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270命令有多残酷?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

疯狗的轻武


一、原苏联的270号命令的内容

第270号命令是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1年8月16日发布的命令,全称叫《关于贪生怕死和叛国投降的问题以及禁止这种行为所采取的措施》。这条命令的主要内容有三条:

第一条:在战斗中逃跑或投降的指挥官和政治工作人员都会被视为逃兵,他们的家庭成员也将以违背誓言者、叛徒和逃兵的亲属的名义被逮捕。军队中高一级指挥官和政治委员有权对这一类的逃兵立即处决;

第二条:陷入敌人包围之中的所有单位和部队都必做无条件战斗到底,保护自己的装备,尽最大力量打击敌人。如果军官或士兵不积极抵抗而是选择向敌人投降,可以以任何方式和手段除掉他们。向敌人投降的红军成员的家庭将被剥夺所享受的国家权利和救助。

第三条:所有师指挥官和政治委员都有权立即免除那些在战斗中设法保全自己、害怕在战场上行使指挥权的营团指挥官的职务,可将他们视为骗子,降为士兵,如果需要,可对他们就地处决,用下级军官或红军战士中勇敢、坚强的人取代他们。

简单的说,那就是,苏军中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所有投降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会被认为是背叛国家,身边的人可以立即处决他,他的家人也将被国家逮捕或剥夺一切从国家处享受的权利和救助,后来,甚至发展到这些家人会被立即处死的地步。也就是说,所有上战场的苏军官兵,只有两条路,要么取胜,要么战死。

(苏德战争画面)

二、为什么要发布这样的命令?

270号命令看起来是非常残酷的,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求陷入敌人包围,无法取胜的所有官兵去死,这是极不人道的。但为什么苏联最高统帅部要发布这样的命令呢?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军以机械化部队,闪电战形式,很快地占领了苏联大片国土。由于苏联刚好经过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苏军中大量的优秀指战员在运动中被迫害,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腐败成风。再加上,德国突然发起苏德战争,苏联准备不足,使得战争初期丢失了大量国土。

按苏军统帅部的说法,在战斗中,苏军的军事委员会成员、指挥官、政治工作者和内务部队,在被敌人包围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不可思议:惊慌失措,贪生怕死,动辄投降。甚至于像卡恰洛夫、基里洛夫这些高级将领都向敌人投降,这给军队的军心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所以,需要以这样残酷而铁血的方式,来坚定军队战斗到底的决心。

(苏德战争时的平民)

三、270号命令的发布,带来的后果和意义。

  • 首先,我们看270号命令发布后的积极意义。

这条命令的签发,使得所有的苏联指战员没得了退路,只要战斗开始,后退是死,被俘和投降也许能够活下来,却要牵连家人,况且还不一定能活下来。

唯一的路就是前进,勇猛杀敌,直到打退敌人才有生机,就算是战斗而死,至少还可以成为烈士英雄,让家人不至于受牵连,还能享受英雄家属的待遇。

所以,270号命令签发后,苏军的指战员开始勇猛抗敌,苏德战场开始出现了一丝转机。同时,原来苏军中那些作战本就不太积极的非俄罗斯民族士兵,如哥萨克人、乌克兰人等种族士兵,也迫于形势,不得不奋勇战斗。

总的来说,自命令颁布后,苏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增强。虽然,命令将被俘与投降混在一起,显得很不人道,但确实对后来的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1942年的第227号命令中“一步也不许后退”的要求颁布后,作用更是明显。

(一个女子面对被战争毁坏的房屋)

  • 第二,270号命令发布的不利影响和消极意义。

这条命令的签发,也使得所有苏军士兵没有了任何退路。特别是在当时德军强大,苏军屡屡失败的背景下,只要上了战场,基本上就意味着死亡。所有士兵都处在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慌之中,给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毕竟,每个人都是怕死的,如果确实在希望的战斗,大多数人还是能做到勇猛冲锋的,可是,在明知道是死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视死如归呢?

