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立铁牌,又是颁祖训,朱元璋反对太监干政,为何太监在明朝越发得势?

莱茵之缨


结论:

为了平衡和抑制权臣的发展,皇帝把信任给予了跟他们朝夕相处的太监。这是政治平衡的需要,在某一个时间段里,是符合皇帝本人利益的。可如果能力不足的皇帝,再遇到品行不端的太监,“此消彼长”之下,太监就会成为危害朝廷统治的存在。

导语:

朱元璋对太监是极其厌恶的,他从内心鄙视这些“阉人”。所以在祖训中订立了不许太监干政的规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祖训开始被忽略。太监慢慢的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分析:

  • 朱元璋反对太监干政的由来与原因
  1. 在《明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敕诸司不得与文移往来。有老阉供事久,一日从容语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还乡。这就是朱元璋不得太监干政的由来。
  2. 宦官干政的弊端。宦官距皇帝最近,一旦给予了他们权力,那么他们就会把这个权力扩大化,会把皇帝变成聋子、瞎子。而且这些人因为身体的残缺,很多都有心理畸形,虽然他们是阉人,可是权力的欲望一点不比普通人小。
  3. 历史的教训。历史告诉了朱元璋一旦宦官干预了政治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刘邦是朱元璋最为崇拜的皇帝,可是汉朝的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能力不足外,权宦当政也是导致天下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史为鉴,朱元璋自然是要做出改变的。
  • 明朝的太监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登上政治舞台的
  1.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击败朱允炆,原因之一就是与宫内的太监相互勾结。他在皇宫内有大量的眼线,可以随时了解宫内的动向。而他成功之后,为了找寻朱允炆下落,也为了展现大明的国力,支持郑和下西洋,使太监有了重要的表现机会。为了监督百官,朱棣更是一反明太祖的规定,建立了东厂,让宦官有了干政的权力。
  2. 明宣宗朱瞻基时代,为了制衡文官的权力,保证皇权统治的唯一性,他提高了宦官的权力,并允许宦官读书。这个举动并放在个人身上不能算错,毕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可这样一来宦官有了读书的机会,他们的心思就活跃起来,为后来的宦官得势埋下隐患。
  3. 朱祁镇的时候,宦官开始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土木堡之变的失败,就是宦官王振为了表现自己而鼓动朱祁镇亲征的。后来的夺门之变,宦官曹吉祥也是朱祁镇夺回皇帝宝座的一大助力。虽说曹吉祥因为与石亨勾结要发动叛乱,而被朱祁镇所诛杀。但从朱祁镇开始,宦官在朝中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4. 王振、曹吉祥虽然说是权宦,但是情况和后来的还有所区别。王振是权宦,但是他并没有从主观意识上要祸乱朝纲。曹吉祥想反叛,但是还没有来的及就被杀了。朱见深当皇帝的时候,虽然也有汪直、梁芳等大宦官,但还没有把朝政搅乱。真正开始祸乱朝纲,要从朱厚照开始。朱厚照期间,宠幸刘瑾,并给予了刘瑾极大的信任。加之朱厚照本人不理朝政,自此明朝太监不仅干政,还开始祸乱朝纲。
  • 宦官里面也有好人
  1.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明朝的壮举,而且是全民族、全世界的壮举。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他是值得被后人纪念的。郑和虽然是太监,但是他是一个伟大的、值得人们尊敬的太监。
  2. 黄锦作为明嘉靖年间最受信任的太监。他不仅没有祸乱朝政,还在嘉靖愤怒的时候常常加以劝诫。海瑞上疏之所以能保命不死与黄锦劝诫嘉靖是分不开的。黄锦还致力于做善事,因见到自己家乡百姓渡水困难,他捐资建桥,而且不去宣扬,不以此为功。
  3. 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变法之所以能够获得短暂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宦官冯保的帮助。在内外联合的情况下,张居正才得以将变法贯彻下去。而且冯保还能够约束自己的子弟不做恶事,在民间有着不错的口碑。
  • 宦官为什么能够得势
  1. 从心里层面而言。皇帝小的时候,就是太监在陪他们玩耍的。从小到大的这种关系,让皇帝觉得他们更亲近、更可信。
  2. 为了制衡大臣的权力。为了避免大臣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的唯一性,皇帝给予了宦官一部分权力,对大臣加以制约。
  3. 人本身的因素。如果皇帝有作为,比如朱棣、朱瞻基,即便给了宦官权力也可以压制住他们。又或者宦官的人品好,比如黄锦、冯保,他们的存在不仅不会危害朝廷,反而会因为离皇帝近,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如果皇帝本身就不理朝政,宦官又人品不好,比如天启和魏忠贤这样的组合,那样朝廷就势必陷入混乱。
  • 明朝的宦官能得势到什么程度
  1. 财富的大量聚集,暴敛财富可以说是宦官得势的一个具体表现。例如成化年间的尚铭,西厂废,尚铭遂专东厂事。闻京师有富室,辄以事罗织,得重贿乃已。
  2. 迫害大臣,陷害忠良。例如正德年间的刘瑾,瑾既得志,遂以事革韩文职,而杖责请留健、迁者给事中吕翀、刘郤及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
  3. 参与朝廷官员的任免。例如万历年间的陈奉,奉走免,遂诬襄阳知府李商畊黄州知府赵文炜、荆州推官华钰、荆门知州高则巽、黄州经历车任重等煽乱。帝为逮钰、任重,而谪商畊等官。
  4. 试图谋反,推翻明朝统治。这也是正德年间的刘瑾所为,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始大怒曰:“奴果反。”

