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馬案的幕後黑手是不是湘軍領袖曾國藩?

閃擊伯爵2


有可能。湘軍以及他本人與朝廷的搏弈。英雄不自毀羽翼,別逼人太甚!


一盞星輝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有爭議的問題,下面簡單梳理案件相關資料。

張汶祥刺馬案指的是清末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歷史事件,此案疑霧重重,廣為流傳,成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馬新貽被刺後,立即有“刺馬案”戲文上演。

現代史學家通過對清史的研究認為,馬新貽很可能是一直遵照慈禧太后的密旨在調查曾國藩收繳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聚斂的財富,因為曾國藩沒有將自己收繳的這筆財富全部的上繳給清政府,而是中飽私囊,自己留下了絕大部分。就在馬新貽將要調查清楚的時候,張汶祥刺馬案就發生了,所以這一案件的幕後黑手應該是曾國藩領導的湘軍集團。

張汶祥刺馬案為何被稱為奇案?而且張汶祥刺馬案被列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這是因為張汶祥刺馬案中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常理的地方(個人整理以下4點)

①:是刺客的表現讓人稱奇。

刺客張汶祥在刺殺成功之後,並沒有像普通的刺客一樣逃走,其實當時張汶祥是完全可以逃走的,但是卻選擇了束手就擒,並且說:“刺客是我張汶祥!”而且在審訊的時候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明顯的就是在說是受人指使。但是卻不說是受何人是指,供詞漏洞百出,自始至終沒有交代清楚,到底是為何刺殺馬新貽。這一切都是不合情理的,如果是受人指使,那麼也應該事前想好一套合理的供詞才好,如果不是受人指使,為什麼張汶祥自始至終的供述都難以令人信服?總而言之,張汶祥的表現令人稱奇。

②:案件受到重視的程度令人稱奇。

案件發生之後直接受到了慈禧的關注,直接指派了清政府的擎天柱曾國藩前去審理這一案件,並且在案件發生後一週之內頻頻派出重量級的欽差大臣前去共同審理,審理的結果隨時的上報慈禧,多次上報,慈禧多次表示不滿意,慈禧對這一案件的重視程度實在是令人稱奇。

③:案件審理的過程不合情理的漫長。

案件多次上報審理結果,多次被慈禧發回重審,這一案件從案發到審理完畢,並且執行死刑一共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對於一個刺客束手就擒,案情明白的案件,那麼多智商情商堪稱一流的大臣審理了那麼久才結案,實在是令人稱奇。

④:案件最終稱得上是不了了之。

案件最終為張汶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汶祥處決,剜了張汶祥的心,去祭奠馬新貽,又給予馬新貽厚厚地撫卹。走了那麼遠的路,繞了那麼大的一圈,費了那麼大的勁,最終以一種最簡單的令人疑竇百出的罪名了結了張汶祥刺馬案。這一結果實在也是令人稱奇的。

張汶祥刺馬案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了,在案件發生的時候人們都搞不清楚張汶祥刺馬案真相,事情已經過去了那麼久了,現在的人們也只是從歷史上留下的隻字片言中推測一切,所以說張汶祥刺馬案真相可以說是霧裡看花,實在是看不清楚。

現在學者研究歷史並結合當時的歷史發展,和國內外情況,我們基本可以蓋棺定論。

自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其實他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不得不依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蕩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許曾國藩在江南坐大嗎?東南臥著一隻虎,她睡覺也不安心。於是她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

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豈能輕易讓給馬新貽。馬新貽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孑然一身來到江寧,如入龍潭虎穴。馬新貽被刺,朝廷心中明白,為了不致激起兵變,動搖清王朝的統治,趕緊調曾國藩回蒞江寧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寶座長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問津。

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來,他們比土匪還要兇殘,明目張膽地肆疾搶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後,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遊蕩擄掠。有些人參加了哥老會,有些人本來就是哥老會成員。湘軍裁撤擴大了黑勢力,散兵遊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馬新貽在懲治散兵遊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為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遊勇即就地正法。散兵遊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

那個曾給孫衣言透過口風的顏士璋頗有心計,他寫了一本《南行日記》,記述了赴寧的全部過程。據他的曾孫顏牧皋說,日記中寫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刺馬案背後有大人物主使。”