因此,事实上,在270号命令签发之后,还是有将近130万苏军士兵被俘,这些人,从被俘那一刻起,就知道,祖国回不去了,家里的亲人也应该不在了。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很多的苏军士兵选择了真正的背叛祖国,掉转枪口,为德军作战。

据资料显示,在苏联被俘的570多万人中,有100万人背叛祖国,为德军作战,应该说,和270事情命令的发布是分不开的。

当时,任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突击第二集团军司令的弗拉索夫中将,在战略反攻时由于速度太快,导致兄弟部队未能及时跟进。他的军队被德军包围,他只得让第二集团军分散突围,但他自己却因被德军强大火力压制而被俘。

被俘后,他本来还是努力不叛变,但270号命令的发布,让他看不到一点前途,即使为国尽忠,在国内也早就被视为了叛徒,最终他选择了投敌背叛国家。后来,他被德国任命为“俄罗斯解放军”的首领,带领叛变的苏军士兵开向前线,彻底投入了法西斯阵营。

(苏军庆祝胜利)

总的来说,这道命令在原苏联当时那种情况下,有他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无数的士兵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永久的伤害。战争,这个恶魔总是给世间带来无尽的伤痛。二战已经过去,一切是非都已成云烟,只有祈愿人类永远远离战争,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出现。

但愿,和平永远都在!

挚守静笃


270号命令,是苏联最高统帅部与1941年8月16日签发的命令,其签发背景为苏德战争早期苏军将士气势低迷,败多胜少,被俘虏的官兵多达三百余万人。为了振奋士气,斯大林签署了270号命令。

270号命令的大致内容如下:

1.凡是在战斗中投降的指挥官与政治工作者都会被视为逃兵。逃兵的家庭成员将会被逮捕。在叛逃过程中,高一级的指战员和政委有权力就地处决逃兵。

2.陷入敌人包围的各作战单位必须义无反顾的战斗到最后一刻,不能腿是自己的武器,要在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3.向敌人投降的红军家属将会被剥夺一切享受的国家权利和救助。

<strong>

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眼中,所有的战俘都是变节之人,成为全国的公敌。斯大林曾经说过:“没有俄国的战俘,只有俄国的叛徒!”

270命令是残酷的,也是冰冷的。时任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突击第二集团军司令的弗拉索夫中将,因其在战略反攻之时纵深过度而兄弟部队没曾及时跟进,导致弗拉索夫被德军团团围困,情急之下的他下令第二集团军分散突围,结果被德军的集中火力完全压制,弗拉索夫被俘虏。

原本作为普通俘虏的他在努力的保护晚节,结果从祖国传来的270命令宣布所有投降者的家人都将被处决,即使是从俘虏营中逃出来也要被枪毙。这使得弗拉索夫进退两难,也促使他彻底投敌。不仅如此,在270命令的迫使之下,约有一百余万红军投敌叛节,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国家。弗拉索夫在后来被希特勒任命为“俄罗斯解放军”的首领,这只有集中营士兵组成的队伍,最终开赴前线,为法西斯而战!

270命令的意义

270命令的意义是重大的,首先,270命令的签发使得苏联士兵没有了退路,后退是死,被俘是死,前进杀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原本的苏军之中包括了车臣人、哥克萨人、乌克兰人等人种,俄罗斯与其他民族本来就有矛盾,作战十分不积极,但270命令的签发,着实改变了这样的局面。苏军的将士开始奋勇杀敌,使得苏德战场有了一线转机。

但是,270命令的签发,使得苏联士兵人心惶惶,各个有朝不保夕之感。二战中苏军被俘人数高达570万,其中有将近130万就来自与270命令签署之后,这是给军中带来的直接损失。对斯大林等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形象可是极具抹黑性。

但无论如何,270命令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同,都是具有时效性而不具有长效性的方针,对于苏联当时的抗战的确有一定意义,但被无辜株连的俘虏家属却成了牺牲品!

