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楚云飞在病床上说的解放军大规模战略与成吉思汗如出一辙,对此你怎么看?

我为你心动你为我行动


《亮剑》电视剧中,楚云飞离开大陆前曾说,解放军渡江战役后的战略,和成吉思汗如出一辙。其实这是不对的。

解放军的渡江战役后大西南战略,和成吉思汗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首先必须认识到,成吉思汗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统一的中国。成吉思汗死前,蒙古军队在中国境内的控制范围,仅限于内蒙和东北以及甘肃新疆,整个华北和南方,就是原本北宋的大部分土地,还在金朝和宋朝手里。

所以,所谓的成吉思汗统一中国战略,完全不存在。

接过成吉思汗旗帜并且统一中国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蒙哥在位时,忽必烈负责攻取江北的两淮,蒙哥负责攻取四川和湖广,结果是,忽必烈受挫,蒙哥战死。忽必烈和蒙哥的另一个弟弟阿里不哥造反,忽必烈解决掉阿里不哥,并且被蒙古各大汗国尊称为宗主时,才开始南下讨伐南宋。所以,统一中国的战略,只能是忽必烈的战略。

忽必烈的战略是,攻取四川,进而占据云南,然后居高临下顺流而下占领整个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整个战略的基本前提是,青藏高原在忽必烈手里!早在1246年就归顺蒙古的青藏高原,自然成了蒙古军队发动攻击的战略基点。

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先解决了江浙,后解决了湖广,然后南下攻取两广,一场云南起义封死了国军在四川的出路,自此大迂回战略得以实施。到解放军顺利占领整个大陆时,国军总兵力已经减少到了20多万,其中海南岛和台湾岛各十万。国军损失如此惨重,其实就是得益于我军成功大迂回,封死了国军逃往海南、越南和缅甸等地的路径。

仔细一看,发现解放军的大西南战略,不仅与元朝统一中国不同,反而是正好相反。唯一相同的地方是,解放军占领云南,实现了对四川的包抄。可是,解放军接管云南的时间是1949年12月9日云南起义,当时金门战役早已经结束了两个月。楚云飞随着胡琏离开大陆时,绝对没有机会算到云南会和平起义。

如果非要说解放军的大西南战略和那个朝代最相似,那也只能是清朝统一中国的战略。

解放战争,国共双方最先开始争夺的地方是东北,这一点,明清也是相似的。攻克北京及其周边后,清朝在内地的对手,最大的就是盘踞在长江流域的南明政权了。这一点,和三大战役后的国民党势力范围极其相似。渡江战役中,战略重心是在南京和上海,三野三下五除二就给他全解决了。中路的四野,一口气从湖北打到了湖南和广东,一下子全打穿了。原本应该和二野一起攻略川渝的一野,兵锋一转主力开到了甘肃青海和新疆。二野拿下重庆,并没有迅速攻入四川盆地,而是在贵州和云南进行布局,最终把国军西南地区的主力围困在成都古城,才取得了这次的胜利。

与之相似的是,清朝渡江后,迅速灭掉了南明弘光政权,南明隆武政权,这两个政权分别是福王系和鲁王系,支持鲁王系的郑成功,失去大陆根据地之前,取得了台湾作为新的根据地。南明政权中最长寿的桂王系,在云贵川一带坚持斗争了40多年,还曾经取得了战胜清军的辉煌战绩。

最终,南明政权的覆亡,恰恰是逃往国外,被缅甸蛮王出卖俘虏,一场咒水之难,宣告了明朝政权的最终倒台。

如果明朝永历皇帝在云南失败后不是南逃到缅甸,而是到背面的夔东十三家,那和解放军大西南战略几乎一样了。夔东十三家是李自成旧部,一直到1664年才被清朝剿灭,比州咒水之难还要晚了两年。

抛开历史,剧情安排上,楚云飞说这句话,也是完全无厘头。

《亮剑》的主创人员,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李云龙的对手楚云飞加了很多戏。其中撤离大陆时那种故土难离的心情,用一抔黄土的情节所代替,并且还加上了狗尾续貂的一句成吉思汗战略。其实这是一个极其失败的创作发挥。