结语:

宦官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得势,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此消彼长”这一客观规律。明成祖期间给予了宦官干政的权力,明宣宗时候又允许宦官读书,这些是使他们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只要皇帝勤政,那么宦官就无力左右朝廷的局势。可是,当皇帝不理朝政,宦官品行不良,这两个条件同时出现的时候,这些掌握了权力的宦官,就会使朝政陷入混乱。但归根结底这都是封建统治的弊端所造成的,皇权过于庞大,有了皇权的制约,而又缺少了应有的监督,才使得宦官有专权的机会。

画外音:

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称颂。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影响之深远。伟哉,郑和!壮哉,郑和!

《明史》


再言春秋


作为和刘邦一样起于微寒的皇帝,朱元璋是把刘邦当作偶像来膜拜,在他做了吴王之后一改以前的流氓习性,专心致志地研究起史书来,尤其是《史记》和《汉书》,对汉朝的研究使朱元璋清楚知道:帝国之亡,不亡于外则必亡于内,而内忧无外乎三种:外戚、权臣和宦官。

为了对付外戚,朱元璋规定后代皇帝的老婆必须也是民间出身,长得好看不好无所谓,最主要是身家清白,祖宗八代没有做过坏事就行,而且还立下规矩:所有后宫嫔妃的记录不准过多,往往都是姓➕生了几个子女➕什么时候去世,十分简短。

而为了对付权臣,朱元璋连掀大狱,罗织吉网把他们全部杀光光,并把规定写入了《大诰》和《皇明祖训》,给后世的野心权臣一个惊醒,也给子孙们一个保护伞。

最后就是宦官了,鉴于汉唐之失,朱元璋给宦官立下了三条铁规:

  1. 宦官最高品级为四品,月俸一石,衣食由内庭供养,不得兼任外官(文武百官),不得穿外官衣服,不得和外官书信往来,违者斩;
  2. 宦官一概从民间挑选,不得读书识字,要让他们看不懂书文,看不明机要,不像汉朝那样“舞文巧态,作惠作威”,也不像唐朝那样“委任华重,持节传命”;
  3. 立三尺铁牌于宫门之外,刻着“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称王后,开始设置宦官,虽往往不足一百人,可随着权力的日益增长,朱元璋要处理的事越来越多,礼仪也越来越繁杂,十二监、四司、八局相继成立,形成了后面为祸江山的二十四衙门,人数也从吴王时期的“不足百人”,慢慢地增长到了数千人,并自洪武末年起成为大明王朝的定制。