<strong><strong>


秦风汉韵论古今


苏联之所以强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他们好斗的特性以及铁一般的纪律。据说二战期间,苏联的领导人为了挽回军队士气,从而施布了一道十分残酷的270军令,迫使士兵们不要投降跟退缩。由于苏联军方发布的270命令,太过残酷,从而使得士兵出现了极端行为。

那么该命令残酷到什么程度呢?其又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当年,苏联总统斯大林认为德国的希特勒不敢违背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从而掉以轻心,美国总统罗斯福跟英国首相丘吉尔都给斯大林送来友情提醒,但斯大林依旧不信,后来,苏联驻扎在德国的外交使者也发回了准备开战提醒,苏联间谍人员还从德国的特务人员口供中得到了此消息,把电报拍回莫斯科后,顽固的斯大林还是不信希特勒会违反条约。甚至斯大林还让苏联报纸发表一些德国要进攻苏联的一些假消息的文章,这些行为都显露出苏军的麻痹大意。直到德国坦克兵临城下,苏联军队才悔之莫及,受到了惨重伤亡。

德苏战争爆发的太过突然,打得苏联军队一点防备都没有。士兵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弄得紧张,基本没时间进入作战状态,因此急促奔赴一线的苏军大都被凶猛的德军击溃,有些苏联士兵因为事前没准备,从而乱了方寸,导致逃兵现象频繁发生。此时苏军为了紧急挽回战局,就发布了第270号命令,想强行把败势扭转,而第270号命令是要求一线军官跟士兵无论如何都要以死阻止德军的推进,后退者当以军法处置。

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后,本来一帆风顺的德军终于感受到苏军的顽强,德国将军保卢斯本以为德军目前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地域,胜局已定,苏军估计得举白旗投降了,毕竟自方机械坦克部队优势明显,苏军越是抵抗死伤更多。然而这一切,在270命令发布后,苏军却变得越战越勇,并且前仆后继不顾死活地冲锋陷阵,这完全出乎了保卢斯的意料之外。

苏联紧急发布的第270号命令原文规定:凡是临阵退缩的军官或士兵,将被枪决或降级为士兵,并且英勇的士兵能替代他们,在战役中如有不经同意就私自撤退的官兵,无论军衔高低一律判为逃兵,上一级的士官可以立马就毙了他们,而逃兵的家属亲戚将被以叛国罪抓捕起来受罚,投降的士兵,其家属也一律按叛国罪论处,并且终身剥夺全部权力跟福利。

命令施行后,一度迫得苏军士兵走向两个极端,首先强令士兵把心态调整过来,充分表现得很勇敢,就算被德军俘虏也不愿意投降,往往选择拼死一搏。在这种现象之下,就算残余苏军被德军重重包围,也很难在短时间全部消灭他们,从而给后方争取得更多的作战时间。另外还能把德军的兵力充分分散牵制,使得他们不能高效完成上级的限时任务。

而另一种极端行为则是,某些苏联士兵战败被德军抓住的话,那么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投降,并且愿意服从德军,转而为德国效命,因此一些被抓的苏军在经过洗脑和肯定后,都会重获自由,转到被派遣到战场后方执行各种“汉奸任务”。据说,因第270号命令的颁布,使得这种投敌现象尤为严重,整场德苏战争中,约有100万苏联士兵投敌,但是从一个角度来看,斯大林的做法被后人称赞,战场瞬息万变,能够在第一时间想到这种办法,堪比神一样的存在,事实证明,这道命令的颁布为苏联后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猫眼观史


电影《兵临城下》、《登陆之日》以及游戏《英雄连2》中有一个场景,苏联的红军督战队手持马克沁机关机,一边大喊着“苏联母亲不会收留叛徒”,一边向着败退中的红军士兵们疯狂扫射。

而这一场景,就是来自苏军270号命令中斯大林的批示:“没有俄国战俘,只有叛徒”。斯大林为了推行270号命令,对于在斯摩棱斯克城保卫战中被德军俘虏的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里,置之不理,最终导致雅可夫扑向电网自杀未果后,又被哈韦开机打死。同时,斯大林还逮捕了大儿媳尤利娅,并送入劳改营。

由此一斑,可见270号命令有多么的残酷。

那么,270号命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违背与苏联签订的《苏德友好条约》,突然出动190个师、3500辆坦克以及5000多架飞机,对苏联实施“闪电战”。 苏联措手不及下,连战连败,甚至第二道防线都来不及组织。