按照小说《亮剑》的说法,楚云飞在淮海战役上见到了李云龙,两人毫不犹豫朝对方开火。李云龙被迫击炮打伤,楚云飞也被重机枪打伤。两人再也无缘参加1949年的几乎所有战役。李云龙重伤归队,刚刚到司令部,就得到了金门战役惨败的消息。而楚云飞,则是重伤后一直住院,一直被下属带着逃到了台湾。

楚云飞再次出现,就是1958年金门炮战了。李云龙的特战队梁山分队潜入金门岛,指引着解放军炮兵轰击国军的重要战略点,就连反斜面的指挥部都被炸掉了。楚云飞当时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顶头上司是胡琏,另外三位同事是副司令赵家骤将军、章杰将军和吉星文。这场炮战,赵家骧、章杰和吉星文当场被炸死,而楚云飞凭着主角光环躲过一劫。

楚云飞大难不死,立刻悟出了蹊跷,原来对面的李云龙,用了特种兵!在楚云飞的辅佐下,胡琏带领8万精兵,对抗100多人的梁山分队,让梁山分队身陷重围。尤其是楚云飞劝降梁山分队,直接造成了12名特战队员被大炮轰死。梁山分队又一个反击报复,国军一个团部被全灭,梁山特战分队战死3人。这次行动,梁山分队总共战死了15人。

最后楚云飞还利用李云龙之死,进行了一次“政治攻势”,他在广播中这样说:

“……驻岛全体国军将士对李云龙将军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国三十一年冬,李将军率部与倭敌激战于野狼峪,白刃战中手刃倭寇数百余,日军闻风丧胆。民国三十三年,李将军于晋西北全歼装备精良之日军山本一木特种部队,凭血肉之躯及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实乃中国军人之楷模。……现在广播在抗战中曾与李云龙将军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原‘国军’第二战区上校团长、现役‘国军’陆军中将楚云飞的悼念文章,楚将军引用南宋词人刘克庄《满江红》词作为开始: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极……”

只可惜,这些都不能在电视剧里面演出来了。


历史知事


《亮剑》中,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楚云飞在病床上听到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消息,知道国军在大陆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就是因为他看到,解放军这种大迂回的战略思路,不是要把国军赶出大陆,而是要尽可能的把国军消灭在大陆,避免让国军过多的逃往台湾,为接下来解放台湾做准备。

传统上,历代从北向南进攻,多数都会选择在荆襄一带突破南方的防线,同时在长江下游渡过长江,两路进兵,压迫南方政权。即便选择比较大的迂回,多数也是先攻取四川,占据上流的优势,在进攻荆襄地区的时候,同时从四川出发,顺流而下,可以水陆夹攻。但蒙古开了一个先例,有两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

第一次是在灭金过程中,当时金国已经迁都到了开封,窝阔台率军与金军隔黄河对峙,而拖雷率领的三万蒙古西路军,却从关中一带出发,向南进入汉中,又沿汉水穿越宋朝境内,再向东进入金国境内,从南向北进攻金军。拖雷军突然出现在金军后背后,金军就全线崩溃了,只能放弃开封,继续向东南方向逃跑。

之后,在与南宋的对峙中,蒙古曾经发动过多次对南宋的进攻,每次都把主要进攻方向放在钓鱼城和襄阳两个点上,但始终未能突破宋军的防线。到蒙哥时期,忽必烈奉命镇守关中地区,蒙古命令忽必烈进攻四川,忽必烈也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进军路线,就是从关中西部地区绕过秦岭,沿着甘南、甘孜进入川西藏区,再一路向南,最后消灭了云南的大理政权,再由南向北进攻四川。

蒙古的这两次战略大迂回,都是在对手正面防御体系已经比较稳固,正面进攻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出奇兵,从对方防御体系的边缘地带进行战略迂回,绕到对手防御体系的后背去,再从敌人背后进攻,就可以突破对手的防御体系。而且,蒙古的这两次大迂回的行军路线,所经过的都是荒无人烟的地区,非常艰险,没有特别坚强的战斗意志,是做不到的。

