后来的蒙古,打的很狼狈,乃至亡国。但是,它干起自己人,可不是弱鸡,两宋镇压农民起义从来没有失败过,前有宋江,后有方腊,再后来还有钟相、杨幺等,无一不成功。宋江是押司出身,一个了解国策的基层公务员,焉能不知其理?

其次,梁山集团的企业文化很虚空。仅仅靠打家劫舍,挑战朝廷而啸聚山林的一窝古惑仔们,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很差,动不动热血上涌,除了吴用等稍微有点脑子的读书人外,再无韬略家可言。那种自由主义的气质和思维,特别不适合一个集团做大做强。宋江深知,历代农民起义的结局和出路,仔细思量一下,梁山这帮人肯定无法建立一个新时代,他宋江自己也无法带领大家改朝换代,不管他崇拜的黄巢,还是其它人,最后都没有成功。一句话,素质不行!

再次,宋江自己的格局不够。一个集团的领导人,决定了它的整体格局。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领导文化。梁山这辆火车跑不快,原因在于车头宋江本身跑不快。他的目标就是把公司做大,最后被收购时卖个好价钱,最后解甲归田,拿退休金,吃养老金,赚点宋朝国务院津贴。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不也是搞了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吗,这事搁宋朝政府也不是不可能。尽管,他的想法还是天真了些,他忘了大宋开国百年后,已经失去了太祖时期那种胸怀。

综述之,无论从国势、还是从梁山企业文化、好汉们的个人素质,乃至宋江的个人领导格局看,招安都是必然的。但是,招安虽对,结局却是悲剧的。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请顺手转发收藏,更是一种美德!祝您新年吉祥!我是“文史包袱铺”,持续为您解答文史话题。


文史包袱铺


我们看梁山有三条出路:宋江的主意就是去做官;李逵的主意就是去做皇帝;其他人的主张就是安心做强盗。各有好处,做官安心了,做皇帝称心了,做强盗开心了。

凭着梁山的力量显然还不能推翻大宋王朝,凭梁山的力量也不可能自己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不仅是个军事,武力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道德道义等等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看,首先看梁山的道德资本如何,一个新生的政治力量要攫取国家的政权一定要有道德上的积累,但梁山怎么样,显然不够。一个新生的力量要行使国家权利一定要有相应的文化能力,要有文化上的愿景,但梁山怎么样,梁山整体文化水平极低大多都是文盲,所以他们只有破坏能力却没有建设的蓝图。

而一直做强盗,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消灭。

所以我们看招安对于梁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寒山笔记


当然是错,招安这事对宋江个人利大于弊,对梁山整体弊大于利,最好的策略是高筑墙缓称王徐徐图之,毛主席早就讲过,批判水浒这本书,最主要就是反招安,你一招,赵家就让你去打方腊,不去是死、去了也是死,打输了是死、打赢了也是死、一战下来,名为小胜、实则惨败,因为赵家本来就是要你死,你离得更近啊,一百零八将死了快大半,一塌糊涂,剩下的明白的逃了,不明白的被毒死了,糊涂的还跟着上吊,都一帮二傻子跟着大傻子闯天下最后没几个落下好下场[捂脸]。



八仙过海法力无边


宋江寻求招安的活动几乎出现于每一回里,实际上,宋江除了招安之外,别无他计,摆在宋江面前有八条出路:

第一,继承晁盖的既定方针,在梁山泊打富济贫,甘当草寇,了其一生。当时国家正处于危亡于旦夕之时,宋江和梁山好汉不愿意。

第二,像方腊一样夺州县,称皇帝,建年号,与朝廷对着干。这样,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渔人得利,外族坐收中原,宋江不走此路。

第三,以民间武装的身份独自出发到边关抗辽。由于宋政府一直敌视农民武装,梁山军一旦离开梁山,无所凭借,必然受到围追堵截,恐怕到不了边关就会被宋政府消灭,这是死路。

第四,以梁山兄弟作为资本投降朝廷,谋个一官半职。这一条不可能,因为宋江本来就是政府官员,衣食无缺,想弄钱或升官,只要稍微堕落一点就可以无任何风险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了。 而且梁山事业兴旺发达,没有必要投降朝廷,宋江也没有到混不下去的地步。这时宋江已做出了“迷天大罪”,作为“贼首”,投降朝廷下场可知,即谅不死,投降朝廷后,与自己痛恨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也违背起义的初衷,宋江不为。

