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瘦金体的宋徽宗,书法水平是在宋四家之上还之下?

东风人2


北宋四大家,

苏,黄,米,蔡。

各有千秋。笔法各异。

但是仍然比唐代群星,差些。

没有开脱。

在书法史的地位,就是因为,留下诸多纸本。

如果没有纸本作品。更差了。

瘦金体,是独特的一种笔法。

可以说,开创了中国书法的一个门类。

这点上,与柳体,颜体,欧体,赵体。

并列。书法史地位,高于同期文人书家。


路易钱通


回答这个问题,先了解下“宋四家”的书法造诣:

“宋四家”的是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其中苏轼的书法丰腴跌宕,黄庭坚的纵横拗崛,米芾的俊迈豪放,蔡襄的浑厚端庄,各具仪态,堪称精品。宋四家广汲晋唐遗蕴,锐意革新,各具所长。

而宋徽宗的“瘦金体”,无论是熟知程度还是后世影响力,相比“宋四家”都毫不逊色,但是,为什么宋徽宗的“瘦金体”会挤不进“宋四家”,难道就比“宋四家”差吗?我在继续做以下分析:

宋朝文化高度发达,文学大家灿若繁星,在书法方面,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宋四家”的苏黄米蔡四大家,然而我认为宋代最知名的书法其实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瘦金体”,“瘦金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也堪称一绝。瘦金书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宋徽宗的瘦金书就呈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宋徽宗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

宋徽宗的瘦金体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

那么,问题来了,宋徽宗造诣这么深,廋金体这么牛,但为什么宋代四大书法家里没有宋徽宗呢?难道书法造诣就比四大家差?非也!

首先牵涉到中国传统文化书法里的藏锋,其实,藏锋也是中国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露锋芒、低调内敛、韬光养晦,向来被中国人奉为上策。

宋徽宗的书法则不然,它像走在危险边缘的美,使人爱恋,也使人害怕。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秾依翠萼,焕烂一庭中”,每一个字都是光的闪烁灿烂。宋徽宗把汉字线条做得锋芒毕露,“锋”与“芒”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禁忌。书法讲“藏锋”,正是因为整个儒道的主流传统都不鼓励“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是要遭忌的,会遭天谴。老子哲学总认为“锋芒”是最容易折断的地方,不可长久。

书法美学讲“藏锋”,讲“棉中裹铁“外柔内刚”,其实都是在书法里放入了人事的学习。苏轼许多线条都是“棉中铁裹铁”,在灾难痛苦是隐忍收敛,把顽强的生存意志内敛到外面不容易看出来,变成“藏锋”,把“锋芒”藏起来。“锋芒”是会伤别人的,当然,也会伤自己。

作为帝王,宋徽宗发展出与传统汉字美学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锋芒”的鼓励。“瘦金体”把所有应该“藏”的“锋”全部外放,闪烁灿烂到刺眼。瘦金体漂亮就漂亮在锋芒毕露,到处都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帝王就应该更有霸气,正是这种锋芒毕露,才使得瘦金体更有魅力。

有人认为宋徽宗的书法缺少变化,瘦金体仅为一姿一态,苏黄米蔡的书法则千姿百态。还有人说,中国讲究长幼尊卑,王对王、将对将,臣子怎么能和君王并列!这也许就是前人并没有把宋徽宗的瘦金体列为宋四家的原因吧。

总之,我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书法造诣,宋徽宗与“宋四家”各有千秋;论书法个性,“瘦金体”绝对独树一帜;论书法艺术,看惯了继承传统的“宋四家”书法的“墨守成规”,“瘦金体”的瘦而有骨、瘦而有魂、瘦而有力、瘦而有度无疑脱颖而出。

所以个人认为单论书体的开创,宋徽宗在“宋四家”之上,论书法功底,则与“宋四家”难分伯仲。个人浅见而已,不喜勿喷!也欢迎大家讨论!!

