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房間》改編自愛爾蘭作家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原著小說,是一部由著名導演蘭納德·阿伯拉罕森執導,“驚奇隊長”布麗·拉爾森主演的劇情片。電影講述了一個女孩被鄰居所騙,之後又被囚禁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長達七年之久,在出逃後和兒子一起重新認識社會,再度適應社會的故事。

這部電影於2015年上映後,因其涉及的極端題材而備受關注,並獲得了當年多倫多電影節的最高榮譽獎項——人民選擇獎。飾演女主角的布麗·拉爾森更是憑藉本片中的出色演繹獲得2016年第88屆奧斯卡影后頭銜。

撇開電影殘酷的劇情和心酸的對白來看,無論是畫面還是故事構成都呈現出一種異乎尋常的溫馨。影片將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一同攜手掙脫禁錮、互相幫助彼此成長的過程處理得溫暖動人、催人淚下。整部電影就是圍繞著這個溫情基調展現在我們眼前,逼仄空間內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充滿感情的對話,都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溫情脈脈地母子情深。

本文將從敘事結構、人物視角、愛與自由三個方面,講述這部電影如何將狹小的空間與豐富的想象力融合,從而將沉重的故事以一種類似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娓娓道來。在本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將結合電影中兒子傑克的成長故事,談談影片傳遞給我們的教育啟示。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01、影片採用罕見的兩段式敘述結構,專注講述母子倆逃脫囚禁軀體的房間和禁錮心靈的房間的故事。

這個故事並不複雜,卻蘊含著強有力的戲劇元素,通常以往的電影作者會很自然的按照事件發展的順序結合常見的三幕劇結構來處理:天真的少女落入陰暗人性的陷阱、在屈辱與恐懼中誕下兒子、最終冒險出逃獲得解救與家人團聚。

電影《房間》卻放棄了女主遭遇不幸的具體過程,沒有像三幕劇那樣,具有完整的事件開端、發展、結局的結構整一性,而是前後兩段故事各有核心事件,這也正是本片獲得成功的獨到之處。

第一、母親眼裡的“囚籠”,是兒子眼中的“超現實宇宙”

影片開頭,是十平方米房間中破舊景物的特寫,伴隨溫柔舒緩的配樂,響起一個稚嫩童聲的詩意獨白,當鏡頭停留在床上的一對母子身上,儼然一副治癒系溫情片的調子。

直到五歲的傑克在母親的懷抱中醒來後,逐一向房間中的桌椅、水池、盆栽、電視機等問候早安,在狹窄的房間裡歡呼雀躍,想要成為電視裡的屠龍戰士衝向太空,想要和出沒於房間裡的小動物做朋友,想像自己做夢時是否會進入電視機等這些橋段都暗示了傑克從未走出過這個房間的事實。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寫到:夢裡的場景往往來源於生活中所見所聞。而傑克的夢全是關於房間和電視裡的內容,這讓原本溫情的基調抹上了懸疑的色彩。

在傑克的獨白裡,我們知道房間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天窗外的天空是外太空。母親喬伊為了避免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刻意為他描繪了一個虛擬而單純的世界,從而掩藏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不讓傑克見到囚禁者老尼克,每當老尼克進入房間,喬伊就讓傑克進入衣櫥睡覺。

縱然喬伊的處境惡劣到無以復加,但在孩子的面前,她就是傑克的避風港。喬伊沒有將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深重的悲哀與傷痛強加在年幼的傑克身上,而是引導兒子游走於現實與虛幻的邊緣,她既是受害者也是保護者,隨時傾聽著兒子的喜怒哀樂,但自己心中的痛楚卻又無處渲洩,只能藉由兒子的健康成長來進行自我安慰和舒緩。

密閉的小小空間對母子有著不同的意味:對於母親是衝不出去的囚籠,對於兒子則是永遠有母愛陪伴的宇宙。

隨著傑克的越來越懂事,喬伊內心充滿煎熬,愛和嚮往自由本就是人的天性,當矛盾上升到極點,她終於決定要讓兒子離開這個虛擬世界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她藉由一片飄落在房頂天窗上的樹葉,向傑克介紹了房間以外的世界,喬伊經過了層層籌劃和多次的嘗試,傑克終於帶著母親成功逃出了房間。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第二、溫馨的家庭房間是迴歸後修復心靈創傷的另一個空間