第五,降辽,当汉奸,与外敌一起推翻宋政府。这一条不符合宋江的人格和志向。

第六,瓜分珠宝,洗手不干,散伙回家,潜回民间,当个土财主和顺民。这样或将被政府分别捉住处死,或重新受贪官污吏的欺压,宋江不敢为。

第七,联合其他义军,先推翻朝廷,再抗击辽国。这也行不通,因为,其他义军由于宋朝延防范严密。规模都不大,且各自孤立作战。即便行得通,时间也来不及,可能还没有推翻朝廷时,辽兵就打过来了,民族就灭亡了。

第八,受招安,以政府军的身份请缨抗辽;这是宋江及梁山军唯一的正确的选择。

至于招安,自古以来,绿林好汉请求招安的动机有三,一是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光宗耀祖,即所谓“要当官,杀人防火受招安”;二是处境不利时,请求招安,喘息休养,以图东山再起的权宜之计;三是其他动机。统治阶级实行招安的动机也有三,一是扩充军队,弥补兵力不足的矛盾;二是因为镇压不了,所以干脆招安了,再慢慢消化掉,是当时“上将奇谋只是招”这一政治讽刺谚语的由来;三是用招安的农民军对付未招安的农民军,“以毒攻毒”。总的说来,招安是封建统治阶级通用的镇压反政府武装的“软”手段,既不是宋朝政府的独创,也并非只对宋江。但像宋江这样,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为了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为追求“万死”主动要求的招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

投降和请求招安是两个概念,投降是战败后的行为,是无可奈何的求生行为,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在内部意见不统一时, 投降的意向是见不得阳光的。投降的目的或者是本人处境难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或者是个人想升官发财,或者是面临绝境抵抗无效,这些目的宋江都没有。而请求招安和同意招安不管是哪一方先提出,都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合适,是不会接受招安的。宋江要求招安的目的是为了抗辽万死不辞,而不是为了当官,条件是众兄弟不分开和允许以政府军身份抗辽,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万死",条件可以说是低得略胜于无了。尽管如此,宋朝廷都不答应,横生波折,迫不及待地企图乘招安之机就立刻消化、消灭或吃掉梁山军,梁山军还得靠战斗来实现招安条件,以至于前两次招安失败,第三次才成功。宋江要求招安的目的明确、动机高尚、行为光明、有利有节,不能把请求招安与请求投降混为一谈。

宋江为抗辽大业而要求招安,宋政府无奈答应招安,于是招安成功,宋江就可以以政府军的身份实现北上抗辽的宏愿了。外敌当前,民族要灭亡了,人民要抗辽,宋政府自己不抗辽,也不许人民抗辽,人民和爱国志士连战死疆场的权力都没有。人民被逼上梁山后,想接受招安抗辽还得找门路,国家兴亡竞系于一风尘女子身上,这实在是宋江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历史事实也表明了招安是当时形势的需要,联合政府抗战救国是自发的行动,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南宋时,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关头时,社会各界包括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亡命之徒或者平时鱼肉乡里的恶霸地主,凡有爱国心的,无不支持或积极参加抗辽斗争。农民起义斗争的主要对象已由宋政府变为金兵了,这种趋势是自发的,也是历史事实。农民起义军自发地改变斗争目标,高举抵抗侵略的大旗,奋起抗战的,也并非宋江一家。南宋高宗时,黄河以北沦陷于金国,华北人民用红巾作标志,结为忠义社,其士兵称为忠义民兵,主动向南宋政府通报敌军动向,要求接济配合。公元122年,在金国占领区内,爆发了杨安儿、李全起义和彭义斌起义,李全抗元战斗失败后,降元而成为汉奸部队。彭义斌义军主动与宋政府联系,要求联合作战夹击元兵,再进军汴、洛,南北互相配合,庶几“神州可复”。王彦领导的抗金部队,因士兵脸上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而得名“八字军”,有十余万人马。

岳飞帐下战将如云,其来源多为啸聚山林的民间抗金武装的头领,他们一遇到岳飞的抗金部队,无不纳头就拜,情愿归降。可悲的是,面对如此大好的抗金形势,南宋政府不肯协同各路忠义民军作战,也不予以组织、接济,甚至在风雨飘摇自身难保时,对人民武装仍是毫不手软、斩尽杀绝,未能对金兵形成有效的抵抗。高宗赵构因恐父兄还朝,威胁自己的皇帝位置,为了一己之私利,竟然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丧心病狂地默许和支持秦桧谋害了希望“二圣还朝”的主战派将领岳飞,制造了千古奇冤。

