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張繼先:醫護工作者肩負著治病救人的使命

一件事情做一次容易,如果能堅持做10年,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熱愛。但如果一件事情堅持做30多年,除了熱愛以外,或許就還有更多的原因了。記者在張繼先身上體會到了,這是一名武大學子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精神,更是一名醫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醫者張繼先:醫護工作者肩負著治病救人的使命


“醫護工作者肩負著治病救人的使命。”張繼先希望醫學生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認真,並且有持之以恆的毅力。

病人太多,醫護人員太苦 “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

原定採訪張繼先的時間是1月29日中午,記者出發時,接到醫院黨委書記邱海芳的電話:“您現在別來了,張繼先主任在病房大哭!”

1月30日,記者當面問起張繼先悲傷的原因,她說:“病人太多了,我們的醫護人員太苦了!”

1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第三批定點醫院,收治病人由醫院統一安排。病人太多了,必須按輕重緩急來統籌。

有的病人病情發展太快,手段用盡,還是走了,張繼先大哭;有時防護服快沒有了,口罩快用完了,張繼先大哭……張繼先說,這個傳染病,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病人湧向醫院,從來沒有見過。

“我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這一個月來,睡眠嚴重不足,體力嚴重透支,她竭盡了全力。

痛哭一場,她又一頭扎進病房,那裡是容不得她一絲馬虎的戰場。

根據中國婦女報報道,張繼先團隊每個上午都要經歷4個小時高強度工作,衣服會溼透,也不能吃東西、喝水、更不能上廁所。 除了做到這些,還要應對很多情緒激動的病人或家屬,對他們進行安撫……

不過,辛苦的工作沒有壓垮他們。 “想到我們現在堅持工作,才能讓更多患者得到治療,就沒有人抱怨,大家都在全力做好自己的醫療工作。 ”說起自己的團隊,張繼先感到非常驕傲。

在疫情面前,張繼先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兵”。 這個身經百戰的“老兵”,如今又一次衝在了最前線。

那一刻,她像極了“召必回,回必戰”的勇敢戰士。

醫者張繼先:醫護工作者肩負著治病救人的使命


“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0年元旦期間,呼吸科的門診量開始激增,由原來一天100人左右,增加到230人左右,有著相似病情的患者也越來越多。

1月17日,醫院將住院部一樓改造成為專門的隔離病區。1月30日,醫院作為第三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療定點醫院。醫院改造成立了6個病區,設置了160張床位,承擔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務。

張繼先“像救火隊員一樣”,在離疫情最近的地方戰鬥。她告訴記者,醫院採取的是三級負責制,作為呼吸內科主任,危重病人由她來負責。其他同事忙不過來時,她也會主動頂上去。

疫情的逐漸蔓延,考驗著無數醫護人員。“從12月底到現在,我們幾乎都沒有休息過。每天從睜眼忙到天黑,已經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了。下班倒頭就睡。”張繼先說。

據瞭解,醫護人員僅脫一次防護服就需要耗時半小時,有27個步驟,需要12次消毒雙手。防護服不透氣,還要戴N95口罩,幾個小時下來,身上全部都溼透。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醫護人員幾乎一天不吃不喝。因為N95口罩貼合很緊,許多人鼻樑和眼下都生了壓瘡。

隨著疑似患者越來越多,呼吸科人滿為患。需要救治的病人太多了,時間完全不夠用,醫護人員面臨巨大的壓力。看著身邊的醫護人員被感染,張繼先心痛又無奈,“我們已經是超負荷運轉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辦法做到萬全的防護。”

2月8日,中西醫結合醫院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用稚嫩的筆跡寫著“張繼先收”。這封信來自廣州市五羊中學一位中學生。“公司可以晚上班開業,我們可以推遲開學,可你們卻敞開大門,對患者進行無微不至貼心的治療,你們不顧危險,前赴後繼地衝向戰場……武漢加油!”信封裡還夾了這個孩子捐的五百元錢。

“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感覺非常溫暖。”張繼先說,“謝謝這位小朋友,正是因為全國各地人民的支持,我們感到很振奮,很暖心。我們現在堅持工作,才能讓更多患者得到治療。”

張繼先說,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同學們通過微信、電話紛紛給她加油打氣,提醒她注意防護,注意安全。這也是她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

據悉,經過治療,已經有不少醫護人員痊癒出院了。張繼先不斷為同事們加油鼓勁,她告訴團隊,以前我們是“白衣天使”,現在我們是“白衣戰士”,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共克時艱,什麼問題都難不倒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醫者張繼先:醫護工作者肩負著治病救人的使命


榮譽屬於全體醫務工作者

2月6日,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給予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和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記大功獎勵。

近日,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個榮譽應該是給全體醫務工作者的。張繼先表示:“我覺得最主要是一個鼓舞士氣的作用,這個東西說實在獲得這麼高的榮譽,我自己真的沒有想到,我覺得應該這個榮譽應該是給全體醫務工作者,只不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認為:“我覺得我上報是作為一個醫生職責,應該就是這麼做的。沒有太大的特殊的(原因),我覺得就是可能就是有一個傳染病,但是我沒有想到,它會有這麼大的影響。”過是因為我和張院長兩個人作為一個小小的代表而已。”

回顧與病魔爭奪患者生命的這一個多月,從發現通報疫情到診治重症病患,張繼先始終堅持判斷問題,以科學求實為準則。她強調說:“任何事情都是要科學求實的態度,不能瞎說,要有比較確鑿的證據才能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