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復辟後為什麼殺于謙?不殺于謙會怎樣?

向天空


|楔子:涼薄不過帝王家,此生許國亦無憾!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明代宗朱祁鈺因染病,早早便睡下!他不知道的是,這一晚,大將石亨、徐有吉率領部眾,攻入禁宮,救出了被他囚禁在南宮的太上皇,也就是他的哥哥,原明英宗年祁鎮!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斬于謙於市。而於謙堪稱北京保衛戰的大功臣,在瓦刺鐵騎徘徊北京城下、群臣戰戰兢兢、六神無主之時,是于謙挺身而出,提督天下兵馬、浴血奮戰,讓瓦刺損兵折將卻始終無法寸,最終無功而返。


于謙於大明有功,是他在大明危急存亡之秋率領大明最後的精華拼死一搏,保住了大明都城!

于謙於英宗有功,若非於謙拒瓦刺騎兵於北京,打得瓦刺心驚膽戰,終覺大明士民一心、堅不可下,怎麼可能釋放英宗回國?


若無于謙阻止群臣南遷金陵,瓦刺騎兵早已經攻陷北京,自此中原千里沃野無險可守,長驅直入,大明山河破碎,英宗回來又有何用?


然而,英宗復辟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謀逆罪斬于謙於市!誅殺功臣歷來是大忌?英宗為何要如此之做?

一、帝王心術,不可以常人度之


帝王是被皇權和政治扭曲了心靈的特殊職業,它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出發點和邏輯順序,與常人不同。這和他們特殊的成長方式有關。

每一個皇帝,或者是經歷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東宮儲君,或者是經歷過你死我活的皇位之爭。

能夠成為太子是一種幸運,它代表著帝王對這個兒子的認可、榮寵——是啊,能夠從諸多皇子中脫穎而出,除了自身才智過人、有英明之主的氣象,更重要的是能夠看到皇帝的青睞。


那麼,是不是當了太子就萬事無憂只等皇帝駕崩,快快樂樂地繼承皇位呢?非也!皇帝無情,心術難測。哪個皇帝不是經歷了血與火、權謀與背叛的考驗才成為天下之主的?哪個皇帝沒有經歷過十幾的內心掙扎與心理煎熬?


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最怕是就是手中的權力被人搶跑,就算是親生兒子、儲君太子也不例外。在他眼裡,所有的人都想搶他的位子,所有的人都可疑!


所以皇帝會用各種方式、各種手段去保住自己的權力,即使是漢武帝那樣的英主,不也是在晚年大肆殺害外戚功臣嗎?歷史上很多皇帝,未登基前恭謹守禮、成為皇帝后卻變得異常殘暴好殺,就是這個原因。


“奪門之變”有個小細節很有意思。


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這說明了什麼?即使是于謙一心為國、忠心耿耿,代完依然是防著他的。代宗聽到代表皇帝臨朝的鐘鼓聲是,當然知道宮中發生了大變,他此時所吐露的必然是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它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于謙要謀反!是啊,在北京城,只有于謙有這樣的實力和號召力!再多的忠心耿耿再多的忠勇無私,依然是被皇帝所提防的!

帝王心性,涼薄至此!所以對於英宗來說,殺于謙沒有一點心理障礙。

二、英宗身陷胡營數年,早已經不是當年的他了

英宗年祁鎮不是個好皇帝,卻是個老實人,他相信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大太監王振。然而,土木堡的慘敗終於讓他清醒了!

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朱祁鎮起傾國之精銳,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瓦刺,包括最精銳的三大營!最終卻慘敗。這場慘敗,對大明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對大明一朝的打擊,也是明朝立國以來最為嚴重的!

首先,傳承自大明立國的這支鐵血軍隊折損大半,最精銳的“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是明成祖親自組建的特種部隊,也在此戰中全軍覆沒,大明鐵軍,從無遭遇如此慘敗!

其次,隨同明英宗出生的張輔、鄺埜、王佐、丁銘、王永和曹鼎、張益等朝廷重臣悉數戰死!他們是英宗一朝的政治精英、治國能臣、中流砥柱!他們的犧牲讓大明出現了人才斷層,對大明統治根基的撼動是無法估量的!


最重要的是,土木堡之敗,北京直接面對瓦刺的騎兵威脅,大明岌岌可危!此戰中,明英宗也成為俘虜。皇帝為敵所俘,這在封建王朝數千年的歷史中極為罕見!這對於大明士氣的打擊異常沉重。

英宗被俘後,有沒有進行過反思?應該是有的,但是在他的心中,恐怕覺得自己是被小人所矇蔽導致的。他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才是土木堡之敗的最大的罪人。慘敗的現實給英宗最直接的教訓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


而在胡營的七年歲月裡,時刻面臨著殺身之險、凌辱難堪、囚犯之窘,以帝王之尊成階下之囚,不可謂不淒涼!這七年英宗時時刻刻承受著煎熬,卻也讓他的心性變得堅韌而扭曲起來——我連囚犯都當過,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


更讓英宗煎熬萬分的是,他被瓦刺釋放回大明之後,就被親弟弟關到了南宮,禁足不出。時時刻刻要擔心代宗殺自己以滅口,每天輾轉反側、夜不能眠,整整過了七年的時光!


在幾十年的太子生涯、皇帝生活和胡營階下囚、南宮七年煎熬的經歷中,早已經蕩然無存。心中只剩下皇權!


所以,儘管代宗是他的親弟弟,于謙是明朝的大功臣,他殺起來卻沒有一點心理障礙。那麼,英宗為何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之大不韙呢?