而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之后,国军主力军队已经基本上都被消灭了,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人主导下,曾经试图退守西南,依托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固守待变。但解放军一方面由四野沿今天的京广铁路南下,进行正面进攻,攻占广州后,再由陈赓兵团向西进攻广西和云南,一面由二野秘密从武汉取道陕西,翻越秦岭,进入陕西,再逐步进攻云南地区,进行战略迂回,打乱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退守西南的计划。

此外,在进攻广东时,林彪试图正面一线平推,这样做比较稳妥,而陈赓主张迂回兜击,绕道到敌人后背,这样做可以防止广东的国军退守海南岛。发生争执后,中央同意了陈赓的意见,进行了战略迂回,将广东地区的国军余汉谋集团基本上消灭在了广东境内,既没有逃往海南岛,也没有让桂系军队向西退回广西,为之后解放大西南准备了条件。

所以,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看,解放军在三大战役结束前后,就基本上形成了通过战略大迂回,将国军分割歼灭的战略思路,让国军既没有机会整体退守大西南的机会,也没有机会将更多的军队撤退到台湾和海南,导致国军像抗战时期一样,固守大西南,坚守待变的战略计划完全落空。楚云飞感慨解放军的战略思路与蒙古如出一辙,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


萧武


楚云飞说解放军与蒙古军战略如出一辙,大概意思都是由北向南,都是集中兵力进行“兜击",但有所不同。蒙古军打的是右勾拳,最先攻南宋是窝阔台大汗,采用全面进攻,西路取四川、中路攻襄樊、东路侵两淮,不算成功。后蒙哥大汗听取谋士建议,采取重点进攻策略,主力攻四川,想入川后,效法三国晋伐东吴,沿江而下,由西向东,最后平南宋,因蒙哥在钓鱼台城受伤而亡,攻宋受挫。忽必烈取汗位后,采取中路突破,把攻击重点放襄阳方向。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郭大侠就是战死在襄阳城。蒙古军总体战略是由西向东,意图先获取南宋陆上要地,进尔将南宋政权逐步压缩于东南沿海,最后驱逐于海上而歼灭。解放军是打的左勾拳,主要由东向西,目的是防蒋军效法郑成功,将主力撤往台湾,并依托台湾海峡和海空军优势,踞守台湾和东南沿海一些岛屿顽抗,尽可能将蒋军主力歼灭在大陆,为日后解放台湾扫清障碍。所以渡江之后先由三野取浙闽,封锁蒋军退台之路,建立海空军,训练部队登陆作战能力,伺机攻台湾。四野入湖南、取两广、夺占海南岛,二野入川云贵横扫大西南,一野取陜甘青宁西北诸省,最后入藏、疆、蒙而解放全中国。


静水深行


楚云飞这个战略学说应该是源自俄罗斯名将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为什么会在机械时代提到成吉思汗?这里牵涉到西方军事史上的一段掌故。如下:


西洋军事学说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回顾一下西方战争艺术学说史。西方战争学说,被公认为起源于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约米尼常年跟随拿破仑作战,受封元帅,从拿破仑战争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等于是发明了近代军事科学,例如,他发明的“内线作战”概念,确实具有几何定律一般的普适性,关于预备队的使用方法等等,可以让大多数基层军官很快掌握战争艺术。一战之后,西方军事学术酝酿更大的变局,有些人就开始整理东西方战争史,学术中心就在伦敦,以富勒维代表的理论家撰写了《西洋军事史》。这批人多数是欧洲各国的青年军官,对东方的蒙古骑兵的作战方法有很高评价。如李德哈特、古德里安等人就尝试把蒙古骑兵作战方法与机械化结合起来,实际上发明了闪击战。


与此同时,俄国也在酝酿军事观念变革。由于布尔什维克运动具有摧枯拉朽的历史力量,各种旧观念灰飞烟灭,新思想获得了空前肥沃的土壤。以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前苏联红军指挥员在实战中大胆创新,发明了新的军事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军事工业、政治培训,军事上则结合古代骑兵作战方法,强调大纵深、大迂回、大穿插等等大战术,集中使用现代工业武器等等。