張汶詳刺殺馬新貽,在警衛森嚴的督署重地一撲而中。馬新貽被刺後,立即有“刺馬案”戲文上演,而且正值鄉試,安徽學政殷兆鏞出試題,竟然寓其譏諷,喬松年也來湊熱鬧,寫了一首歪詩作證,湘軍將領給張汶詳立碑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刺馬案是一件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謀殺事件。從案件的實施,到輿論的有力配合,以及對審案的精心策劃和對結案的精明設計,都說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綜上所述,刺馬案背後幕後黑手很容易確定下來,只是當時迫於形式,無法對湘軍制裁,同時此案關注度極高,最後才用近乎荒唐的結論草草瞭解比案,真是堪稱“奇案”“冤案”,過河卒馬新貽死的夠冤。

題外話:有興趣的看看電影《投名狀》該劇參照刺馬案改編,裡面場景和服侍還原度較高。

參考文獻:《清史稿》。









暴雪長空


慈禧垂簾聽政的清末期間,曾發生多起冤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最為轟動,統稱為清末四大奇案。

而刺馬案則為四大奇案之首。這個案件,案情複雜,過程曲折,結果出人意料,至今仍為世人所相爭論。其實案件很簡單,就是張汶詳刺殺當時的兩江總督馬新貽。

但這個案子的蹊蹺之處在於,最後只處死了殺手張汶詳一個人,幕後主使卻並未對外宣佈。慈禧為什麼沒有深究此案,草草了結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案件的來龍去脈吧!

馬新貽是回族人,祖籍山東菏澤。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前後做過安徽的建平、合肥知縣、安徽的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馬新貽為官賢明,為減輕農民負擔做出了努力,解決了很多民生問題,深受老百姓的愛戴。

同治六年,馬新貽被任命為閩浙總督,馬新貽進京面見慈禧,慈禧要馬新貽暗查太平天國財產的下落。馬新貽覺得事態嚴重,在回老家菏澤祭祖時,對他的兩個哥哥說他的這次行動很危險,萬一他有不測,千萬不要上京告狀,家人才可以保命。

半年後,馬新貽還沒就任閩浙總督,朝廷就下旨將馬新貽改任為兩江總督,把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改任為直隸總督。接著朝廷下令裁軍,結果湘軍裁了好幾萬,而這幾萬人就成了當地的黑勢力,他們與湘軍勾結,給社會帶來了很多禍害。

馬新貽帶兵鎮壓了這些黑勢力,同時也打擊了湘軍。同治九年,馬新貽閱兵後,在回府的途中,遭遇到了刺客張汶詳的刺殺,馬新貽中刀倒下,第二天不治身亡。

張汶詳刺殺馬新貽後,並沒有跑,隨即就被官兵拿下了,張汶詳大聲喊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很快,朝廷下令嚴查此案。朝廷派去的官員認為案情重大,拖延時日,最後上奏說:“根據張汶詳的口供,是因為對馬新貽心懷怨恨,為同夥報仇,為自己洩憤,沒有主使者。”就此結案了。

朝廷並不相信這些官員的上奏,就又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與刑部尚書鄭敦謹一起去江寧複審此案。但曾國藩以生病為由推辭就任兩江總督,朝廷不同意,可曾國藩還是不動身,三個月後才到江寧就任。

他到了江寧後,官員就開始閉門審案了,審了幾天後,張汶詳任然堅持當初的口供,曾國藩只旁聽也不說話。鄭敦謹就很疑惑,來問曾國藩怎麼辦,曾國藩卻說只好按之前的定罪結案了。

參加審理的孫衣言和袁寶慶不同意就此結案,鄭敦謹認為,如果審出某人是主謀,某軍隊是後臺,此案更不好了結。但孫,袁二人就是不在結案奏章上簽字,隨後,鄭敦謹就帶著這二人離開了江寧,曾國藩還贈送路費給鄭敦謹三人。

半路上鄭敦謹讓孫袁二人回京交旨,然後自己稱病離職。朝廷不同意,給了鄭敦謹二個月病假,鄭敦謹自己卻回老家了,終生不再做官了。

孫袁二人帶著結案奏章回京後不久,也離開了京城。後來,慈禧看到孫衣言為馬新貽寫的《神道碑銘》也明白了此事件中有很多隱情,慈禧最後也就默認了結案奏章。

從刺馬案的發生到審理過程,大家不難看出,刺馬案是一件秦朝朝廷內部權利鬥爭的事件。那麼刺馬案後面的主使者誰?慈禧為什麼最後也默認了鄭敦謹的結案奏章?

