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歌”了解《诗经》的抒情方式

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有了沟通和交流便会有情感的寄托。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即为抒情。它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读“情歌”了解《诗经》的抒情方式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读“情歌”了解《诗经》的抒情方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主题是抒情诗,着重描写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它透过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示时代的精神和社会风貌。《诗经》中的情歌是中国最早的抒情诗,其中塑造最多的人物形象还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他们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诗歌作为自己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还在情歌里运用了古朴无华的抒情方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创作时代跨越了500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司马迁曾记载:“《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在艺术手法上可分为:赋——直陈其事,包括记叙和描写;比——以喻,打比方;兴——用别的事物咏叹、烘托所咏之情之事。


读“情歌”了解《诗经》的抒情方式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的价值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包含了历史与民俗价值,还有礼乐文化及其他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读“情歌”了解《诗经》的抒情方式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除《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并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最美不过《诗经》,多少情深意切,棒打鸳鸯,几多怨恨,几多情深。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其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触物动情,借景抒情等抒情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