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談疫情衝擊:對經濟增速下行 不必過於緊張

  原標題:許小年談疫情衝擊:對於經濟增速的下行 不必過於緊張

許小年談疫情衝擊:對經濟增速下行 不必過於緊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的經濟效應正在顯現。近日,餐飲連鎖企業西貝莜麵的負責人公開喊話稱,受疫情影響,春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西貝莜麵將損失營收7億-8億元,目前賬上的現金加上貸款最多也只能再發3個月工資。

  西貝莜麵的困境可以說是當前受疫情影響的不少中小微企業現狀的一個縮影。短期的衝擊之外,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新京報採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

  新京報: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許小年: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在很長時間內會在中低位運行。

  對於經濟形勢的判斷,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為什麼近年來中國經濟下行?因為工業化的紅利吃完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進入工業化階段,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需要資本積累,資本積累靠投資,強勁的投資拉動下,中國經濟實現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大約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分界,中國經濟的增長很快下降到6%~7%,表面看是因為金融危機的外部衝擊,實際情況是本來就應該下一個臺階了,工業化已經完成,資本積累和投資高增長期結束了。

  中國不再是個農業大國,改革開放前80%的人口住在農村,到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1980年代我們還是一個短缺經濟,彩電、洗衣機等家用電器買不到,企業建個廠,產品不愁賣,現在賣不動了,市場飽和,產能全面過剩。中國已經從農業國成為了第一大家電生產國、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國、第一大手機生產國。。。。。。。這些“第一”背後是產能過剩——我們不缺產能了,不缺廠房、機器設備,中國已形成了比較完整和成熟的工業經濟體系。

  沒有工業化時期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速下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而且,即使經濟增速只有“5”或者“6”,又有什麼關係呢?依然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起碼是最高的之一。因此,對於經濟增速的下行不必過於緊張,討論保“6”還是保“5”沒什麼意義,就是降到3%又怎麼樣?反正我是不關心,應該關心的是增長的質量,關心企業的健康。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