以下是宋徽宗千字文局部











校傲临风(书画)


个人觉得宋徽宗的瘦金体和宋四家还是没有可比性的。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没有像其他宋代书法家的作品那样广知和流传有以下特点和原因:

1.难度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成的。如果没有几十年的书法积累,很难学到宋徽宗的精髓,况且瘦金体很难写出自己的风格,这让很多书法家对瘦金体的态度是欣赏和赞赏,自己却不学瘦金体。吴玉如先生曾说有些书法家,一拿起毛笔就想成为书法家。所以有些书法家在书法的道路上一味的投机取巧,对瘦金体更是不屑一顾,甚至不敢尝试练习瘦金体,这让瘦金体在传承和发扬上有很大的难度。瘦金体自身有着局限性,

2.瘦金体适合写小字,如果把瘦金体放大写之后,会有一种疏散之感。尤其是在春联、大字榜书上的运用,瘦金体少之又少,所以后世书法家也不愿意去练习瘦金体。瘦金体曾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很多人认为瘦金体算不上书法,只能算美术字。对于这样的归类,让瘦金体并没有受到书法家的重视,所以只有少部分人练习瘦金体,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普及。但是瘦金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书坛,这时候人们才发现瘦金体的美。

虽然在各大书店很少看到瘦金体的书,在广大的书法爱好者中去临摹学习的也比较少,但不得不否认瘦金体的出现丰富了书法的多元化,为书法的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宋徽宗虽然在皇位上的贡献不大,但是他的书画艺术是不能被忽略的。他独创瘦金体,以画入书,绘画和书法达到了高度融合,这在书画史上是很罕见的。





杰行天下111


宋徽宗的字,总结来说就一句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其书法书法水平的高低,并不能与宋四家对比,因为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

宋徽宗秉承着前人一句“书贵瘦硬”的审美概要,法宗薛稷、欧阳询,把瘦硬内缩的笔法结字表现发挥到极致,然后用丹青勾线笔书之,刻意强调快意提按,这才造就瘦金书。所以他的东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跳开古法了,但又在法理之中,这种水平是不能跟其他遵循古法的书家对比的。

单论书法水平的话,楷书不可评,千百年来独出一支,天才可为,庸人不得。行书作品稍少,技法精纯,但少古气,意韵不合宋朝时风,如抛开时代背景,可以总结为,大家手笔,稍欠传统。至于草书,宋徽宗草书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宋人精草者不多,善狂草者更少,黄山谷扛鼎,其次是徽宗。

当然,这仅仅是书法水平,并不能代表徽宗的艺术高度。如按照艺术天分或艺术成就来划分,宋朝有两个天才,第一是苏轼,第二是徽宗。

苏轼的艺术天赋来源于他后天对生活的理解的高度,是一个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全才文人。而徽宗的艺术天赋,娘胎里带的,二十岁的苏轼还在学字学画,同龄的徽宗已经开始创新个人风格了。徽宗的艺术天分是非常全面的,收藏,金石,花鸟,诗词等等,只要是跟正事无关,跟文人情趣相关的,游手好闲的,他都精通,而且都有一定造诣。即便是苏轼,也很难“玩儿”的这么精。


梁宇航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留有几位皇帝的名字,如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和清代乾隆帝弘历等,但其中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恐怕只有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最重要贡献的就是创造了一种所谓的“瘦金书”。这种“瘦金书”笔画细瘦如“筋”,舒展飘逸,却挺拔有力,气韵生动且不失腴润,更不显稚弱之气,成为一种有独特风格和浓郁书卷气息的书体。《宝真斋法书赞》一书中对其赞美道“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

“瘦金书”流传至今日的墨迹有《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帖》《牡丹帖》等数种,详见插图。

就您的问题来讲,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一定要比较评价的话,我认为在主流书法造诣上,宋徽宗不及四大家,毕竟历史后人认为能代表宋代书法的四大家只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但宋徽宗在我国书法艺术上的创新贡献,是无可厚非的。据说书写团扇也是自徽宗以后,形成一种风气,成为文人雅士们表现书法艺术的一种新形式。







大神画室


看了其他的回答,发现很多人没看清题目就开始写答案了。

题主问的是宋徽宗与“宋四家”对比书法水平,意思是总体水平的对比,很多人却大谈瘦金体的特点及优缺点,这样没办法给关注这个问题的网友一个准确的解答。

宋徽宗的字因其皇帝的身份,又因其是亡国之君,所以在封建时代不被广泛临习,没有“宋四家”的字影响广泛,但是不能小看宋徽宗的书法造诣,能自创一体的绝不是泛泛之辈。

虽然说文无第一,但是非要对比的话,起码要对比他们同种书体的水平,而不能拿楷书跟行书比。

首先来说楷书。

众所周知,楷书在唐代已经出了多位大家,可以说创新的方向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是宋徽宗却能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开创出“瘦金体”这一全新的楷体,而且是在23岁这么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是唐代之后开创审美新风尚的一代宗师。