朱元璋时期,对宦官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很难出现权力较大的宦官

由于朱元璋亲自立下的铁律,他自己遵守得也比较规范,所以洪武年间的宦官力量小,声音弱,掀不起大浪。有一个老太监,伺候了朱元璋很长时间,就因为自以为是应了朱元璋的几句话,其中涉及到了国家政事,当天就被朱元璋赶回了乡下,自此“皆不敢有所干窃”。

但是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即使是朱元璋也无法强行压制这个规律,比如他自己也经常违背自己三令五申的禁令:

  • 洪武八年,朱元璋派内侍赵成去河州买马;
  • 洪武二十五年,派司礼监聂庆童去河州采办茶、马等杂项;

可以说朱元璋自己的不守规矩,给后世皇帝开了个坏头,规矩由立规矩者撕开了一道口子,这口子最后也就越开越大了。

到了建文朝,派太监出去采办已经是常事,可对待太监的态度却也更加严格了,出外办事有一点不法之事,当地官员可以先斩后奏。也就是因为这样,在建文帝和燕王朱棣靖难期间,朝廷有很多太监背叛建文帝,去给燕王通风报信,甚至于最后帮助打开金陵金川门,放燕军入城,明朝太监也由此“发迹”了。

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委任。




永乐时期,朱棣开始逐步废除父亲的禁令,成为大明宦祸的始端

永乐时期,因为朱棣本身就得到过太监的帮助,所以他对太监的观感很好,不像朱元璋和朱允炆那样的过度压制,而对于太监进行了一系列无明文的改革:

  1. 宦官可以参加外交事宜:永乐元年,遣内官监李兴出使暹罗、李达出使西域、童海出使迤北,以及众所周知的郑和下西洋之事,更是“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郑和成为了大明宦官的偶像;
  2. 宦官可以参与军务:永乐八年,派宦官王安去都督谭青军营中监军,开大明宦官监军之先例;同时,宦官马靖镇守甘肃、马琪镇守交趾(今越南);
  3. 宦官有了自己的政府机构: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宦官从此可以抱团取暖,一致对外了,并且也开始涉足刑事犯罪,建立了军警一体的权力机关,成为了大明朝的“盖世太保”;
  4. 宦官可以读书,虽然宦官不得读书的定制,是在宣德皇帝朱瞻基时期设立内书堂才被废除,可永乐年间已经有范弘、王瑾、阮安等宦官开始涉猎书本,以便照顾太子朱高炽。

永乐大帝虽然文韬武略,是少见的雄主,而且他也为此有过辩解,说如果没有御宝、文书的话,则“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但同样不可推卸的是:大明宦祸之头,究其根源,也是从永乐的手里开始的。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到了明宣宗时期,更是直接把“批硃”大权让了出去

“批硃”这项职务是大明皇帝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权力,就是根据阁臣的票拟文件,用硃笔批复意见,包括同意、否决或另议,然后再交回内阁,按批复行事。

可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朱棣孙子),由于皇帝要处理的批硃太多,而宣德皇帝又是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精力旺盛也不能全部用在国事上,于是慢慢地,这批硃的权力就被移交给宣德皇帝手下的太监了。

这其中权力最大的宦官莫过于司礼监提督太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三个职位,而秉笔太监的职务就是帮助皇帝处理奏章,包括根据皇帝的口头吩咐代拟圣旨、实行批硃的权力等等。宣德皇帝设立内书堂,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太监学习,以便他们来帮助自己处理国事。

至此,大明的宦官制度已经形成,并伴随着大明灭亡而消失,朱元璋设立下来的三大铁律,经朱棣、朱瞻基、朱祁镇三个子孙有意无意的破坏,到正统七年开始全部崩坏,其象征性事件就是正统七年,权监王振擅自把朱元璋立的那些铁牌全部搬走,王振成为了大明第一个权监,也酿成了险些灭国的“土木堡之变”。