为此,作战不力的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等4名高级将领,也被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依然未能阻止苏军的投降和溃败。到了9月份,苏军伤亡已高达280余万,战机损失7237架、坦克与自行火炮损失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轻武器损失417.28万件等。期间,被德军俘虏的苏联红军更是高达380万,竟占德军战俘的四分之三。

1941年8月16日,斯大林面对大量苏军不战被俘的问题,签署并发布了《国防人民委员270号命令》:战场被俘者,家人全部流放!即使被俘者被放回,也要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任何不抵抗者必须处决,其家人将被剥夺国家财政补贴与救济等福利;对于作战不利的指挥员给予降职或就地枪决。

同时,斯大林还在270号命令上批示:“没有俄国战俘,只有叛徒。”

可是,270号命令一经发布,究竟出现了两个极端。即:前期,令斯大林心惊肉跳;后期,令斯大林精神振奋。

前期,令斯大林心惊肉跳

由于发布的270命令,并没有将之前被德军俘虏的380多万苏军排除在外,因此使380万被俘的苏军官兵人人自危,纷纷倒戈相向。其中:尤以车臣人、哥萨克人、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人投降的积极性较高。

为此,于1945年1月28日,希特勒正式任命被俘的俄国弗拉索夫中将为进攻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并授权他从集中营里招募士兵,组建“俄罗斯解放军”,地位等同法西斯盟国军队。而弗拉索夫等100多万苏军官兵之所以投降德国,就是因为270号命令。结果,他们的家人遭到连累,被陆续逮捕流放,还有许多人不幸死于流放的路途。因此,斯大林也多遭人诟病。

所以,当斯大林看到百万苏军俘虏调转枪头,反过来攻打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时,岂能不心惊肉跳,可能心中已经后悔发布了270号命令。

可是,正当他为270号命令头痛的时候,却又传来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后期,令斯大林精神振奋

正当斯大林因签署270号命令而饱受人们诟病之时,原本兵败如山倒的苏军,却有效遏制了德军前进的步伐。或许,这正应了“慈不掌兵”的道理吧。

战斗中,官兵们深知,后退是死,被俘也是死,投降更是死,还会连累家人。反之,如果死战,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战死,家人也会受到国家的优抚。因此,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官兵向德军发起疯狂阻击与反攻,从而扭转了苏军连续溃败的不利颓势。至此,苏军战略彻底由被动防守,转向了主动进攻,并一举将德国法西斯赶出了苏联,最终实现了反法西斯的革命胜利。

虽说270号命令是苏军的一把双刃剑,也曾刺伤自身,但终归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可谓是一个先悲后喜而又值得肯定的好命令。


祥子谈历史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二战中,苏联士兵被敌人俘获的人数多达600万,而战后回到苏联的战俘人数仅仅200万左右,不到被俘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剩下的400万俘虏去了哪里呢?


其实是除了一部分因病和因伤死去的战俘外,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国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领袖斯大林颁布的270命令

“270号命令”是苏联统帅部在1942年发布的,由斯大林签字的一条命令。这条命令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命令。

那么,这条命令中说了些什么呢?

1.任何指挥官擅离职守或者投降即被列为恶意逃兵,上级可以就地枪毙这些人,此外逃兵的家属也将被逮捕流放。

2.被围困的部队指战员应当坚持组织战士以任何方式抵抗,任何试图投降或者是不抵抗的即被定义为逃兵,可以就地枪决,其家人将被剥夺国家福利和财政补贴以及军属救济。

3.师级指挥员对战场上作战不利的指挥员予以降职处分,如有必要可就地枪决。

270号命令并不长,也不复杂,但是它对于前线苏军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我们都知道,苏德战争是二战中最艰苦的战争,艰苦卓绝的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临阵脱逃的有之,贪生怕死的有之,甚至叛变投敌的也大有人在。在1942年,苏联刚刚顶住德国的大举进攻准备反攻时,为了彻底稳定苏联红军的军心,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势,270命令“应运而生”。

命令下达后,苏军指挥官和其他干部,如果在战斗中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私自出走或者叛变投敌的,将被当作叛徒,而且这些人的家属将被株连。

苏军的每一个战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到底,不能当俘虏。苏军战士有权向没有尽职尽责的上级指挥官开枪。