三、代宗和于謙的下場,在英宗回朝時就已經註定


南宮“奪門之變”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投機家和冒險分子組織的復辟,沒想到竟然成功了!英宗在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于謙和代宗。


殺掉于謙,罪名是“謀逆”。原因很簡單:于謙是擁立代宗登基、“奪走”英宗皇位的“罪魁禍首”。


土木堡之變後,瓦刺騎兵兵騎北京城下,城內亂作一團。以徐有貞為代表的部分大臣,提議立刻還遷都城於南京,憑藉長江天險及南方的財稅以守大明。


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決反對,他一語道破了要害:此“與宋江南遷失天下何異也!”他用當年宋朝南遷之後,始終被金兵壓著打、軍事上再也沒有翻過身來的歷史教訓,讓群臣認識到守北京的必要性。


以當時的明朝的情形來看,如果南遷,天下必不可守!所以于謙的提議得到了孫太后的支持!那麼,于謙的戰略意圖是否得到了貫徹呢?


此議過後,于謙被賦予“提督各營軍馬”的重任,旋擢為兵部尚書,統領北京城乃至天下兵馬!在大明遭受立國以來最大威脅、敵人兵鋒已至城下、大明岌岌可危之際,于謙不計生死榮辱、率兵破釜沉舟拼死一戰,在經過一番艱苦絕倫的作戰之後,終於讓瓦刺無可奈何地退去!


並且,瓦刺攻打北京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實力大損,他們放回英宗的同時與明朝議和。大明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由遊牧民族造成的危機就此消失!



如果於謙僅僅保衛了北京,保住了大明的命脈與氣運,對於英宗來講他就是大功臣!然而,在保衛北京城的同時,于謙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這件事將於謙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死地!


明英宗朱祁鎮出征時,太子朱見深只有2歲,2歲的孩子有何用?瓦刺兵臨城下時,朝中一片混亂!此時,于謙力主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繼位!萬般無奈之下,孫太后答應了于謙的請求!然而,朱祁鈺卻戰戰兢兢、不敢應承!


我們來看一下事情的經過:


初,朱祁鈺聞此議,喝斥群臣:“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耶!”


對於皇位繼承人,大明立國之初便定下了“嫡長子繼承製”,太子朱見深是“天定”的皇位繼承人。如果朱祁鈺即位,就是“亂法”。


現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法”“禮”“統”在封建王朝的重要性!早在西周時期,華夏就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禮法制度。在南宋理學大興之後,這種觀念更是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大明太子既在,朱祁鈺登基便是“亂法”。所以朱祁鈺拒絕即位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於禮法不合”。


第二個原因很簡單:朱祁鈺力挽狂瀾的底氣和膽量!瓦刺挾土木堡大勝的鋒芒,兵勢洶洶,破城只在旦夕,此時登基就是亡國之君。難道朱祁鈺不想當皇帝嗎?當然想!但當一個亡國之君,在封建王朝時代,會被史書所載萬民所傳,唾棄千秋!


此時,又是于謙堅持此議,他不是傻子,他看出了朱祁鈺的真實想法,說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道理,為朱祁鈺登基掃清了“倫理障礙”。正是在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的支持下,朱祁鈺才能夠成為景泰帝!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于謙是擁立明代宗登基的大功臣!


所以于謙在代宗一進,榮寵加身是必然的事!然而也就是這件事,將於謙推向了死地!


明代宗即位的效果顯而易見,迅速穩定了人心,得以有效地組織與瓦刺的戰爭!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大明得到了寶貴的喘息機會。


事實上,于謙也並沒有想到瓦刺居然沒有殺掉明英宗,更沒有想到瓦刺會放還明英宗。其實他還有一點沒想到:那就是代宗居然沒有殺掉英宗!


英宗迴歸之後,皇位已失,大勢已去,無可奈何的接受了太上皇的“位置”,幽居南宮。終究,代宗當皇帝時日不長,還沒有認清皇位背後的黑暗與算計,一時心軟,沒有殺掉英宗!為自己留下了敗亡的隱患!


所以,在把皇權看得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英宗眼中,于謙固然是保衛北京的功臣,更是篡奪皇位、亂法禍朝的亂臣賊子!是他失去皇位的罪魁禍首!是他南宮幽閉七年的“功臣”。


不得不說,英宗比代宗“黑化”得厲害!登基後,景泰帝和于謙,一個悄無聲息地死去,一個被公開處斬!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天的“眼”也是雪亮的!于謙被處斬時,“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


天下皆知于謙之冤,英宗豈有不知之理!然于謙不死,他復辟的合法性就無法保證,他更咽不下七年幽閉這口氣!所以,英宗殺掉于謙,是順理成章的事!只是寒了天下忠臣的心!



最後,提出一個假設,假如明英宗不殺于謙會如何?假如英宗不殺于謙,而是表彰于謙之功,讓正氣充盈於朝,一舉消除土木堡兵敗帶來的陰霾,大明必然在最短時間內中興而盛,歷史對英宗的評價會高得多!而以于謙之才幹,亦足以成為一代名臣,名垂千古!


可惜,沒有如果!痛哉!


歷史終究會給於謙一個公平!幸好,這一天沒有等得太久!天順八年,英宗之子朱見初即位,為于謙平反,諡“肅愍”。天下百姓聞之,泣喜!


天道在皇權,公道卻在人心!“社稷為重君為輕”,於少保壯哉!


結語:于謙以謀逆罪處斬,錦衣衛奉命抄沒於家!屋陋宅促,家無餘財,只於正堂中置一木箱,內放皇帝賜下的錦袍、尚方寶劍!雖錦衣衛之冷血,亦為之泣!


脂肪故事


明英宗誅殺于謙,為世人所詬病。沒有于謙,或許大明朝於1449年就滅亡了;沒有于謙,瓦剌或許會再次入主中原;沒有于謙,明英宗何談復辟....然而,就這麼一位誓死保衛北平的英雄,卻被朱祁鎮所誅殺。

那麼,明英宗復辟後為何殺于謙?