影片的後半段同樣開始於一個房間,傑克在醫院這個公共空間醒來,他小心翼翼赤足走在地板上的畫面,暗示他與世界開始了真正的接觸。

房間外的世界,不盡如房間中美好。離開醫院回到外婆家,這個喬伊長大的家庭空間對於母親而言已經物是人非。喬伊的父母因當年的失女打擊而離異,父親至今不能正視傑克的存在,渴望迴歸的家庭變化之大令喬伊難以接受。

如果說那個囚禁母子的房間,對於喬伊是縛住軀體的牢籠,而來到自由世界後,因為焦躁和猜疑,家庭也成了另一個禁錮心靈的牢籠。在此,一個曾“被上帝拋棄”的人如何重新入世,也成了最富有意味的探索人性的標本。

原本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傑克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這份原本專屬於她的權利,在受困於囚籠時是賴以生存下去的動力,但在重獲自由之後,卻被迫要與他人分享。內心明知這對兒子才是最正確的事,但潛意識裡卻又如同否定自我存在般的難受。

在一次與母親的爭吵之後,喬伊一怒之下決定接受門外聚集的滿懷窺視欲的媒體採訪,以換取高額的酬金離開家庭。但媒體的發問撕開了她血淋淋的傷口,這個熬過了七年非人生活的母親卻在獲救之後選擇了自殺。

相對於揹負“曾經”的大人重返自由後的不適應,孩童似乎更容易接受新世界。相較之下傑克比母親更堅強,傑克的問題比較單純,畢竟他年紀尚小,可以很快轉移注意力開始學習新事物,也能順利地打開心胸去適應這個新世界,在外婆及其男友的幫助下,傑克迅速融入了新生活。

各有側重的兩段式敘述結構的選擇,正是源於影片對人性深層的探索和自身風格的需要。本片嫻熟而巧妙地運用情感主題,在前後兩段之間結成牢固的紐帶,使得兩部分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02、孩童視角的運用,呈現出一個真實卻又與現實世界不同的世界。

電影《房間》中,有很多鏡頭都是以五歲男孩傑克的眼睛為視角,呈現出傑克所看到的一切,這也是影片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我們所感知的即傑克所感知的,這種戲劇性效果是最為直接即時的。

傑克的聲音屏蔽了恐懼,充滿了童真。在那個只有母親作為唯一陪伴者的世界裡,床和其他物件都是他的朋友。他一往直前、大刀闊斧的運用他小世界的詞彙來創造大宇宙的意義,一針見血且富有衝擊性。

傑克眼中的房間,其功能就像一個巨大的子宮,這個空間在許多方面就如同母體的真實延伸,一個完全親密而充滿關愛的有限區域。

故事的高潮和轉折點,就是傑克真正來到了外面的世界。逃離是整個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情景,但是這段情節在電影裡面進行了簡化,女警官在影片中三言兩語就問清楚了這個狀況,隨後警方就找到了他們被囚禁的地方。

影片的鏡頭,給了逃跑過程中被包裹在毯子裡的傑克很多眼神特寫,同時與傑克視角中的母親來回切換,將傑克的驚恐害怕與媽媽的擔心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此處逐漸升調的配樂也將觀眾的心懸到了最高點,大量的特寫和孩童視角的切換成功展示了傑克第一次見到新世界的震撼和恐懼,驚險下車後的慢鏡頭更是讓人倍感擔心。

影片通過傑克的眼睛,描寫和挖掘精神與物質生活的扭曲與不堪。雖然在童真的筆調下,成人世界的陰鬱和苦楚也愈發明確和深入,但選擇孩童的視角,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隱了現實故事的黑暗、殘酷和絕望。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第二、貫串於前後兩段的情感主題——動人的母子之愛正是通過小杰克的視角表達出來。

從整個影片來看,前半段故事結束時,人物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而後半段故事透過傑克的視角,使前半段成為後半段的背景,從而達到新的平衡。

前半段中,母親對於兒子關於世界的善意欺騙、決心衝出囚籠、說出真相,都從傑克的眼中顯示出一個悲劇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

而對傑克而言,對母親的愛是他一切行動的出發點與歸宿處,無論是前半段中即使害怕無奈也裝死求救,還是後半段中毅然將長髮剪下送給母親,令人動容地展示了他對母親的愛。

尤其是母親掉落的一顆壞牙,他在前半段中向母親討要過來,在裝死求救時他將母親這身體的一部分含在嘴裡,在後半段母親因自殺住院後,他握著壞牙睡覺,母子一體的愛,使得故事走向從容而自然。