在苏军的高层看来,战俘是可耻的,决不能允许有战俘出现。只有不许军人当俘虏,战场上他们才会奋勇上前,视死如归。

因此对于苏军中的战俘,苏军指挥部全部枪毙,斯大林为了提高威慑效果,还命令把每一次行刑过程通告全国。他们就此以为,这样就可以扭转占据,杜绝战场上的溃逃现象了。


可是尽管苏军的战俘和战败者被处决的人数达到了将近200万人,被株连逮捕的家属更是多得无法统计。但两个月后,不但没有遏止住战场上的败退,被俘的苏军战俘反而又增多了100多万。

因为苏联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个国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有不少加盟共和国是因为恐惧而入伙,并非甘心情愿的。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也有失偏颇,不乏简单粗暴。苏联中的乌克兰人,哥萨克人,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他们和俄罗斯同床异梦,心里巴不得德军早点来呢。

即使是真心爱国的战士,当他们不幸被俘的时候,不但不能保全自己,连家人的生命也被剥夺。如果回国只有死路一条,当俘虏说不定还有活路。而且在他们心里,如果自己的家人已经被苏联政府发配到西伯利亚挖煤(或者去中亚种棉花),那么究竟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呢?



因此好多战俘拿起武器,向过去的祖国,现在的“敌人”开枪。

平心而论,每个国家的军队,程度不同地存在临阵脱逃或者叛变投敌的情况。好多国家的军队不但制定有严厉的军规,对违反军规的军法审判。而且他们还有督战队存在,对临阵脱逃的可以当场处死。

但这大多仅限于进攻或者有限防守中。如果到了弹尽粮绝,无法改变战局的时候。到了失去了抵抗意义的时候,甚至连自杀的能力都失去的时候。他们一想到,后面还有自己的祖国在等着自己受死,自己的亲人也必须一起去死。这些失去了退路的战士还能有什么选择,不反才怪呢。

而且,由于命令中僵硬的要求军官和士兵们一步不准后退,让许多苏军指挥官战术非常死板。一些军官眼睁睁的看着德军迂回包抄自己而不敢去堵截,因为堵截就意味着后退,后退自己就可能被当做叛徒枪毙了。

所以,虽然在270号命令下达后,苏联的战场局势不仅没有获得扭转,反倒更严重的恶化了。这充分说明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有灵活性,更要注重人性化。无论什么时代,不能考虑人性和灵活性的死板教条主义,都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


小约翰


苏军的270命令是关于投降和逃兵的处理。也就是战前的洗脑,让士兵们向前冲。

命令里面对于文职工作的军职作出了比较残酷的声明,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考量的。文职工作就是动笔干的工作,难道沉迷于文字工作也是懦弱的表现么?从中反应出斯大林似乎要动用所有能战争的人力全面和德军战斗。


在命令中斯大林说第13步兵军军长基里洛夫少将向德军投降导致第13步队大部分成为战俘,斯大林指出那些没有阻止少将投降的士兵都是懦弱的表现,也一同视为叛国。


斯大林在命令中表现了残酷、铁血的一面。那么这么残酷的命令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被错误的认为叛国的人不计其数,因此死于斯大林叛国罪论处而死去的人数不下于在和德国战争中死去的人。当然其中被德军俘虏的人即使脱逃回来也是死罪,对于这一条,尽管身为斯大林亲生儿子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德军俘虏后也是没能幸免。专门研究苏德战争的权威约翰·埃里克森教授和俄罗斯的一些研究员们得出结论,雅可夫是在与英国军官发生口角后,一时绝望而自杀的。但是埃里克森在《苏联军事日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发现了新的证据证明:卡廷大屠杀才是造成雅可夫自杀的真正原因。卡廷大屠杀是苏联占领被德军侵占的波兰后对波兰的战俘的大屠杀,他们认为波兰是他们追杀德军的阻碍必须清洗掉。