故事的历史背景

这个流派对中国军事影响很大,但却是分成两头的。最早进入黄埔军校的教官,如布柳赫尔(即加仑)等,也掌握了这套理论,影响了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军事家。楚云飞显然就是这个时期受到影响的。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解放后,都有留苏人员学习这套理论。所以亮剑讲出这些话是不奇怪的。


最后。古代欧亚大陆有很多成功的军事游牧民族,为什么单单提到成吉思汗呢?例如,东亚大陆的古代骑兵,其装备和战斗力之强当数女真铁浮图,为什么不以女真骑兵作战方法来说事呢?这仍是上述军事思想的体现。蒙古骑兵是极为轻便的,为了追求机动性,已经抛弃了大多数能抛弃的东西,苏联的装甲军也是如此,并不追求单兵作战能力,而是追求整体战略效果,这个特征与蒙古骑兵当然是一致的。


这个思想影响极深,现代的俄国陆军仍然在追求“大陆军”,记得新闻报道,普京搞了一次演习,30多万人从莫斯科到远东只花了一个星期,六千公里快速机动,可能已经达到了目前最高水准了。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就说明这个军事学派仍然还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完)


历史咖啡


我感觉这是《亮剑》不符合历史的一个瑕疵,不过不必认真,这部电视剧总体还是不错的,虽然拍的没有原著那样有深度,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楚云飞在养伤期间,说中共的战略部署是元朝灭亡南宋的反方向,我觉得并不合理,因为如果深究历史,解放军解放全国的战略其实是和清朝统一天下的战略如出一辙。
清朝统一天下,先夺取了华北以及西北地区,之后是先南下江南,沿着沿海地区前进,执行的是先东南再西南的战略。这种战略的好处是夺取大陆上的出海口,争取将大部分敌人封锁在大陆上消灭。


解放军解放全国的战略和清军一致,都是先东南再西南一个顺时针大迂回,尽量封锁大陆上的出海口,尽量降低国民党残余势力逃亡台湾岛的数量,将其在大陆上消灭。
而元朝是这样玩的,就是从中部突破,然后挥师向东夺取临安,逼迫南宋小朝廷投降。当然元朝平定江南比较顺利,并为遇到过多抵抗,南宋小朝廷投降后,江南几乎是传檄而定。

为什么解放军和清军都会选择相似的战略?原因很简单。第一,不管是明清还是近现代,江南地区都是富庶之地,先夺取江南就可以控制全国大部分财富,为支持统一战争;第二,不管是清军还是解放军在初期都缺乏像样的水面力量,所以只能扬长避短,尽量在陆地上消灭敌军,不使其逃往海上。

不过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虽然明郑残余势力以及国民党残余力量可以在大陆国力不强的时候割据一方,但是随着大陆的实力上涨,一个小小的台湾岛根本容纳不了他们裂土自立的白日梦。
施琅渡海平台


解放军海军日益强大

所以,祖国统一是必然的,我等有生之年应该能看到祖国统一以及中华完璧的那一天。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过于美化楚云飞的战略眼光了,并且解放战争收官阶段的战略布局与成吉思汗也不相同,诚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攻略四川的先后次序不同,在这一点上,虽然是在医院里跟部下的闲聊,楚军长云飞不能欺负我们答友读书少。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自北向南的统一之战,大多是逐鹿中原后渡江南下,而惟独蒙古灭南宋是“右向左大迂回”,即先进攻四川甚至一直打到大理(今云南附近),然后回转,在地势居高临下,在长江顺流而下,横扫华中和东南半壁,取杭州灭南宋。

况且楚云飞的结论中还有个错处,真正完成蒙古铁骑这一战略构想的,已经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们,诸如蒙哥大汗和后来的忽必烈等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打败金国和西域诸国后,还未来得及经略中原,便已挂掉,原句中改成“蒙古军队”可能准确些。



归根到底,还是蒙军大军在陆上无敌,却不习水战之故,苦战襄阳也时日颇久,生怕蹈了曹操的覆辙,《射雕英雄传》里不就有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故事。

而毛主席的战略布局可是大手笔,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左向右大迂回”,首先通过三大战役平定东北、华北和中原,渡江之后第三野战军经略华东,第四野战军追歼华中的桂系部队,之后是两次漂亮的左勾拳,并且是远近两层的大迂回,绝非蒙古人的战略水平可以比拟的。