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




宦官乱政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1. 宦官做了监军,处处钳制着前线总兵的军事行动,明末被闯军称为“活阎王”的卢象升,手握大明最后三大精锐之一的天雄军,结果就因为没有贿赂监军太监而被陷害,死后连一文抚恤金都没有,直到崇祯灭国前才假惺惺地给了个追谥;
  2. 东厂掌握了侦查、缉捕、审办等刑事权力,掌管着不受任何部门监督的诏狱,东厂的特务权力极大,还和锦衣卫相互串联,可随意派人出去侦查,情报网遍布天下各县各乡,令人闻之色变;
  3. 宦官有了批硃大权,权力延伸到了外朝,严重影响到了阁臣的日常工作,导致了身为代替前朝丞相制的内阁,还得卑躬屈膝去贿赂那些掌握着批硃大权的司礼监太监,毕竟他们一日不批红,工作就一日不得展开。为此一些自污名声和宦官合作,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阁臣们,也被言官们骂得狗血淋头,比如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兢兢业业一生为大明,最后还因为和宦官合作而被抄家了;
  4. 宦官甚至一度掌握了宫廷禁军,和唐朝太监手里的神策军一样,就连皇帝的小命也牢牢地攥在他们手里,正统元年的曹石之变,就是这种情况的最终爆发,之后,宫廷禁军再也不敢交给宦官了,这也很好的控制了宦官的一部分权力。



总结:虽然明朝的宦祸比之汉、唐更甚,可却始终没有出现汉唐那样的宦官行废立大事,直接把皇帝给废了。像权监第一人王振,明英宗朱祁镇十岁登基,将所有事情都交给他办,称呼也是尊称为“先生”而不称名,文武百官皆称“翁父”,可土木堡之变后,顷刻之间王振家破人亡,党羽全部问斩。

又如有过自立为帝的“九千岁”魏忠贤,天启年间恩宠不可复加,结果崇祯上位,一纸诏书就去被发配凤阳,最后在路上自杀了,其他如成化朝汪直、正德朝刘瑾等人,虽然一朝得志,不可一世,但也只能依附于皇帝的权威之下,一旦皇帝开了窍或有人敢冒一身剐,提醒一下皇帝,这些宦官的下场往往也是惨不忍睹的。

而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元璋时期就一直执行的分权制度,他虽然分了丞相的权于内阁,可同样也在内外各部门设立了很多规例,以达到多种势力互相牵绊的局面,始终保持着皇权的独尊,让宦官永远也无法一手遮天。

所以明朝宦祸虽大,却也不至于改朝换代、生杀予夺了。这一点是朱元璋的智慧,可最后大明也是亡于这种内外相争之下,所以说万物有利也有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经久不衰的,只是中间能出现一股力量,将其改善、改正,并成为一种新的制度继续延续下去,周而复始。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第一点:明朝的文官制度比较完善,基本上没皇帝啥事,皇帝只要老老实实的在家生猴子就可以了,但是后期权臣解结党,没有权利平衡,又不方便自己对着权臣下手,靠太监制约权臣,随后甩锅。第二点:皇帝被权臣拥立,各个实力集团角逐,皇帝缺乏安全感和支持者,比如朱见深依靠太监建立厂卫制度树立威信和安全感,不怕他们造反。因为太监不能生育。第三点:太监和皇帝关系亲密,起码比陌生的大臣亲密。第四点:往来政令都需要太监传递,太监是第一经手人,皇帝如果不团结太监恐怕正经无法传达。第五点锦衣卫虽然是可以成为皇帝心腹,但是毕竟无法直接面交皇帝,需要太监传达,太监成为皇帝代言人,刘瑾就代替皇帝控制锦衣卫,最后锦衣卫成为东西厂的跑腿和执行机构。




帅气大叔


后世子孙太懒惰了,古人说的惯子若杀子,在老朱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他在建国初期就给朱家子孙制定好了所有的福利待遇,明朝宗室从出生开始,每月就可以领工资,结婚,生孩子,国家都给补贴,并且每一代子孙里都可以有一个继承王位,由于待遇太好,明朝皇室成员集体懒惰,不思进取,但又都吸取前朝权臣篡位的教训,所以就让太监帮助处理朝政,因为太监不能生育,也就没有野心,至少不会篡位。


宣和主人


众所周知,宦官问题,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封建政权的一个毒瘤。所以,历朝历代,能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

明代的太监时间最久,在中国太监史上可以说是力拔头筹。尤其是,自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太监更是如鱼得水,逐渐得势,一直到明思宗崇祯皇帝缢死煤山。

二百多年间,太监们是熙熙攘攘,你来我去,不断地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着的是人间的一幕幕荒诞的悲剧,甚至,后来还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的奇葩事件。那么,为何如此呢?