其實刺馬案是慈禧無意中導致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太平天國失敗後,有人說曾國藩有野心,想謀朝篡位,而曾國藩的湘軍在攻打太平軍時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別人一挑撥,慈禧也就懷疑曾國藩了。

於是慈禧就把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調往直隸做總督,然後把閩浙總督馬新貽調往兩江做總督。接著慈禧要馬新貽查太平天國財產的下落,然後又裁軍,把湘軍裁了好幾萬,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針對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

曾國藩此時當然不滿意,但他敢怒不敢言,可是被裁減的湘軍幾萬人留在江寧作亂,危害地方,作為新上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當然要除害,結果是打擊了這些黑惡勢力,那麼馬新貽無形中也就站到了曾國藩及其湘軍集團的對立面。

馬新貽作為總督檢閱軍隊,警衛應該是很嚴密的,結果張汶詳是輕而易舉地就刺殺成功了,說明了馬新貽的警衛隊中有內奸,很顯然是湘軍集團安排的。

種種跡象表明,馬新貽被刺是湘軍所為,但沒有證據證明是曾國藩授意的,可是曾國藩審理刺馬案時的態度可以知道,他是明白刺馬案與湘軍有關的,所以曾國藩草草瞭解案件。

那些一同審理案件的官員最後也都明白了,於是紛紛辭官回老家了,最後連慈禧也知道了。

那麼慈禧知道了為什麼不敢深查,而是隻處死了行兇者張汶詳?因為慈禧知道了湘軍的厲害,慈禧本來是想削弱湘軍的,結果引起了湘軍的反抗,還把她的一品大員殺了。

這時慈禧覺得如果真查出來是湘軍所為,那是真的要逼曾國藩造反了,慈禧的軍隊未必能贏湘軍,那樣慈禧自己的地位都不保了。

趁還沒有和曾國藩及其湘軍撕破臉,於是趕緊收手結案,來穩住湘軍,也穩住了自己的地位,這也可以說是慈禧的政治策略。

刺馬案並非一個很難偵破的案件,而是它涉及了複雜的派系鬥爭。表面上它是一個刺殺事件,而實際上,是清朝上層階級的政治鬥爭。





清水隱士


只能說,可能是。

馬欣怡案件是當時轟動天下的大案。也是歷來影視文學的重點關注目標。






一個兩江總督,竟然在自己經常路過的小路上被一名流氓無產者刺殺。然後刺客也不逃跑,公開自己的身份,聲稱刺殺總督是私仇。

顯然,事情沒這麼簡單。


不過,不管是當地官員,還是慈禧連續派遣的兩批欽差,乃至請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審理結果都是一個,馬欣怡被描繪成奸佔義兄弟妻子殺害兄弟的敗類。兇手張汶祥就是不改。


最終,慈禧終於明白,掌握太平天國財富的湘軍軍官們只想在江南養老,才指使死士張汶詳刺殺馬欣怡,避免其繼續按照慈禧的要求追查太平天國財富地位下落。因此,慈禧也就同意按照這個結果結案,凌遲處死張汶詳。

