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旅遊,不拍照,不發朋友圈,你還會去嗎?

婚裡婚外


外出旅遊將所見所聞發到朋友圈上,只為了記錄整個的旅程。目的就是輸出當時或者剎那的感受,生怕那些感受一旦過去便會忘掉。忘掉了太可惜,因此就放任地曬在朋友圈上。若干年以後,等到老了的時候,翻翻朋友圈,回顧一下當初去過的地方,就如同重新回到當初的旅途中。

去一個地方旅遊,通常是被它的人文及歷史所吸引,哪怕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之地,也樂於去作更多的瞭解。

旅遊,為的是增長見識或者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方面的知識。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大抵就是這個意思了。

旅遊發不發朋友圈?其實只是一種態度罷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表達方式的權利。


36旅行


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吧。我是一個狂熱的旅遊愛好者,這幾年出來上班賺的錢基本上都花在旅遊上了。但是我基本沒有拍過照,更別提發朋友圈了。

2019年我一共去了5個地方(成都,桂林,浙江,杭州,閬中),這五個地方加起來拍照的數量一雙手就能數過來。很多身邊的朋友都問我為什麼出去玩不拍照,不發朋友圈。三個字概括所有情緒——沒必要。

在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中,朋友真的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大多屬於表面朋友。這是我不喜歡發朋友圈的根本原因。你出去玩,沒人關心你去了哪,沒人關心你吃了什麼幹了什麼,甚至會被同事嘲諷為“炫耀”,這些因素促使我更加不願意拍照。

我知道,有些槓精一定會說你出去玩不拍照不發朋友圈,那你花錢出去玩的意義在哪裡?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習性。我就是屬於那種個人化的人,我幹了什麼,吃了什麼,做了什麼,去了哪都不需要告知別人,別人感興趣可以直接問我,我願意告訴你,但我不會主動來告訴你。

旅行的意義對我而言就是一場旅行而已,無非就是為了開開眼界,換換環境。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去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玩一圈,再回到自己活膩了的地方繼續活。我生性喜歡自由,我向往新鮮的人、新鮮的物、新鮮的景。所以旅行從來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也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的,旅行只是讓自己換個情緒,換個活法。

另外,我每次旅行都會帶上家人或者摯友,因為和家人、摯友一起出去會使家人、摯友之間關係更加融洽。最想分享的人就在身邊,我就更不需要去拍照、發朋友圈了。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不排除很多朋友會噴我,覺得我是異類,但是各有各的活法嘛。我也沒說出去拍照、發朋友圈不好,只是我個人不這麼做,不代表大眾的口味和審美。


豆在囧途


旅遊,已經是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好不容易出去一趟,不讓拍照,不讓發朋友圈,那不白去了嗎?

自從退休後,朋友圈就成為我跟所有我認識和認識我的朋友們“見面”的機會。如果有幾天沒露面,那就極其危險了,鋪天蓋地的問候就來了,更有“哀悼”的口氣,還以為我咋地了呢。

之前,成天發在家裡的生活情況,也就那幾件事:寫字、畫畫、逗鴿子、唱歌等比較高雅有品味的事兒。那些吃喝拉撒睡的俗事兒就算了,大家都知道,咱是文化人兒,好幾個文憑呢,得注重形象。

因此,旅遊成為咱走出去,添加高雅生活節目之必須。其實,我這人好靜不好動,讓我一人在犄角旮旯看書,我能看一天絲毫不動。在媳婦、姑娘連推在拽下,好不容易出去旅旅遊,還不讓拍照、發朋友圈炫耀炫耀,那不是白去了嗎?還有啥意義?

因此,對我來說,上哪兒看啥都有啥景緻,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讓朋友們知道,咱旅遊去了,咱不是竟擱家待著,咱還歡蹦亂跳地活著。





0大木瓜0


微信剛開始時我外出旅行發朋友圈~因為那時的朋友圈只限於家人朋友和最好的親戚,用意就是報個平安,到什麼地方了。現在外出不怎麼發了,發也一個風景照片,因為現在的朋友圈沒有什麼朋友了……都是些什麼人?你想去吧雜了……再發朋友圈,就是拉仇恨了,所以不能發了。


手機用戶74747336157


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上,現在出去遊玩,我也很少發朋友圈。

一、感覺發朋友圈沒什麼意思。

我們發朋友圈的目的是什麼呢?

無外乎,記錄生活、分享快樂、引起別人關注,或是成為一種習慣⋯⋯大致上逃不開這幾種情況。

假如只是單純地記錄生活,我為什麼要發到朋友圈,供大家評頭論足呢?

我可以寫日記,可以把照片收藏在自己的手機相冊裡,即使發在微信裡,但設置成"僅自己可見"。

以上種種,都不違背記錄生活的初衷。

如果是為了分享快樂,或者是引起關注,我發現自己如今早已超越這個境界了。

自己的生活,自己品味,不足為外人道也。

因此,也就不太需要他人的關注與點贊,也就沒什麼興致把自己的旅遊經歷發到朋友圈裡。

二、對拍照無感。

出去旅遊,我很少拍照,即使拍了,也是風景照居多。


人物照少之又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沒自信,覺得自己不上照。

照片裡的人還沒本人好看,拍得再多,日後留著看,也是心塞。

三、旅遊的真正意義。

《讀書與旅行》一書的作者詹宏志說:旅行,是人對遠方和未來的疑問和探索,是人生的一種指引。

只有我們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經歷更多,體驗更多,才能獲取更加豐富的見聞。


而這些收穫,不是發個朋友圈就能替代的。

人生匆匆數十載。

這個世界有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挖掘;有那麼多的曼妙風情,等待我們去用心品味。

如果我們只是借出遊的機會,走馬觀花,拍個照,發個圈,是否少了點什麼呢?