而“宋四家”都是以擅长行草书出名,也不能说他们楷书写得很差,但是离创造一种新楷体还是有不少距离的。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自己在楷书方面玩不出新花样了,所以才在行草书的抒发意趣上玩花样。

而在行草书方面,“宋四家”广汲晋唐遗蕴,锐意革新,各具所长。

苏轼的书法丰腴跌宕,黄庭坚的纵横拗崛,米芾的俊迈豪放,蔡襄的浑厚端庄,各具仪态,堪称精品

宋徽宗的行草书在取法于前人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开创的瘦金体的风格特点,其四十岁所书《草书千字文》,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

至于有人以宋徽宗没进入“宋四家”的行列,而认为是因其书法水平不够,这就是没常识了,在古代认为天子不是凡人,所以不会跟凡人相提并论,故“宋四家”不会把一位天子放进去。

总体来说,宋徽宗在楷书的创新上,用“瘦金体”单拿一分,这个没有疑议,而在行草书的造诣方面,个人认为宋徽宗不在“宋四家”之下,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玩墨书法


宋徽宗创造了所谓瘦金体,特别适宜在工笔画上题款用。五个人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造诣,难分高下。如果一定要比的话,按照历代书法家和鉴赏家的评价,苏黄米算一个档次,蔡襄和宋徽宗稍稍逊色。

宋徽宗:

1.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2.宋徽宗的签名堪称甚有特点。像一个“天”字但是这“天”字的第一笔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离。其意为 “天下一人”

3.宋徽宗赵佶他创造的“瘦金书”,颇得书法家重视,用这种字体书写的崇宁大观等钱币是收藏家至爱的珍品。《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画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

苏黄米蔡,分别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最高水平。宋徽宗创造了所谓瘦金体,特别适宜在工笔画上题款用。苏轼、黄庭坚、米芾,那都是书法史上的高峰、里程碑,苏字较肥媚恣肆,黄字奇矍巍峨,米字八面出锋酣畅淋漓。尤其是米芾,那可以称得上绝世高手,想写行书的人不大可能不学米芾,他的追随者最为壮大,至今依然。蔡襄的字历来评价不算很高,有人说这个蔡本来该指蔡京,蔡京的字是真好,但他是奸臣,所以不被追尚。至于宋徽宗赵佶,他创造的瘦金体自成一派,但题工笔画可以,单独作书法作品就不是太理想了,他也有书法作品传世,如秾芳诗。



懿轩努力变强


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盛时泰《苍润轩碑跋》中说:“宋世称能书者,四家独胜。然四家之中,苏蕴藉,黄流丽,米峭拔,而蔡公又独以浑厚居其中。”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风格不同,不能简单的断定谁高谁低。


尚贤艺校


宋朝文化高度发达,大家灿若繁星,在书法方面,有苏黄米蔡四大家,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宋四家广汲晋唐遗蕴,锐意革新,各具所长。

然而,大家中还有一位,就是宋徽宗,他独创了廋金体书体,堪称一绝。瘦金书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

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

那么,问题来了,宋徽宗造诣这么深,廋金体这么牛,但为什么宋代四大书法家里录取不了宋徽宗呢?

瘦金体最主要的视觉特征是收笔处的顿笔与字中极细的长笔,由顿笔形成的狭长的“面”与细笔的“线”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由顿笔的形态可以推断出笔腹直径远小于笔毫长度,简言之应该就是赵佶画画中用到的勾线笔。所以瘦金体的典型形态直接来自所用毛笔,他用最方便的工具最自然的书写造就了他具有独特视觉形态的瘦金体。

将以上构成其明显特征的顿笔和折笔处撇开来看,其结字规模唐人,谨守法度,并无过多突破和个人特征。但做到这一点本身也并非轻而易举,皇家过眼虽皆上上珍品,亦需天资勤奋才能有所成就,赵佶无愧于此。但放眼整个书法史来看,瘦金体在过去的九百年间一直是个冷门,关于瘦金体的普及程度远不及王羲之,颜真卿,个中缘由,有关学者做了一下几点推测:

1:皇帝的字,是御笔,宋一代,一般人岂敢随便模仿,招引仿造御笔的嫌疑?