1、客觀原因:內部三方(文官、武將、太監)政治勢力所決定的

  • 我們先來看下整個事件前後的時間線: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8歲的朱祁鎮繼位,由太皇太后張氏攝政,三楊輔政。

1440年,三楊之中的“楊榮”去世;

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病逝;

1443年,朱祁鎮親政;

1444年,三楊之中的“楊士奇”去世;

1446年,三楊之中的“楊溥”去世;

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抓,代宗朱祁鈺繼位

1457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于謙被殺

  • 接著,我們再看下明朝建國到朱祁鎮在位這段時間的內部政治形式:

一、宗室藩王集團被瓦解、削弱

朱元璋稱帝后,認為天下必須由姓朱的管理,所以將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及一個孫子封王,安排在全國各地,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宗室藩王集團”。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沒多久,他的孫子朱允炆就開始清理這些叔叔們,到朱棣時期,藩王的勢力已經被瓦解的四分五裂。

二、文官集團、武將集團、太監集團相繼顯現

一方勢力的削弱,勢必會有其他勢力來填補,只有這樣,內部才能達到平衡,皇權才會更穩固。

隨著宗室勢力的不斷削弱,文官武將、太監集團逐漸登上舞臺。

武將集團的發展

1、朱元璋稱帝初期,就開始大肆誅殺跟他一起征戰沙場的將士;

2、朱棣攻下南京,取代侄子朱允炆,又誅殺了一大批殘留的開國功臣;

3、朱祁鎮時期,四次征討雲南的麓川土司,導致大軍疲憊;

4、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最精銳的武將和士兵幾乎都戰死。

經過朱元璋、朱棣的不斷打壓和朱祁鎮時期的不斷征戰,導致武將集團在當時的政治勢力最低。

<strong>

太監集團的發展

明朝是朱元璋和各路英雄豪傑一起刀風血雨多得的天下,所以,在明朝初期,太監集團並沒有什麼勢力,而其真正的發展,是從朱祁鎮時期寵幸王振開始的。

此時的太監集團,看似權力地位很高,但並沒有形成一個集團,只是個雛形,隨著土木堡之變的失敗,大太監王振被殺,太監集團勢力大大削弱;

文官集團的發展:

1、朱元璋重視教育,重興科舉,這也加快了文官集團的發展;

2、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職位,建立了內閣。所謂內閣,就是幫助皇帝整理各地奏章,雖然有實權,但其權力完全依附於皇帝,此時的文官,還無法與皇權相抗衡;

3、朱棣永樂時期,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

4、朱祁鎮繼位後,“三楊”輔政,在“三楊”的扶持下,文官集團的勢力遠遠超過武將集團和太監集團;

5、土木堡的失敗,恰恰證明了士大夫文官先前主張不戰的正確性;

6、北平保衛戰的勝利,再一次證明文官也可以捍衛國家安全;

文官地位的不斷提升,打壓了武將、太監的勢力,而於謙,就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來的重量級人物。也可以說,于謙代表了當時整個文官集團。用“以于謙文首的文官集團”描述更為貼切。<strong>

  • 我們再來看幫助明英宗復辟的奪門之變的大致過程

奪門之變,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在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南宮八年,1457年,朱祁鈺病重,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擁戴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

在這場政變中,發起者主要有三個人:

石亨:將領,屬武官集團;

徐有貞:原名徐珵,此人其實是個文官,但跟于謙有過節,心胸狹隘,代宗朱祁鈺時期,主張南遷,一直不被朱祁鈺重用;

曹吉祥:太監集團,早期隸屬王振門下;

所以,綜上,我們能看出,奪門之變,其實就是武官集團、太監集團合起夥來,打壓文官集團的一場政變,而於謙,恰恰是文官集團的首腦。<strong>

2、以于謙文首的文官集團,嚴重影響了皇權

明英宗回到北京,迎接他的不是滿朝文武百官,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而是早已登基的弟弟朱祁鈺,空蕩的南宮,哭瞎眼睛的髮妻錢氏,以及制約皇權的文官集團。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從《明史》這段記載,不難看出,當時的文官,已經開始公然討論皇帝人選的問題了,可見其勢力不容小覷;

經歷了土木堡戰役的失敗,經歷了被困漠北草原的無可奈何,重新回到北京的朱祁鎮,面對早已不是自己天下的大明王朝,英宗也不再是之前那個幼稚的皇帝了。權力是把鋒利的快刀,朱祁鈺可以為權力不顧昔日兄弟手足情,朱祁鎮又怎能屈服命運,甘願一輩子困守南宮?

而此時,制約他重新奪回帝位的障礙不是弟弟朱祁鈺,而是朝中一大勢力集團——文官集團。

於是,經過一系列密謀,最終,在皇權的支持下,于謙被幹掉了。

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

于謙在朝為關多年,朱祁鎮難道不了解于謙?于謙保衛京師,保住了明朝,朱祁鎮又何嘗不知?然而,在皇權面前,于謙成了絆腳石,文官勢力的過於強大且不斷髮展,嚴重製約了皇權。

再次登上帝位的朱祁鎮,對皇權的控制慾會更強。失而復得後,會更加珍惜。所以,一切干預皇權的勢力,朱祁鎮都會處理掉,包括太監集團和武官集團。而文官集團勢力最大,要打壓,必須依靠另外兩方薄弱的力量。

所以,打壓完文官後,沒過幾年,太監集團、武官集團也相繼被打壓,自然,曹吉祥、石亨、徐有貞也沒啥好下場,帝王之術,高深莫測。

武將石亨:

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復辟,得以權傾朝野;

1459年秋,石亨受其侄子謀反和凌辱親王罪株連,停止上朝參見,削官為民,並究治石亨朋黨,悉數罷黜;

1460年,錦衣衛指揮使逯杲上奏石亨心懷叵測,圖謀不軌。朱祁鎮下詔令石亨下獄,以謀反罪處斬,並沒收其家資。二月,石亨病死獄中。

太監曹吉祥:

1457年,曹吉祥因奪門之變立下大功,其門客及家族人員封官加爵,勢力頗大;

1461年,曹吉祥以“謀反”的罪名處以磔刑。

3、主觀原因:于謙性格剛直,得罪了不少人

于謙性格剛直,滿腔熱血,報效國家。不畏權臣,為人太過於剛直,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臣、皇親國戚,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憎恨他的人更多。

所以,于謙被害,他的性格也佔了一小部分原因。

于謙被殺,千古冤案,然而,封建時期,皇權才是統治者的法寶,于謙的存在,威脅了皇權的實施。于謙大概也明白自己命運的走向,所以才會在獄中對急於爭辯的王文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

那麼,不殺于謙會怎樣?