宋政府还企图取悦金人,息事宁人,罢免主战派李纲、韩世忠等人的官职,屈膝投降,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直至灭亡;官僚之间,在国家处于危亡之时,仍在为一己之私利,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实在令人切齿痛恨,南宋政府和秦桧等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宋江招安成功了,梁山军以政府军的名义赴边庭抗辽,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实现了宋江和梁山军的报国之志。但是,民族灭亡的外患威胁还没有根除,宋朝廷中皇帝和奸臣还没有改弦易辙。由于国内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对立的结果必然是渔人得利,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宋江又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反政府武装的镇压。为了维护统一抗辽的局面,宋江在被害死之前不惜毒死了可能制造动乱、破坏统一抗辽局面的生死弟兄李逵,宋江不仅实现了他保境安民万死不辞的誓言,而且以死来证明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耿耿忠心,也证明了被宋政府反复围剿的“贼寇”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却是那样真实那样可敬。

社会各界对招安抗辽是理解和肯定的。在八十八回,宋江得玄女娘娘面授兵法军机,得以顺利破辽。在第九十回,奉旨抗辽之后,宋江率鲁智深等到五台山拜访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揶揄鲁智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宋江代为辩解道:“久闻长老清德,怎奈俗缘浅薄,无路拜见尊颜。今因奉诏破辽到此,得以拜见堂头大和尚,平生万幸。智深兄弟,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今引宋江等众兄弟来参大师。”智真长老道:“常有高僧到此,亦曾闲论世事。久闻将军替天行道,忠义根心。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军,岂有差错。”

在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天平上,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在民族矛盾上升时,阶级矛盾必然下降,宋江争取招安乃是拯救祖国和民族的唯一选择


舍得5152653299656


一直以来,众多水浒迷都极力“痛骂”是宋江选择招安,而最终让梁山集团走向分崩离析。难道宋江选择招安真的是大错特错吗?而如果宋江选择不接受招安,那么梁山就能走的更远,甚至于梁山还能在天下占据一席之地吗?或者说,宋江有机会称帝?梁山108将还能成为开国功臣吗?小编想说,这是你多想了,不接受招安,梁山结局会异常的凄惨。

招安一直以来都是宋江心目中对梁山集团未来的长远计划,宋江虽然武艺一般,打仗不行,但是对于集团未来的发展战略,宋江做出的规划还是非常靠谱的。事实上,招安的确是最符合梁山利益的。招安之所以在后来会让梁山大将们结局那么凄惨,一个原因是梁山高层没有制定出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梁山集团没有彻底解决好宋徽宗问题。

很多历史发烧友提出意见,既然梁山选择了接受招安,那么你就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高俅蔡京这些奸臣是绝对不会放过梁山的,因此梁山高层就必须针对奸臣们的陷害,做出至少两套规避风险的方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梁山损失。比如说,宋江吴用卢俊义等高层不妨给高俅蔡京送去大量的贿赂,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至少让他们收了钱,不至于陷害梁山。或者说针对朝廷当中的一些重臣权臣进行攻略,让他们能够帮助梁山说话。


第二,梁山选择了招安,那么梁山就必须彻底“拿下”宋徽宗,让皇帝看到自己的忠心。不要以为宋徽宗是一个傻瓜,没有一个皇帝会是傻瓜,是傻瓜,宋徽宗就不可能成功的当上皇帝。因此,在接受招安以后,梁山就要试着想尽一切办法去取得宋徽宗的信任。

比如说,可以通过李师师的关系,梁山可以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诚。可以让李师师成为梁山和皇帝之间的中间人,梁山可以向皇帝表达出只愿意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试想一下,如果梁山诸位一流武将都跪下向皇帝表示效忠,那么场面一定会非常具有视觉效果吧,也会让皇帝感觉到自己的忠心吧。

比如说,可以向皇帝送去一张巨额支票。钱这个东西,皇帝其实也缺啊,这私房钱,宋徽宗会不要吗?