雅科夫

成为俘虏的雅科夫


希特勒表示愿意释放朱加什维利以交换保卢斯。斯大林通过瑞典红十字会回答说:"我不会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他觉得战俘就是叛徒,我觉得就算雅可夫没死回到苏联也是死路一条。他的妻子也在他称为战俘后被斯大林关押,这不正是以叛国罪论处了么?斯大林的几个子女都对他们的父亲失望透顶,在斯大林的世界里只有国家没有家庭。他在临死前才真正的关心了他的儿女。


值得注意的是雅科夫死于德军的监狱,二儿子瓦西里因为一次空中飞行表演出现事故被斯大林撤职,斯大林死后他被关入监狱8年,斯大林在的时候瓦西里没沾什么福气,斯大林死了他还要因为他受罪,并且当时他已经改掉了父亲为自己起得名字,40岁后死于酒精中毒。而斯大林唯一的女儿斯维特兰娜一直居住在国外直至死在了美国也不想回来。可见斯大林作为父亲是非常失败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评价斯大林:"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显然对于苏联他是伟大的人。


尼采广寒宫中坐


《亮剑》中,七十四军被快速击溃,士兵四处逃窜,当他们遇到楚云飞的时候,楚云飞用枪逼着他们回到前线,可是士兵们依然畏畏缩缩不敢回去。战场上兵败如山倒时,出现逃兵不是少见的事情,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西线防御快速溃败,士兵们被打蒙后四处逃窜,这让斯大林甚是愤怒,于是他颁布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第270命令,这为苏联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第270号命令规定:怯战的军官,将被枪毙或者降为士兵,允许以勇敢的战士取代他们;未经允许就撤退的军官和士兵视为逃兵,上级军官可以就地枪毙他们,他们的家属将以叛国罪被逮捕;投降者的家属也会以叛国罪被逮捕,并剥夺所享受的国家权力和救助。

苏德战争前,斯大林自以为希特勒不会违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英国丘吉尔和美国罗斯福的提醒,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的好意相告、苏联间谍佐尔格的情报和德国特务小分队的口供,这些关于德军要攻击苏联的信息全部被斯大林搁置在一边,他允许苏联报社发表关于德军要进攻苏联是假消息的声明,这让苏联大部分军民都跟着麻痹大意了。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士兵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心理,都没有进入到战斗状态,士兵们被德军迅猛的机械部队打蒙了,每天都有逃兵出现,但是这种情况在第270号命令发布后,完全被扭转过来。

苏联前线的官兵接到第270号命令后,开始顽强抵抗德国的攻击,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士兵的抵抗让德军感觉到恐惧。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元帅保卢斯越打越感觉不对劲,按照他的经验分析,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地区,在德军强大的兵力和机械部队的威胁下,苏军应该投降了,再打下去没意义,可是苏联不仅没有投降,反击力度还越来越大。

保卢斯作为指挥官,他们没有在前线战斗,他们无法清楚体会到苏联人疯狂地抵抗力度,但是德军的前线军官却感受很深。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谷仓的时候,苏军在德军快要攻进谷仓的时候点燃了谷仓,然后继续抵抗德军的攻击,虽然德军攻进了谷仓,但是损失非常巨大。苏军士兵子弹打光的时候,直接把钢枪拿来当红缨枪刺向德军,他们直到死去,手里还是紧紧地握着钢枪,他们不要命的抵抗让德军官兵感到恐惧。德军坦克14军指挥官斯特尔斯盖伊姆向保卢斯报告的时候,明言苏联人太恐怖了,他觉得德军攻不下这个巨人城市,应该立刻撤军离开。

战场上,如果士兵的作战意志不坚定,那么这场战斗必输无疑。斯大林的第270号命令对苏联士兵的战斗意志影响很大,它让苏军前线官兵没有退路,他们只能选择完全战斗,否则他们和家人都要以叛国罪被处决。官兵们与其后退等死,不如在前线拼上一把,结果他们果然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小雪历史微鉴:苏军270命令无论有多残酷,但是,它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来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70号命令的背景