有元一代,异族统治天下,防备,压抑汉人,连名臣文天祥的墨迹都没有人敢公开收藏。宋徽宗的御笔更加罕见流传,就别说普及了。明段时期,受政治家的影响,宋徽宗的书画不被追捧,据说有一个明朝的皇帝当众赞美了几句宋徽宗的画画得好,马上就有臣子的纳谏,说宋徽宗画虽好,却是个亡国之君,所以不应该羡慕其画,当然也包括其瘦金体书法。可见,有明一代,人们对宋徽宗的书法观还是持成王败寇论那一套的。在这种环境之下,瘦金体自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清代以来,对待瘦金体的态度,大概也避不开“成王败寇”论的范畴。乾隆皇帝雅好字画,精心鉴赏。然其在赞赏之间,乃不免要对他的政治得失例行议论一番,诸如“艺工典亵”云云。封建时代,科举取士,有条件的都写二王、赵、董以投帝王所好,或写馆阁体追逐功名。没条件的呢则连瘦金体的片言只字也见不到,那又何谈临摹与普及呢?所以瘦金体一直被冷落了几百年。

直到清末民初以降,才逐渐有人开始重视和研习瘦金体。如大画家吴湖帆、张大千、于非阁、余雪曼等。不过他们也都是以画画为主,学瘦金体只是他们的副业。所以也只是浅尝即止,并未有很高的成就,更没有留下有关瘦金体书法技法的系统论述。

2::理论指导匮乏。

瘦金体既然历代临习钻研者廖廖无几,其技法论述更是历史空白,这使得某些有条件临习瘦金体爱好者即使有心练习,却苦于找不到门道,得不到指导,屡遭挫折而见不到成果之后,也就放弃了,退而成为欣赏者。既无人入得了门,论述成功方法的人也就没有了,如此恶性循环,制约了瘦金体的普及。

3,瘦金体资料非常缺乏。

由于长久以来对瘦金体的冷落,故以宣传、印刷、出版瘦金体的字贴、碑刻、文章、培训班、讲座等等也是廖若星辰。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不足,使得许多也许是练习瘦金体的天才,但因无缘瘦金体而被埋没。对瘦金体的宣传普及太少,资料普及太少,严重制约了瘦金体的普及。另外,瘦金体对书写工具特别是笔和纸的要求较高,非有好笔好纸不能写得精彩。一般条件差点的也会因此受挫,困惑,甚至望而却步,无心恋战,因而影响瘦金体飞入平常百姓家。

4:荒谬的瘦金体倾国倾城论。

北宗王朝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之前,曾是掌握重兵,权倾一时的大将,后来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他对于掌握重兵的大臣非常警戒,因此他的治国方略是以“重文轻武”为指导方针的。从他以后的几代皇帝都莫不遵循这个治国方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宋王朝诟病日深,边患不断,在宋徽宗执政前即已经是内忧外患,山雨欲来。宋徽宗能接管近四分之一个世纪而保持相对繁荣昌盛,实属不易。北宋繁荣的一面,有张择端现实主义杰作《清明上河图》为证。

有部分人认为北宋是因为瘦金体而亡国,把瘦金体定为亡国之书体。实在荒谬至哉!

正如一学者所说,即便一张字有安全隐患,那大不了就是字纸容易着火,引起火灾,或殃及左邻右舍,如拿她用祸国殃民来形容岂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就算某些政治家不顾逻辑要利用他来作为攻击政治对手的手段,那也与咱老百姓无关,往往听到一些无职无权、无官无禄的白身,也在那里人云亦云,陈词滥调,自命清高,的确令人捧腹和鄙夷,若与此种思想愚昧的人辩论,实在有失体面。


怀敬书法


赵佶与宋四家是没有可比性的。

在中国书法史上,宋四家同属二王一脉,帖学翘楚。后人学宋四家者,尤其学米苏者,可谓"从者如流“,大家辈出。

宋徽宗的绘画艺术伴随着他成立的翰林图画院与画学制度的完善与活跃,得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但是,徽宗的瘦金体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影响范围却相对较小,从学者寥寥,代表性的书家主要有元朝的金章宗,近代的于非闇、俞致贞等几位工笔画家出于题跋的需要研习瘦金体。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瘦金体有程式化趋势,一样的横,一样的竖,一样的钩…,笔笔雷同,笔笔出锋,美学风格不符合儒家思想中正平和的审美趣味,不符合中国传统书法强调变化的法度意识。

二是瘦金体本身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它会影响书法日常的实用功能。

三是书家研习瘦金体这种程式化书体,很难在此基础上演变出自已的风格,有所成就,因而难以吸引追随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