比如说,宋江等高层不妨主动要求皇帝可以派出自己的亲信来梁山军,这不是一种表达自己忠心的方式。

那么,如果宋江真的不接受招安,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可以肯定说,宋江肯定没办法当上皇帝。而且不出意外的话,梁山绝对会被朝廷剿灭,这最多是一个时间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梁山实力和朝廷实力相差太悬殊。朝廷围剿梁山是五次失败,但是你要看看指挥官都是哪些人,童贯和高俅都是军事门外汉,靠这样的人去指挥打仗,不败才怪呢?而如果换成种师道、张叔夜这些北宋名将出马,也许梁山都坚持不了一年。

其二,梁山一旦选择造反,那就不是替天行道了,而是赤裸裸的造反了,这是杀头的大罪,以当时的情况,梁山是得不到多少百姓支持的,一旦梁山失去百姓支持,那么梁山必败无疑。

其三,梁山内部很容易被朝廷瓦解。我们来看看梁山108将的组成部分,在这其中,除了宋江的中央派系,就鲁智深的三山系和朝廷降将派系实力最为雄厚。因此,一旦梁山扯开大旗宣布造反,那是和朝廷彻底撕破脸了,那么可以想象,只要朝廷展开对朝廷降将派的招降,那么至少一大半会选择倒戈,像呼延灼、索超、关胜这些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朝廷在梁山的卧底,那么梁山的败亡就不远了。

其四,梁山内部仇恨宋江的人太多了,一旦朝廷发动对梁山的进攻,只要梁山出现危险,这些仇恨宋江的人就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像卢俊义、扈三娘、朱仝、李应这些人都对宋江非常仇恨,正是宋江害的他们家破人亡,财产尽失,如果梁山能够保持不败还好,一旦梁山露出败相,那么这些仇恨宋江的大将就会成为朝廷的帮手。

种种迹象来看,宋江不得不选择招安,这一方面的确是宋江的梦想。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宋江不选择招安,那么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梁山都只有灭亡一途。因此,宋江招安没有错,宋江错在了没有继续完善自己的招安计划,错在太高估了自己。


小猪剪辑


宋江寻求招安的活动几乎出现于每一回里,实际上,宋江除了招安之外,别无他计,摆在宋江面前有八条出路:

第一,继承晁盖的既定方针,在梁山泊打富济贫,甘当草寇,了其一生。当时国家正处于危亡于旦夕之时,宋江和梁山好汉不愿意。

第二,像方腊一样夺州县,称皇帝,建年号,与朝廷对着干。这样,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渔人得利,外族坐收中原,宋江不走此路。

第三,以民间武装的身份独自出发到边关抗辽。由于宋政府一直敌视农民武装,梁山军一旦离开梁山,无所凭借,必然受到围追堵截,恐怕到不了边关就会被宋政府消灭,这是死路。

第四,以梁山兄弟作为资本投降朝廷,谋个一官半职。这一条不可能,因为宋江本来就是政府官员,衣食无缺,想弄钱或升官,只要稍微堕落一点就可以无任何风险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了。 而且梁山事业兴旺发达,没有必要投降朝廷,宋江也没有到混不下去的地步。这时宋江已做出了“迷天大罪”,作为“贼首”,投降朝廷下场可知,即谅不死,投降朝廷后,与自己痛恨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也违背起义的初衷,宋江不为。

第五,降辽,当汉奸,与外敌一起推翻宋政府。这一条不符合宋江的人格和志向。

第六,瓜分珠宝,洗手不干,散伙回家,潜回民间,当个土财主和顺民。这样或将被政府分别捉住处死,或重新受贪官污吏的欺压,宋江不敢为。

第七,联合其他义军,先推翻朝廷,再抗击辽国。这也行不通,因为,其他义军由于宋朝延防范严密。规模都不大,且各自孤立作战。即便行得通,时间也来不及,可能还没有推翻朝廷时,辽兵就打过来了,民族就灭亡了。

第八,受招安,以政府军的身份请缨抗辽;这是宋江及梁山军唯一的正确的选择。

至于招安,自古以来,绿林好汉请求招安的动机有三,一是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光宗耀祖,即所谓“要当官,杀人防火受招安”;二是处境不利时,请求招安,喘息休养,以图东山再起的权宜之计;三是其他动机。统治阶级实行招安的动机也有三,一是扩充军队,弥补兵力不足的矛盾;二是因为镇压不了,所以干脆招安了,再慢慢消化掉,是当时“上将奇谋只是招”这一政治讽刺谚语的由来;三是用招安的农民军对付未招安的农民军,“以毒攻毒”。总的说来,招安是封建统治阶级通用的镇压反政府武装的“软”手段,既不是宋朝政府的独创,也并非只对宋江。但像宋江这样,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为了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为追求“万死”主动要求的招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