粉紅的青蛙


我想我還是會去的,我認為,旅行的真正意義不是為了拍照也不是為了發朋友圈,而在於找尋自我。

現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足不出戶便可知世界,昨天忽聞巴黎聖母院的一場大火燒碎了網民的心,這其中就有我,記得有人和我說過以後蜜月旅行就去法國,但還沒等到婚禮,卻先等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象徵意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巴黎聖母院就這樣毀於一旦。這讓我不禁想起當年四川九寨溝的地震,聽此消息時更多的是惋惜,多少次計劃要去看看大自然的神奇,看看五彩池,誰曾想大自然的殘酷震傷了這份美好。

如果可以,儘可能去旅行吧,尤其是女孩子,當你走出你生活的小,你會發現世界的大,在旅行中放下執念,放下過往,放下所有,不去刻意尋找拍照的美景,因為任何你走過的發現的美景留在心裡就好,不去執著發朋友圈,如果可以,向朋友訴說你遇到的美似乎更有感染力,而不是為了讓人點贊。

在旅行中去找尋真正的自我,真正去感受世界的大,世界的美。





鄉下佳佳


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治國主張周遊列國,徐霞客為了考察山川河流足跡踏遍全國,他們都不單單是因為熱愛而遊山玩水,正是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才長途跋涉。那個時代何來照相機?何來朋友圈?

首先旅行的目的各不相同,無外乎都是走出自己熟悉的環境,感受不曾做過的事。放鬆心靈、欣賞美景、品嚐美食、增長見聞......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如果旅行就是為了發個朋友圈像別人去炫耀,證明某些地方你來過。這樣的旅行跟我們常說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有何不同?

我旅行在路上就很少發朋友圈,不想把太多時間用在這個上面。


仍在侶途


答案是肯定的,會去。

旅遊中所經歷的一切都來源於你親身體會與感受,實際上當你放下電子產品,只關注於此刻的景色,享受當下的美好;拋去無用的社交,讓你的大腦進行休息,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點滴,體驗人文、嘗試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應該是一件更輕鬆愉悅的事情吧!

去一座城市待上一週去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試著去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住的地方認識一群人,與他們交談,不在乎背景與動機,只是相遇只是瞭解,傾聽他們的故事,聊聊自己的故事,或許因此你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許他們成為過客;這些記錄將成為你獨自的記憶。這時候的你還會想著去拍照,想著去發朋友圈嗎?


楓遊


說一說你我的感想!在我看來,旅行的目的,從來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啊!

你可以看到那些在平常日子裡見不到的奇妙世界;只在電視中看到的奇妙海底;還可以看到非洲草原上優雅的長頸鹿、肆意奔跑的斑馬,可以在旅行中看到大海中鯨魚熱烈暢遊的身姿,感受大自然最鬼斧神工的壯闊風景......


所以不要單純的只在乎朋友圈的狀態,那遠沒有你眼前的世界精彩和神奇!


帶你遇世界


你好,我是旅遊領域創作者驢小旅,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下我的回答,肯定會去。

不知不覺,外出旅遊已經逐漸變成了朋友圈裡的一組各種照片,加上定位,配上一段憂鬱小清新的文字,等著收割一波朋友圈點贊。

這種情況還算是比較高大上的,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在景區觀看各種表演的時候,直接打開錄像功能,一段又一段的小視頻,不停的在朋友圈更新,畫面晃晃悠悠,各種跑焦的都無所謂。目的只有一個:在朋友圈裡證明自己過得很瀟灑,自己正身處在“詩和遠方”。

那麼,我們是為什麼而旅行?

外出旅遊,不僅僅是為了活在別人羨慕的眼光裡,更重要的是讓這趟旅行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穫。

只有一個人在旅行時,才聽得到自己的聲音,它會告訴你,這世界比想象中的寬闊。

遙想當年,手機還只是手機,沒有朋友圈、沒有微博,更沒有高鐵,外出旅行,遇見的困難遠比現在多。但是,歷經各種艱險到達的目的地,才會讓人更加珍視遇見的一切。

遇見喜歡的美景用鏡頭記錄下來,日後在翻閱照片的時候,回憶起旅遊的點點滴滴,才是照片最原本的意義,不要讓攝影成為旅遊的負擔。強迫症患者一定要在朋友圈湊齊九張圖,兼職美圖秀秀特約修圖師,一位低頭沉浸在手機裡,對路上的各種美景、美食視而不見,相比之下,這趟出行的成本損失實在是得不償失了。留下讓自己感動精彩的瞬間,放下手機,多抬頭看一下眼前的風花雪月,這就足夠了。

所以,讓我們輕裝上陣,約上知己,帶上行囊,一起出發吧。

驢小旅,旅遊愛好者,日常分享旅遊見聞,關注今日頭條“驢小旅”,一起探尋星辰大海。

<strong><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