正如徐有貞對朱祁鎮所說:“不殺于謙,便是師出無名。”

奪門之變的理由,就是朱祁鈺病重,無子,皇儲無人,而當時的流言是,于謙等大臣有意立朱高熾嫡三子朱瞻墡的長子襄定王朱祁鏞為皇帝。而實際上,“迎立外藩繼位”並沒有實際行動,一切都是在嫁禍於謙。

所以,如果不殺于謙,師出無名,朱祁鈺依舊是皇帝,畢竟朱祁鈺當時的病是逐漸好轉的。而於謙手握重權,如果於謙沒有下獄,或許可能幫助朱祁鈺對抗朱祁鎮,結局是怎樣,很難說。

然而,歷史已成定局。


清蒸歷史


明英宗復辟後,于謙是不得不死,因為南宮復辟需要師出有名,如果不殺于謙,明英宗就是謀朝篡位,大逆不道。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下面就詳細分析。

歷史回顧

公元1457年即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大有一病不起之勢,此時的大將石亨認為皇帝沒有子嗣繼承,而且傳聞大學士王文正欲立襄王之子為太子,如果擁立太上皇重登皇位,早王文正一步,自己就是大功臣,於是他決計聯合宦官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張鞁,後又找到徐有貞,他們準備一起策動政變,迎回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張鞁藉口瓦剌騷擾邊境,要保護京城安全,率大隊京營兵進入皇城,而石亨則控制內城防衛,裡應外合後,石亨率部長驅直入去向南宮,成功迎回太上皇,並且簇擁著朱祁鎮直奔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天門而去,將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後,徐有貞一眾開始山呼“萬歲”,南宮復辟成功。

于謙被殺原因

第一、南宮復辟,必須要師出有名

南宮復辟雖然成功,但如果沒有正當理由的話,那就是一場政變,事件的主角朱祁鎮就是謀朝篡位,這對英宗是不利的,百年之後後世難免指指點點。這個時候必須要有一個替罪羊來買單,而且這個人必須有一定的聲望,以堵天下悠悠眾口,在這種情況下,于謙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第二、于謙擁戴的是景泰帝,英宗自然懷恨在心

土木堡之變以後,英宗被俘,大明面臨重新選立新君的情形,此時的英宗生母孫太后面臨選誰為新皇的難題,郕王雖年長,但其生母身份為妾,此時還有部分大臣欲擁戴朱瞻墡,孫太后一時猶豫不決,此時兵部尚書于謙力排眾議,擁戴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年號景泰,代宗登基後,認為是于謙擁戴有功,對於謙委以重任,言聽計從。

英宗被俘一年後回到北京,被代宗軟禁在南宮,時時刻刻派人監視,不得隨意結交大臣,不僅行動受到限制,連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得不到,因此對代宗非常不滿,因此,英宗重登帝位後,非常怨恨朱祁鈺,對於擁戴代宗即位的大臣們也自然心生不滿,于謙作為擁戴朱祁鈺的首功大臣,自然也是要嚴懲不貸的,英宗即位後,就以于謙曾經大力主張當時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帝,犯了“謀逆罪”為由,而將於謙關進了死牢。

結尾

于謙被殺後,天下皆閔之,明憲宗即位後,為于謙平反,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


一切都付笑談中


這事兒要從“奪門之變說起”,當時朱祁鈺病危,唯一的兒子也早死了,要登基也得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當皇帝。但是這事兒石亨,曹吉祥等人不幹了,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而且本來就和于謙過不去。

再說朱祁鎮這個皇帝就是明朝最沒骨氣的一個皇帝,智商也不高,曹吉祥等人說啥就是啥。自己被俘虜後不自殺也就算了當個漢奸,還不如崇禎。自己惹得禍還是于謙替你擦屁股,守北京,輔佐朱祁鈺。

回來後不該當皇帝的他,被徐有貞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于謙就這麼倒黴了,人家于謙也不分辨,夠意思了。

抄家的時候別人都說朱祁鈺寵他,家裡肯定有好東西,可到了發現,于謙家只有朱祁鈺賜給他的蟒袍,劍器之類的,死的那天烏雲密佈,京城老少,無不傷心,連太后都傷心。

朱祁鎮乾的壞事兒多了呢,可不止這些,他竟然還給王振建廟招魂,給也先也建了。

以後去西湖的時候,大家都去看看于謙和岳飛,真民族英雄。




美妹觀歷史


在南宮復辟後,英宗朱祁鎮殺于謙,除了英宗本身為了自己找一個理由外,于謙個人的性格的因素佔了很大的因素。于謙的人品太高尚了,他的品德與才智,均把其他人甩在後邊,他為官爭理不爭利,不拉幫結派。在景泰一朝,于謙得罪了太多人,包括英宗本人。

01.得罪了英宗朱祁鎮

土木之變後,于謙的一系列行為得罪了英宗。英宗殺于謙的第一個理由:他不僅擁立了郕王,而且多次拒絕了英宗南歸。當時也先以英宗為人質,為了在戰鬥中不受制於人,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這既使英宗朱祁鎮丟掉了皇位,成了太上皇,也使他失去了人質的價值,南返的希望變得渺茫。

瓦剌挾持朱祁鎮至大同城下,于謙舉薦的大同守將郭登拒開城門。

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于謙拒絕了也先的講和之議,又一次使朱祁鎮失去了早日返回的機會。