所以,大約、可能、也許刺馬案的主兇就是那些江南的前湘軍軍官,曾國藩可能提前知道也許不知道,但事後包庇是必然。


四川達州



125878215蜂獾


太平天國起義愈演愈烈,清政府腐敗無能,不能遏制,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漢人武裝趁機崛起,成為清王朝東南地區的軍事支柱。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後,慈禧太后忌憚曾國潘的勢力,寢食難安,於同治七年手段齊出終於將湘軍領袖曾國藩調離江寧,讓精明強幹的馬新貽升任兩江總督主持裁撤湘軍和調查太平天國財寶去向。馬新貽上任後就嚴厲懲治湘軍遊勇,對於為禍地方散兵遊勇立即就地正法,兩江治安為之一清。經過兩年努力就在馬新貽即將把太平天國財富去向弄清楚的時候,“刺馬”案突然發生。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兩江總督府門前,眾目睽睽之下被刺客張汶祥行刺身亡。緊接著立即有“刺馬案”戲文上演,譏諷馬新貽是漁色好友妻子才被殺;當時正值鄉試,安徽學政殷兆鏞出試題也暗含譏諷馬新貽的意思;湘軍將領更是迫不及待的給刺客張汶詳立碑頌揚其忠義無雙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刺馬案是一件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謀殺事件。

兩江總督被殺朝野震驚,慈禧先派江寧將軍魁玉、藩臺梅啟照、漕運總督張之萬,刑部尚書鄭敦謹主審此案,卻什麼也審不出來,最終以因私仇殺結案。面對實力雄厚、兵強馬壯、坐鎮東南的湘軍勢力,清廷不得不接受了“刺馬案”的判決結果,在此次政治博弈中妥協下來,將曾國藩調回江寧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寶座再也無人敢染指。

從性格、行事作風來說曾國藩不一定是“刺馬案”的幕後主使,但在事後曾國藩肯定明白殺馬新貽的是誰。只不過“刺馬案”關係到曾氏家族和湘軍集團的利益,要是真相拆穿必定天下震動、殺的人頭滾滾,曾國藩也不得不幫助遮掩。


淡煙流水16


慈禧垂簾聽政的清末期間,曾發生多起冤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最為轟動,統稱為清末四大奇案。

而刺馬案則為四大奇案之首。這個案件,案情複雜,過程曲折,結果出人意料,至今仍為世人所相爭論。其實案件很簡單,就是張汶詳刺殺當時的兩江總督馬新貽。

但這個案子的蹊蹺之處在於,最後只處死了殺手張汶詳一個人,幕後主使卻並未對外宣佈。慈禧為什麼沒有深究此案,草草了結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案件的來龍去脈吧!

馬新貽是回族人,祖籍山東菏澤。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前後做過安徽的建平、合肥知縣、安徽的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馬新貽為官賢明,為減輕農民負擔做出了努力,解決了很多民生問題,深受老百姓的愛戴。

同治六年,馬新貽被任命為閩浙總督,馬新貽進京面見慈禧,慈禧要馬新貽暗查太平天國財產的下落。馬新貽覺得事態嚴重,在回老家菏澤祭祖時,對他的兩個哥哥說他的這次行動很危險,萬一他有不測,千萬不要上京告狀,家人才可以保命。

半年後,馬新貽還沒就任閩浙總督,朝廷就下旨將馬新貽改任為兩江總督,把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改任為直隸總督。接著朝廷下令裁軍,結果湘軍裁了好幾萬,而這幾萬人就成了當地的黑勢力,他們與湘軍勾結,給社會帶來了很多禍害。

馬新貽帶兵鎮壓了這些黑勢力,同時也打擊了湘軍。同治九年,馬新貽閱兵後,在回府的途中,遭遇到了刺客張汶詳的刺殺,馬新貽中刀倒下,第二天不治身亡。

張汶詳刺殺馬新貽後,並沒有跑,隨即就被官兵拿下了,張汶詳大聲喊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很快,朝廷下令嚴查此案。朝廷派去的官員認為案情重大,拖延時日,最後上奏說:“根據張汶詳的口供,是因為對馬新貽心懷怨恨,為同夥報仇,為自己洩憤,沒有主使者。”就此結案了。

朝廷並不相信這些官員的上奏,就又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與刑部尚書鄭敦謹一起去江寧複審此案。但曾國藩以生病為由推辭就任兩江總督,朝廷不同意,可曾國藩還是不動身,三個月後才到江寧就任。

他到了江寧後,官員就開始閉門審案了,審了幾天後,張汶詳任然堅持當初的口供,曾國藩只旁聽也不說話。鄭敦謹就很疑惑,來問曾國藩怎麼辦,曾國藩卻說只好按之前的定罪結案了。

