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鉴于目前仍无确切的特异性抗COVID-19药物,感染预防与控制(IPC)仍是有效管理2019-nCoV感染最关键的组成之一。经过各方组织多轮连番宣教的轰炸,连普通大众对2019-nCoV的防控意识都已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微信头像都开始带上了口罩”。

但是,我们的预防措施真的达到标准了吗?在上一篇的WHO《疑似2019-nCoV感染时SARI的临床管理》指南解读中,我们分析了指南第1章中的内容(分诊:识别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分类)。

今天我们接着了解下与所有人都密切相关的第2章——感染预防与控制。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指南共分为9个章节:

  • 分诊:识别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患者并分类
  • 立即实施适当的感染预防与控制(IPC) 措施
  • 早期支持治疗与监测
  • 实验室诊断标本的采集
  • 低氧性呼吸衰竭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管理
  • 脓毒症休克的管理
  • 并发症的预防
  • 特异性抗新型冠状病毒(抗-nCoV)治疗
  • 妊娠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 IPC的启动刻不容缓 /

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发生了2019-nCoV在亲密接触者之间的人-人传播的案例。目前研究显示,2019-nCoV的基本传染数(R0)[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的平均传染人数]为1.4-5.5。因此,必须启动积极干预和严格防控措施。

WHO指南强调,应在患者一进入医院时(通常是急诊科)就启动IPC。医疗机构的所有区域应始终常规应用标准预防措施。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图片来源于:Microbes Infect. 2020 Feb 4. doi: 10.1016/j.micinf.2020.01.004.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

WHO指南认为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 手卫生;
  •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PPE)以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包括呼吸道分泌物)和不完整的皮肤;
  • 防止针刺伤或锐器伤;
  • 医疗废物的管理;
  • 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 环境清洁。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 已知的传播途径 /

WHO指南中提到目前IPC主要关注飞沫预防、接触预防和空气传播(气溶胶)预防。这与目前已知的传播途径基本一致。

  •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飞沫预防和接触预防可通过PPE的使用、设备的清洁和消毒,以及手卫生等进行有效管理。这些举措不仅仅是医护人员,普通大众也可施行以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如:外出时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同时,我国卫健委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也强调了目前“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 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

WHO指南新提出的空气传播(气溶胶)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普通大众的忧虑。注: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

但实际上,WHO指南提到的空气传播仅限于执行生成气溶胶的医疗操作时,因此,仅在医护人员执行生成气溶胶的医疗操作(即:呼吸道开放式吸痰、插管、支气管镜检查、心肺复苏)时应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普通大众无需过度担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则指出“目前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消化道传播主要指患者粪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后进入人体消化道感染人(即:粪口传播)。WHO的指南目前未提及消化道传播的预防。然而,近期部分省市报告了存在COVID-19确诊病例便标本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情况,提示存在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

虽然上述案例并不意味着进食病毒污染的食物一定会引起感染和传播,但对于公众,仍应注意保持手卫生,确保饭前便后、接触容易污染的物品后勤洗手。

当前我国的防控工作也已经充分考虑了消化道传播的风险,在国家卫健委2月6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列出了相应防范措施和要求,例如:患者的排泄物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20000 mg/L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 2 h。

如何预防与控制病毒传播?WHO 2019-nCoV指南解读

/ 普通大众应如何预防 /

WHO的《疑似2019-nCoV感染时SARI的临床管理》相对较为专业,主要适用于医护人员,而对于普通大众,WHO则在2019-nCoV的其他相关指南(例如:口罩的使用指南,家庭护理指南等)中提供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 谁应该佩戴口罩?

WHO建议佩戴口罩的人群主要是:确诊/疑似2019-nCoV感染者,或对确诊/疑似2019-nCoV感染者进行护理的人。而对于社区中未感染2019-nCoV的一般健康人,口罩则不是必须的。

然而,鉴于我国目前严峻的防控局势,普通大众出门时,仍建议佩戴口罩(棉口罩或纱布口罩不推荐)。

  • 如何佩戴口罩?

WHO强调,如果佩戴了口罩,那么佩戴,取下和弃置口罩时,保持手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 戴口罩前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或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用口罩遮盖口鼻并系牢,确保面部与口罩之间无空隙。
  • 在佩戴过程中避免触摸口罩;如果触摸了口罩,要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或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如果口罩变得潮湿,应立即换上新口罩。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 取下口罩时,手不要触摸口罩面,通过两端线绳取下口罩,立即将其丢进封闭的垃圾桶,并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或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如何正确地进行手卫生?
  • 经常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或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臂肘或用纸巾遮住口鼻。立即将纸巾扔进封闭的垃圾箱,然后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或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要经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
  • 避免接触生病的动物或变质的动物产品。
  • 严禁与市场中的其他动物接触(例如野狗野猫、啮齿动物、鸟类、蝙蝠等)。
  • 避免接触地上或商店和市场中可能被污染的动物垃圾或液体。
  • 还有哪些常规注意事项?
  •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尤其是与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的人保持距离。
  • 避免食用生鲜或未煮熟的动物产品。
  • 采用良好的食品安全措施,谨慎处理生鲜的肉、奶或动物器官,以免与生食交叉污染。
  • 如何正确消毒?

有一些化学消毒剂可以杀死物体表面的新型冠状病毒,如漂白剂/氯基消毒剂、乙醚溶剂、75%乙醇、过乙酸和氯仿等,但使用时须遵循适当的建议。全身喷洒酒精或氯不仅对病毒几乎没有影响,且可能对衣服或粘膜(即眼睛、口腔)有害。

此外,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分钟),可以有效灭活病毒。但现在有的地方比如车辆进小区或单位时,车辆轮胎都要消毒,或者对着马路喷洒消毒剂,这属于过度消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