首先说一下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之所以苏联在刚开始受到了德国钢铁洪流的进攻,主要是因为苏联一直以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依然有效,还有一个主要原因,苏联在1941年的时候,大清洗运动刚刚结束,苏联的革命事业内忧外患,这才给了希特勒德国钻空子。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依据“巴巴罗萨计划”集结150万人以两路对苏联发动进攻,短短两个月时间,苏联600多公里的土地就被德国攻占,一直打到了莫斯科。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军队一直东撤,士气非常的低落,斯大林知道,如果这样下去,苏联就成了第二个波兰,他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增强部队士气,于是,斯大林拟定了270号计划。

270号命令

著名的270号命令的要点,不外乎一句话:任何在对德战争中的士兵,但凡做了俘虏,就成了苏联的叛徒,战场上如果出现逃兵,和叛徒一样,会受到军事法庭的惩罚,直接处死。

仔细说说,这个270号计划,其实是一个强势的将战士拧成一股绳的计划而已。

第一、战斗中丢掉、撕毁徽章,向后方逃跑或者向敌人投降的指挥官和政治工作者将被视为逃兵,他们的家庭成员将被视为叛徒而逮捕。第二、陷入敌人包围后的各单位和部队应该义无反顾的战斗到底,如果投降,便被视为背叛国家,那么,他的家庭成员将会被剥夺所有国家福利和救助。第三、在战争中,所有师指挥官、政治委员都有权立即免除那些在战场上设法保全自己、表现怯懦的营团指挥官,如果有需要,可以就地处决。

从上面270号命令的要点可以看出,斯大林不惜让战士们失去自己的退路,让他们退无可退,然后才可以有效打击入侵中的德军。

而这个办法有没有效果呢?当然有,在颁布270号命令以后,苏联士兵变得比以前更加勇敢了,因为他们不再是为自己打仗,而是为自己家人的安危打仗,但话说回来,这样做其实也无可厚非。

有国才有家!虽然斯大林被逼才发了这个命令,但是也是出于针对当时苏联军中的逃跑主义而凝聚士气的有效决策而已。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屡战屡败,由此导致苏军的军心越发动荡,逃兵、投降乃至叛变的现象变得非常严重,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便下发了这条“简单粗暴”的命令。270号命令的内容并不多,加起来也只有三条,但每一条都很残酷,总之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凡事打仗不拼命的人不单自己会被处决,其家人也会受到珠链”。

270号命令下达后,苏军彻底被逼上了绝路,在残酷的战场纪律以及株连制的影响下,苏军的战斗意志确实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惜一切代价”成了苏军军官下达命令时最常说的一句话,苏军在某些地区的抵抗也因此陷入了疯狂。在莫斯科战役期间,苏军就曾派出两个蒙古骑兵团进攻德军的炮兵连阵地,结果整整两千余人在德军的火力打击下无一幸免。从军事角度看,这种骑兵突击根本毫无意义,白白牺牲了两个团的兵力却未能伤及德军一丝一毫,尽管如此这种“疯狂”却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苏军的顽强抵抗的确给德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它也让苏军付出了许多无畏的牺牲。在270号命令的利剑下,无论上级下达了什么样的命令,下级军官也只能照办,因为谁也不敢保证提反对意见会不会被扣上一顶“叛国”的帽子。下级军官的主观判断被严重束缚,而苏军的作战方式也变得越发呆板,给人一种丧失思维能力的感觉。

270号命令还引发了另一种极端现象,当已经被俘的苏军得知这一命令后,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直接选择了叛变,同德军一起杀向了自己的祖国,这其中甚至还包括原第二突击集团军司令弗拉索夫中将。苏军中将带头叛变这与270号命令有着直接关系,因为他们明白就算战争结束他们也不可能再回到苏联,而且他们的家人已经受到了株连,既然如此还不如拼死一搏,推翻苏联政权,或许还能寻得一丝生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加入德军的苏联人有很多,最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了百万之众。

270号命令虽然很残暴,不过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在严厉的纪律面前,溃逃的现象有所好转,苏军的抵抗越发激烈,德军的推进也因此变得越发艰难。这种“疯狂”为苏联赢得时间,而这也成了苏军反败为胜的关键。当然,这其中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略。


战情解码


先当一会搬运工,270号命令前边的内容是列举了当时苏军在战斗中的一些英雄模范,还有一些败类,当然是可能的败类,后来调查了发展270命令里边列举的很多所谓的丧失了军人气节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事实。
第270号命令