後來也先幾次對朱祁鎮說:如果朝廷派使者來,你早回去了。這時,朝廷大臣多次提議和瓦剌議和,把英宗接回來的,只有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理由,堅決不妥協。于謙的話,在古代就是大逆不道的話,無論哪個皇帝聽了都會懷恨在心。于謙的殺身之禍由此萌生。

朱祁鎮要殺于謙的第二個原因,于謙支持景帝朱祁鈺廢掉了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朱祁鎮遷怒於他,也是有可能的。

在朱祁鎮再次登上帝位後,于謙的命運可想而知。

02.于謙得罪了奪門之變的功臣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張軏等人作為幫助英宗重新登上皇位的的大功臣,每個人都有置於謙死地的理由。

首先來看徐有貞(徐珵)。徐有貞和于謙結仇始於土木之變後。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瓦剌進犯京城,徐珵建言遷都南京,遭到于謙的厲聲呵斥。後來徐珵很長時間無法升遷。景泰初,徐珵請于謙幫忙,求國子監祭酒一職,景帝認為徐埕人品太差,拒絕了。徐珵以為于謙壓制他,因此懷恨在心。

其次看石亨。于謙對石亨是有恩的,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薦舉其為右都督,總京營兵。在北京保衛戰中,石亨離了大功,被封為武清侯。石亨為了報答于謙,向朝廷薦舉于謙的兒子于冕,于謙不僅不領情,還彈劾石亨。石亨因此也懷恨于謙。

太監曹吉祥對於謙也是心存嫉恨的。土木之變後,曹吉祥在京營擔任監軍,受于謙節制。經營的重要決策都出自於謙,曹吉祥無疑會感到失落和怨恨。何況,于謙曾經向景帝朱祁鈺建議,廢除宦官監軍的制度。這一舉動,肯定得罪了身為監軍太監的曹吉祥。

張軏對於謙也有切齒之恨。張軏素來驕縱不法,多次遭到于謙的貶抑。如景泰元年(1450)四月,于謙彈劾張軏,“驕奢淫逸”、“鹵莽粗疏”,請皇帝重重的懲罰。

因此,即使沒有發生奪門之變,徐有貞、石亨等人都有置於謙死地之心。,何況有“奪門之變”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于謙豈能逃脫。

于謙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心為公,他將國家利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于謙的這種品性和處世方式,出淤泥而不染,眾人都貪腐只有他一個人清廉,把自己陷於孤凌凌的境地,結果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悲哀結局:當石亨、徐有貞一夥策劃擁戴朱祁鎮復辟時,竟然無人將這一情報告訴于謙,於是這些投機者從容實施著陰謀,輕易地將於謙送上了斷頭臺。


閔不克


我的答案:英宗為了重新登上皇位,同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此時的景泰皇帝朱祁鈺還沒有死,朱祁鎮奪了皇位,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于謙等人就成了替罪羊。正如發動奪門之變之一的徐有貞所說,不殺于謙,此舉便是無名。

為奪門之變找一個理由,是于謙之死最直接的原因。于謙的死,也並非是一個奪門之變造成的。它的背後還有更深的原因,是自身性格與當時權力鬥爭的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結果。

英宗被俘,于謙為首的大臣力主拒敵,擁立朱祁鈺當皇帝,朱祁鎮懷恨在心

如果英宗不想殺于謙,徐有貞等人怎麼煽風點火也是沒用的,殺于謙,是英宗自己的意思。因為在朱祁鎮的心裡,有個心結打不開,那就是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率領大明朝廷擁立朱祁鈺為帝,堅決抵抗瓦剌的行為。

土木堡之變,充分顯示出了朱祁鎮的無能,和寵信宦官的弊端。土木堡之後,明朝軍事力量直接由盛轉衰,宦官王振死了,明英宗也被瓦剌虜了去。

瓦剌有自己的算盤,拿了朱祁鎮和大明朝講條件,得些好處。沒事領著英宗到明朝邊境城池叫叫門,“我來送你們皇帝回家了,快開門”。讓瓦剌意外的是,守城將領都一個反應,倆字“不開”。

瓦剌精明,大明群臣也不傻啊。特別是于謙,在他的極力主張下,明朝制定了堅決抵抗,不和談的對敵政策,並擁立朱祁鈺為帝。讓朱祁鈺當皇帝也是權宜之計,沒辦法,不然大明就成了第二個南宋了。然而英宗肯定很不開心,我在外面顛沛流離,還被自己國家拒之門外,心裡多少會有些記恨的,特別是于謙這個領頭的。

面對大明的拼死抵抗,瓦剌難以再進一步,無趣之下,就要送回明英宗,養著也沒用。這次景泰皇帝有些猶豫了,我這都當皇帝了,你又要把之前的皇帝送回來。又是于謙站了出來,力主迎回英宗,真是個耿直的男人啊。

對於于謙來說,當時擁立朱祁鈺和如今迎回朱祁鎮,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忠於的是國家社稷,不是某個君王,一切以社稷為重。猶如景泰皇帝的私心和防備心理,他沒有。而朱祁鈺也很聽於謙的,並且很仰仗他,因而迎回了朱祁鎮也沒有迫害他。可仇恨的種子始終在英宗的心裡。這也為朱祁鈺和于謙最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于謙為人正直,不趨炎附勢,大權在握遭人記恨

景泰皇帝時期,于謙走到了大明權力的巔峰。二人的搭檔蠻不錯的,在亡國危險的處境中,甚至使大明出現了中興的景象。

可於謙太正直了,朝堂中的奸佞小人又太多。比如後來發動多門之變的石亨、徐有貞等人,都和于謙有過過節。這些小人一方面嫉妒于謙的地位,一方面又想諂媚與他。可於謙完全不做理會,他一心為國,哪有那些閒工夫。

地位高的時候,于謙很安全,但他沒有做過多的防備,也是致使自己死亡的原因之一。他沒有防備石亨這些奸佞小人,也沒有防備英宗這個小心眼的。不是因為他傻,還是他太耿直了,一心為公的心理讓他在人際關係上顯得有些木訥。

于謙忠君為國思想濃厚,兵權在手,卻並沒有反抗。

于謙在政治上,實際是個很精明的人。徐有貞、石亨等人密謀造反,他不一定不知道。就算奪門之變發生了,他也是可以反抗的,畢竟自己兵權在握。從英宗被俘開始,于謙最留心的就是軍事部署。拼死一搏,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之後呢?英宗和景泰皇帝怎麼辦?大明怎麼辦?要毀於內鬥麼?

