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最近发现今年35岁后的技术工作者,找工作的特别多!对于他们后半职场怎么度过?

用户64481198032


我感觉你是过度焦虑!当然假如你原来没有好好工作,这个可以理解!我觉得工作几年,有自己的人脉圈子后,工作不是特别少,怕的是,你原地踏步走!


刘溶


我也是一名技术工作者:虽然名下有家注册近十年的小公司,一家去年注册的新公司。

但这十几年,内心一直认为自己在买技术! 我很庆幸2008年刚来上海时,没有将就找工作,而是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单枪匹马在陌生的上海创业,用自己的特长,做着无本生意卖技术……

目前闲不下来,总结下,作为技术的自己走到今天,归纳为以下几点:

1、技术精通(27岁创业前呆过十家公司,精华部分我基本吃透了,待遇差就学点技术保本……)

2、有二年多IT互联网网站编辑经验,营销、推广自己,有很清晰的思维和思路,经验这东西:自己总结出来的……

3、真正的“农二代”精神:吃苦耐劳比一般人强,你们信吗?我现在每天开着电瓶车,风吹雨淋一天在上海转近百公里……

4、认认真真做事:十五年前混过一年多日企,不管是工作态度、工作任务,真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吸取经验的。

5:诚信:国内电脑城套路多多,但我没在电脑城工作过,但感觉这些人被骂“奸商”,并不过份。做这么多年:客户除了说我贵,从没说我坑的……

价格明明白白告诉别人,选择权不在我。但如果选择我:工作尽全力去做,售后尽全力去维护,出现意外费用超支亏本:自认运气差……

很多时候:创业就是做人!

技术人员有技术,利用一些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聊聊技术,找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内容,吸引需要你技术的人,产生价值,也是不失为一条创业创新的路……

不要怕写不好,每天写每天练,每天都会在进步……



IT运维民工


看了一些幸运者 把幸运当作自己能力得瑟 我真忍不住发言。我是从互联网公司转行的 看到很多做技术确实年龄大就难了 不是不提升自己 不是技术不好 问题是 不能那么加班了。肯定就业难。

我爹退休前是钢铁厂高炉设计工程师。央企 虽然没有失业问题 但是经常性收入不佳。我爹技术一辈子精进 一辈子全国领先 没用。钢铁行业 过几年就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不造高炉了 就没活干了。所幸 央企退休金现在很高。

行业选择大于技术水平。可是我爹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钢铁 就是觉得国家建设永远需要钢铁。谁知道也有产能过剩。总体来说 属于运气问题。


积极经理人


我35岁换的工作,深有体会!人生35岁是个坎。

社会角色转变!

35岁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坎!35岁之前可以去拼,去奋斗,35岁之后拥有更多的家庭包袱,发现一夜之间父母已经老去,啥都干不了了,需要子女照顾,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家庭有很稳定的大额支出,这就导致人的角色彻底转变了,由很多人支持你变成了很多人需要你!这个转变对一个35岁的人来说,就是压力!一种无可替代的压力。

工作心态转变!

35岁之前,领导更看重你,有天赋,能努力,是将来的公司的重要培养对象,关键还能闹情绪!所以企业有荣誉也照顾年轻人!而且他们还是替代35岁员工的主力,公司看他们看的是未来,自然很看重。可是部分老员工就不一样了:工资高,臭毛病多,不服从管理,拿自己太当盘菜。关键这么长时间也不提辞职,那肯定是不会走了,既然这样,所有利益荣誉就与你无关了。所以35岁时要承受的起这种心理落差,承受不了自然就辞职找工作了。

公司内的地位转变!

如果在35岁之前没有走到你想要的位置,占住你该占住的地盘,下半生不离职就只能接受平庸化了,以后别人看你就是员工,就是普通人,人生就会灰暗下去!升职加薪与你越来越远,你会看到一拨一拨的年轻人,爬到你头上,对你颐指气使,接受的了就接着干,接受不了只能换地方了。

随着压力增大,心态转变,地位变化,35岁对人生都是巨大的考验,很多人后知后觉,到了35岁才感受到人生的威胁,接受不了平庸化的现实,只能重新找工作了!