參加審理的孫衣言和袁寶慶不同意就此結案,鄭敦謹認為,如果審出某人是主謀,某軍隊是後臺,此案更不好了結。但孫,袁二人就是不在結案奏章上簽字,隨後,鄭敦謹就帶著這二人離開了江寧,曾國藩還贈送路費給鄭敦謹三人。

半路上鄭敦謹讓孫袁二人回京交旨,然後自己稱病離職。朝廷不同意,給了鄭敦謹二個月病假,鄭敦謹自己卻回老家了,終生不再做官了。

孫袁二人帶著結案奏章回京後不久,也離開了京城。後來,慈禧看到孫衣言為馬新貽寫的《神道碑銘》也明白了此事件中有很多隱情,慈禧最後也就默認了結案奏章。

從刺馬案的發生到審理過程,大家不難看出,刺馬案是一件秦朝朝廷內部權利鬥爭的事件。那麼刺馬案後面的主使者誰?慈禧為什麼最後也默認了鄭敦謹的結案奏章?

其實刺馬案是慈禧無意中導致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太平天國失敗後,有人說曾國藩有野心,想謀朝篡位,而曾國藩的湘軍在攻打太平軍時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別人一挑撥,慈禧也就懷疑曾國藩了。

於是慈禧就把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調往直隸做總督,然後把閩浙總督馬新貽調往兩江做總督。接著慈禧要馬新貽查太平天國財產的下落,然後又裁軍,把湘軍裁了好幾萬,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針對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

曾國藩此時當然不滿意,但他敢怒不敢言,可是被裁減的湘軍幾萬人留在江寧作亂,危害地方,作為新上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當然要除害,結果是打擊了這些黑惡勢力,那麼馬新貽無形中也就站到了曾國藩及其湘軍集團的對立面。

馬新貽作為總督檢閱軍隊,警衛應該是很嚴密的,結果張汶詳是輕而易舉地就刺殺成功了,說明了馬新貽的警衛隊中有內奸,很顯然是湘軍集團安排的。

種種跡象表明,馬新貽被刺是湘軍所為,但沒有證據證明是曾國藩授意的,可是曾國藩審理刺馬案時的態度可以知道,他是明白刺馬案與湘軍有關的,所以曾國藩草草瞭解案件。

那些一同審理案件的官員最後也都明白了,於是紛紛辭官回老家了,最後連慈禧也知道了。

那麼慈禧知道了為什麼不敢深查,而是隻處死了行兇者張汶詳?因為慈禧知道了湘軍的厲害,慈禧本來是想削弱湘軍的,結果引起了湘軍的反抗,還把她的一品大員殺了。

這時慈禧覺得如果真查出來是湘軍所為,那是真的要逼曾國藩造反了,慈禧的軍隊未必能贏湘軍,那樣慈禧自己的地位都不保了。

趁還沒有和曾國藩及其湘軍撕破臉,於是趕緊收手結案,來穩住湘軍,也穩住了自己的地位,這也可以說是慈禧的政治策略。

刺馬案並非一個很難偵破的案件,而是它涉及了複雜的派系鬥爭。表面上它是一個刺殺事件,而實際上,是清朝上層階級的政治鬥爭。


何偉讀史


晚清刺馬案的真相可能已經迷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流傳於世的傳說中探尋到一些蛛絲馬跡。在民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馬新貽是死於政治刺殺,而“幕後黑手”就是曾國藩的湘軍勢力。。這種說法,在隨鄭敦謹審理此案的刑部官員顏士璋編寫的《南行日記》中曾經提到,晚清刺馬案幕後有一個大人物在指使,並且這個案子與湘軍勢力有關。

刺馬案中收益最大的當屬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同時湘軍也最有實力去刺殺馬新貽。因為馬新貽接到的任務是裁撤湘軍、調查太平天國財寶的去向,這兩個任務嚴重觸碰到了湘軍的底線。所以,刺馬案的幕後兇手很有可能是曾國藩。


讀史冠今


極為可能,馬新貽是朝廷培養的政治新秀,而且政績斐然,對當時的曾國藩勢力有一定的威脅作用,殺馬也徹底嚇壞了同治,急忙將兩江總督的位子還給了曾國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