所以于謙選擇了束手就擒,依然是忠於國家社稷。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死亡沒什麼,都留給後人評判吧,後人評價也沒什麼,我自己覺得清白,對得起自己的內心就行。

英宗殺于謙,葬送了一個社稷能臣

英宗早年寵信宦官王振等人,慘遭土木堡之變,並不能說明他是一個完全無能的人。奪了皇位,二次稱帝之後。很快就清除了石亨、曹吉祥等人,這些人可都是奪門之變的主角啊,支持過英宗稱帝。但朱祁鎮很明白,這些人都是奸佞之徒,留不得。然而一切過去之後,他雖然口口聲聲說于謙對國家有功,但始終沒給他平反。因為給他平反就代表自己錯了,況且殺了于謙也不一定撫平英宗心中的怨氣。

想要知道不殺于謙會怎樣,就要知道于謙是個怎樣的人,在景泰皇帝在位期間起了什麼作用。于謙為人剛正不阿,是如岳飛一樣的民族英雄,一個力挽狂瀾的清官。如果於謙不死,以他的性格仍然會盡力輔佐明英宗,振興大明。對他來說,忠於社稷比忠於君王更重要。

英宗殺了于謙,也使大明朝失去了一位治世能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明朝向上的發展動力。

一個民族英雄,強敵入侵都沒死,最終同岳飛一樣,死在了自己人手裡,可悲可嘆!


執古論今


明英宗一輩子就幹錯了兩件事:一是錯信王振,二是冤殺于謙!單憑這兩件事,明英宗就是一個地道的昏君!話說回來了,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1、洩私憤!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眼巴巴的等著明朝來贖身,等來的確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王登基的正是于謙!後來雖然被接回宮中,但南宮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對於謙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歸結到于謙的身上,殺于謙就有了動機。2、政治需要!于謙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會放心明代宗的寵臣留在自己的身邊,更何況還是位置極為重要的兵部尚書!雖然于謙是忠於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經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是于謙被處死的主要原因!3、發動政變的徐有貞等人的慫恿!這些人嫉妒于謙的功績和威望,極力促成明英宗對於謙嚴肅處理,以使得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為掌握權力排除障礙!于謙作為他們的絆腳石,是一定要扳倒的!4、于謙個人的性格缺陷!于謙是個認死理的人,他不瞭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兩袖清風,不看重他的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為我所用!明英宗復辟的過程中,于謙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認為他的忠心耿耿會成為他的護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英宗知道于謙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沒于謙大明完蛋,但是奪門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當年只是去旅遊溜達了,景弟只是暫時攝政,可借給你你不能變成自己的,如今回來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勢力需要拿于謙開刀,需要找對立教材,殺于謙那景弟的皇帝就是不合法,如不殺奪門成反叛,因此要借于謙的頭顱。

于謙之死是明朝黑暗的一面,也是明英宗一生所抹不掉的陰影!


加油站的巧遇


這是于謙創作的《石灰吟》一詩,他也確實做到了“留清白在人間”。現在有很多人認為于謙之死是由明英宗復辟造成的,這句話不無道理。于謙本是景泰朝的重臣,當太上皇英宗復辟成功後,必然會對他進行清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明英宗復辟後一度不想殺掉于謙,他認為“于謙實有功”。可見,于謙的死不能僅歸咎於明英宗一人。于謙的悲劇還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于謙是一個剛正不阿、愛民如子的官員,註定被腐朽沒落的朝臣所不容;其次,于謙一直秉承重國輕君的思想,這無疑動搖了皇權的統治根基。

一、于謙是一個剛正不阿、愛民如子的官員,被腐朽沒落的明廷所不容

(1)于謙的剛正不阿

于謙是一位性情孤高的人,不趨炎附勢,曾經得罪了不少權貴。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同是英宗成功復辟的大功臣,這些人均要置於謙於死地。他們一心想除掉于謙完全是出於私心,皆因為于謙對他們的所作所為頗多批評。

首先說徐有貞。正統十四年,瓦剌部大舉進攻北京,當時徐有貞擔任侍講一職,他向皇帝建言遷都南京。于謙為此批評徐有貞“妄言當斬”,雖然徐有貞最終保住了腦袋,但他因此被群臣所恥笑,很長時間不能升遷。景泰年間,于謙頗受景帝的寵信,徐有貞便託人向于謙遊說,希望擔任國子監祭酒一職。于謙將徐有貞的請求告訴給了景帝,但景帝沒有答應。由於于謙曾經和徐有貞有隙,因此他沒有將結果直接告訴徐有貞。這導致徐有貞認為于謙是故意貶抑他,不讓他升遷。

石亨是最不應該對於謙落井下石的一位官員。于謙曾經對石亨有恩,于謙在正統十四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後,就提拔石亨為右都督,令他鎮守德勝門。在於謙的正確指揮下,石亨殺敵數眾,因軍功被朝廷封為武清侯。石亨為了報答于謙的恩情,將於謙之子于冕推薦給朝廷。沒想到于謙不但不領情,還批評石亨:

“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明史·于謙傳》

于謙剛正不阿、不徇私情,因此得罪了這位好友。石亨的侄子石彪為人貪婪殘暴,于謙奏請出之於大同,這使得石亨對於謙更加痛恨。

明朝中後期,宦官亂政,于謙對此深惡痛絕。當時宦官曹吉祥監京營軍,但長期受到于謙的限制。于謙還向皇帝上書,奏請取消太監監軍的制度。這必然動搖了宦官們的權力,導致宦官欲除之而後快。