就是当初永乐皇帝重用太监实行特务统治而埋下的隐患。将朱元璋的组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悄悄地改为“内臣不得擅自做主”。那么,永乐皇帝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他是靠着勾结建文帝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之后;才里应外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不惜背叛祖训,也要拉拢宦官。当然,这种集权也有好处就是,内部瓦解的可能性下降,但是,一旦有外族入侵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无力。




每日畅享


谈一点个人观点

一、丞相制度被废,君权进一步集中

公元1380年,我们伟大的明太祖朱元璋同志以擅权枉法罪名处死了宰相胡惟庸,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至此,延续1600年的丞相制度彻底被废除。大权均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我们不得不说,老朱同志确实能力非凡,精力也是非常旺盛,如果都是能力出众、克己勤勉的好皇帝,那确实有利于皇帝管理和发展国家,但问题是,像老朱同志您这么猛的皇帝不多啊,这就为国家的不稳定埋下了祸端。

二、后世皇帝不断放权

朱元璋有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在皇宫门口树立了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用这条铁打的规矩来警戒后世。

但问题是,这条警戒只是停在了警戒这个层次。

首先,这铁牌伫于宫门,但没有清晰和具体的考量和执法实施方案;

其次,很多太监从小服侍在皇帝身边,皇帝很亲近这些太监。

明成祖登基以后,就大封太监,这时候,太监开始就有了一定的地位。而当宣宗皇帝朱瞻基登基以后,在宫廷内部甚至设立了教授太监们读书认字的内书房。这也是明太祖明文禁止的,可是他的后世子孙早已把老朱同志的教诲忘得差不多了,太监有了文化,皇帝也不想像祖宗朱元璋一样那么辛苦的治理天下,就给予亲信的太监在奏章上披红的权力,这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了。有了披红权力,虽然批了奏章,但无皇帝大印,依然不具效力,于是就又有了盖大印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了。太监们的权力是越来越大,皇帝觉得挺清闲,没事还可以几十年不上朝(比如嘉靖),修仙问道,还挺美的!

可这,就麻烦了!

三、掌权太监的个人品行

皇帝放权给亲信的太监,那好坏就凭这个太监情操高尚不高尚了。

咱们客观说,明朝还是有好太监的,比如陈矩和冯保。陈矩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掌管东厂,和很多这个官职上的太监不一样的是,他从不滥用职权,秉公执法,连百姓都很爱戴。冯保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太监,他曾在司礼监任职时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书籍,且十分完整详细。他做司礼监掌印太监时,非常配合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和首辅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

但是架不住很多时候人性是贪婪的,仅有的几个模范太监之外,大明朝出了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权倾一时的良心坏了的大太监。

所以基本上就是 丞相制度被废皇权进一步集中――皇帝自身懈怠不断放权给亲信太监――品行不端的太监滥用权力进一步拦权。最终,宦官专权的现象在有明一朝达到顶峰。


渭水边上说历史


在大明《祖训》中,朱元璋对太监做了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而且朱元璋还在宫门中立下一块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是苦出身,得了天下后更是谨小慎微,生怕皇权被这些近侍所蚕食,所以他以史为鉴,提出了这种严厉防范措施,然而让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历史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终明一代,阉患之乱,甚于前代,一直伴随着大明的覆灭。