投降和请求招安是两个概念,投降是战败后的行为,是无可奈何的求生行为,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在内部意见不统一时, 投降的意向是见不得阳光的。投降的目的或者是本人处境难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或者是个人想升官发财,或者是面临绝境抵抗无效,这些目的宋江都没有。而请求招安和同意招安不管是哪一方先提出,都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合适,是不会接受招安的。宋江要求招安的目的是为了抗辽万死不辞,而不是为了当官,条件是众兄弟不分开和允许以政府军身份抗辽,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万死",条件可以说是低得略胜于无了。尽管如此,宋朝廷都不答应,横生波折,迫不及待地企图乘招安之机就立刻消化、消灭或吃掉梁山军,梁山军还得靠战斗来实现招安条件,以至于前两次招安失败,第三次才成功。宋江要求招安的目的明确、动机高尚、行为光明、有利有节,不能把请求招安与请求投降混为一谈。

宋江为抗辽大业而要求招安,宋政府无奈答应招安,于是招安成功,宋江就可以以政府军的身份实现北上抗辽的宏愿了。外敌当前,民族要灭亡了,人民要抗辽,宋政府自己不抗辽,也不许人民抗辽,人民和爱国志士连战死疆场的权力都没有。人民被逼上梁山后,想接受招安抗辽还得找门路,国家兴亡竞系于一风尘女子身上,这实在是宋江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历史事实也表明了招安是当时形势的需要,联合政府抗战救国是自发的行动,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南宋时,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关头时,社会各界包括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亡命之徒或者平时鱼肉乡里的恶霸地主,凡有爱国心的,无不支持或积极参加抗辽斗争。农民起义斗争的主要对象已由宋政府变为金兵了,这种趋势是自发的,也是历史事实。农民起义军自发地改变斗争目标,高举抵抗侵略的大旗,奋起抗战的,也并非宋江一家。南宋高宗时,黄河以北沦陷于金国,华北人民用红巾作标志,结为忠义社,其士兵称为忠义民兵,主动向南宋政府通报敌军动向,要求接济配合。公元122年,在金国占领区内,爆发了杨安儿、李全起义和彭义斌起义,李全抗元战斗失败后,降元而成为汉奸部队。彭义斌义军主动与宋政府联系,要求联合作战夹击元兵,再进军汴、洛,南北互相配合,庶几“神州可复”。王彦领导的抗金部队,因士兵脸上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而得名“八字军”,有十余万人马。

岳飞帐下战将如云,其来源多为啸聚山林的民间抗金武装的头领,他们一遇到岳飞的抗金部队,无不纳头就拜,情愿归降。可悲的是,面对如此大好的抗金形势,南宋政府不肯协同各路忠义民军作战,也不予以组织、接济,甚至在风雨飘摇自身难保时,对人民武装仍是毫不手软、斩尽杀绝,未能对金兵形成有效的抵抗。高宗赵构因恐父兄还朝,威胁自己的皇帝位置,为了一己之私利,竟然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丧心病狂地默许和支持秦桧谋害了希望“二圣还朝”的主战派将领岳飞,制造了千古奇冤。

宋政府还企图取悦金人,息事宁人,罢免主战派李纲、韩世忠等人的官职,屈膝投降,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直至灭亡;官僚之间,在国家处于危亡之时,仍在为一己之私利,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实在令人切齿痛恨,南宋政府和秦桧等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宋江招安成功了,梁山军以政府军的名义赴边庭抗辽,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实现了宋江和梁山军的报国之志。但是,民族灭亡的外患威胁还没有根除,宋朝廷中皇帝和奸臣还没有改弦易辙。由于国内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对立的结果必然是渔人得利,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宋江又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反政府武装的镇压。为了维护统一抗辽的局面,宋江在被害死之前不惜毒死了可能制造动乱、破坏统一抗辽局面的生死弟兄李逵,宋江不仅实现了他保境安民万死不辞的誓言,而且以死来证明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耿耿忠心,也证明了被宋政府反复围剿的“贼寇”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却是那样真实那样可敬。

社会各界对招安抗辽是理解和肯定的。在八十八回,宋江得玄女娘娘面授兵法军机,得以顺利破辽。在第九十回,奉旨抗辽之后,宋江率鲁智深等到五台山拜访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揶揄鲁智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宋江代为辩解道:“久闻长老清德,怎奈俗缘浅薄,无路拜见尊颜。今因奉诏破辽到此,得以拜见堂头大和尚,平生万幸。智深兄弟,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今引宋江等众兄弟来参大师。”智真长老道:“常有高僧到此,亦曾闲论世事。久闻将军替天行道,忠义根心。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军,岂有差错。”

在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天平上,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在民族矛盾上升时,阶级矛盾必然下降,宋江争取招安乃是拯救祖国和民族的唯一选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