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关于贪生怕死和叛国投降的问题以及禁止这种行为所采取的措施 /

命令: 1.在战斗中丢掉、撕掉徽章逃往后方或投降的指挥官和政治工作者将被视为逃兵,他们的家庭成员将作为违背誓言者、叛徒和逃兵的亲属而被逮捕。 高一级指挥官和政治委员有权对军官中的这类逃兵就地处决。

2.陷入敌人包围的各单位和部队应义无反顾地战斗到底,用生命保护自己的装备,从敌人的后方对敌实施打击,消灭法西斯走狗。 如果自己的部队被敌人包围,每个军人,不管职务多大,都有责任听从上级的指挥,战斗到底,突破封锁。如果军官或士兵不组织积极的抵抗,反击敌人,而是选择投降,那么可以从空中或地面采取任何手段除掉他们。 向敌人投降的红军成员的家庭将被剥夺所享受的国家权利和救助。

3.所有师指挥官和政治委员都有权立即免除那些在战斗中设法保全自己、害怕在战场上行使指挥权的营团指挥官的职务,可将他们视为骗子,降为士兵,如果需要,可对他们就地处决,用下级军官或红军战士中勇敢、坚强的人取代他们。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国防委员会主席:约·维·斯大林

应该说,270号命令是一个使苏军镇定下来的命令,应该说,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的上上下下都被打蒙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当时苏军的指挥员大部分是突击提拔的,根本不能适应自己的职务,昨天还指挥着一个40人的排,今天一下子就要指挥一个600人的营,甚至是3000人的团,没有谁有这种天才,而且包括斯大林在内,都对于新的战争形势不熟悉,导致了苏军大面积的溃败。
被俘的苏联英雄加夫里洛夫,布列斯特要塞的最后守卫者,从德国的战俘营返回以后,加夫里洛夫去看守日本俘虏,在1957年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79年去世。在战俘营里边活下来并不容易,能够不背叛自己的祖国更不容易。

同时,大清洗的影响依然在苏军中存在,在战前朱可夫和铁木辛格正在忙着军事变革,同时还忙着恢复军队中的纪律。军队之所以成为军队,就是在于军队内部有些严明的纪律,但是当时在苏军内部,军队的纪律却是十分松懈,而且苏军的各级指挥员有点不敢执行纪律,当时大清洗的影响还在,如果对于下边的纪律执行太严,那么这个指挥员很容易就成为小报告的牺牲品。而270号命令则是给了苏军各级军官一把尚方宝剑,对于执行战场纪律可以没有任何的顾及了。

苏军历史上最大的耻辱弗拉索夫和他的俄罗斯人民解放军。


卢金中将,苏军第16集团军司令员,在斯摩棱斯克保卫战中被俘,他并没有加入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在战争结束后返回苏联,1946年以中将军衔退役,1970年去世。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有人卑躬屈膝,就有人正气凛然。

但是,270号命令并没有起到斯大林希望的立竿见影的效果,苏军部队还是在不断败退,苏军在当时失利的主要原因还是战略战术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完全由于胆怯。而且这种连坐的手段并不会有什么震慑力,反而是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之所以苏军战俘中有众多的人员成为德军的东线辅助人员,一方面是苏联战俘在德国战俘营中的凄惨遭遇,苏军被俘人员中,死亡率极高,在约455万被俘人员中,仅在乌克兰境内就有180万人死亡,而活着的人也是做苦工,为了能够活得好一点,加入德国的东方营就成了一个选择,同时270号命令,也使被俘的苏军人员丧失了回家的希望,从而成为了苏奸。

在苏军这种大规模扩编阶段的军队来说,内部的纪律和秩序还远没有建立,当时的苏军只有一个正规军的外壳,这种情况下用270号命令来强调一下纪律的重要性,只能算是一个乱世用重典的措施,但是在没有解决正确的战略战术问题以前,只用纪律是不能阻止军队的溃退的,到了1942年,苏军又发布了一个被称为不许后退一步的227号命令,但是苏军照样溃退,一路败退到了斯大林格勒。
第227号命令,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加响亮,就是不许后退一步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