(民族英雄于謙)

(2)于謙的愛民如子

于謙還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官員,在底層百姓中有著崇高的地位,這也招致了群臣的嫉恨。

于謙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小就樹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于謙志存高遠,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于謙6歲入儒學攻讀四書五經,15歲考取秀才,23歲中舉,第二年接連通過會試、殿試,成為進士。

于謙做官後,用實際行動履行了幼時許下的誓言。在任職地方時,他四處體察民情,為民排憂解難。永樂二十一年,他秉公處理了湖廣官軍邀功妄殺無辜百姓的事件。宣德二年,他明斷了一件歷經多年的懸案,為很多人平反。他在巡撫河南山西期間,當地發生洪澇災害,百姓因此流離失所。于謙打開官倉賑災,還興辦藥局收治百姓,百姓稱頌他是“趙父杜母今重見,天遣恩官拯二方。”他還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切實保護了百姓的利益。當時江西寧王府官僚,藉著“和買”的名義,掠奪商人的財物。于謙知情後,迅速將其查辦。

二、于謙一直秉承重國輕君的思想,因此動搖了皇權的統治根基

(1)于謙重國輕君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明英宗被瓦剌俘獲後,明朝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于謙提出了重國輕君的主張,其主要內容有:

  1. 不能為了拯救明英宗而犧牲國家的利益,將明王朝的利益和明英宗的歸來相比,“社稷為重君為輕”。在這種主張下,于謙另立新君,打消了瓦剌部藉助明英宗來要挾明王朝的企圖。

  2. 輕君是指輕明英宗,而非輕景帝。當時的明英宗作為瓦剌的俘虜,已喪失了對國家的控制權,無法發揮統治者的功能。因此出於國家長遠利益的考量,于謙認為明英宗已然無用。

(2)于謙重國輕君思想的積極意義

于謙的重國輕君思想有其客觀必然性,在皇帝被敵軍所俘的境地下,另立新君不僅能穩定局勢,還能打消敵人得寸進尺的野心。重國輕君思想的積極意義有:

  1. 穩定了人心、軍心。當得知明英宗被瓦剌所俘後,朝野震動,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很多人主張與瓦剌和談,甚至有人慾投降瓦剌。在這種形勢下,于謙的重國輕君思想為大明指出了另一條可行的道路,穩定了人心和軍心。

  2. 另立新君有了依據。明英宗被瓦剌俘獲後,太子朱見深只有三歲,即使登基也難以挽救大明江山,因此只能另立新君。在出徵前,明英宗已經安排其弟朱祁鈺在京中監國。因此在於謙重國輕君思想的指引下,朱祁鈺順利登上帝位。

  3. 朱祁鈺登基後,打破了瓦剌人藉助明英宗敲詐大明的企圖。當時瓦剌以明英宗為要挾,要求明朝向他們稱臣納貢,還挾持明英宗到明朝的邊地索要金幣。景帝朱祁鈺的上臺,宣告著瓦剌人的企圖已經破產。

(3)于謙重國輕君的思想動搖了明朝皇室的統治根基

雖然于謙重國輕君的思想客觀上挽救了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但這種思想無疑也會動搖封建王朝皇帝的統治根基。

在封建社會,“君為臣綱”,臣子不得挑戰君主的權威。而於謙不僅挑戰了這種權威,還提出放棄營救明英宗的主張,這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與統治者長期刻意培養的愚忠思想相比,這種思想有著超越時代的先進性,註定不被統治者所包容。

而明朝恰巧是一個封建專制制度登峰造極的時代。明太祖建國後,為了加強皇權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取消丞相,施行皇帝獨裁。其次,設立特務機構,監視官員的行為。最後,為了進一步削弱官員的權力,大興文字獄。

于謙重國輕君的思想與這些措施相比,顯然是在唱反調,它只會削弱皇帝的權力。這種思想不要說是明英宗,換做歷史上任意一個皇帝都難以容忍。

(錦衣衛,明朝加強皇權統治的重要工具)

綜上所述:

于謙的死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明英宗復辟只是表面原因。深層次的原因是性格孤高、愛民如子的他被腐朽沒落的明朝政府所不容,而他所提出的重國輕君思想更是和明朝統治初期加強皇權統治的措施相悖。在多重因素的加持下,于謙註定沒有生存的空間。

不殺于謙會怎麼樣?其實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在那樣一個專制、腐朽的社會,于謙難有生存的空間。“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或許早就預見到了自己的命運,他本有反抗的機會,卻欣然受刑。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卻也不壞。于謙雖然身死,但他的潔名被後人不斷稱頌。


風雪赫連城


導語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一病不起,朝中各種勢力暗流湧動,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投機小人趁代宗病重之時,暗中聯絡在南宮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再次登臨帝位,重新執掌權柄。復立英宗有功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均與于謙有私仇,他們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為由攛掇英宗殺掉于謙,英宗聽信讒言,冤殺大明功臣于謙,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發動“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均與于謙有私仇,合謀除掉于謙

徐有貞與于謙的私仇:“土木之變”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隨軍出征的近百名文臣武將全部戰死,御駕親征的皇帝英宗被瓦剌俘虜……當這些噩耗傳入京城之時,朝廷上下一片哀嚎,徐珵(徐有貞原名叫徐珵)此時提出只有南遷才能保住大明江山,當滿朝文武不置可否之時,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大聲呵斥“言南遷者,當斬”,于謙鏗鏘有力地直言南遷的危害,並鼓舞大家同心協力保衛北京城,之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登基稱帝,並指揮北京保衛戰取得最終勝利。相比之下,提出南遷的徐有貞在眾人的鄙夷和嘲諷中落荒而逃,自此以後,徐有貞倍受代宗歧視和冷落,仕途一直不順利,徐有貞認為這一切都是于謙造成的,因此他想方設法尋找機會幹掉于謙。