孩童視角的貫串,使影片自始自終呈現一種純淨無瑕的色調。喬伊和傑克被救之後再次重逢的慢節奏畫面,讓母子相逢的激動情緒變得很濃烈,深深引起了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即便聽不見他們在說什麼,觀眾也能深刻體會到母子相見時的喜悅與感動。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03、影片不僅講述了一個溫馨的親情故事,還充滿了關於愛與自由的隱喻。

《房間》中那個狹小的空間,對於喬伊是失去自由的地獄,對於傑克卻是充滿愛的天堂。對孩子來說,只要有愛,哪怕再黑暗也能籠罩上溫暖的光輝。

第一、導演將自由解構為兩個層面,一個是人身自由,另一個則是心理自由。

迴歸自由世界的喬伊發現自己的家庭變故、而好朋友的生活依然好端端的,她感覺自己被忽視與不被愛,認為這個世界欠她一個解釋和救贖,致使家庭房間也成了心靈的牢籠。

更令她難以接受的是,媒體對於她在危難處境下為傑克所做的一切竟提出尖銳的質疑,讓走出房間的喬伊,一下子看到了房間外的各種不美好。雖然逃離了老尼克的囚籠,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喬伊卻走進了自己負面情緒包裹下的“房間”,並沒獲得心理上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內心的感性認知,當觀眾認為逃脫老尼克魔爪的喬伊從此以後應該一帆風順、被父母朋友的愛包裹時,導演剔除了這些環節,用冷靜的鏡頭敘述重逢的瞬間,將自由置於身體與心理兩個維度去討論。

意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家皮科認為:人並不是固定、一成不變的,人最寶貴的“自由”,是能夠無束縛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取得自己的地位和尊嚴。

喬伊七年的被禁錮帶來了她對人性的質疑,對愛的猜疑,以及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懷疑。七年之後,喬伊才開始正視這個世界,理解自由的真正含義。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第二、影片傳遞出的價值隱喻——獲得自由的方法就是愛

喬伊最終追求的自由不僅是逃離可怕的房間,還有對內心深處奴性的抗爭,更有對自己的救贖,那就是重新相信身邊人、相信愛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兒子傑克的愛起到了關鍵作用。當他得知母親想要尋死時,非常的難過,嚴厲地命令病床上的母親立刻回到自己身邊,堅定不移地說這次得由他來決定兩人的行動安排。為了讓喬伊重新振作,他主動讓外婆剪下他留了五年視為“力量源泉”的長髮,送給治療中的母親,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母親。

當喬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傑克道歉:“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傑克卻說:“但你是媽媽”。這是全片最令人揪心動容的場景。

影片最後,傑克請求重新回到房間並和房間內的物品一一告別,此刻的“再見”更像是一種藉由孩童而完成的新生儀式。正如傑克所說,“當我只有四歲時,我甚至不知道有這個世界,可現在媽媽和我將在這個世界永遠生活下去,直到我們死去......但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還在一起”。

喬伊與傑克彼此相依相愛的力量終於讓兩人真正地走出了房間,迎向更自由的人生。母子倆的心靈傷口都得以修復,生命得以昇華,一切都將以嶄新的姿態面對,無論是生活的艱辛還是世人的眼光。正如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會猝不及防出現各種突然而至的難題,但因有愛的溫情存在,溫暖著每一個失意的你我。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04、基於小杰克的童年成長故事,談談影片傳遞給我們的教育啟示

電影《房間》中,母親喬伊被囚禁於一個密閉的空間,只能通過一扇緊閉的玻璃天窗來觀察世界。在這樣一個被稱為“房間”的空間裡,她教會兒子傑克帶著期待面對每一天。

更重要的是,喬伊讓孩子幫助自己成功逃離了房間,並依靠親人的關愛,重新適應了外面的世界。影片在波瀾起伏的情結中所融入的教育觀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教育的中心,是為孩子的自我感知啟蒙

影片的前半段,也是傑克的啟蒙教育期,因為無法真正感知到母親所說的藍天與樹木,以及真實存在於大千世界裡的其他人,於是,喬伊為孩子打造了一個可以理解的想象世界。喬伊告訴兒子,房間是真實的,而天窗外面的世界是虛構的;電視機裡的人是用彩色線條塑造的假人,而她和傑克是真實的......