老机械工程师学编程


技术是一个越老越吃香,越老越值钱的东西,基本上真正掌握着公司核心技术的牛人是不可能出来找工作的,都被老板小心翼翼的养着。就算自己想走,老板也不会同意,都是用最大的努力拘留,一是找到替代的人太难了,二是他知道的太多了。如果说一个做技术的人35岁还出来找工作,只有几种可能

1、技术不过硬

很多人表面上说是做技术的,参与过很多大项目,听起来好像很牛逼的样子,可实际是一直都在干一些基层的工作,技术一直没有精进,都是混日子的心里,这种到了一定的年轻自然会被公司淘汰,同样的工作还不如找一个性价高更高的年轻人。

2、技术太落后

现在的技术迭代升级非常快,技术工人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要掌握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果说安于现状不去学习,还要用80、90年代的东西,随便一个大学生都懂得,那么被淘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3、找更好的平台

出来找工作当然也有一些真正的老师傅,人往高处走,我们也不可能说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老师傅也要找更多好的发展平台。这类人大多技术炉火纯青,很快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企业老板主动找他们的,根本就不需要当心以后职场发展怎么样

35岁是职场的一个分水领,这个年龄还出来找工作,除非有很强大的资源或者是过硬的技术,否则公司一般对35岁以上人都会非常的小心,不会轻易的录用,很多企业甚至在招聘要求里就把年龄上限定在35岁。


职场元老


  •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一直有个35岁的传说,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未雨绸缪、提前想好对策是必须的。

  • 技术人的出路可以参考以下几个:


1. 技术专家

  • 提高竞争力,技术专家路线,在大厂比较吃香。

  • 技术人如果走技术路线,却技术功底没有持续本质的提升,会越来越危险。


2. 技术团队管理者

  • 技术起家,偏向管理,比如团队Leader、技术部门领导,未来不排除 产品经理。

  • 有的是内部升职,有的是先大厂镀金,再小厂“当官”。


3. 转行

  • 相关的:产品经理、培训机构的培训老师

  • 跨度大的:回老家从事农林牧副渔、其它各行各业

  • 稳定点的:回老家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不少人是在职考上了,再辞职。


4.小型创业

  • 这个方向的人不少。

  • 培训班、技术外包、自媒体公众号、技术顾问,现在不少人都自己走自主单干路线了,干的好的会进一步扩大规模。

  • 知识星球等知识付费,是个还不错的渠道,不少技术大V赚了不少钱。

  • 还有人专门分享“副业赚钱”,思路渠道太多了。


5. 技术合伙人

  • 这个路子稍微稳点。

  • 虽然是创业,但做主业相关的,成了最好。不成,继续下一次创业,或者继续技术打工路线。


6. 其他

  • 先开源技术,做大做强后,有知名度后,再全职干;

  • 积累技术资源等各行各业的素材,收费下载;

  • 运营多个公众号App,投放广告,成规模放量赚钱;


  • 总之,对于大多数技术一般的人来说,每多工作一年,职业危机就加重了五分,要提前做好规划,才不会到时陷入被动的境地。


i新知


以我所在的传统制造业,35岁的技术人员,正是当打之年,不存在职业危机。至于IT行业我不熟悉,不做评判。

以我这几年的经历,也见过不少35岁以上工程师求职者,但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是技术成熟了,希望有更好的工作。

技术人员到35岁后是道坎。在公司大多承担了主要技术工作,但前面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或是当初的培养关系,公司老板往往考虑成本与平衡,对35岁左右的骨干,并不能给足与其能力相对应的薪酬待遇。以至他们失衡离开公司。

加上35岁基本即是单位骨干,又是家庭支柱,因而很多技术人员希望抓住事业高峰期寻找最佳归属。我接待的除了薪酬要求,还有提家属安排与安家费的,有配车方便接送的,有每月往返机票的。

有些人期待值过高,难免在多家公司碰机会。但因此说35岁技术人员找不到工作那完全是误会。

反而是有些管理、营销专业的,过35岁后才感觉在原公司碰到职业天花板,想趁着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另择高枝冒然跳槽,往往空降到其他公司水土不服,反而走上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风雨飘摇的职业路。不小心蹉跎到45后将陷入职场危机。

传统行业中,管理、营销职业高峰期在25到35岁,30岁基本要进入中层,35岁要担纲。要跳必须在33岁前由中层跳到其他公司空降,否则,受企业文化不同,新公司年龄结构不同,年龄过大很多事尴尬不利开展工作。超过40岁只有高手才有机会,否则只能降维就职了。

而技术人员的当打之年在35到45岁,45岁后必须成为行业专家,否则失去与35岁左右技术人员竞争的优势,基本只能以技术老人享受平淡人生。只要前期工作学习扎实,35岁确实是最佳跳槽时机,技术强精力旺盛有家庭责任,正是各类有研发需求的公司追求目标。

所以见到许多35岁技术人员求职找工作很正常,不是他们找不到工作,是他们主动换工作而已。


老西众帮


作为一个在招聘领域奋战了15年的HR,最近经常看到这种关于“年龄焦虑”的提问。


我30+了,仍然在更换职业,不够稳定,以后可怎么办呢?