正应了时下那句俗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和理想之间如此巨大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少人认为朱元璋的制度是好的,只是他的子孙后代执行出现了偏差,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分析起来,明代出现宦官专权这个结局几乎是铁定的,根本无法避免。朱元璋定下的这个祖训,无论是政治架构、政治待遇等方面都严厉限制了太监参与政事,不给他们高级别的官职,不让他们兼任外廷官职,不让他们和外官来往,甚至用了“预者斩”这样的严刑峻法来威慑太监,可以说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足了工夫。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制度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是一种不符合当时政治、经济现实和社会规律之上的制度,所以它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朱元璋在位时,凭借自己的威望和严酷的手段,能够让这种制度不走样,但是后世皇帝却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制度严重违背了人性,太监们牺牲了男人最宝贵的东西来伺候皇帝,而官却不过四品,月米不过一石,很显然太监们割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不可能只是为了四品小官和一石月米而去的,他们的理想必然要远远高于此。况且,太监作为皇帝朝夕相处的奴才,他们比谁都更能接触最高权力,仅仅靠吓唬人的祖制是很难奏效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朝廷大事都要皇帝一个人来负责,虽说皇权更为集中,但并不是每一位继任者都能像向朱元璋那样为大明江山不辞辛苦,而且事实上,朱元璋之后的大明皇帝,没有一位有他那个能力,就是想乾纲独断也办不到。因此,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力被稀释成两部分,一部分赋予了内阁,一部分赋予了司礼监。

退一步来说,假如明朝的皇帝都像朱元璋那么严酷,肯定会让太监怨声载道,合计起来对付皇帝,甚至还会威胁到皇帝的安全,别说是太监,就连嘉靖时代的宫女都不堪其苦,上演了一场宫廷变故,险些要了嘉靖皇帝的老命。

就拿朱棣来说,他登基称帝后,就利用郑和下西洋,哪一次不是带兵出使,因为对朱棣来说,巩固自己的皇位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他必须用太监来控制那些人心隔肚皮的外臣,用太监总比外臣要放心很多,虽然朱棣对太监的掌控还算成功,但无形之中也是破坏了朱元璋的祖训。

有了前车之鉴,后面的皇帝也就肆无忌惮,之后出现的王振、刘瑾这样的代表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大明最后一任皇帝,对魏忠贤恨之入骨,可是等他收拾完了魏忠贤后,最终还是顶不住回到了重用太监的老路上。

所以,一项制度的优劣并不在纸面上多么合理、多么先进、多么严密,关键还是要在乎现实的大环境,我们只能说朱元璋想的太简单、太完美,其实他的很多祖训有很多被后世皇帝视为耳旁风。


遇见你感觉不值当


首先一点,明朝的太监权力为何那么大?归根到底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设立内阁和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用来监视文武百官。而在其他朝代,丞相能够把控权力,自然不会出现太监专权这种事了。

图片源自网络

明朝根据历朝历代得出的教训是所有篡权的都是文官和武官。因此,明朝把君主的权力最大化并废除宰相制度,由此使得太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影响朝廷的权势。但是这在开始时自然也是朱元璋防备的一点,所以他最大化的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但这样也变相的把这些权利交给了身边的宦官们。

例如明朝的魏忠贤差一点就当上了皇帝,离皇帝就差一步之遥,皇帝的权力几乎就是他一个人的,皇帝号称“万岁”,而他自己也号称“九千岁”,其意指只比皇帝低一级。

图片源自网络

明朝的太监,除了魏忠贤之外,还有刘瑾等许多权利大到只手遮天的太监。这些基本都是因为他们利用皇帝手中的权利为所欲为,导致权倾朝野。

民间流传呢,太监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就是可以顶罪。如果出现哪个皇帝做了什么昏庸的决定,被后人骂得太严重。他们就让史官记载,自己是听信了太监的谗言所致。


今儿之前的事


朱棣开始就重用太监他任为太监无后代不会篡位,万历年间皇帝怠政不上朝都由太监做通信员遥控朝庭魏忠贤横空出世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权力达到万岁减一岁。。。为明朝灭亡做出巨大贡献[抠鼻][惊呆][鼾睡][钱][吃瓜群众][呆无辜][呆无辜]


西瓜痞遇西瓜皮就怂


官僚集团过于强大。后世皇帝哪有朱元璋这般能力。以太监集团之力牵制当是良策。但皇帝能力不齐。太监集团又易做大。唯有皇帝运用。没有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