她不僅為孩子構建了一個美好的世界,還帶著孩子閱讀房間裡的書籍,並耐心講解書中的內容。

傑克就是在母親構建的世界裡感知世界的善意和愛,他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而有趣的,他的童年和現實世界中的其他孩子一樣,有親人的陪伴,也有充滿童真的自我世界。

影片的後半段,喬伊意識到隨著兒子的不斷長大,在狹小空間裡繼續生活只會逐漸走向痛苦的深淵。她嘗試多種辦法逃離失敗後,並沒有停止思考,而是繼續想新的辦法。她先通過落在天窗上的樹葉、管道里溜出來的老鼠和電視裡的人來向傑克講述外面的世界。

雖然傑克還是不懂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但他已經開始相信母親說的話,在緊張的逃跑過程中,他牢牢記住了母親告訴他如何在外面向陌生人求救,如何從卡車上安全跳出去,並最終成功解救出自己和母親。

影片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訴觀眾,我們應幫助孩子建立起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自我感知,這一感知主要來自於客觀世界,而對於客觀世界的解釋大多來自於家庭教育,因此,感知能夠來自於教育。童年時期的孩子有著最為敏感的內心,自然也就需要家庭正確的引導,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有益。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正確的世界觀

影片中的傑克直到五歲才親眼見到真實世界裡的一草一木和其他的人。起初,他抗拒和除母親之外的人說話,以至於被醫生懷疑他在精神上存在某種問題。

幸而傑克身邊的人善良又耐心地教他如何與外界溝通,外婆給他講媽媽小時候的故事,以各種話題積極地與他交流。在家人的關懷下,傑克慢慢打開了心扉,並在母親入院治療時說:“她比我更需要力量,我的力量會變成她的力量,這樣她就會更堅強”。

電影裡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母親是因為善良而被騙,但她對孩子的教育仍是讓他相信世界上友善的人居多。無論生活怎麼對待我們,我們都應努力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相信這個世界仍然充滿善意。

正是親人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傑克健康地成長,成功融入到真實的世界中。他並沒有被教化成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而是被培養成一個會獨立思考的有趣的少年。

當他和母親一起向房間說再見,即是向過去告別,向新生活靠近。因為所有的遭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無法拒絕,只有坦然接受,這樣的生活才會持續充滿陽光。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第三、教育的關鍵,是與孩子平等地對話

影片中,喬伊試圖告訴孩子,房間之外還有一個真實世界時,遭到了孩子強烈的質疑。一開始她強硬地逼迫孩子接受現實,卻只換來孩子的怒吼:“我不相信!”可見,單向地向孩子灌輸思想並不能獲得預期地效果,反而讓母親身心俱疲。

後來,她轉而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思考問題,選擇以房間裡的書籍《愛麗絲夢遊仙境》作為突破口。她問傑克是否記得愛麗絲掉落洞口所看到的世界?通過這個問題慢慢告訴孩子現實世界裡有真正的兔子,而母子倆所處的房間就像愛麗絲看到的夢幻世界。

一個引導式的提問足夠促使孩子去思考和想象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喬伊通過和傑克的平等對話、耐心交流,潤物細無聲地使孩子懂得了應知的道理。

教育從來沒有絕對的正確,正如影片中的母親,最初為孩子塑造的世界也許會給回到現實的孩子帶來某種傷害,但教育永遠不是單向的,當孩子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時,他會懂得母親的無奈和對自己的愛。

當喬伊向孩子道歉說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傑克則回贈她一個擁抱,笑著說那也是媽媽。這一幕溫情又感人,既是兒子傑克的成長,也是母親喬伊的釋懷。

母之囚籠,子之宇宙:在《房間》裡用我的懷抱溫暖你

結語:導演用一雙溫柔的手,為我們編織了一場溫馨的夢,傳遞的不僅是母子之間的溫暖親情,更是面對苦難人生的辛苦執著。

這個世界的模樣,或陽光亦或黑暗,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他。沒有永遠脫離不了的困境,對生活報以希望、樂觀和愛,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正以另外一種形式愛護著我們。無論怎樣的苦難,請保持信念,努力攀爬,相信自己會迎來被生活困境重擊之後的涅槃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