我快40了,还是两手空空,没房没车,还有家等着养,我是不是很失败?

起初,我也是和下方几条回答一样,觉得是求职者能力不足或者有欠缺。

有的回答并没有解决当事人的困惑,仅仅是在指责;

你35岁还换工作,是你不努力/没前瞻性/不规划!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不仅仅是技术工作者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是现在整体社会趋势就是这样,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增大,毕业年龄推迟,初就业年龄增大,自然而然,在职业规划的前十个年头,就会出现诸如频繁跳槽,重新择业,因为兴趣转行等问题。


但相应的,个人的职业寿命也在增长,彼得·德鲁克 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到,“个人的工作寿命可以超过组织的寿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全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即我们在下半生做什么?”

公司和职员怎么应对社会趋势的改变,如何调整心态,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即题目后半段的“后半职场怎么过?”,才是我们该关注的重点。

伦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在2018年出版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提到:“在当今,过去的受教育—工作—退休三阶段人生模式已不再适用,个体需要向多阶段人生转变,夹杂若干个过渡期。”


什么意思呢?

即因为现代人的年岁增长,可能会出现45岁重回学校,50岁边上学边兼职,60岁转职另一领域的情况。

2015年的美国影片《实习生》就讲述了多阶段人生的故事,一个事业成功、退休的副总裁在70岁重回职场,从实习生开始做起,以丰富的人生经验开启了新的职场生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能再用从前的年龄观和职业观来规划人生了,而是应该把个人看作一个团队,怎样建立“即插即用”,适配不同团队的知识储备库,以及如何寻找自己的合作方成为职业规划的重点。

尤其是技术这种专精行业,要建立个人对职业的认识,找到兴趣方向,增补不足,推销自己,才是“接下来应该做的事。”

德鲁克认为,人应该从事副业或者尝试不同的工作,发展与本职并行不悖的工作和爱好。不再依靠一门手艺吃饭。也就是现下炒的很火的”斜杠青年“的概念。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也会出现更多的”斜杠中年“和”斜杠老年“。

所以,作为一个负责的HR,我会鼓励35岁重新踏入求职大潮的职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不要害怕重新开始。


枫叶趣闻


从中国军工可以看出端倪,都存在复制粘贴的惯性,J20从外表上看类似F22,H20估计也也和B2张的像,看中国未来飞机,只要看美国现在先进飞机基本可以看出端倪,即使内部不一样,那也是内部没法让中国看到,要不然估计内部构造也一个样吧,而民企就更甚之,在中国,永远无法超越,很大一部分是急功近利吧,人家有我们也要有,这初期可能有借鉴,但是长久发展下去,国人就存在依赖性,逼近复制节约成本,研发费低,一旦落入这种运行模式,为追求经济性和效率性,就不断地开启复制粘贴模式,自己无法主动创新,永远的以葫芦画瓢,企业也没办法创新,创新的企业永远赶不上复制粘贴的企业获利更多,创新还有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只要企业这样运行,企业对高技术要求的人需求就少,所以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要比有技术沉淀的人吃香,因为很多企业更本用不上有技术沉淀的人,所以造成目前这种局面,所以提什么工匠精神,基本都是一种美好的想法,基本没有公司愿意去聘用薪资待遇高,有技术沉淀的人,工匠也只能回家放牛,成为牧匠,哈哈哈哈,


云锁寒楼


我今年刚好35岁,做技术10多年了,还是有些危机感。

35岁后,心里总想着,现在拥有的一切是公司平台给我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平台,我是否还能比现在做的更好,或是更差?

现在的我,除了继续在技术领域深入研究外,总想着能不能再多一项其他技能,除了能每个月多些收入外,也能保证一但失业,我也能养活一大家人。

现在的我,每天会关注一下自媒体,比如公众号,头条,学习写作,希望能多一点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