第一层,是占领南京的第二野战军主力两个兵团,以及配属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两个军,紧随追杀白崇禧四野的身后,秘密由湘西杀入川东,一举打垮宋希濂兵团,杨勇五兵团同时占领贵州,切断了四川境内所有国民党部队南逃的道路,之后配合陈锡联三兵团北渡长江攻取重庆和成都,在贺龙率领一野18兵团自秦岭南进的配合下,将准备“川西决战”的胡宗南集团消灭一大半,争取起义一小半,胜利解放全川。

由此,胡宗南残部能够逃走的只有一个方向:西康,在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川康交界,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



第二层:是临时划归林彪指挥的二野陈赓四兵团,其实这事挺尴尬,陈赓是黄埔一期生,早年还是林彪的上级。但陈赓坚决贯彻了毛主席大迂回战略,自江西出动,一路杀进广东、广西和云南,在地图上画出来一条漂亮的弧线,使试图出海逃往海南岛的白崇禧桂军、余汉谋粤军全部被兜截,在身后四野大军的掩杀下基本灰飞烟灭,少部逃往越南和缅甸。

如果不是陈赓兵团的长距离大迂回成功,让桂系残部逃上海南岛,后面的事情还真麻烦了。



在云南边境,陈赓的部队再次进行了小规模迂回包围,将自台湾飞来指挥的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生俘,陈赓用兵,令人叹为观止。期间两次抗命,让林彪很是不爽,但在毛主席的坚决支持下,陈赓兵团十万大军圆满完成了战略大迂回的任务,是平定西南、歼灭国民党军残部的功勋部队。

其实由于学期较短,黄埔毕业生除少数在陆军大学进修过的高级军官外,战略眼光并不准确。在抗日战争初期,担心日军复制当年蒙古军队路线的,也是军事委员会的保定系军官团,黄埔五期的楚云飞在《亮剑》里逃离大陆前,捧把泥土桥段不错,而关于战略层面的感慨,在笔者看来,完全是画蛇添足。


度度狼gg


《亮剑》这部剧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的良心之作,比较客观的把当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国军将领一般都是贪生怕死、骄傲自满、本事不大,脾气却很臭。但是剧中的“楚云飞”却是一位忧国忧民、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军事素养、打仗也很了得的国军将领,在国军中可谓是出类拔萃。因此也让李云龙这个亦敌亦友的人对楚云飞是刮目相看,惺惺相惜。


而大难不死的楚云飞在病床上对探望自己的部下们分析当前局势时,说道:如今解放军采取的是大迂回的战略,和当年蒙古人灭宋采取的策略是如出一辙。即便白崇禧长官的几十万大军现在还没有遭受损失,可是这样下去,白崇禧根本不是共军对手。


说完,楚云飞陷入了沉默。接下来发生的一切的确如楚云飞预料的那样,白崇禧被林彪部消灭,纵横国内20年的桂军至此烟消云散,其余国民党部队特难逃被消灭的下场。作为国民党军队中有如此高瞻远瞩想法的人还真是不多,无奈人微言轻,即便看出了解放军的攻势,也无能无力。


不过楚云飞口中“解放军的大迂回”和当年蒙古灭宋的大迂回战略虽说都是属于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如果把当年成吉思汗以及他的继承人忽必烈的进攻路线比喻成“右勾拳”的战略的话,那解放军采用的就是“左勾拳”的战略。那什么是左勾拳,什么又是右勾拳战略呢?