石亨與于謙的私仇:石亨本是陽和口之戰的逃兵,于謙賞識其軍事才能,並向代宗推薦石亨,石亨不負眾望,在北京保衛戰中戴罪立功,英勇殺敵,成功擊退瓦剌進攻。戰勝瓦剌後,代宗論功行賞,石亨自覺沒有于謙功勞大,封賞卻比于謙多,石亨向代宗建議封賞于謙的兒子于冕,由於于謙太過耿直,不但沒有感謝石亨,反而勸諫代宗不要過於相信石亨。石亨知道後非常生氣,認為于謙不識抬舉,還反咬一口,兩人自此關係破裂。石亨和石彪叔侄府中養了一幫無惡不作、氣焰囂張的爪牙,經常幹不法之事,于謙知道後經常訓斥石亨,希望他注意收斂。但于謙的善意提醒在石亨這裡完全不起作用,石亨認為于謙雖有知遇之恩,但始終不是同路人,要想飛黃騰達、榮華富貴,必須除掉位高權重的攔路虎于謙。

曹吉祥與于謙的私仇:曹吉祥原屬王振門下,他的理想就是成為第二個權傾四海的王振,“土木之變”后王振同黨被清洗,曹吉祥開始自立門戶。“土木之變”後,滿腔憤怒的朝臣要求代宗下旨嚴懲王振同黨,正當代宗猶豫之時,王振的同黨馬順等人被一幫大臣活活打死在朝堂之上,甚是悽慘,于謙在混亂中鎮定自若,居然攔住因驚嚇過度想要逃跑的代宗,並要求代宗立即赦免在場出手的群臣無罪,這一切曹吉祥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早已視於謙為不共戴天之仇敵。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都是投機鑽營、貪得無厭、唯利是圖、心術不正的小人,他們謀劃“奪門之變”,不只希望得到高官厚祿,安享榮華富貴,還希望借英宗之手除掉于謙。

于謙過於耿直的性格容易得罪小人,“兩袖清風”的作風更是遭人嫉恨

在大明危難之時,于謙確實力挽狂瀾,粉碎了瓦剌也先的陰謀,抵制了蒙古的入侵,保衛了北京城,可以說沒有于謙,大明王朝的歷史必將由瓦剌改寫。但是一旦外部矛盾解除,朝廷內部各派之間的爭權奪利就又開始了。而於謙的性格過於耿直,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從不結黨,從不站隊,一心只忠於國家,忠於天下。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于謙的這種性格註定是要吃虧的,于謙“兩袖清風”一無所求,但是于謙位高權重,勢必阻擋很多人飛黃騰達、大富大貴的美夢,所謂斷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于謙註定不能夠善終。

在政治鬥爭中,真正厲害的是李賢這樣的人物,他討厭徐有貞、石亨等奸佞小人,但是卻與他們打成一片,表面上關係好得不得了,卻在私下裡使用各種花招,終於將這些奸佞小人各個擊破,還保全了自己。還有後來的內閣首輔徐階等人,他們都是在用迂迴的策略對付敵人,而於謙不屑這些手段,總是直來直去,黑白分明,必然引起他人不滿,遭人嫉恨,樹敵太多。

英宗對代宗的無情恨之入骨,將對代宗的仇恨轉嫁到代宗重臣于謙身上

英宗是個善良單純的人,對自己唯一的弟弟代宗朱祁鈺非常信任,英宗御駕親征之時,完全放心地讓弟弟監國。可是當英宗被俘,在瓦剌艱難生存之時,于謙卻擁立弟弟登基稱帝,使自己失去了價值。後來,瓦剌多次要求送回英宗,代宗居然不願意接英宗回家,寧可讓他死在瓦剌,都不願意接回英宗。儘管英宗多次承諾絕不爭取皇位,但是代宗依然殘忍無情,將英宗囚禁在南宮。英宗恨透了代宗,于謙是代宗的重臣,所有這些事于謙都有參與,英宗心理怨恨于謙是肯定的。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英宗復辟後寵信身邊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于謙乃代宗重臣,對代宗忠心耿耿,勢必不能為英宗所用。徐有貞等人正是抓住英宗怨恨代宗和于謙的心理,借英宗之手除掉于謙。

英宗本性善良,頭腦簡單,缺乏判斷力,即使不想殺于謙,但還是被奸佞小人利用

英宗生於太平盛世,長在深宮內院,“土木之變”之前他呢人生太過順利,沒有經歷過或任何磨難,他本性寬厚善良,但是英宗頭腦十分單純,過於相信身邊的人,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導致他易被奸佞小人操縱利用,之前由於他或許寵信王振,所以才放生了“土木之變”,現在他也知道于謙對大明社稷有功,沒有打算殺掉于謙,但是石亨等小人捏造于謙要擁立外地藩王為帝藉以總攬朝政,觸犯了英宗的逆鱗,所以他又犯了錯誤,若英宗調查一番,不輕易相信他人,就不會錯殺于謙。

總結

朝堂上的政治鬥爭往往比戰場上的拼殺更為殘酷,戰場上敵我雙方亮出兵器,使勁幹就行,但政治鬥爭都是沒有硝煙的戰場,稍不留神,便鑄成大錯,永不得翻身。英宗殺不殺于謙,跟于謙是不是功臣沒有關係,只是兩個利益集權此消彼長的結果,英宗手下的投機找人要想出人頭地,必須得讓于謙死,這是毋庸置疑的。


大衛聊古今


其實歸根結底,都是被徐有貞給忽悠的。徐有貞說于謙想另立新帝,不殺于謙等於師出無名。後來于謙死後明英宗非常後悔,于謙確實對國家有功,只是徐有貞這個人太特麼氣人了,害死了于謙。其實徐有貞屬於那種複合型人才,人家也是幹實事。就是心胸狹窄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