忽必烈当年在荆襄一线久攻不下,于是就改变进攻方向,力图从陕西去四川,先拿下四川、云南,而后在沿长江自西向东,直至消灭南宋政权,这就是所谓的“右勾拳”。


解放军采取的“左勾拳”就是自东向西进攻,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防止国军的主力部队撤到台湾去。所以在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各部配合默契,先是拿下浙江和福建,封锁与台湾的联系。然后四野率主力解放两湖和两广,切断广东和海南岛的联系。然后二野自东向西攻城落地,其中更是派了一个兵团火速赶到云南,切断国军逃到国外的退路,让他们在国内无所遁形。


所以可以看出楚云飞说的对也不对,虽然都是大迂回,但是蒙古是自西向东,而解放军是自东向西。不过,当年清朝入关后,采取的进攻步骤和解放军的进攻路线倒是完全一致的,先是攻取富庶的江南地区,然后在分兵自西向东进发。


其实国民党惨败一点不值得同情,在历史上几次改朝换代时都发生过雷同的进攻路线了,国民党还不吸取教训,还妄图凭借大西南固守待变。如果蒋介石丢掉幻想,把剩余的国军主力及时撤到台湾和海南岛,我想,国民党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吧,至少还有抵抗的资本在。



历史局中人


楚云飞讲的大迂回战略是当年元灭南宋时用过的一种战略,但是灭亡南宋并不是使用的一种战略。元(蒙古)灭南宋曾经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战略都不一样。第一阶段是蒙古大汗窝阔台攻宋时使用了全面进攻战略,遭遇长江天险,没有成功。第二阶段,蒙哥大汗吸取教训,采取迂回战略从西南进入,灭掉盘踞云南的大理国,然后从大理出动进入南宋腹地,避开长江天险。但是因为南宋川蜀防线的持续抵抗,截断大理与北方的联系,致使从大理出动的蒙古军力量十分有限,根本达不到灭宋的目的。第三阶段,元世祖忽必烈还是从长江天险作为突破口,费时费力彻底将其摧毁后才完成了灭宋的任务。

700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也使用了大迂回战略,从规模和战略目标上都和蒙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按照楚云飞讲话的时间段,解放军一共使用了两次大迂回行动。第一次是打击桂系军阀白崇禧,解放军集中了第四野战军大部和第二野战军一部,总共4个兵团17个军,50余万兵力,兵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第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指挥5个军从武汉出发南下担任正面攻击;东路由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和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指挥第4、15兵团从南昌出发向广东推进,然后沿着南海海岸向广西进攻;西路由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3个军从常德南下,向中越边境推进,然后向西进入广西。

经过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历时八个月,解放军最终歼灭桂系集团全部连同其他一些国民党军队共计30万人,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中南五省全部。

第二次是解放大西南的战役。目的是为了解放大西南川、康、云、贵四省和防止国民党军在中国大陆最后一个军事集团南逃国外的去路,解放军部署了大迂回战略。

这次解放军集中了第二野战军大部,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共计60万大军从湖北、贵州、陕西三个方向发起攻击。解放军的攻击行动最先从湖北、贵州发起,目的是为了迅速将防守川东、鄂西的国民党军宋希濂集团20余万人歼灭。陕西方向的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暂时按兵不动则是为了抑留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于川北、陕南,好让南面的解放军放手歼敌。

很快,解放军迅速歼灭了宋希濂集团,控制了川东。胡宗南集团如同惊弓之鸟,仓皇向川南川西撤退。但为时已晚,南路解放军向川南、川西快速推进,北路解放军也越过秦岭,如泰山压顶般向成都平原挺进。两路大军如同两把铁钳,将胡宗南集团连同从川东一路西撤的国民党军其他部队约30多万人紧紧包围在了无险可守的四川盆地之内、成都平原之上。与此同时,结束了广西战役的解放军第4兵团也迅速向云南挺进,封锁中缅边境,完全切断了中国大陆上国民党军撤退到境外的一切道路。

大西南战役历时不过两个月,解放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战役歼敌数目的最高记录——90万,彻底解放大西南云贵川康四省。

相比这两个间隔700年之久的大迂回战略,蒙古人没有达到灭亡南宋战略目的,但是解放军却完成了解放南中国的战略目的。


大将军威武K


一样个锤子,蒙古那是少数民族抢地盘。是解放战争是国共内战,争夺的是政权的合法性。你想一想你如果想要抢地盘怎么抢,肯定是先近后远,能占领就占领,能抢光就抢光,能杀光就杀光,不用想怎么治理,反正不是我老家,先捏软柿子。而你要想争夺政权,想的肯定是占领制高点,包括人口数量多,兵家必争之地,政治经济最强的,打蛇的九寸,毕竟是自己的土地,你不能全搞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